幼儿卫生保健系列讨论之八——幼儿情绪问题与矫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幼儿论文,卫生保健论文,情绪论文,系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幼儿的情绪问题并不少见,是心理行为问题中的一大类。由于幼儿的情绪发展并不稳定,故多数情绪问题可随年龄的增长而自然缓解。以下论述常见的、需要重要防护的几种情绪问题。
一、焦虑
焦虑是指紧张不安和恐惧的情绪体验。幼儿焦虑较为常见,常与恐怖和强迫表现同时出现,恐惧无具体的指向性。患儿烦躁不安,担心害怕,好哭,无故生气;常伴有躯体症状,食欲下降,夜惊,多梦,尿床,呼吸快,心悸,腹痛等。焦虑对幼儿的个性形成会产生影响,使之变得过分敏感,自卑,退缩,谨小慎微,依赖他人,不受同伴欢迎。焦虑可分为境遇性焦虑、素质性焦虑和分离性焦虑,幼儿以分离性焦虑常见,尤其与母亲分离时会出现明显的焦虑不安,不愿入园,不愿离家,害怕单独睡觉和独自留在家中。
焦虑的原因除了遗传和素质方面外,心理社会因素影响很大,如亲子依恋未能形成,幼儿遭受惊吓,父母突然分离等。
幼儿焦虑的防治主要应用教育矫治方法,促进亲子间的依恋形成和健康发展,对孩子不溺爱不体罚,培养良好个性,带孩子多进行户外活动和游戏,家庭要和睦与稳定,生活环境不要变化太大,对有焦虑倾向的父母,要通过家庭治疗逐步改善。
二、恐惧
恐惧情绪是幼儿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常以表情、动作或生理反应症状对恐惧作出反应。幼儿多怕与亲人分离,怕陌生的人和环境,怕某些动物和昆虫,怕黑暗、电闪雷击,怕凶恶面孔和怪人。一般认为过分的恐惧超过2年就成为恐怖症,此时恐惧的事物或情景实际上不具备危险性,患儿恐惧感持续,产生回避、退缩行为,影响正常生活。有人将恐怖症分为三类,即身体伤害恐怖、自然事件恐怖和社会恐怖。幼儿以第二类多见。恐惧感可随年龄增长发生变化,但不是消失。幼儿期不及时防治,会发展成入园困难和入学后的学校恐怖症,并伴有躯体症状。
幼儿恐惧的原因多认为是通过学习得来,幼儿通过模仿,学到父母的恐惧与回避行为;错误的强化也是原因,如父母强迫孩子入园,或留在家中提供游戏和食品,都会导致孩子入园困难;也有人认为是依恋不良发展、对孩子过度保护、纵容的结果;遗传素质和父母的个性也有影响。
防治恐怖症要从小注意对幼儿的性格培养,使之乐观、开朗和坚强;教育方式上要科学,讲清道理,不用鬼神、怪物或黑房子等恐吓手段;父母和教师要注意行为示范,不无故怕这怕那;要鼓励孩子入园,并加强照护。对患儿可用行为疗法,如参与示范疗法、认知疗法和系统脱敏等。
三、退缩
退缩又称社会性退缩,是指幼儿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过分胆怯、孤独,不敢去陌生环境,不愿与小朋友一起玩等。常见的表现有:过分恋物,由于渴求母爱,常将布娃娃等玩物作为母亲的替代物,整天抱着不放,怕它离去;躲避人群或生人,不合群,在小朋友的集体活动中常一旁呆看,对其他小同伴的友好表示反应淡漠;言语少,与父母交流时多用手势,用动作表达“是”与“不是”,对旁人的询问不理睬,常由母亲代说,语言发育迟缓;对新环境不适应,极为害怕,行为孤僻,情绪焦虑;自卑胆小,自信心不强,特别在意老师的批评和同伴的讥笑,常常哭泣。这些退缩行为表现虽还不能称之为心理疾病症侯,但反映出幼儿在早期社会性发展方面存在偏异现象,如不及时关注、及时矫治,会给他们成年后的社会行为与心理状态带来严重影响。
幼儿的社会性退缩有其生物、心理与社会的原因,如先天体弱多病,性格内向,早期不良生活经历,电视等传播媒介的负性影响,以及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淡漠的榜样作用等。其中,父母与教师的不良教养方式影响最大。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心理需求漠不关心,期望要求高,家庭气氛紧张;有的父母则对独生子女过分保护与放纵,满足他们的一切哪怕是不合理的需求,包办一切生活事务,使孩子养成唯我独尊的性格,依赖性强,独立性与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承受一点点委屈和挫折,不被同伴接受,在人际交往中屡屡失败。许多幼儿在家尚能和父母愉快相处,但到幼儿园就表现得过分退缩,其原因,与教师的惩罚有关。对一个好动、外向的幼儿,进行适当的批评也许是可行的,但对一个性格内向、敏感多疑的退缩儿进行严厉批评,其副作用无疑会大于正作用,会强化幼儿的退缩行为。
对退缩儿的教育矫治,涉及到家庭、幼儿园等方方面面。首先要满足退缩儿的心理需要,给孩子以爱心与信任。比如,通过哺乳,和孩子一起玩耍、散步,可以促进亲子之间的依恋形成。教师对刚入园的幼儿应富有爱心,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注意满足他们安全感和自尊心等需要,多用表扬的方法,说话亲切和蔼,对性格内向的幼儿,要耐心鼓励,批评要慎重。退缩儿需要温暖、友爱、具有民主气氛的心理环境,家庭和幼儿园,都应努力创设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要利用游戏,提供同伴交往的机会,及时肯定退缩儿的每一点进步。家庭与幼儿园要相互配合,如果幼儿园要求一套,而家里又行另一套,会使孩子行为多变,无所适从。如果退缩的主要原因是父母关系不和、教养方式不当,就应进行家庭治疗,改善家庭成员的认识结构和不良的相互作用方式,打破“恶性循环”,消除退缩行为的根本病因。应认真听取家长的有关建议,不断改进幼儿园的教养工作,缓解退缩儿在园的压力。对那些因精神、神经疾病导致行为退缩的幼儿,应尽早送其到专科医院进一步诊治。
四、强迫
强迫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正常幼儿可出现一些强迫动作,如走路数格子,反复折叠手绢,睡前一定要把鞋摆成什么样子等,只要这些行为不干扰生活学习,无强烈情绪反应,并随年龄增大而消失,就不应视为病态。典型的强迫症幼儿并不多见。强迫观念是指反复出现多种毫无意义的观念、思想、印象和冲动,如患儿强迫自己反复计数窗栏杆的数目,或反复考虑一些毫无意义、错误的概念,明知不对,也无法克服。强迫行为是表现出重复、刻板、仪式性行为,该行为毫无意义,也不会产生有意义的结果。如患儿入睡前翻来复去整理衣服和鞋子,或反反复复清理书包,反复洗手等。患儿总是要求父母参与自己的强迫动作与行为,如遭拒绝,患儿会焦虑不安,烦躁,气愤,冲动伤人。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可同时或分别出现,会干扰患儿正常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使患儿十分苦恼,伴有明显的焦虑不安。
强迫症的病因尚未明确,精神刺激和紧张,严重躯体疾病,环境重大变迁都是可能病因;幼儿先天素质不良,过于拘谨,胆小,呆板,思虑过多的性格也是诱因;对幼儿教育不当,过于苛求,对生活作息要求刻板化,教师惩罚,父母不和等都是诱发因素。患儿的父母常有性格不良、强迫性素质和精神异常。
预防上要从小注意幼儿性格的培养,教育要求不要过于刻板,注意父母性格不良对孩子的影响。治疗上要给予患儿心理支持,找出病因,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父母要积极参与治疗,对孩子症状不要过于焦虑和担心,也不能采取强制手段制止或体罚患儿。对重患儿可用行为疗法。
五、抑郁
抑郁症以情绪抑郁为主要表现,幼儿得抑郁症少见。有人将抑郁症分为三型:急性、慢性和隐匿性抑郁,后者表现出多动、侵犯和头痛、腹痛、大小便失禁等症状。婴儿6个月后若与母亲分离,会出现抑郁症状,不停地啼哭,易激动,一周后呈现抑郁退缩,对环境无反应,失去兴趣,食欲缺乏,体重减轻,发育停止,睡眠障碍,抗病力下降。如母子重新团聚,可消除抑郁症状。此种抑郁又称婴儿依附性抑郁症。幼儿体验抑郁的能力有限,主要是感受到不快乐,兴趣丧失,食欲下降,睡眠减少,不和同伴玩耍,哭泣,退缩,活动减少,少数出现自伤行为。
抑郁的病因除了遗传和神经内分泌的因素外,精神刺激有重要影响,如父母死亡,亲子分离,成人的虐待,不幸生活事件等都会引起孩子抑郁发生。幼儿的性格不良也有影响,如倔强,违拗,被动,依赖,孤独等多和抑郁产生有关。
抑郁的预防要注意调整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消除精神刺激,家庭要和睦;从小培养孩子开朗、健全的性格;父母患抑郁症要及时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