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国际法教学中的应用路径研究论文

人工智能在国际法教学中的应用路径研究论文

人工智能在国际法教学中的应用路径研究

大连海洋大学 曲亚囡 曹 晶 李 佳

摘 要: 现阶段,随着大数据深入各行各业,人工智能随之崛起,对教学的影响逐渐显露出来。人工智能应用在高校中具有自动测评、情绪感知、仿真教学和智能陪读等功能。因此,从人工智能的内涵出发,深入了解人工智能的本质属性,分析人工智能在国际法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人工智能应用于国际法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对策建议,对于人工智能在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国际法 应用路径

一、人工智能的内涵与属性

1.人工智能的内涵

人工智能是一种科学,用于研究、开发、模拟、延伸及扩展人们智力的一种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它可以被视为简单粗暴的人工机械的智能,核心是计算机程序中的算法程序,是集人类智能思维和人类智能活动为一体的智能机器或者智能系统。人工智能的突出特点是在智能方面能够与人类相近,如推理、学习、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

2.人工智能的本质属性

在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人工智能能够得以发展的基础之一是智能技术的更新变化,人们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不仅停留在技术方面。目前,许多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如模拟人类智能化的水平、如何识别人类智能程度以及延伸人类智能的能力。无论新的技术如何进步与发展,都是存在于目前的人类社会中,所以说其最根本的属性是不会发生任何改变的。根据我国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以及当前形势,总结出人工智能的以下本质属性。

基层医疗机构是我国卫生保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全科医生作为基层医疗保健服务的重要提供者,对抗生素的处方行为与社区人群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水平息息相关[5]。研究表明,医生抗生素处方行为是否合理与其自身掌握的抗生素相关知识和态度有关[6]。基于此,本研究以陕西省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全科医生抗生素用药知识、态度和行为水平及其相互关系,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村地区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干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第一,人为属性。众所周知,无论是哪种技术进步或技术革新,都离不开人类智慧的结晶和劳动的果实,人工智能也不例外,但目前人工智能层面往往忽视人为属性。

第二,科技属性。人工智能的终极目的是拓展人的智能,不仅仅是指智能的机器工具,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兴技术,能够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目前的生活。人工智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冲击,成为计算机领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目的是为了解决计算机运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复杂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给出最终建议。

第三,类人属性。也就是指人工智能类似于人类的智力活动,人工智能都是在现有的大数据的背景下不断模拟人脑从而具备以下能力,如计算能力、推理能力、判断能力、主动学习能力等。或许在很多方面,人工智能的上述能力会比人类现有的能力展现出更快、准确率更高、涉及范围更广等特点。但是却不具备人的情感因素。

传统的国际法教学理念仍然和大部分的法律课程一样,以传统的理论授课为主,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实际上是一种低效的教学模式。人工智能的引入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学理念,让课堂更生动,学习更高效。

二、人工智能在国际法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1.人工智能在国际法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传统的国际法教学模式除了理论授课以外,辅之以多媒体播放和案例分析,这是国际法教学亘古不变的三大教学方法。但是人工智能不仅让大数据更多地应用到国际法教学中,更改变了国际法的教学方式,变成了雨课堂、微课、软件案例教学、地图数据库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的集合。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解决很多综合性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手段主要是通过跨学科专业的资源共享、个体特征分析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等,从而建立起终身学习机制,加强人文教育的培养,推动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计划。人工智能也能通过分析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充分掌握学生信息,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针对学生的详细、具体的学习资源机制。同时,在国际法学教学过程中涉及模拟法庭的实际学习,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将智能教学工具带进课堂,使学生体会到智能场景与在线学习环境,实现国际法学教学过程的精准规划。

(1)人工智能机器人已进驻高校课堂

人工智能进入人类社会后,相继出现了很多人工智能产品,其中之一就是人工智能机器人或者相类似媒体播放设备。通过语音和机器人交流,可以实现实时资讯查找、法条查找、案例查找等功能。对话者的要求基本可以满足,通过在课堂上使用,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能够拓展学习思维。

(2)人工智能已颠覆传统的国际法教学理念

将“主曲线法”判定的最可几动力学模型函数式(10)带入非等温动力学方程式(4)并取自然对数可得式(11):

1.对于县级金融机构的撤并,缩减农村金融服务。从1999年起,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从农村逐步撤出,四大国有银行基本取消了县级分支机构。现有网点主要是集中于县城,乡镇农村金融基本上被边缘化。这导致在一些金融服务城乡经济中出现了空白现象,农村严重缺失金融资金供给,农村金融服务的状况令人担忧。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建设与发展成为各高校科研管理机构的重中之重,学校的学科体系调整与建设都以争创一流学科为目标,图书馆作为学科发展基础体系的关键要素,文献资源体系建设要紧跟学科规划与发展的步伐,进一步提升对一流学科建设的支撑力度。因此,健全完善学科电子资源建设与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3)人工智能已突破传统的国际法教学模式

目前,许多高校专业课设置基本上均以学生的未来就业和人才培养方向为基础。但人工智能毕竟是一门新兴学科,目前国内高校对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只停留在探索阶段。

2.人工智能在国际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这一大背景下,社会对它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在此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注重对人工智能的应用和投入。但是在教学领域,人工智能和教学的关系之间的研究十分缺乏,在教学领域教师对于人工智能还不是十分的认可,尤其是其对教学方式和教学结构所产生的颠覆性的冲击。

语用学是在符号、意义和物体之外再加上一个实体,即言语者(sp eaker)[25]。语言符号与言语者的关系是语用学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言语者的出现,自然也将语言符号指向受话者。语用学强调的是语言符号与言语者和受话者之间的关系。

传统教学与新兴人工智能教学无法迅速融合,目前各大高校的国际法教学偏向于传统法学教育,更加注重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教育,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融合了情感因素,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学生充分掌握基本理论,形成整体的学习体系,但是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过程中,缺乏主动地位,完全处于被动听课的地位,使得学生无论教师讲课好坏与否都不得不听课。因此,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而不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解决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同时,国际法离学生生活较为遥远,学生对其了解程度相对较低,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国际法的兴趣。

面对中国农业发展的新形势、行业发展的新趋势,云天化在服务的转型升级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从产品的提供商逐渐转变为“产品+服务”的综合服务商。“未来,服务将会被放在企业发展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简单来说,服务就是对种植的服务,对农民的服务。”段文瀚表示。

(1)人工智能在国际法教学中应用的普遍度不高

人工智能的重要及特别之处在于利用智能代替人工,通过智能化的技术在短时间实现人工长时间操作完成的事项。因此,人工智能在大大节省人力和时间成本的同时,技术成本也节节攀高。高校的教学经费有限,而一套数据库年费就要高达几万,智能机器人的价格也是过万,其他的人工智能软件更是成本较高。这无疑极大地增加了教学成本,资金的不足往往使很多高校难以让人工智能走进课堂。

(3)人工智能与国际法教学之间的融合程度低

国际法学的教学过程分为很多个阶段,包括基础知识学习、实践学习、模拟法庭等,但就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国际法教学仍偏传统,同时该学科在各大高校的重视程度较低,国际法的师资力量不足,出现了国际法学教育信息反馈滞后等现象。目前,高校教学对人工智能的应用不仅仅停留在探索阶段,可以说,更多的是停留在大数据的应用阶段。国际法的教学课堂,应用大数据实现准备课件、查找案例、法条汇编等,实际上只是在很大程度上缩减了教师的备课时间,同时丰富了课堂内容。实际上大部分的高校国际法课堂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方式。

三、人工智能在国际法教学领域中的应用路径

随着人工智能发展和成熟,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等智能机器将会替代人类许多工作,固有的传统理念和技术不会在大学课堂上出现,与教学相融合势在必行。为了更好地发展国际法学教育,需将人工智能和国际法教学领域有效融合。

(2)人工智能在国际法教学中的成本高投入低

1.提高人工智能在国际法教学中的普遍度

2018 年2 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发布《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18 年工作要点》,进一步指出,“启动人工高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计划,应对新技术变革,探索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支持教师决策、教师教育、教育教学、精准扶贫的新路径”。促进人工智能与国际法教学的深度融合,要将教师智能化能力的提升放到首位。让教师成为人工智能和国际法教学的融合者,提高人工智能在国际法教学中的普遍度。

2.加大对国际法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

2019 年,我国的法学教育将面向四大类,其中之一就是国际法。此外,国际法也是法学专业的必修课。党的十九大也提出,国际法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不论是政府还是学校,都应该加大对国际法人才培养的力度,不能以传统的国际法人才培养为出口,而应该立足于复合型国际法人才的培养,加大资金投入,为实现法治强国而储备人才。

3.创新人工智能与国际法教学之间的融合路径

第一,要制定完善的国家政策,推动人工智能与教学之间的深度融合。目前,我国政府现阶段高度重视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推行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人工智能发展,促进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我国人工智能在国际法教学领域中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

第二,人工智能和教学之间的融合离不开资金支撑。政府要加大对人工智能在教学领域的资金投入,并从社会各界吸收更多的人才、企业等机构来帮助人工智能和教学之间的融合。

安捷伦1260 InfinityⅡ液相分析系统。Agilent AQ‐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A为10 mmol/L磷酸二氢钠和磷酸氢二钠组成的磷酸盐缓冲液(磷酸调节pH至6.2),B为纯甲醇。样品盘温度15℃。色谱温度15℃。检测波长210nm。进样体积 20 μL。梯度洗脱分离 :①0~5min,100%A,体积流量0.5 mL/min;②5~7 min,100%A,体积流量0.5~0.7 mL/min;③7~22 min,A逐渐减少到30%;④后运行平衡8 min。

第三,发挥市场的作用。人工智能与教学的融合离不开技术支持,也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因此,政府加强对智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引入各行各业的投资。加强社会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实现企校共教智能型人才。

四、总结

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未来教学改革的大趋势仍然是人工智能与教学领域的深层次融合或创新。因此,设计一个基于网络的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智能技术的渐进应用必将推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加强教学模式多样性,构成包含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的国际法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万 莉,贡丽英,吴 清,穆得超.人工智能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前景[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8

[2]王 艺,邱雪梅.高等学校国际法教学模式现状与改革路径[J].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文章编号: ISSN2095-6711/Z01-2019-21-0033

【本文系辽宁省国际教育“十三五”科研规划课题(2018-2019年度)“人工智能在国际法教学中的应用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LNGJ036;大连海洋大学蔚蓝英才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 曲亚囡(1983—),女,辽宁大连人,博士研究生,大连海洋大学法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国际法、海洋法;曹晶(1995—),辽宁大连人,大连海洋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海洋法、行政法;李佳(1992—),河南安阳人,大连海洋大学法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海洋法、国际法

标签:;  ;  ;  ;  

人工智能在国际法教学中的应用路径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