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_生态环境论文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_生态环境论文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一个重要论文,大开发论文,环境保护论文,生态论文,西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西部大开发的内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朱镕基总理在西北考察时的讲话,作了明确指示,这就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加快改革开放。基础设施是开发的基础,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开发的根本,产业结构调整是开发的关键,科技教育是开发的重要条件,改革开放是开发的强大动力。这是西部大开发内容的完整概括。

西部大开发,结合贵州实际,要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省经济发展滞后。随着人口的膨胀,社会对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需求急剧增加,粮食需求同生产的总量之间缺口越来越大。人们为了维持最低生活需要,解决吃饭问题,就扩大耕地面积,提高垦植率,毁林(草)开荒。这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短期行为和掠夺式经营,后果严重。由于植被遭到破坏,我省水土流失面积从50年代的2.5 万平方公里扩大到80年代末的7.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43.5 %。毁林开荒不仅危害当地,而且给山下和下游带来灾难。“山上开荒,山下遭殃”,水土流失使山下的好田好土被水冲沙压,几年甚至长期不能恢复;大量泥沙泻入江河湖泊,使下游遭受洪涝灾害。地表沃土流失导致土层浅薄,抗灾能力降低,耕地质量下降,全省中低产田土面积占耕地面积的75%。加上我省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岩溶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73%,石漠化面积已达2000多万亩。在扶贫攻坚中,一些地方由于已经失掉人的生存条件,只好整体搬迁。生态环境被破坏,“宜林则林”、“宜牧则牧”成为一句空话,土地资源浪费,利用不合理,使森林、畜牧、果药资源优势不能变为经济优势,成为我省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水土流失治理已经引起重视,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小流域治理,坡改梯等,对保持水土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因此,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西部开发的根本是完全正确的。

经济发展特别是粮食增产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全国储备粮充裕,储备量相当于一年的粮食总产量。我省粮食连续7 年丰收,产量已经达到1100万吨,农村基本实现自给。从这种实际出发,为了加大生态环境治理的力度,最近中央提出“以粮代赈”、“以粮换林”,即无偿供给你粮食,你退耕还林、还草(果药),并进行试点。这是一个重大举措。

我省35度以上的坡耕地约占现有耕地面积的5.8%,25度以上35 度以下的坡耕地占现有耕地面积的20%。我省的十年规划提出,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8%,退耕还林(草)不少于500万亩。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现在开始就认真抓落实。退耕还林对于我省来说是经济结构的一次大调整、大动作,除了我省自身努力外,必须争取国家支持。500万亩坡耕地退下来以后,大力发展用材林、经济林, 种草养畜以及中药材等,其经济效益远远比种粮食高得多。

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在退耕还林的同时,绝不能放松粮食生产。生态环境改善将会加强下游和产粮地区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土,推广和普及农业科学技术,促进粮食总量增长。粮食多了,又能有力地支持退耕还林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大趋势。各地应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优势和市场需求,找准自己的功能定位,选准重点发展项目,发展各具特色的地方经济,形成各展所长,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生态环境建设、资源开发利用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抓产业结构调整,是西部开发的关键。按照国家的产业政策,加强农业,积极推进产业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生产力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由长期的短缺转化为相对剩余,农业、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但是,也出现了农产品市场疲软,价格下降,农民收入增幅缓慢等新问题,制约着农村市场开拓、扩大内需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经济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深化农村改革,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标签:;  ;  ;  ;  ;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_生态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