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临床分析论文_郭尚忠

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临床分析论文_郭尚忠

黑龙江省宁安市人民医院 157011

【摘 要】目的:为了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及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对预后的影响、诊断及治疗方式的选择,以加深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认识,减少误诊率。方法:选取2015年1月到2016年2月在我院进行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的患者30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果显示动脉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吸烟、饮酒等,临床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可伴发意识障碍、癫痫发作及局灶神经体征,老年人以不典型症状起病者多。本组病人占同期卒中患者的 6%,高发年龄在 40~60 岁之间,平均发病年龄为 52.8 岁,最小年龄 16 岁,最大年龄 85 岁。男女比例为 1:1.12。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高,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颅内高压、预防及治疗并发症,并早期行脑血管造影检查,针对出血病因如动脉瘤进行血管内栓塞或手术治疗后可有效预防再出血,以改善预后及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蛛网膜;腔出血;分析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较常见脑血管病之一。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 %,占出血性卒中的20 %。据有关资料报道SAH发病后28 d内的总病死率为41.7 %。随着分子生物学、微侵袭技术、介入神经外科学及影像学的发展,在其病因、并发症的发生机制及防治、手术及血管内治疗方面有了很大进展。但这些进展仅使总体结局略有改善,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为此,我院对此进行了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到2016年2月在我院进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首次出血患者28例,再次出血患者2例,既往有高血压17例,糖尿病6例,冠心病2例,活动及情绪激动情况下发病21例,安静情况下发病9例,自发性SAH的Hess临床分级符 合Ⅱ级14例,Ⅲ级10例,Ⅳ级4例,Ⅴ级2例。死亡2例。

1.2治疗方法

1)安静休息,发病后应绝对卧床休息4~6周,减少探视。(2)躁动病人给予亚冬眠治疗。(3)保持二便通畅。(4)脱水降颅内压:用20%甘露醇125 ml静滴,1次/4~6 h,甘油果糖250 ml,每日1次/8~12 h,同时注意液体出入平衡,纠正水、电解质紊乱,18例患者行脑脊液置换治疗。(5)抗纤溶药物:6-氨基己酸12 g,2次/d,推迟血块溶解和防止再出血。(6)预防性应用钙拮抗剂防止或者减少出血造成的脑血管痉挛,尼莫地平持续静脉泵入2周后改口服。(7)调整血压水平:避免疼痛等诱因后,平稳降压,避免血压剧烈波动。防治脑积水:乙酰唑胺0.25 g,3次/d,2例急性脑积水患者行脑室穿刺引流。(8)预防和治疗肺部感染、应激性溃疡。(9)病因治疗:起病后积极早期完善脑血管造影检查,25例脑血管造影中有20例发现颅内动瘤,16例患者行血管内栓塞术,2例患者行外科手术夹毕术,术后予以脑脊液置换治疗。

2.结果

选取2015年1月到2016年2月在我院进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30例,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结果显示动脉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吸烟、饮酒等,临床典型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脑膜刺激征,可伴发意识障碍、癫痫发作及局灶神经体征,老年人以不典型症状起病者多。讨论本组病人占同期卒中患者的 6%,高发年龄在 40~60 岁之间,平均发病年龄为 52.8 岁,最小年龄 16 岁,最大年龄 85 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男女比例为 1:1.12。

3.讨论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指脑底部或脑表面的病变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常见疾病。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中国发病率约为2.0/10万人年,亦有报道为每年6-20/10万人。还可见因脑实质内,脑室出血,硬膜外或硬膜下血管破裂,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是动脉壁因局部病变(可因薄弱或结构破坏)而向外膨出,形成永久性的局限性扩张。动脉瘤的形成可能是由动脉壁先天性肌层缺陷或后天获得性内弹力层变性或两者联合作用导致。所以动脉瘤的发生一定程度上有遗传倾向和家族聚集性。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一级亲属中,约4%患有动脉瘤。但颅内动脉瘤不完全是先天异常造成的,相当一部分是后天生活中发展而来的,随着年龄增长,动脉壁的弹性逐渐减弱,在血流冲击等因素下向外突出形成动脉瘤。无论是动脉瘤破裂、动静脉畸形病变血管破裂还是血压突然增高使血管破裂其他情况,均导致血流入脑蛛网膜下腔,通过围绕在脑和脊髓周围的脑脊液迅速扩散,刺激脑膜,引起头痛和颈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后还会使颅腔内容物增加,压力增高,并继发脑血管痉挛。后者系因出血后血凝块和围绕血管壁的纤维索之牵引(机械因素),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间形成的神经肌肉接头产生广泛缺血性损害和水肿。另外大量积血或凝血块沉积于颅底,部分凝集的红细胞还可堵塞蛛网膜绒毛间的小沟,使脑脊液的回吸收被阻,因而可发生急性交通性脑积水或蛛网膜粘连,使颅内压急骤升高,进一步减少了脑血流量,加重了脑水肿,甚至导致脑疝形成。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内科急重症之一,通常表现为突发剧烈的头痛呕吐及脑膜刺激征,通过头颅CT检查多能明确诊断,但部分患者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和体征,特别对于微动脉瘤破裂出血速度慢,出血量少,CT检查伪影较多的部位出血,易造成漏诊,临床疑似病例CT检查阴性患者完善腰穿检查显得尤为重要。该种疾病的主要临床特点为起病突然,常骤然发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突发剧烈难忍的头痛,持续不缓解,为胀痛或炸裂样痛(霹雳性头痛)。头痛可出现在任何部位,头痛可向项背部放散,通常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脑膜刺激征、局灶神经症状和意识丧失。据报道,大约 90%SAH 患者出现头痛,12%报道有“爆裂”的感觉,这种爆裂样疼痛,常被描述为“生平中最严重的头痛”。半数以上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约 1/3 的患者在头痛的同时或头痛后立即出现局灶性体征。10%~25%的患者有癫痫发作,表现为局限性或全身性抽搐,通常在发病最初几分钟内发生。少数病人可出现淡漠、怕响、拒动、欣快、谵妄、定向障碍、幻觉及其他精神症状。为了能够更好地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因此应积极寻找出血病因,并针对病因采取相关措施。脑血管造影检查能显示血管分布,并可动态观察异常血管的形状,是目前病因诊断主要方法。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死率高,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颅内高压、预防及治疗并发症,并早期行脑血管造影检查,针对出血病因如动脉瘤进行血管内栓塞或手术治疗后可有效预防再出血,以改善预后及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杜素英.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48例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

[2]廖志云.蛛网膜下腔出血伴发低钠血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保健营养.2013,(2).

[3]韩冲,姚声涛.30例尼莫地平防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脑血管痉挛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

论文作者:郭尚忠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2

标签:;  ;  ;  ;  ;  ;  ;  ;  

蛛网膜下腔出血30例临床分析论文_郭尚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