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职业危害因素及预防措施论文_孙军平

护理职业危害因素及预防措施论文_孙军平

孙军平

(江苏省沭阳县中医院儿科 江苏 宿迁 223600)

【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职业危害的因素,并总结相关的预防措施。方法:对护理职业危害的因素进行系统性分析,并给予相关防范措施。结果:危害因素主要包括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心理社会性危害以及其他因素的危害等,将护士以及管理者的防范意识提高,并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可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护理职业危害性。结论:针对护理职业的危害给予科学合理的防范措施可降低对医护人员的危害。

【关键词】 护理人员;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32-0354-02

护理人员由于大多在医院工作,而医院特有的生物性、物理性、化学性环境,护士是暴露的最危险群体,同时由于护理工作的高强度及护理人员对危害及潜在危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这些职业性危害对护士的身心健康构成了较大的威胁[1],本文通过对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因素的分析,意在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重视对职业危害因素的控制与预防,降低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

1.危害因素

1.1 物理性危害

物理性危害可分为运动功能性损伤和物理刺激。

1.1.1运动性功能损伤最为典型的是腰背痛,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职业相关性疾病,主要是护士长期处于一种超体力和持续弯腰状态,如弯腰为患者进行操作、搬运患者、为患者翻身等,均可导致护士的腰肌及韧带损伤,另外颈椎病及下肢静脉曲张也是较为常见的护士职业相关性疾病。

1.1.2物理刺激①辐射:X光机、CT机、医用同位素源以及大量电子仪器等可产生放射性或电力辐射,生成的射线和电磁场,激发气体电离,产生氮化物、臭氧、自由基等有害物质,长期接触而又防护不当可对人体造成多种损害,有造血功能低下、诱发肿瘤、放射病、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放射性护士乳房、性腺、甲状腺都有不同程度损害[2].②针刺伤:是护士较为常见的危害,急诊科护士针刺发生率高达90.3%[3]。对护士不仅造成皮肤组织损害,更可怕的是生物性感染的传播,最常见、危害最大的是HBV、HCV、HIV[4]。③噪声:源于病人的呻吟,工作人员及探视、陪护人员对话,呼叫器声音、电话、电视声,推车及仪器移动及医疗仪器的机械性噪声,影响护士睡眠、休息,造成注意力不集中,心烦意乱,记忆力减退、失眠、神经衰弱,内分泌失调等,使得护士工作较易出差错。④微小气候:工作环境的气象条件如:温度、湿度、通风、热辐射、热量消耗、衣服热阻等。供应室、手术室护理人员长期处于高温高湿的工作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交替中,急剧的冷热交替、机体出现血管的收缩和再舒张,产生缺血和再灌注损伤。

1.2 化学性危害

化学因素包括一些细胞毒性的含氯消毒剂、甲醛、戊二醛、乙醇等挥发性化学制剂,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对生殖、发育、血液系统、免疫系统产生有害影响,甚至诱发哮喘、诱导机体突变;安氟醚等吸入麻醉剂,在手术室及恢复室相对密闭环境,患者排除的麻醉气体不能很快流通,护理人员长期吸入污染的空气可造成肝脏损害、免疫功能下降,甚至可引起流产、胎儿畸形和生育能力降低的可能[5];化疗药物抑制造血功能、危害生殖系统、致畸、致癌和突变,大多医院无配制特殊化疗药物设备,挥发至空气中的药物通过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径进入人体造成损害。另外抗菌素、水银污染、病人的各种体液、排泄物均会对护理人员的健康造成影响。

1.3 生物性危害

生物性危害因素不仅危害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也是引发院内感染的主要原因,接触病人具有传染性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手术标本、污染的器械、敷料、针头等,防护不周均可造成感染,常见的是艾滋病、乙型肝炎、梅毒、柯萨奇病毒、流感、支原体病毒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 心理社会性危害

手术室、ICU、NICU、血透室等高风险的科室,工作环境封闭,工作量大而护理人员数量少,护士常常超负荷工作,尤其单班时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身心俱疲,引起生物钟紊乱,导致失眠、焦虑、神经衰弱等,危重患者意外伤害的身心表现以及病人突然死亡,均可使护理人员产生忧伤情绪,影响精神状态变差和生活态度萎靡;突发事件及吸毒、酗酒等社会问题增加护士紧张感;另外护士常受到不公正对待,护士的辛苦得不到社会应有的理解和尊重。

1.5 其他因素

如缺乏护理人员职业危害防护制度以及护士本身防护意识淡薄,缺乏相关知识,医院和社会防护知识的重视力不够,工作中只强调要求不怕脏、不怕累的精液精神,不强调防护细则。

2.主要防护措施

2.1 提高护士和管理者的防护意识

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自我防护意识。护理部应定期组织学习考核标准预防的知识及防护用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对新上岗护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对在岗人员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

2.2 制定防护措施,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有针对性制定有关医院职业危害防护的规章制度,制度应包括危害因素来源,危害方式,预防要点,处理要点,危害后补救措施及方案,并要求不断对制度进行完善发展,要有专门机构及人员对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及指导,指导正确应对医院职业危害。

2.3 物理危害因素防护

为减轻劳动强度及重复操作,应尽可能完善医疗设备和防护设施,设备及时普查、检修,以机器代替护士完成简单及重复操作如使用智能对讲呼唤系统、输液自动报警系统等;护理操作运用正确姿势,在转移或抬重病人时要相互帮助、协调。护士在工作中要遵守护理操作规程,正确使用防护工具,一旦有危害因素发生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正确使用护理器械,加强职业防护知识,使用铅围裙、铅屏风等避免放射线及电离损伤,戴防护镜,穿防护衣,避免两眼直视紫外线、臭氧消毒。消毒间要宽敞,安装排气扇,有条件安装隔音设施,安装空调,定时通风。

2.4 化学危害的防护

2.4.1化学消毒剂的防护选择合适化学消毒剂,了解消毒剂理化性质,配置时戴口罩及手套,定期通风或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及时盖好容器盖,避免消毒剂的挥发。

2.4.2化疗药的防护严格执行操作流程,有专门药物配置室,戴口罩手套,操作完毕及时洗手,口罩手套及时更换,受到污染及时处理。

2.5 生物性危害的预防

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手术标本、污染的器械、敷料等医疗用品均应戴口罩、手套,必要时戴防护面罩,操作前后及时洗手,受到污染后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2.6 心理危害因素的防护

首先护士要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心情舒畅,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工作、学习和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寻求释放压力途径,适当发泄情绪,工作之余多从事户外活动,处理好人际关系,呼吁全社会关爱、尊重护理工作,医院建立良好的护患交流制度,医院加强安全保卫工作,医院为护士提供职业损伤保险,加强生育期护士职业安全保护,为护士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

3.结论

护士的职业危害主要包括物理性危害、化学性危害,生物性危害及心理社会性危害,这些危害早就引起国内外医疗机构及主管单位的关注,医疗机构也采取一些相应的防范措施,降低这些危害因素对护理人员的伤害,但在实际工作中个体护士所受的危害类型及程度各有区别,加之护士的年龄、职业情感、学历、工作年限的差别,所受危害的程度及后果也有差别,制度全面科学规范的护士职业危害防范措施,有效降低这些危害因素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的研讨。

【参考文献】

[1] 伍春兰,杨广清等.妇产科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因素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8,22(25):2288-2289.

[2] 周文娟,孙晓红,等.X射线对手术室护士敏感器官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00.

[3] 惠晓芳.急诊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现代医学.2007.35(6):491-492.

[4] 于蕾.临床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护[J].当代护士.2009,(12):95-98.

[5] 杨亚红.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与防护策略[J].吉林医学.2008.29(4):344-345.

论文作者:孙军平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11月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6

标签:;  ;  ;  ;  ;  ;  ;  ;  

护理职业危害因素及预防措施论文_孙军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