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大纲论文,教材论文,中学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建国前1947年开始教授中学化学教学,接着1948年翻译一本英文中学化学课本,建国后1957年调到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订中学化学教学大纲,编写中学化学课本,其后又从事科学教育研究以来,迄今已50多年。在这50多年中,撰写及翻译过约150万字有关国内外中学化学教育,主要是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教材的文章。这次,从这些文章中选出53篇(约40万字)结集成书。在这些文章中,大部分曾在各种中学化学教育杂志和报纸上发表过或在全国性中学化学教育会议上介绍过,但也有一部分由于各种原因从未发表过或介绍过。这些文章在相当程度上折射出建国以来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特别是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中学化学课本的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世界化学教育情况。选编这个集子的动机是为我国建国后中学化学教育,特别是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课本以及世界几十年来中学化学教育的变迁留下一些资料,让后来者可以借鉴。
目前,新一轮国家中学化学课程标准研制工作正在进行,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草稿)已草拟。根据这个课程标准编写了试验课本。这个集子的出版,希望能对课程标准和课本的制定和编写起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对广大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如师范院校化学教学法教师、省市县各级化学教研员和中学化学教师等),特别是年轻的化学教育工作者,能起一定的参考作用。
50年来,我国的中学化学教育虽然在广大的化学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但是,由于编订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编写中学化学课本者水平有待不断提高,加上某些众所周知的客观原因,中学化学教育存在问题还不小,发展也曲曲折折,有的问题始终难以解决,经验教训甚多。希望这些用心血铸成的经验教训能成为大家的共同财富,共同在新世纪中为开辟未来而贡献力量。总结50年中学化学教育,特别是编订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和编写中学化学课本的经验教训,个人认为有下面各点值得注意。
一、要实施和研究科学素养
要改革科学教育,核心问题在于实施和研究科学素养。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国外如美国对科学素养的兴趣日增。我国约自90年代开始,科学素养这个术语逐渐在一些报纸上出现,并发表了一些测量我国公众、青少年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结果。测量的标准基本上采用国际上流行的有关公众科学素养的测量标准:(一)对科学技术术语和概念达到基本的了解;(二)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了解;(三)对科学的社会影响达到基本了解。这里要提及的是,科学技术术语的概念,常常指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是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忽视或大大削弱的。因为它是一个载体,没有这个载体,一切科学过程或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都失去了依托,都会落空。除了上述重要的三点外,还有学者提出应包括技能、价值观、创新精神、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伦理和情感,等等。这个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要想回避是不行的。目前,常有人提出科学素养,但往往没有具体阐述科学素养应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令人茫然。
二、坚决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左右摇摆不定的情况再度发生
建国以来,发生的摇摆倾向最严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理论联系实际的关系。从大纲上看,始终是既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再三发生左右摇摆的倾向。如1956年的大纲提出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在课本和教学中,对生产流程和典型设备讲得过多过细,造成有的教师在口头上时常念念有词地说“三酸二碱一有机”(重点教授的知识),开始影响了“双基”的教学。1958年,全国大搞群众运动编教材,形成“以生产为纲”,严重削弱“双基”。1963年的大纲重申“双基”的重要性,适当扩大知识面,但又提出“适当”联系实际,单纯强调“联系实际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联系实际必须恰当”,因而把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搞得狭窄,造成的结果是,课本和教学反过来不够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到了“文化大革命”,提倡“典型生产引路”,把中学化学课改为“工业基础知识”化工部分,严重削弱了“双基”。1978年的大纲提出“微观”“定量”“研究物质的结构和变化规律”“基础知识……逐步更新”“符合现代科学发展水平的一些理论”,等等,为提高理论,特别是物质结构理论定了基调。在理论联系实际上,虽然提出“要注意防止理论脱离实际知识和只强调实用而忽视理论这两种偏向。当前要着重克服片面强调实际而削弱基础知识的实用主义偏向”。但在编写课本过程中,主要精力放在提高理论上,对联系实际不够重视。结果,教师在教学上也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论上,不重视联系实际。这个影响至今还严重地存在。因此,在编订大纲和编写课本上要注意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要解决这个问题,重要途径之一是编者和教师似应学习一点哲学,学一点辩证法。具备哲学思想是消除或减少错误或不良倾向的一种有效方法。
三、拟定课程目标必须全面
大体上说可以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或化学与社会),思想方法,科学方法(或称能力),科学态度,创新精神,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当然,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发展的,课程目标会越来越全面的。但是1963年大纲和1978年大纲未提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爱国主义教育是不妥当的。1978年大纲未包括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兴趣、创造性也是不妥当的。
四、改革课程、教材必须排除来自各方面的阻力
阻力来自传统的教育思想和“应试教育”。目前,过分强调“双基”而不重视化学与社会及科学方法仍大有市场。社会和学校内部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依然严重。必须竭力排除各方面的阻力。
五、学习外国课程教材必须择其善者而从之,不善者而不从之
在这方面,我们有沉重的教训。建国前,我国中学化学课本爱国主义教育较强,联系实际(包括重工业、轻工业和日常生活等)也较重视。建国初期,从苏联引进翻译本(名曰编译本,实际上是翻译本),并曾订立自然科学课本以苏联最新课本为蓝本的方针。原苏联以重工业为主,因而课本强调联系重工业,而不注意联系轻工业及联系生活,同时十分强调牢固地掌握系统的基础知识。因而在很长时期中,我国的中学化学课本不仅强调使学生牢固地、系统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联系轻工业和日常生活较弱。粉碎“四人帮”后,看了60年代的一些外国(特别是美国)中学化学课本,感到他们的理论提高甚多,而不了解美英等国编写了理论程度甚高而元素化合物甚少的课本后,由于立刻发现学生不能接受这些理论,又采取“回摆”(swing back)的办法,即减少及降低理论,增加元素化合物。然而在60年代未提高理论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却在70年代提高了理论,我国恰恰也是这样做。另外,当时只考虑“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的内容”,而未能很好地考虑“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按照中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编订大纲、编写课本,思想上片面性甚大。事实上,外国大纲和课本的实施情况究竟怎样,是我们必须调查或了解的内容。如对当时美国一度使用面最广的《现代化学》(Modern Chemistry),我们是经常参考和提及的。有一次,使用该课本进行教学的美国最好的中学之一Bronx中学化学教师来我国北京旅游,我们与她们座谈,结果发现她们删去该课本很多较深的理论而不教。这件事给我们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不能只看书面,而是要了解实际情况。对外国课本的实际选用情况、实际教学情况,一定要作深入的调查。现在,有人又提出“外国课本先搬过来再说”,令人十分感慨,担心重蹈过去的覆辙。另一方面,我们对有的东西(如科学方法,科学·技术·社会,科学素养)应早些学习而未学习,这也是十分遗憾的事。学习外国经验,除了结合我国实际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之外,还要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这个集子中有一篇总结了二、三十个发展中国家化学教育工作的经验教训。它们的某些情况与我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由此,我们实有研究与借鉴的必要。
六、编订大纲和编写课本必须考虑农村的需要
建国以来,在很长的时间中,都是城市的人编订大纲和编写课本,因而在内容上往往考虑城市需要较多,而考虑农村的需要较少。特别在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变化甚大,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需求也有改变,编出的课本必须适应农村的需求。
七、应慎重考虑中学化学教师的实际情况
目前,由于各方面的压力,不少中学化学教师不得不违心地遵循着“应试教育”的途径进行教学,并且已形成了十分牢固的习惯。如果要实施课程教材改革,特别是步子较大的改革,不能不考虑教师的实际情况。如他们对科学方法了解不多,缺乏科学、技术、社会的材料,习惯于搞“应试教育”,等等。如果不仔细分析教师的实际基本情况,在站得较高的前提下,采用适当的改革步子,着力加强培训,作些典型试验,由小到大,逐步扩大和深入,则可能招致失败。
八、应进行社会调查研究
1965年,刘少奇同志提出半工半读、半农半读。为此,我们在农村进行了深入的调查。有一年在各地调查七个月,调查的主题为“参加农业生产需要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调查对象遍及农业生产第一线的老农、公社各种企业的工作人员、地方医院、中西药房,生产资料服务部门以及中央各有关部属单位、县各有关部门等,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农业生产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先进科学技术的使用日益普及,第三产业的发展甚为迅速,乡镇企业日益壮大,日常生活中涉及的科学知识越来越多,环境保护与治理污染的成效也甚大……学生面对的将是这样的一些情况,课程教材面对的也是这样的一些情况。试问,我们能不作社会调查吗?没有社会调查,就不能在内容上客观反映社会实际需要。调查研究是要花费财力、物力、人力和时间的,但是为了提高课程教材的质量,使内容符合我国的生产和生活实际情况,值得不值得这样做呢?
九、教材必须成龙配套
不但要编写课本,而且要编写教学参考书、习题集、实验集,制作光盘、录像带等。最好有几种同时出版,防止课本“孤军作战”的情况,但也要考虑教师和学生的负担。至于教案集,有人认为不同教师和学生应使用不同的教案,而且有的教案也只在一定时期内适用。
十、课程、教材的编制和编写人员可考虑采用几结合的方法
从国内外的情况来看,可以包括课程论专家、教学论专家、心理学专家、本专业专家、中学教师、编辑专业人员。经验表明,如果只包括前三者,他们不但缺乏专业知识,而且缺乏实际编辑和本学科中学教学经验;如果只包括本专业专家,很可能按培养科学家的需要来确定课程内容,编出的课本程度偏高;中学教师是不可缺少的,课程和课本需要他们亲身实施,编写课本必须包括教师在内。日本课本的编写者往往有一半是教师,另一半是专家。而实际情况是,中学教师往往被排斥或他们的意见得不到重视;编辑专业人员也是不可缺少的,他们往往从事编辑工作时间较久,有丰富的编辑经验,包括编辑技术在内,文字修养一般也较好。缺乏上述某一方面的人才,课程和课本往往容易产生缺陷。另外,课本编出后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而是需要作一定时期的跟踪调查,进一步深入研究,编辑人员中最好有一部分亲自进行教学实践。编辑组或机构不宜立刻解散。最好有一个人员精干的常设机构。
十一、永远重视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不做化学实验等于纸上谈兵。从国内外情况来看,在课程改革中尽管涌现出大量的各种各样的课本,但一个最显著的恒定的趋向是“走向实验”。有一句格言很恰当地表达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
我听见因而我忘记,
我看见因而我记得,
我亲手做因而我理解。
也有人说过,要创造一个新的好的实验简直比写一本教科书还要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