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中心医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摘 要】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是威胁女性生殖健康的一大重要因素,给女性患者带来巨大的生理、心理压力。本文通过对近几年国内外文献的研究,就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概念、临床表现及治疗手段进行简单综述。
【关键词】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
【中图分类号】R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2-0272-02
【Abstract】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is a big factor threatening the female reproductive health, which brings huge psychological pressure to female patients.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functional understanding of the pelvic floor structure, the pathogenesis of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and the treatment strategy is also constantly improving. Through the research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simply summarizes the concept, correlation theory,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treatment of 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Keywords】pelvic floor dysfunction disease organ prolapse 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主要是盆底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异常所造成的。多数女性患者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了解程度并不高。随着老年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率将会呈现一定的上升趋势[1]。为让更多女性患者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有一个全面认识,本文应女性盆底功能性疾病综述如下。
1 概述
女性盆底的支持结构如肛提肌、骨盆韧带、结缔组织等结构发生缺失、功能出现障碍而造成的疾病,称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tion, PFD)。PFD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盆腔器官脱垂、压力性尿失禁,具有发病率高、知晓率低、病情重的临床特点。据统计,PFD在我国的发病率为11%,并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而早期被认识到及受到及时治疗的患者不到1/5[2]。大部分PFD使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以及身体机能的衰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部分患者因PFD而造成生殖系统的破坏导致不孕,增加了家庭关系的紧张度。
2 PFD发病机制的理论研究
随着医学理论的不断丰富与医学技术的日益进展,对PFD发病的相关学说也在不断的涌现、丰富,也为PFD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证据。
2.1 整体理论
整体理论最早是由Petros等几位著名学者在1990年提出的,其核心思想是尿道的闭合是盆底有关肌肉及相关器官以下三个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1)前耻尾肌向上抬起阴道前壁,使尿道管腔变窄;(2)阴道机器周围组织向下收缩,膀胱经被迫关闭;(3)盆底肛提肌板在相关神经元的控制下,将“吊床”结构向上
2.2 吊床理论
Delancey在1994年首次提出吊床理论,认为耻骨膀胱筋膜和支撑阴道前壁的结构是维持尿道闭合压的有效结构。如果这两个结构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而受到破坏,则尿道闭合压的力量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产生盆地功能障碍性疾病。
2.3 阴部神经受损学说
阴部神经的主要功能是控制阴部各器官组织的活动。阴部神经损伤后,盆底各部分器官功能出现紊乱,无法完成正常的指令,出现PFD。
2.4 尿道高活动性学说
据统计,分娩后的产妇患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几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分析原因认可能为分娩导致的盆底相关组织受到损伤、变得薄弱[4]。当人体腹部压力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时,盆底器官容易出现脱垂,部分换者出现压力性尿失禁[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临床表现
PFD患者的临床表现依据患者的个人身体素质以及病变累及的范围略有不同,但大部分患者有盆底器官脱垂以及压力性尿失禁的表现。
3.1 盆底器官脱垂
盆底器官脱垂的部分主要包括直肠膨出、子宫及相关附件膨出、阴道穹窿膨出等;原有的生理功能部分或者全部的丧失。
3.2 压力性尿失禁
压力性尿失禁是指在咳嗽、大笑、运动等腹压急剧增加的情况下,患者尿液不受控制的排出体外的状态。
4 治疗手段
PFD的主要发病原因是盆底各器官的解剖结构异常,从而导致生理功能的损害,出现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因此,目前临床上治疗的措施主要是通过恢复正常的解剖结构,从而改善相应的生理功能。
4.1 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对于无手术指征主要措施包括:(1)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患者每天除了补充机体对水分的需要量外,还应适当多增加对水的摄入,促进尿液的排泄;(2)避免日常生活中进行过累、过重的活动;(3)积极治疗其它并发疾病,如糖尿病、哮喘、便秘等。
此外,盆底肌肉的康复训练主要通过盆底肌肉的锻炼、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1)盆底肌肉锻炼:每次收缩肛门时间为5s,持续20min,每天早晚各一次。(2)生物反馈治疗:通过将肌电图、压力曲线等信息转换成人体可接受的视觉信号,进而作为作者正确进行盆底肌肉训练的参考依据[6]。
4.2 手术治疗
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盆底部的解剖关系已经逐渐被人们所熟知。盆底部的修复和技术已经进入到切除、替代、再生的医学阶段[7]。何英慧等[9]通过腹腔镜下骶前固定术治疗以中盆腔缺陷为主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腹腔镜下宫颈悬吊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结果显示,术后未见明显感染、血肿、尿潴留等并发症发生,均在1周后正常出院。盆腔脏器脱垂全部得到纠正,随访期间未发现有阴道缩短等症状,性生活不受影响。
5 结语
女性患者应加强对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了解和重视,及时发现和早期治疗将极大的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自我保健意识,达到促进女性患者生殖健康。相信在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以及微创技术的不断进步,盆底受损组织的修复、再生将会越来越完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女性患者将会有一个更加满意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陈鑫,倪观太.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14,20(8):1435-1437.
[2]禤晓岚.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调查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8):168-169.
[3]Bergert FW, Conrad D, Ehrenthal K, et al. Pharmacotherapy guidelines for the aged by family doctors for the use of family doctors - Part C Special Pharmacology[J]. Int J Clin Pharmacol Ther, 2009,47(4:223-228
[4]施红,徐燃.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J].现代预防医学, 2010,(3723): 4438-4439.
[5]Guidelines Group Hesse Pharmacotherapy Guidelines by Family Doctors for Family Doctors. Pharmacotherapy guidelines for the aged by family doctors for the use of family doctors - Part D Basic conditions supporting drug treatment. Part E Guidelines group, disclaimer, internet addresses[J]. Int J Clin Pharmacol Ther, 2009,47(6)366-373
[6]Quemener J, Joutel N, Lucot JP, et al. Rate of re-interventions after transvaginal pelvic organ prolapse repair using partially absorbable mesh: 20 months median follow-up outcomes[J]. 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 2014,175:194-198
[7]谢迪.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盆底肌康复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2):651-652
[8]廖镜芳,周冬梅,钟东彩.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治疗的回顾性分析[J].解剖学研究, 2010, 32(2):130-133.
[9]何英慧,刘桃,金凤斌.腹腔镜下骶前固定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18例分析[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5,42(1):57-59.
[10]张丽丽,兰振和,王宇晗等.腹腔镜下宫颈悬吊术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探讨[J].医药与保健,2013,21(11):4-5,14.
论文作者:杜薇娜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8月第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22
标签:性疾病论文; 功能障碍论文; 患者论文; 女性论文; 器官论文; 结构论文; 尿道论文;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8月第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