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考核的特点及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理论论文,启示论文,美国大学论文,教育课程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528(2011)05-0065-05
考试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尺度。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种特殊的通识教育课程(以下简称为通识课程),自“05方案”实施以来,虽然在改革考试、考核制度与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至今依然存在着目标不够明确、内容不尽合理、形式相对简单等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考试考核功能的正常发挥,影响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目标的实现。相对而言,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实践,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获得长足的发展,通识课程及其考核日臻完善。基于此,本文拟通过分析美国大学通识课程考核的特点,探析其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价值。
一、美国大学通识课程考核的特点
1.考核目的具体明确
课程考核目的主要体现在开设该课程的目的上,这是课程考核得以实施的前提。没有具体明确的考核目的,课程考核不仅会失去方向,而且会缺乏依据。美国大学通识课程考核目的具体明确,主要考核学生是否掌握基本技能,是否具备超越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这与其通识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是一致的。美国大学通识课程考核目的的明确性,缘于其通识教育目标的明确性。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目标的确立,主要基于这样的考虑:要把学生培养成具备哪些基本能力的人,以及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其中,美国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能力是:文字书写精确而流畅的能力、口语表达沟通顺畅的能力、富有逻辑性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数理统计与分析的能力、综合理性推论的能力等。早在1947年,由时任总统的杜鲁门专门成立的高等教育委员会,在“民主社会的高等教育”报告中列出了11项通识教育目标:能展现出具有民主理念和伦理原则的行为;能积极参与所属团体或社区的活动,以其知识和能力而有所贡献;能表达人际相互尊重的认识和行为,以促进了解与和平;能了解和运用自然的环境,应用科学的方法,解决自己的生活,助益人类的生活;能了解别人的观点,能有效表达自己的观点;能掌握自己的情绪,能维护良好的社会适应;能掌握自己的健康和体能;能了解和欣赏文学、音乐、美术,并参与艺术活动;能与家人美满相处,具有家庭的知识和伦理;能有适合自己兴趣才能的工作职业,在工作中展现才能和愉快;能有批判性的能力和习惯,具有建设性的思想。[1](P82)其目标具体明确由此可见一斑。美国许多著名大学对通识教育目标都有详细的描述,比如,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目标是向学生展示知识的多种领域和多种主要的探索方法,让学生获知不同的分析方法,学会运用这些方法并了解其价值所在;俄亥俄州立大学的通识教育目标是“培养爱国、修养、诺言、伦理道德以及具有美国精神的责任公民”;美国大学联合会将通识教育目标概括成:为高年级的学生和终身学习建立起基本的技能,使学生了解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艺术等方面的主流思想,培养学生更宽的知识面和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知识和能力。[2](P44)
2.比较重视通识课程考核的反馈功能
一般而言,考核既可以使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进行反馈,又可以为教师发现教学问题提供参考。通过课程考核的反馈,教师可以对所发现的教学问题予以及时的调整与改进。美国大学通识课程考核的反馈功能较突出,20世纪70年代的新生研讨课教学便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其具体做法是: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定期上交书面作业,而且定期不定期地组织课堂小测验,通过分析学生的书面作业和小测验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以此为基础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如今,美国大学更加重视发挥通识课程考核的反馈功能,一些著名大学甚至有明确的规定。比如,布朗大学要求,考核结束后,教师不仅要评定成绩等级,而且要指出学生考核成功与失败的原因,还要根据学生的不足酌情给予个别辅导;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教师如发现学生对某一问题是理解的,仅是卷面上表达不好而影响了成绩的,则可以修改考核结果。
3.考核内容范围比较广泛,题型设置比较科学
考核内容主要是要解决“考什么”的问题,是课程考核的主体部分。美国大学通识课程的考核内容范围比较广泛,考试答案需要综观全文、进行综合归纳后才能得出。因此,学生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绩,平时必须注意加强知识储备,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尽可能宽广;否则,仅靠临阵磨枪是无法取得好成绩的。美国大学通识课程的考核范围除了教材、授课讲义,还常常涉及课外知识、学生的社会实践和创新成果等内容。美国大学通识课程考核内容范围的广泛性表现主要有二:一是将学生的社会实践纳入考核范围。如哈佛大学“红皮书”强调,学生必须将所学与经验、实践和现实相结合。[3](P92)俄亥俄州立大学十分注重社会实践教学,一直将学生自己动手、亲身实验和现场体验,视为加强和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和重要环节;其通识课程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尤其是学校着眼于把学生培养成“世界公民”的目标,要求所有的本科生在选修通识课程时必须有两周左右的海外实习经历。二是重视对学生表达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的考核。早在1989年,美国大学联盟就建议大学通识课程要注重对包括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在内的九种基础技能的考核。俄亥俄州立大学几乎每门通识课程都有对学生的写作要求,且形式多样,如既有期中进行的3~4页的论文小写作,又有正式的设计说明、调查报告,还有篇幅较长的科研论文写作,期末考试常常采取写论文或专题演示等形式。特别是论文和报告的写作,教师对其格式、摘要、综述、主体、数据、方法、文字、参考文献、结论等都有具体的要求,学生必须严格遵循科研论文的规范和要求。多门通识课程大量的持续不断的写作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研写作习惯。不仅如此,美国大学通识课程考核的题型设置也比较科学。各大学均侧重于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题型一般以主观性试题为主,答案非常灵活,如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的考核中,许多问题要求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究,学生只要能发挥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回答言之成理或自圆其说,就可以获得理想的成绩。此外,美国的大学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平时的兴趣及能力,指定平时作业或论文题目作为考试内容之一,允许学生带回家完成。
4.考核方式多样化
考核方式主要是指采取何种形式进行考核,其方式的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课程考核的效果,进而影响到教学效果。美国大学通识课程的考核形式主要包括期中考试、平时成绩考核(包括小测验、家庭作业、课堂参与、学期报告等)和期末考试等三种形式,授课教师可根据教学进度和要求选择相应的考核形式。如美国亚利桑那大学“英文写作”课程考核采取期末考试、小论文、家庭作业和课堂写作练习等形式。总体看来,美国大学通识课程的考核方式有三个特点:一是重视课堂测验,将课堂测验作为教师了解教学情况调整课程进度的航标。如亚利桑那大学“国际关系”课程明确将课堂测验纳入考核方式之中,且课堂测验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二是考试次数较多。莱特通过对哈佛大学的调查发现,学生更倾向于接受整个学期内测验、考试、论文作业等考试次数相对较多的课程。美国大学通识课程的考试十分频繁,既有例行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又有频率较高的课堂测验,通识课程的考试(含测验)次数少则三次,多则十余次,有的课程甚至每次上课都有小测验,其成绩直接纳入总成绩。三是考核方式的选择主要以能否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真实水平作为标准。如数学考试,教师会允许学生带上公式或书本开卷考,或者考试时发给学生常用数学公式,以便学生在考试中把全部注意力投入到题目的分析和公式的应用上。
5.成绩评定比较合理
成绩评定主要是指采取何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既是督促学生全面、系统学习所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检查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美国大学通识课程的成绩主要由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构成。许多大学明文规定,通识课程成绩的评定主要由教师根据学生出勤情况和参与课堂讨论等平时表现、参加社会实践的反馈、学期论文以及各次小测验等多项内容确定。美国大学通识课程的成绩评定有三个重要特点:一是侧重于考查学生能力、水平提高的情况。如圣约翰学院在“经典名著”课程的考核中,不太注重笔试成绩,而是以学生参与研讨会、小组讨论等发言情况,以及与授课教师定期和不定期的晤谈为主,注重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核。二是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较大,一般超过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如亚利桑那大学“国际关系”课程成绩的评定构成为:课堂参与占5%,班级测试占30%,首次期中考试占25%,第二次期中考试占15%,期末考试占15%,其中,平时成绩占85%,期末成绩只占15%。耶鲁大学“心理学导论”课程成绩的评定构成是:阅读心得报告占15%(从开课后第三周起,每周提交一篇简短的阅读心得报告,共10次,以合格/不合格评定,允许有一次不交或者不合格的情况),书评占20%,期中考试占30%,期末考试占35%,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成绩分别占65%、35%。三是计分方式较合理。随着通识教育改革的推进,美国部分大学逐渐改变了以往按数字和等级来评分的做法,力求评定的准确性、客观性。例如,布朗大学在学生成绩评量方面,对大一学生通识课程的考核采用及格与不及格的方式代替以往的分数或等级;圣约翰学院除了语文、写作和数学等课程外,对其他通识课程的考核大多采用教师平常记录成绩、期末给予文字叙述性的总评,而非数字分数。
美国大学通识课程由于采取小班教学、注重社会实践教学等方法,成效显著,其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借鉴和吸收。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美国大学通识课程的经验和做法主要符合美国本土情况,并不都适合中国,我们不能照抄搬照,只能批判地加以借鉴和吸收。
二、美国大学通识课程考核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的启示
美国大学通识课程考核对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改革有如下启示:
1.进一步明确考试目的
考试目的明确与否,不仅关乎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功能的发挥,而且影响着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如前所述,课程教育目标与课程考核目的是紧密相关的。“05方案”明确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是: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的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的教育,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标决定了其考试目的是:不仅要检验大学生学习、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况,而且要考查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后其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的情况。事实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不只体现在他们对理论知识记忆的多少,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程度上。因此,我们应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内容的重点放在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制度与方法的改革,应着眼于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目标与教育目标相一致,即:要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目标定位于考核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掌握基本理论和原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确立一套科学的考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标的有效手段。
2.进一步拓展考试内容
进一步拓展考试内容,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制度与方法改革的关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与学,不仅是理论知识和书本知识学习的问题,而且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升的问题。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的内容范围,除了要考查学生对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情况外,还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社会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大学通识课程考核内容范围广泛的做法,把学生的社会实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等书本以外的东西纳入考核范围。具体而言,应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增加对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内容的考核。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一再证明,加强社会实践教学的考核,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原则的根本要求,而且是调动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积极性、主动性的根本途径。二是适当减少对书本知识等纯粹记忆性内容的考核,加大对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考核内容既包括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热门话题、理论界的新成果等具有时代气息的内容,又涉及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以及日常的德与行等情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题型的设置,应减少识记部分的比例,增加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题型的比例。事实也一再证明,这一做法既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又有助于减少学生考试作弊,还能促进学生平时多下工夫、减少考前临时抱佛脚的现象。
3.采取更加多样化的考核方式
改革考试、考核制度与方法,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的重要环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应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充分发挥考试、考核的督促与导向作用,以此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应完善考核形式,可以采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笔试和口试相结合、期末考试与写小论文或调研报告相结合、理论知识考查与社会实践考查相结合等多种形式。考核形式的选择,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二是要对考核环节进行创新,除了固定的期末考核,还要在平时成绩的考核上下工夫,探索多样化的平时考核方式。比如,教师可以将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课堂参与讨论的表现、小组辩论、调研报告的写作等都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之中。特别是,增加课堂提问与课堂小测验等环节,可以有效避免通过点名方式来提高学生出勤率造成的尴尬,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法。当然,小测验、小论文等的次数也不宜太多,一般以5次左右为宜。多样化考核方式的运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质疑、探索和表达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4.不断完善平时成绩的考试、考核制度与方法
平时成绩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美国大学通识课程在平时成绩的评定上,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作用。借鉴美国大学通识课程对平时成绩考核制度与方法上的经验,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平时成绩的考试、考核制度与方法:一是改变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的分数构成状况,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针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评定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大多低于40%而造成的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的现象,我们可以尝试着把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提升至50%~70%。笔者建议,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的评定上,要贯彻“三结合”的原则,即:平时考核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理论知识成绩与社会实践成绩相结合,加大社会实践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书面成绩与其他方式考核成绩相结合,以书面成绩为主。二是要细化平时成绩的考核指标。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平时成绩的评定有较大的随意性,主要缘于其考评指标过于笼统模糊。一般而言,平时成绩主要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上课提问与发言、小测验、考勤率、小论文、调研报告、社会实践活动等部分构成,但如何评定等级则缺乏明确的、令人信服的标准。倘若任课教师能根据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参加社会实践教学等情况,将每一部分进行细化,就可以把对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的考核落到实处。三是尝试着进行评分方式的改革,淡化分数观念。可以对平时成绩的评定实行实质性的评价,成绩既可按ABCD级制度评分,也可以使用语言文字进行综合评价,藉以推动总评成绩的评定朝着实质性评价的方向发展。笔者还建议,要重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结果的分析,使之与教学要求对照,分析该课程考试成绩的分布状态及学生学习、领会、掌握知识的情况,在此基础上,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