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已经成为我国头号环境问题.水土保持秉承生态文明观中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以生计改善与保护性开发为切入点,有效保护水土资源,支撑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水土保持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建设水土保持生态文明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建设;水土保持;生态文明
1、前言
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与作用:水土保持关系国家生态安全、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性措施。当前在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时期,水土保持工作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和挑战。
2、生态文明建设与水土保持
“建设生态文明”“使生态文明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具有重要政治意义的目标,也是发展经济的举措,识上的又一次新的飞跃。
水土保持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注意研究水土保持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保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协调发展。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与地位是未来加快水土综合治理步伐、开创生态环境建设新局面的关键一环。
2.1水土流失是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水土流失不仅是全世界环境的主要问题,目前也已成为我国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92万km2,使得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38.2%。水土流失中的沟蚀是破坏地面完整的“元凶”。水土流失威胁城镇,破坏交通,危及工矿设施和下游地区生产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特别是在高山深谷因水力和重力的双重作用所发生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灾害。如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地区,许多地方沟头每年平均前进3m左右,把地面切割得支离破碎。亟待治理的面积近200万km2,
全国现有水土流失严重县646个,每年水土流失给我国带来的经济损失相当于GDP的2.25%左右,带来的生态环境损失更是难以估算。全国众多的水土流失类型和人为破坏等因素,生态环境恶化与严重水土流失区的贫困互为因果,致使自然资源得不到有利的保护和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其中山西地处黄河中游、海河上游。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山地、丘陵、台地、谷地、平原交错分布,以山地丘陵为主,占总面积的80%以上。全省降雨集中且时空分布不均,曾有茂密的森林遭到砍伐,从而产生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山西目前仍有5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尚未得到治理,接近水土流失总面积的一半。全省232万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这些区域。特别是吕梁山区水土流失最严重的25个县当中,有国定贫困县20个,省定贫困县4个,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之一
2.2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互相依托
要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争取继续生存、继续发展的权利,必须调整好人类、环境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调整好经济发展的模式。保持水土、根除灾害,刻不容缓。从水土保持的本质来看,尽管它有着自身的特点,但属于整个水利基本建设的一部分。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是我国一以贯之的基本国策。水土保持是搞好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提与基础。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互为依托,相得益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了水土保持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力度空前加强。10年间,全国累计完成造林面积0.58亿hm2,是历史上造林面积最多的时期,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6.55%增加到20.36%。10年间,我国提高了高污染、高排放行业环境准入门槛,颁布了实施清洁生产标准,建立落后产能淘汰机制,实施了新的饮用水卫生标准,推进了PM2.5等新国标监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工作。
自2006年以来,中央连续5年在一号文件中强调要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相应法律法规也不断出台与完善。山西省大同市通过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大力实施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全面推动水系生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大同市积极跟进转型提速发展步伐,坚持项目带动,重视产业支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民生工程成效显著,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2.4水土流失治理是加快生态建设的有力保障
在自然因素中,降雨、植被、地形地貌、土壤等是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子,这些因子也是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因子。地形地貌构成大的地貌单元,植被构成地貌单元内的植物圈,而土壤是地貌单元和植被基质,降雨则受地貌单元的环境条件和气候变化的影响。这些一旦遭到破坏或发生变化,原始的自然生态平衡,造成水土流失、洪涝、山崩、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从人为因素看,由于人口剧增,修路开矿、工程建设等需要的增加,使大量的自然资源遭到毁灭性破坏,这些都不同程度地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加剧了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不论是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产生的水土流失,归根结底都是生态环境遭破坏,脆弱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的结果。良好的地面植被,能截持降雨,减轻水土流失。
3、水土保持在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
3.1水土保持是综合防治蓄水减沙的根本性措施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保持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是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着眼于生态改善,着力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上,即将生计改善和生态改善有机结合,是水土保持的特色和重要原则.水土保持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优化配置,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形成综合防护体系,统筹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将治理水土流失与群众脱贫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宏观上一个国家,微观上一个县一个局部都证明了这一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水土保持工作由试验、示范、推广到全面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3.2水土保持是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
农业生产结构亦称农业部门结构,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一个农业企业的农业生产各部门和各部门内部的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如农业各生产部门中的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渔业等的组成情况和比重.农业生产结构是农业生产力合理组织(或生产力要素合理配置)和开发利用方面的一个基本问题.它的合理与否对农业生产能否顺利发展起着十分重大的作用.生产结构的调整是我国近阶段经济工作的重头戏,结构调整不仅仅在于使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在量的增长上趋于合理,其实质在于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降低物耗、能耗,减少污染排放量,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建功.对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09):162.
[2]赵其国,黄国勤,马艳芹.中国生态环境状况与生态文明建设[J].生态学报,2016,(19):6328-6335.
论文作者:罗晋京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2
标签:水土保持论文; 生态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地貌论文; 文明建设论文; 大同市论文; 我国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