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_知识经济论文

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_知识经济论文

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知识经济论文,促进我国论文,条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知识经济概念的由来和界定

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的发展,特别是最近10年来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的长足发展,一个依赖知识和信息甚于依赖传统生产要素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正在全球范围逐渐形成。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生产、获取、处理和应用知识成为社会的主要活动,提供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知识,更合理并节约地利用资源和寻求新的有效资源将成为最主要的生产目标。从经济运行的角度来看,信息、思想观念和知识的积累日益成为战略要素,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产业日益成为主导产业。

最早对于知识经济,对于这种继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以后的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的描述,散见于诸多未来学家的著作中,尔后逐渐形成较统一的认识。1959年美国丹尼尔·贝尔提出了“后工业化社会”。1982年美国J·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称之为“信息经济”。1986 年英国福莱斯特在《高技术社会》一书中抓住了这种新型经济的支柱产业特点而称其为“高技术经济”。有必要指出的是,上述各种描述都明确指出了在工业社会以后的这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中,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将是信息和知识。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要追溯经济增长的源泉问题。对经济增长的新的源泉的实质性解释来自一类将技术视为内生变量的经济增长理论。即80年代中期以来,以P ·罗默等人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与以R ·索洛为代表的将技术当成外生变量的新古典增长理论相比,罗默(1986)除了考虑了资本和劳动两个生产要素外,还加进了第三个要素——知识。通过把知识作为内生变量引入生产函数,他论述了人均产出有可能随时间以递增的比率无限增长,知识的边际产品有可能递增,投资率和资本报酬率有可能随资本存量的增加而提高。特别地,由于对知识生产的投资不仅能增加知识的积累,还能增加其他经济要素的生产能力;知识资本具有连续增长、回报递增的特征,罗默认为,新增长理论对于政府的公共政策也会产生巨大影响,即政府应制订促进知识创新和积累的政策。罗默的开创性工作为理解信息时代经济增长的源泉指明了方向。

基于全球经济增长的事实和经济增长理论两方面的准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科技和工业部”1996年发表了题为《1996年科技和工业展望》的报告,该报告的子报告《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侧重于讨论科学技术对新出现的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的作用和影响。孩子报告指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而且知识经济已经占其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0%以上。

知识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较的特点

知识经济是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蕴涵的是工业化以后的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形态。客观地说,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正如300年前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型一样, 只能说出现了知识经济的萌芽。我们认为,要全面地、准确地描述知识经济的特征,当前为时尚早。但从已有的经济实践和已经显示的资料来分析概括,已可明显看出知识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的突出特点大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基本生产要素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农业经济构建在土地和劳动两种要素之上,崇尚的信条是“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工业经济时代强调了一种新的要素——资本的地位,在对资本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完成了古典经济学的“三位一体公式”,即土地——地租,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财富的所有要素中,知识、无形资产和知识型劳动者成为核心生产要素。知识与土地、劳动、资本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知识具有可以低成本地不断复制和报酬递增的性质,这种性质使得知识经济从根本上超越了资源依赖型经济增长方式的约束,使得经济在较长时期内实现较稳定的增长成为可能,也使社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更大可能性。

2.知识经济的核心和支柱是信息技术。知识经济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为基础的经济。需要指出的是,知识经济的知识,通常是以信息、信息技术的方式表现出来,但又超越于电脑网络能处理的信息之上。这使得一方面,知识经济的载体有别于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既不是农田水利,也不是道路交通,而是网络。另一方面,建立在信息产业之上的知识经济,强调了运行方面的如下特点:即生产方面的信息化、网络化、虚拟化、分散型、及时性的敏捷生产;管理方面的信息化、网络化、个性化、适应性、创新性;组织方面的学习型、紧密合作的伙伴关系、并行关系和网络结构。

3.知识经济以高技术产业、服务业作为主导产业。产业结构的演进本身就深刻地反映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知识经济一方面导致了诸如网络经济、在线经济(online economy)等新型产业的兴起;另一方面,知识经济也向传统经济提出了挑战,在一些国家即使象农业这样的传统产业也越来越知识化了。这些新型产业和知识化了的传统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据估计,1986年至1990年,高技术部门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左右;1991年至1995年,其贡献率上升到28%;1997年的这项指标增加到了35%。

4.知识经济更侧重于人的因素及其素质的不断改进,学习成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知识经济反映了一种对信息中最活跃的部分即意会性知识的关注,它更重视体现在人身上的活的知识而不仅仅是机器可以处理的信息。人是知识创造的源泉,知识经济以人的智力创造为核心。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反过来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地位和人本身的生活质量。知识更新的加快使终身学习成为必要,学习成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由此可见,知识经济对一个国家的政策涵义是明显的,首先,要十分重视国民教育的功能,不断创造条件提高人的素质,不仅如此,还要重视终身教育培训,重视建立创新机制。

发达国家如何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

从产业革命到上世纪末,英国主要依靠其自然资源和金融资本,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从本世纪初至70年代,美国依靠其自然资源和劳动者的技能,位居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从80年代起,日本主要依靠其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开始向美国挑战。90年代以来,美国加强了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经济发展势头持续上升。一般认为,至少到下个世纪上半叶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不致发生重大变化。如果考察一下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史,不难发现一个规律,即谁首先抓住了预示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兴的经济增长源泉,谁就抢占了国际分工体系的制高点。我们不妨选取美国和日本作为代表性个案来看一看发达国家是如何迎接和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的。

1.建立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创新体系。国家创新体系是由与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骨干部分包括企业(企业集团和高技术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已有的经济增长的实践表明,虽然许多国家创新体系不尽相同,但其对经济实现持续增长所起的关键作用日益增大。本世纪70—80年代,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中起了重要作用。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开始了由传统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型,科学研究系统在知识经济中起着知识的生产、传播和转移等决定性的作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强调“技术立国”的日本,由于技术创新系统的导向失误,技术进步趋于减慢,经济增长也相应减缓;而注重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欧美,特别是美国,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应当看到相对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力保障。

2.投资流向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研究与发展(R&D )投入持续增长。1990年,美国对信息业的投资第一次超过了对其它产业领域的投资:到1996年,全球信息技术产业投资为6100亿美元,其中美国占到41.5%,超过了日本和欧洲该项投资的总和。这就使得美国在高技术产业和信息领域拥有着明显的优势。据估计,1996年美国经济增长中约1/3是由信息产业发展带动的。另一方面,早在1994年美国R&D投资就高达1730.2亿美元,占美国GDP的2.61%。由于美国R&D经费大大超过了其它国家,使得美国具有较高的创造知识的速度以及利用新知识的能力;投资重点向高技术产业倾斜,使得美国新产品开发及产业结构调整顺应了知识经济的要求。这两方面的原因共同决定了美国在下个世纪初国际分工体系中的领先地位。据报道,为了缩小与美国的差距,1996年日本R&D 投资比1995年增加了3.4%,达到15万亿日元,占其GDP的3%。

3.普遍重视教育和在职培训。由于人在知识经济中的核心创造地位,为数众多的国家除增加科研投入外,普遍重视教育和在职培训。OECD发表的《教育状况》指明,1992年经合组织25 个国家的教育开支占其GDP的6.5%,其中美国的这一比率高达7%。事实上,早在1990年,美国全国教育开支已达到创纪录的3530亿美元。此外,由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加速更新和发展的特性决定了学习成为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因此,各国还普遍重视进行在职培训,甚至重视终身教育。

中国如何发展知识经济

发展知识经济的基本条件

一般而论,发展知识经济必须具有工业经济充分发展、社会知识化水平较高、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较强的必要条件,具体来说:

1.经济发展水平。知识经济是工业经济高度发展后的一个更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目前一般认为,从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来看, 一国大约要达到人均5000美元或更多一些,才有知识经济自发萌芽的条件。

2.社会知识化水平。发展知识经济必须以较高的社会知识化水平为基础。通过对硅谷知识经济萌芽时美国的情况所做的分析表明,受高等教育的有关人员不低于30%,这大概是知识经济对社会知识化水平的最低要求。

3.知识和技术创新水平。发展知识经济很重要的一条是自身必须有相对强大的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有可实行产业化的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项目;同时也要有对引进高技术产业项目的吸收和创新能力。一国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两方面的条件,才能发展自己的知识经济。

按这三条标准来看,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具备普遍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但由于我国所具有的明显的“发展中大国”的特征,有人通过测算指出,我国的北京以及沿海若干大城市和地区已经基本上具备了发展知识经济的必要条件。

我国发展高技术产业问题

高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第一支柱,现在我们将发展知识经济的讨论集中于高技术产业层面。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近年来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真正达到大规模生产水平的新兴产业为数并不多。我们认为,造成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落后的最主要制约因素有四个方面。 1)对R&D的投入不足。我国1996年R&D投入占GDP的比重只有0.5%,远低于经合组织多年的平均水平(年均2.5%左右)。2)我国在高技术产业化的战略选择以及政策和体制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研究开发与市场脱节,对市场需求重视不够;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技术脱节,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重视不够;高技术产业化的主体错位,对大中型企业的作用重视不够等。3)克服资金投入不足的风险投资制度, 作为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关键需要进一步加以健全和完善。4 )我国发展高技术产业的人才匮乏现象总的说来是相当严重的。

针对上述四个方面的制约因素,我们提出促使我国高技术产业化的若干政策建议:

1.必须强调政府在发展高科技的过程中的引导作用。纵观世界各国在发展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的过程中,政府无例外地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全面规划、制订和推行有关的产业政策,组织协调各项重要环节和有关工作,组织关键技术的攻关,以及创造条件促进高科技走出实验室,实现产业化,等等。中国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发展高科技取得了重大成绩,但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致使许多重要的高技术一直没有充分地发展起来。现在,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政府的领导、规划和协调是必要的,但应当实行的是“政府引导型”,而不是“政府主导型”的宏观高技术政策。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的重要作用首先就是制订一个有目的、有一定先后层次的宏观规划。其次是制订相关的产业政策和法令,组织实现关键技术的攻关和产业化,尤其是在高技术领域,选择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技术,由国家统一规划,集中进行攻关,并结合各方的力量实现产业化。

2.高技术产业政策的一致与连贯性。国家在制订宏观政策发展高技术的同时,必须注意产业政策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不能“政出多门”,影响产业政策的实施。此外,中央产业政策同地方产业政策也常常发生冲突,导致产业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因此,中央各部门、中央和地方实施统一的产业政策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宏观先决条件。

3.国际竞争环境之下的高技术产业需要适度保护。要实现高技术产业的腾飞,国家在战略上必须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具有两层意思。一是要创造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鼓励一些已具备相当生产能力并有能力与外资抗衡的产品。二是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我国涌现出来的一大批中小型的高技术企业经过自然淘汰和筛选,最终形成可与国际企业相抗争的实体。有所为,就是国家对于那些关系到国民经济战略发展的产业及产品应缜密研究、舍得投资、花大力气来发展,还应有一定的政策倾斜,适度保护和支持其发展。总而言之,对于高技术产业应有选择地适度保护,均衡的发展。适度保护是我国高技术发展的命根子。均衡发展是高技术的生长点。有选择的保护才是有效率的保护,有重点的发展才是有希望的发展。

4.抓好高技术产业的管理,特别是要有选择地办好一批国家级、省市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5.建立有效的高科技产业风险基金。高技术产业具有高回报、高风险的特点。风险基金作为一种市场化的融资手段,可以聚集社会闲散资金并由专家运作,既可以满足人们冒险获得高回报的愿望,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技术创新及产业化获取充足资金的有效途径。我国自80年代以来,已陆续建立了一些具有风险投资基金性质的基金或公司,但应该认识到,风险投资活动在我国还处于萌芽状态,只有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机构或风险基金,并同证券市场相联系,才能广泛吸引并利用社会可能动员的资金,促进高技术的发展及产业化。

6.尊重与珍惜人才,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切实提高人们的知识素质。

标签:;  ;  ;  ;  ;  

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我国知识经济的发展_知识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