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材修订的比较研究_初中化学论文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科书改版前后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科书论文,人教版论文,初中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2011年对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进行修订以来,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结合历年教科书的使用情况,2012年人教版初中化学课本进行了全新修订。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改版与旧版教科书的特点[1-2],以期为初中化学教学提供参考。

一、宏观分析

教科书的宏观分析是指从初中化学的整体出发,分析教科书产生的背景和使用的背景、教科书整体结构、教科书资料储备的过程。[3]新教科书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教科书的结构和体系上。

1.体系的调整

旧版本教科书包括活动与探究、实验、习题、讨论、资料、化学·技术·社会、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课堂练习、学完本课题你应该知道和单元小结等11种栏目,而新教科书将活动与探究改为探究、家庭小实验改为课外实验、资料改为资料卡片、课堂练习改为练一练,练习改为练习与应用,名字方面出现改动;取消了拓展性课题,其他栏目未作改变。教科书体系如图1所示[4]。

由图1可知,改版后的新教科书栏目功能普遍加强,栏目设置的位置更加灵活而得体,形式表征更具有人性化,栏目导入及相互之间的过渡和照应更加优化。

2.结构的调整

新教科书整体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章节的设置和知识顺序的调整上,主要将旧版第三章“自然界中的水”和第四章“物质构成的奥秘”进行对调,并对部分内容进行微调,其他章节基本不变。

新教科书将旧版三、四两个单元进行对调,将元素和离子两个课题整合成分子和原子一个课题,将课题化学式和化合价放在水这一单元。这样做不仅使书本总体上遵循从知识→理论→知识的编排顺序,在局部也从物质构成的基本粒子→水→化学式和化合价这样的知识与理论交叉编排。研究表明,旧版教科书的理论性内容编排集中,穿插安排不够,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5]新的编排方式,同时将自然界中水的三个课题的顺序进行调换,能有效地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体现了从宏观到微观、从生活走向化学的编写理念,使学生较早而全面认识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6],将原子、分子和离子的内容进行整合,有利于学生尽早地树立微粒观,进而指导后续化学的学习。

在知识顺序方面,改版教科书相对于旧版教科书有三个方面的较大改变:一是将原来附录中“连接仪器装置”内容移到第一单元课题3以正文形式出现,凸显了化学实验技能重要性,对学生实验操作的学习具有指导性意义;二是将第七单元原来的课题2和3合并为一个课题,使燃料的利用及其对环境影响的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增强;三是将第十一章盐和化肥拓展性课题“物质的分类”从拓展性课题变为一级标题,使学生树立物质的分类观念,为盐和化肥等的学习提供基础,同时为复习应考和后续高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中观分析

中观分析是通过比较教科书中栏目和内容的增减、调整,研究新旧版本教科书带来的变化。新教科书相对于旧教科书在栏目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主要是名字的调整。其栏目的功能与之前相比,未作改变。本部分将通过实验、栏目(实验除外)和书本内容3个方面,简要介绍初中化学教科书的变化情况。

1.实验的调整

实验是化学的“最高法庭”,对初中化学更是如此。改版教科书在实验方面一共新增实验12个,删减实验5个,同时对若干个实验进行改动。实验栏目的改动和内容的调整,突出体现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增强实验的科学性、探究性、可操作性和趣味性。具体说明如下:

(1)将初中化学重要的八个学生实验活动附在相应的单元后面,突出了基础实验的重要作用。有的实验为教科书已有的,有的是新加的,增强了基础实验的地位和作用,对教师的实验教学和学生的备考具有指导意义,同时便于师生操作,建议在评价方面相应加大实验的比例。

(2)对若干个实验进行改动,增加实验的科学性、趣味性和探究性,使其符合新课程标准修订的精神。例如旧版上册27页删除利用红磷空气燃烧实验气体体积小于1/5的讨论,一方面因中途关闭止水夹导致倒吸的水体积可能大于1/5,另一方面课程标准修订淡化对其影响因素的要求,只要求知道大致为1/5即可,药品将锌粒改为石灰石体现节约意识。另外将下册39页实验将制作明矾晶体改为制作白糖晶体;第十单元1.3对实验试剂的计量进行了改动;将旧版教科书下册55页的溶于水的实验改为对其性质的实验等等,使实验的科学性和探究性得到加强。一些课外实验的改动,加强了初中化学实验的STSE功能,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增强实验的可操作性和探究性。新教科书中将思考的问题和实验相结合,增强了实验的探究性。例如上册80页将水电解实验由演示实验改为探究实验,在培养学生思维方面可起到显著的效果;将一个大实验拆成两个小实验;在实验中细化操作步骤,在实验中增加了“注意”、“提示”、“想一想”等,提供了实验方法引导,安全操作注意事项和提示的问题等,从而增强了实验的可操作性。

2.栏目的调整

改版教科书一共增加了43个栏目,减少24个栏目,同时也对多个栏目的内容进行了调整(未对实验部分进行统计),除增加的实验栏目出现变动以外,主要体现在资料卡片、调查与研究和讨论栏目数量变动较大。栏目主要体现如下特点:

(1)改动与实验以及生活相关的栏目,增强前后的知识联系的流畅性,并加强其STSE功能。例如下册旧版49页删除了较简单的酸碱判断的讨论;新版82页增加化学与农药功过的讨论、51页增加酸碱指示剂的发现等。

(2)栏目的可操作性增强。与实验栏目类似,一些栏目中增加了注意、提示、想一想、方法引导等;同时一些栏目(例如新版下册36页探究溶解度曲线)增加相应的坐标图等,都使栏目的可操作性得到提升。

(3)栏目内容的引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重视学生已有经验。例如新版24页的单元小结将几个主要概念改为填空形式、64页详细说明学习元素符号的意义;旧版140页删除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等。

3.内容的调整

教科书内容是教科书的主干,新版教科书总共对旧版教科书内容的改动有100余处,细小的改动之处更多,下面从标题、栏目和段落内容以及习题内容四个方面进行描述:

(1)标题的调整。全书增加了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分子可以分为原子、合理利用与开发能源、乳化作用、金属与盐酸、硫酸的反应、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和物质的分类等9个一级标题,删减了若干个二级标题。通过这样的调整,将一些包含在其他标题中的或拓展性课题中的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一方面知识分类更为科学,另一方面突出了这部分知识的价值。

(2)知识的调整。改版教科书对旧版教科书的主干知识未做改动,改动主要体现为增加各章各节和各段落的衔接语;增加图表和段落中化学物质的STSE相关知识以及内容的时代特征。例如改版上册增加了“低碳”知识(P117)、下册增加了讨论栏目增加了聚氟乙烯的功过问题(P108)等。此外在改版下册教科书第十章的单元小结中增加了盐的概念,这对教师将酸、碱和盐的性质进行串联统一讲解起到很好的启示作用。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存在缺陷,新教科书删除了“化合价”的概念和将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作为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的依据。

(3)习题的调整。课后习题起着对本节课的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的作用。相对于老版教科书,除了143道习题保持不变以外,新教科书增加了47道,删减了47道题。其中第四、五、六、十、十二章的习题变化较大。总体上习题的变化呈现如下特点:

习题容量增大,类型增多。与过去相比,每个课题后面的习题总量在增加,习题类型由原来的单一类型变为现在的多种类型。例如在第十二单元中,习题由原来的问答和计算题型改为新教科书的连线、填空、计算和问答题等多种题型。学生的能力也在其中得到综合锻炼。

习题的可操作性增强。例如在新教科书下册32页第九单元课题1的练习,虽然题目总数不变,但是删减了4题,增加了5题,题目篇幅由原来的半页增加到现在的一页,每题增加了相应的指导语和表格等,可操作性大大增强。

习题的指导性增强。由于习题的上述两个特点,将习题细化,类型多样化,一方面开放性的试题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对复习应考提供很好的参考。例如改版教科书下册教科书第78页,新增加了NaOH溶液的变质问题探究,教师可以立足习题,讨论离子共存和检验等一系列问题。这样对日常教学的指导性更强,教师可以从书本习题出发,对复习和应考进行思维发散,习题的功能得到进一步挖掘。

三、初中化学教科书改版的启示

通过上述对比分析,改版教科书在总体上使实验和习题内容更加细化,栏目和内容的可操作性增强,突出实验在初中化学学习的基础地位,同时加强了教科书的美学价值。通过新旧教科书的对比分析以及在教学实践的使用情况,笔者认为教科书的改编具有如下启示。

1.注重初中化学教学的实效性

初中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人教版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教科书,改版教科书的发行使用,无论是在中观、宏观,还是在微观层面,都体现了新教科书的使用观,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教科书栏目和内容进行甄选和补充,从而开展有效教学,贯彻落实初中化学的教育功能。

2.全面贯彻新的课程标准精神

改版课程标准更加明确了化学概念和学科特征,课程目标有显著变化,同时强化了初高中化学课程的衔接等。[7]与之相对应,改版教科书在一系列栏目和内容的设置上,以及其中体现的STSE理念,正是对化学概念以及学科特征的强化。取消拓展性课题,将其作为正文的一部分等,正是加强初高中课程衔接的具体体现,即教科书的改版与课程标准的修订相一致。

3.重视化学学科的教育价值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具备适应现代生活及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方法和态度,具备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科学素养。[8]新教科书在内容上加强了初中化学的STSE理念,在栏目设置和内容上都增加了许多生产、生活的内容,教科书内容体系更为完善。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这种改变,积极地将初中化学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素质教育和中考应试之间达到平衡,从而培养学生义务段的化学方面的科学素养,同时在其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学好化学的兴趣。

4.凸显对教与学的指导作用

教科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的变动、内容顺序的调整、教科书的习题的变化、突出的八个重要基础学生实验,对一些实验内容进行调整等,这些改变对中学化学的具体教学和应考都有很好的导向作用。教师需要结合课程标准和所在地的考试说明,正视这种变化,斟酌这种变化对教学的影响。

标签:;  

初中化学教材修订的比较研究_初中化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