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讯科技 DC/DC 转换器技术的新趋势

朗讯科技 DC/DC 转换器技术的新趋势

一、来自朗讯科技DC/DC转换器技术的新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程心怡[1](2021)在《模块化测量系统外系统模拟源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测量系统对于飞行器等设备的研制、调试和升级等有着重要作用,其能够获得飞行器的各项参数,进而进行故障分析和性能评定。本文结合自动化测试系统设计的模块化测量系统外系统模拟源能够在实验室环境下模拟外系统控制信号和接口,实现对测量系统的自动化测试,从而保障其工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本课题所研制的设备以模块化、标准化及智能化的设计原则分成了几个不同的功能模块,并设计了对应的功能板卡,使得调试、后期维护和扩展工作更加便捷。整个系统由上位机及软件和测试台设备两部分组成,两者通过PCI总线进行指令的下发和数据的传输。每张板卡均选择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作为控制芯片,根据模块功能的不同及性能参数的需求设计硬件电路,可以产生不带电指令信号、带电指令信号、96路直流信号、高压直流信号、正弦波信号以及脉冲波信号。并对每一个功能模块均设计了所需的电源模块和自检电路,使得设备自动化程度和整体可靠性得以提升。本文主要对测量系统外系统模拟源的总体设计方案和各模块的性能参数进行了介绍,简述了上位机和测试台之间的通讯方式,并对各个模块的硬件电路设计和控制逻辑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通过搭建整机测试平台,对各项指标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模块化测量系统外系统模拟源可以实现各项功能,符合设计要求。

周靖松[2](2021)在《适用于无线宽带接收机的Σ-Δ ADC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微基站作为现代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低功耗要求逐渐增加。而直接变频的无线宽带接收机因性能优越,被广泛使用,在此结构接收机中,对ADC的性能指标提出了要求。在适用低功耗的场景中,同时需要带宽达到10MHz以上,部分场景甚至高达上百兆赫兹,而精度也根据情况在10bit或更高。连续时间Sigma Delta ADC在此类应用中,因其带宽、精度折中以及抗混叠带来的功耗降低,成为较理想的选择方案。本文以连续时间Sigma Delta ADC为核心展开研究,从模数转换器通用的采样和量化过程入手,概述Sigma Delta ADC相关理论和设计流程。首先分析了不同高阶Sigma Delta调制器的特点和不足,确定单环高阶结构,并采用噪声传递函数零点分离形式来提高信噪比,最终确定电路架构。利用MatlabΣΔtoolbox从成熟的离散时间Sigma Delta调制器设计流程通过脉冲恒等变换转变成连续时间Sigma Delta调制器设计,运用Matlab&Simulink确定连续时间Sigma Delta ADC的滤波器阶数,比较器位数,过采样率。对调制器进行建模和仿真,确定设计指标。其Simulink行为级模型得到20MHz带宽下SNR达到77.60d B,SFDR高达88.75d B。具体分析了电路设计中常见的非理想因素,如电阻电容值的偏移、运放带宽有限增益、时钟抖动等后,确定电路设计性能裕度并以此展开电路设计。在电路设计环节,有源RC积分器使用两级密勒补偿运放,单个积分器仅1.8m W功耗实现693MHz增益带宽积,得到良好的积分线性度;通过添加直接反馈路径DAC,来消除电路实际延时对环路滤波器稳定性的影响;对RC阵列给出其编码方式,既能配合接收器其他校准模块,也能根据应用使用SPI配置;对于多比特反馈DAC的失配问题,本文采用蝶形交换选择模式,设计了一种动态元器件匹配电路,通过对多比特DAC固定模式的两两交换,将其失配误差离散化,均匀打散为整个频带的噪底,提高带内信噪比。完成电路设计和功能仿真后,根据匹配原则,使用55nm CMOS工艺,合理利用深阱(Deep N-Well,DNW)MOS管,考虑阱边界效应,完成后端布局布线,对电路进行后仿真,20MHz信号带宽下,得到10.89bit有效位,SNDR 67.37d B,SFDR76.50d B,电路总功耗8.2m W,与设计预期相符,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廖浩宇[3](2020)在《宽输入输出高效四开关升降压变换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子技术、半导体技术和集成电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电子设备的使用日益广泛,对开关电源芯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电源管理系统的转换效率,提升电源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减小电源系统的集成面积将是电源管理研究的大趋势。在很多实际电子应用中需要有稳定安全的输入电压源,电源管理芯片通过转换不稳定的外部电源可为电子产品提供稳定的输入电压源。同时,研究并设计一类具有高效率、宽电压应用范围的电源管理芯片对未来电子产品市场发展需求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常规升降压变换器的特性和缺点,并以传统升压电路和传统降压电路原理为基本技术原理,在基本电路拓扑的基础上经等效变换,得到了一种采用四开关单电感电路拓扑以实现升降压功能。与降压变换器电路拓扑相比,该变换器转换应用情况更多,输出电压变换更加灵活;采用同步整流技术来减少开关管上的功率损耗以提高整体效率;通过对现有转换器控制方式进行分析研究,该设计芯片采用电流模电压模双环控制系统,这种控制方式在保证稳定性的同时提升了对输出电压的控制能力以及对输出负载电流的变化的响应速度。该芯片内部集成功率管,从而保证产品拥有更小的体积,更易于在便携式电子产品中采用。此外,在轻载条件下,采用跳周期模式,burst模式等控制方式以减小损耗。本文设计的高效四开关升降压型DC-DC转换器芯片采用0.35μmBCD工艺,以Cadence为软件仿真平台中的Spectre仿真环境下对芯片整体和各子模块进行了仿真模拟。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变换器能正常在宽输入电源电压4~36V范围内,实现宽输出电压0.8V~36V,输出电压误差小于1.2%,基准电压调整率小于0.02%。同时,仿真结果证明了该转换器能够工作在300kHz的工作频率范围内,同时能够稳定提供4A负载电流,当负载电流进行跳变时负载调整率小于0.8%。恢复稳定时间小于200μs。在轻载条件下,可以实现跳周期工作模式。此外,芯片内部还集成了输入电压保护和输出电压检测模块从而保证了芯片在宽电压范围下的安全工作。该芯片可用于汽车电子、电信系统及工业控制等多个领域。

崔熠凡[4](2020)在《基于移相全桥变换器的车载电源设计》文中指出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不断蓬勃发展,开关电源凭借其效率相对更高、体积相对较小、重量相对较轻的优点,逐渐取代线性电源,在车载电源充电机市场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以及发展前景。选择移相全桥DC-DC变换器作为车载电源充电机的主拓扑,简要地分析了传统移相全桥DC-DC变换器的工作原理、控制策略等关键性问题,并以此建立了移相全桥DC-DC变换器的小信号模型。搭建了平均电流控制模式下的车载电源充电机双环数字化控制系统,对电流内环、电压外环的数字化PI参数进行整定并使用MATLAB/Simulink进行仿真,在此基础上对传统的模拟控制方式进行改进,设计了车载电源充电机的数字化控制系统。针对传统移相全桥DC-DC变换器的滞后桥臂难以实现ZVS的缺点以及辅助电源网络无法实现无功电流量控制的问题,提出了以开关管占空比和移相角作为控制变量的多变量控制技术和基于多变量控制技术的PWM控制策略。根据车载电源充电机的功能以及实际运行要求,设计了车载电源充电机的硬件控制系统,硬件控制系统由主电路及控制电路两部分组成。主电路包括电源输入、APFC电路和功率电路;控制电路包括辅助电源电路、主控芯片、PWM驱动电路、采样电路、LED与继电器控制电路、原边电流保护电路与通信电路。根据车载电源充电机的实际运行要求,设计了基于DSP的车载电源充电机软件控制系统。软件控制系统根据功能的差异分为配置函数以及功能函数两个部分。整定后的双环PI控制函数实现了车载电源充电机的稳定调节。在搭建的实验平台上对车载电源充电机的样机进行测试。利用示波器分别观测了驱动信号波形、稳态下的原边电流波形、输出短路状态下的原边电流波形、输出电压响应波形,并对车载电源充电机的软启动功能、过流保护功能、输出电压电流低频振荡、输入冲击电流以及充电机的效率、功率因数与谐波失真进行测试。通过测试校验了仿真结果,验证了硬件控制系统与软件控制系统的合理性。

李芮[5](2020)在《BIM驱动的建筑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服务创新绩效影响机制 ——商业模式的中介效应与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文中研究指明在数字经济和服务经济的快速发展引领下,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增强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关键策略。建筑业既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又是传统行业,响应新技术、新需求、新市场的新产品和服务是企业转型升级的主流方向。数字建筑、智慧建筑、智慧工地等的快速普及,表明BIM技术是建筑业企业服务创新和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建筑业企业建筑产品服务商的属性随着顾客需求的变化日益突出,以服务和产品创新为投入,获取高效率服务创新绩效已成为建筑业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但是,现有研究尚未关注到以BIM为驱动的建筑业企业数字化转型及其如何影响服务创新绩效。因此,本研究将建筑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落脚于BIM技术,以BIM驱动的数字化转型为推进建筑业企业服务创新实现的引擎,探索BIM驱动的数字化转型与服务创新绩效之间的影响关系。为进一步剖析BIM驱动的数字化转型与服务创新绩效之间的作用关系,综合考虑了建筑业企业服务创新内外部影响因素存在形态,以实现价值转换的商业模式为中介变量,以权衡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环境动态性为调节变量,构建了环境动态性调节下BIM驱动的数字化转型与商业模式及服务创新绩效理论模型。为检验该理论模型,本研究以中国建筑业双200强企业为调研对象,以线上线下问卷调查为数据收集方式,以结构方程模型和潜调节结构方程模型为关系检验方法,运用SPSS21.0、AMOS17.0、MPLUS7.4三大统计软件工具完成模型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BIM驱动的数字化转型对服务创新绩效产生正向显着影响;(2)商业模式在BIM驱动的数字化转型与服务创新绩效关系间发挥43.19%的部分中介效应;(3)环境动态性对BIM驱动的数字化转型与服务创新绩效及商业模式的影响关系后半段的调节作用显着,前半段调节作用不显着。本研究首次将建筑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落脚于BIM,研究了BIM驱动的数字化转型与服务创新绩效的影响关系,检验了商业模式的中介效应及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该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1)借助BIM驱动的平台和技术资源推进建筑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推广实施;(2)重视并均衡好商业模式、环境动态性在BIM驱动的数字化转型与服务创新绩效关系间的作用。

宋雄[6](2020)在《用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模拟接口电路设计》文中提出信息物理融合系统可实现对大规模复杂系统和广域环境的实时感知,动态监控和及时反馈。因此,需要大量的传感器和嵌入控制器来实现系统的实时信号采集和精确控制。其中嵌入式控制器的核心模块包含了数字信号处理器,无线收发机和模拟接口电路。以模拟接口电路为例,其核心功能包含了对模拟、数字和射频信号等多种类型信号的处理,面临着大量的设计挑战。研究并设计低功耗、低成本、灵活和通用的模拟接口电路对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这些接口电路的关键技术,并设计了关键模块。从低功耗、低成本、灵活性和通用性等设计考虑出发,本文具体的研究工作内容如下:(1)具有dB线性增益控制特征的大带宽可变增益放大器的研究和设计。本论文提出一种新型可变增益放大器的拓扑结构。所设计的可变增益放大器实现了大带宽和PVT鲁棒性,设计采用了电流复制技术,直接级联技术和温度补偿技术。基于所提出的拓扑结构,论文首先展示了采用电阻负载的可变增益放大器。测试结果表明,电阻负载的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控制范围为41dB,dB线性误差为0.6dB,带宽为580MHz。为了减小PVT对可变增益放大器性能的影响,论文进一步提出了基于有源负载的可变增益放大器。该设计采用有源负载来降低工艺和供电电压对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温度补偿电路来降低温度对性能的影响。该设计技术也得到了流片验证。测试结果表明:基于双极型晶体管的有源负载可变增益放大器增益控制范围为51dB,dB线性误差为0.65dB,带宽为740MHz。基于偏置亚阈值区MOS的有源负载可变增益放大器增益控制范围为45dB,dB线性误差为0.85dB。为了进一步减小工艺对可变增益放大器性能的影响,研究和设计了基于电流分流的有源负载可变增益放大器。基于仿真验证,该电路可以通过改变偏置电流来改变带宽。所研究的可变增益放大器都可以通过改变级联数目,来改变增益控制范围。(2)14位逐次逼近型模数转换电路的研究和设计。为了简化结构和降低功耗,该电路采用了上级板采样技术和劈开电容结构,优化了电容校准算法,减少了冗余电容数目。采用劈开电容结构来减少一个参考电压,从而去除了一个参考电压缓冲器,进而降低了电路的整体功耗。优化的电容校准算法是基于高段电容之间的切换产生电压误差,并通过低段电容量化电压误差,来求得高段电容的真实权重。冗余位电容的使用可以纠正高位的比较错误,同时简化电容校准算法。基于Matlab的行为级仿真表明,所采用的电容校准算法可以将SAR ADC的SFDR提升29dB,SNDR提升23dB。同时,该逐次逼近型模数转换器采用了上级板采样,减少了开关切换的次数,进一步降低了功耗。基于Cadence IC仿真表明,所设计的逐次逼近型模数转换器的有效位数为13.7位。(3)数字发射机中核心模块的研究和设计。本论文采用了Σ-?调制技术,实现了低功耗、小面积的射频数模转换器。论文设计并测试验证了基于Σ-?调制2位数字输出的RFDAC。测试结果表明,基于Σ-?调制2位数字输出的RFDAC存在本振泄漏和非线性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抑制本振泄漏和减少非线性,设计了基于Σ-?调制1位数字输出的RFDAC。同时,该RFDAC可以通过搭建半数字FIR滤波器减少噪声。本论文采用二维振荡器的注入锁定分频器的结构设计了多相位时钟发生器。所提出多相位时钟发生器可以通过编程的方式改变总延时从而实现分频比的编程控制。为了验证所研究的多相位时钟发生器具有可变分频比的功能,基于该结构的4/5分频器采用标准的0.18μm CMOS工艺制造。测试结果表明,该4/5分频器的工作频率范围为4.8至6.2GHz,最大功耗为0.5m W,具有可精确控制的分频比。

安蒙强[7](2020)在《基于PCA-SVM的模拟信号转换板卡故障诊断系统设计及FPGA实现》文中指出随着智能化电子工业技术的发展,传统电子设备中的模拟电路逐渐被数字电路取代,形成精度更高、系统运行速率更快、成本更少的电子产品。由于客观世界中充斥着连续的、非线性的自然量要靠模拟电路来处理,使得模拟电路并不能完全被数字电路取代。据有关资料显示,设备中大约80%的故障来自于模拟电路,而模拟电路本身的容差性、非线性等复杂特性,使得对其进行故障诊断一直是个难题。目前模拟电路故障诊断的方法普遍采用的是故障字典法,但只能针对单故障及硬故障进行诊断。近年来,国内外一些科研项目也提出了基于神经网络的方法,但该方法容易造成无法解决小样本问题、模型结构难以选择及结果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问题。本文主要应用基于统计学习理论的方法——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来对模拟电路进行故障诊断,并结合样本特征降维的方法——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加快数据的收敛速度。在实际应用中表明,支持向量机在解决小样本、非线性、高维度的故障识别问题,具有结构简单、全局最优、泛化能力强等特点。本文针对电站分布式控制系统中的模拟信号转换板卡故障频出、故障定位困难的问题,设计了一套模拟电路故障诊断系统。系统的软件方面应用FPGA片上集成的软核处理器Nios II,根据Avalon总线协议,与各类外设接口控制模块进行通信。在系统硬件方面完成了NAND Flash存储模块、高速AD采集模块、LCD显示模块、SDRAM缓存模块等硬件电路设计,使系统具有数据存储、模数信号转换、结果显示及数据缓存等功能。本故障诊断系统将FPGA的高速并行运算能力与PCA-SVM算法的故障识别能力结合在一起,使系统在对模拟电路进行故障诊断时,表现出高运行速率、高准确率的特性。本系统不光实用于解决电站DCS模拟信号转换板卡的故障诊断问题,也为其他领域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系统实现提供参考。

李亚州[8](2019)在《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交直流电压稳定控制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电压源型换流器的多端直流输电(Voltage Sourced Converter Based Multi-terminal Direct Current Transmission,VSC-MTDC)系统拥有系统运行灵活、稳定性好、可实现多电源供电和多落点受电的特点,有利于实现我国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大规模可再生能源的并网。对直流电网电压的稳定控制是直流输电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而对换流站交流侧母线电压的稳定控制又对交直流系统间功率传输的稳定性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大规模新能源的高占比接入以及对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在灵活性和可靠性方面的高要求,造成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拓扑结构的复杂化,以及控制目标的多样化,进而造成多端柔性直流系统的交、直流电压控制的复杂度不断增大。本文通过研究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中单换流站交、直流侧电压间、以及多换流站直流侧电压间的交互影响机理,针对多端柔性直流输电技术所适用的各类交、直流应用场景,提出用于提高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交、直流电压稳定性的控制方法,从而为多端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根据VSC-MTDC系统的运行控制原理,建立了计及直流电压波动的VSC暂态数学模型,并基于该数学模型对VSC换流站的交、直流侧电压的交互影响展开研究,进而得出了描述换流站交直流侧电压交互影响的数学表达以及交互影响的机理和特性。(2)针对现代多端柔性直流输电技术的新发展,分析多端柔性直流输电技术所适用的各类交、直流应用场景,进而研究VSC-MTDC系统在不同应用场景下,所连接交、直流系统的特性及控制需求。(3)从机理上分析研究了现有的VSC-MTDC系统的多端协调控制策略的动态及稳态控制特性,并基于理论分析,提出了一种应用场景特化的VSC-MTDC系统的主动功率平衡协调控制策略,以实现VSC-MTDC系统动态过程中的主动功率平衡,进而改善VSC-MTDC系统直流电压以及传输功率的动态调节特性。(4)针对真双极接线方式下VSC-MTDC系统换流站的控制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针对大规模新能源发电系统、弱交流电网及无源交流电网经真双极VSC-MTDC系统的接入技术,提出了一种真双极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的多目标协同控制方法,在稳定交流电压的基础上,提高真双极直流电网传输功率的灵活性,以进一步提高多端柔性直流电网的直流电压稳定性。(5)针对不同的交、直流应用场景,基于PSCAD/EMTDC系统搭建了相应的仿真研究验证系统,对本文所提应用场景特化的VSC-MTDC系统的主动功率平衡协调控制策略以及多目标协同控制策略的研究提供支撑,并对所提控制策略进行了适用性和有效性验证。

李响[9](2019)在《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试验及混合动力仿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以石油、煤炭等为主的化石能源被大量消耗,而其中汽车内燃机的能源消耗量也占据相当比例。目前,使用锂电池为动力源的新能源汽车正在逐步取代传统内燃机汽车,实现汽车的“零排放”,但锂电池的续航能力以及使用寿命还无法达到内燃机的水平。因此,燃料电池作为新型的动力源,具备长续航、“零排放”的优点,是汽车动力源发展的新趋势,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本论文主要通过对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实验及混合动力仿真研究,使燃料电池系统能够高效稳定运行。同时,开展车用燃料电池性能及多能量源控制仿真研究,为混合动力实验平台的搭建提供理论指导。首先,通过燃料电池测试平台对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进行性能实验,研究不同因素对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输出性能的影响,得出:循环水温越高,输出性能越好;过量氢气系数越高,输出性能越好,但导致效率降低;过量空气系数在低电流密度下应适当降低,在高电流密度下应适当升高,使输出性能达到最佳。然后,利用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实验数据以及锂电池的实验数据,结合能量管理策略,基于LMS AMESim仿真软件,对混合动力系统进行仿真研究。得出:混合动力系统可以满足所需选定工况的动力型需求;减少燃料电池功率波动并使其工作在适当区间;稳定锂电池SOC状态;利用DC/DC变换器进行功率分配。本文通过性能试验得出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高效稳定的运行参数,结合试验数据与能量管理策略进行混合动力仿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价值。

牛海领[10](2019)在《低功耗降压型DC-DC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便携式的移动终端产品逐渐成为大众生活的必需品,这要求电源拥有更持久的续航,因此电源芯片的低功耗特性变得尤为重要。传统的电源芯片往往采用低效率的线性转换器,这完全不能再满足当今智能移动终端产品的特性需求,所以具有较高转换效率的DC-DC转换器越来越受到集成电路设计者的青睐。本文简单描述了电源芯片的研究现状以及各种开关型转换器的架构类型,分析线性电源和开关型电源的特点及适用范围。根据研究方向和应用要求,确定低功耗降压型转换器的控制方式和调制方式。本文对低功耗的关键技术进行原理分析,并设计了低功耗电路模块。然后对转换器进行整体的仿真,根据仿真结果不断地调试电路,实现电路功能以及性能的要求,最后完成对转换器的版图设计、流片和样片测试。本文研究并设计了峰值电流模式控制的低功耗降压型DC-DC转换器,着力研究了低功耗的关键技术和电路结构,主要的工作内容如下:1.优化电路结构以降低转换器的损耗。该转换器全部采用载流子迁移率更大的N型功率管,减小功率管的面积并降低开关损耗;运用同步整流技术降低功耗,同时增加死区控制电路,防止两个开关管同时导通,造成能量的损失;增加过零检测电路,防止电感电流反向倒灌而产生多余的功耗。2.低功耗电流采样电路的设计。本文抛弃了传统的低效率和不精准的电阻采样的方法,利用较小的采样比例实现低功耗的设计,实现近1/20000电流采样比例。另外采样精准度仅受匹配度的影响,不受温度和工作电压的影响。3.省电模式的低功耗控制电路。当输出负载电流低于200mA时,转换器自动进入省电模式。在省电模式下,关闭功率管降低开关损耗和导通损耗,同时关闭大部分不需要工作的模块,降低轻负载时的静态功耗。省电模式控制电路并未采用传统的箝位电路和比较器电路,而是采用时钟信号来判断是否进入省电模式。这种省电模式控制方法减小了控制模块数量,降低了系统整体的功耗。4.本文设计了台阶式软启动控制电路。通过使误差放大器的输入电压台阶式上升,避免转换器启动时产生浪涌电流。5.设计一种片内频率补偿的电路结构。通过在误差放大器的输入和输出之间搭建电容电阻网络,实现转换器的环路频率补偿,消除了输出负载变化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通过片内的环路补偿减少了转换器芯片的引脚,节约PCB的面积。低功耗降压型转换器的电路设计基于华润上华CSMC 0.18μm 80V BCD工艺,分别利用Cadence EDA软件和Spectre仿真工具进行电路的设计和仿真验证,使用Cadence版图设计软件绘制版图,并完成流片,最后对芯片样品进行实测验证,测试结果表明转换器的各项功能正常,并且满足设计的性能指标,最大的转换效率高达93%。

二、来自朗讯科技DC/DC转换器技术的新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来自朗讯科技DC/DC转换器技术的新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模块化测量系统外系统模拟源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测试系统国内外发展现状
        1.2.2 信号源发展现状
        1.2.3 发展趋势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分配
2 设备方案设计
    2.1 设备概述及设计原则
    2.2 设备技术指标
    2.3 设计总方案
    2.4 本章小结
3 设备通信方式及接口设计
    3.1 PCI总线工作原理及设计
    3.2 PCI9054
        3.2.1 PCI9054 内部结构
        3.2.2 PCI9054 工作方式
    3.3 PCI9054 接口硬件电路设计
        3.3.1 总线及局部总线信号
        3.3.2 外接EEPROM接口信号
        3.3.3 热插拔电路
    3.4 FPGA与 PCI通讯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各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4.1 电源模块设计
        4.1.1 FPGA及 PCI总线模块电源
        4.1.2 有源开关量输出模块电源
        4.1.3 缓变模拟信号源模块电源
        4.1.4 速变模拟信号源模块电源
    4.2 无源开关量输出模块设计
        4.2.1 继电器分类及选型
        4.2.2 磁保持继电器工作原理及电路
        4.2.3 无源开关量模块电路
        4.2.4 无源开关量模块控制逻辑
    4.3 有源开关量输出模块设计
        4.3.1 有源开关量模块电路
        4.3.2 有源开关量自检电路
        4.3.3 有源开关量控制逻辑
    4.4 缓变模拟信号源模块设计
        4.4.1 缓变模拟量信号源设计要求
        4.4.2 D/A转换和调理电路
        4.4.3 采样保持电路
        4.4.4 自检电路
        4.4.5 缓变模拟量信号源模块控制逻辑
    4.5 速变模拟信号源模块设计
        4.5.1 速变模拟量信号源设计要求
        4.5.2 信号频率合成技术
        4.5.3 D/A转化和调理电路
        4.5.4 自检电路
        4.5.5 速变模拟量信号源模块控制逻辑
    4.6 本章小结
5 设备测试与结论
    5.1 测试结果及分析
        5.1.1 开关量输出模块测试
        5.1.2 缓变模拟信号源模块测试
        5.1.3 速变模拟信号源模块测试
    5.2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适用于无线宽带接收机的Σ-Δ ADC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应用背景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1.3 论文结构
第二章 Sigma Delta调制器基本概述
    2.1 过采样与抗混叠
    2.2 量化
    2.3 一阶Sigma Delta调制器与噪声整形
    2.4 高阶Sigma Delta调制器
        2.4.1 单环高阶调制器
        2.4.2 级联MASH结构调制器
    2.5 单环Sigma Delta环路滤波器结构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igma Delta ADC系统行为级建模
    3.1 连续时间Sigma Delta调制器
        3.1.1 脉冲恒等变换
        3.1.2 额外环路延迟
        3.1.3 连续时间调制器抗混叠特性
    3.2 系统规格参数和结构
    3.3 调制器模型参数确定与行为级仿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非理想因素模型与分析
    4.1 RC时间常数偏移
    4.2 运算放大器有限增益带宽
    4.3 时钟抖动
    4.4 DAC失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连续时间Sigma Delta ADC电路实现
    5.1 积分器结构实现
        5.1.1 运算放大器
        5.1.2 电阻电容阵列
    5.2 多比特量化器电路实现
        5.2.1 量化器结构
        5.2.2 比较器电路
        5.2.3 时钟网络电路
    5.3 反馈DAC电路实现
        5.3.1 DAC电路单元
        5.3.2 动态元器件匹配电路
    5.4 编码器
    5.5 版图和后仿真
        5.5.1 电路版图实现
        5.5.2 电路后仿真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宽输入输出高效四开关升降压变换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集成电路背景及发展意义
    1.2 电源管理系统现状研究及发展趋势
    1.3 DC-DC变换器设计难点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介绍
第二章 DC-DC变换器基本原理
    2.1 常用电源管理方式介绍
        2.1.1 传统LDO工作原理
        2.1.2 传统电荷泵工作原理
        2.1.3 DC-DC转换器
    2.2 DC-DC转换器工作原理
        2.2.1 BUCK型DC-DC基本原理
        2.2.2 BOOST型DC-DC基本原理
        2.2.3 BUCK-BOOST型基本原理
        2.2.4 四开关升降压型基本原理
    2.3 开关电源的电流稳态分析
        2.3.1 电流连续导通模式(CCM)
        2.3.2 电流非连续导通模式(DCM)
    2.4 开关电源的调制方式介绍
        2.4.1 脉冲宽度调制方式(PWM)
        2.4.2 电流型脉冲宽度调制
        2.4.3 跨脉冲周期调制方式(PSM模式)
        2.4.4 脉冲频率调制方式(PFM)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效四开关DC-DC升降压变换器实现技术
    3.1 DC-DC转换器效率分析
    3.2 同步整流技术
    3.3 DC-DC逻辑开关工作原理
    3.4 电路控制环路的稳定性分析
        3.4.1 峰值电流模稳定性及补偿
        3.4.2 电压控制环路稳定性分析及补偿
    3.5 锁相环稳定性分析
    3.6 芯片外围器件分析设计
        3.6.1 电感器的选择
        3.6.2 电容器的选取
        3.6.3 片外电阻的选取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路设计与仿真验证
    4.1 芯片整体系统设计介绍
        4.1.1 芯片功能描述
        4.1.2 引脚定义
        4.1.3 主要电特性指标
        4.1.4 系统结构框图及基本工作原理
    4.2 部分功能子模块电路设计
        4.2.1 带隙基准电路
        4.2.2 内部电源电压产生模块
        4.2.3 误差放大器电路
        4.2.4 电流比较器
        4.2.5 burst比较器
        4.2.6 电压保护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芯片功能仿真与版图设计
    5.1 芯片功能仿真
        5.1.1 芯片整体电路
        5.1.2 芯片工作仿真
    5.2 版图设计
        5.2.1 版图设计规则
        5.2.2 整体版图设计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基于移相全桥变换器的车载电源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1.2.2 移相全桥DC-DC变换器的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移相全桥DC-DC变换器的研究分析
    2.1 移相全桥DC-DC变换器的电路拓扑与控制方式
    2.2 移相全桥DC-DC变换器的PWM控制策略
    2.3 移相全桥DC-DC变换器的小信号建模
    2.4 车载电源充电机的数字化双环PI参数整定
        2.4.1 控制系统的PI参数整定原则
        2.4.2 车载电源充电机数字化双环PI参数的整定
    2.5 车载电源充电机数字化双环PI控制的仿真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移相全桥的多变量控制技术
    3.1 移相全桥变换器实现ZVS的条件
    3.2 车载电源移相全桥变换器存在的问题分析和改进
        3.2.1 电流增强原理
        3.2.2 辅助电流源网络
    3.3 多变量控制技术
        3.3.1 控制原理
        3.3.2 基于多变量控制技术的PWM控制策略
        3.3.3 辅助电流源的小信号模型
        3.3.4 基于多变量控制的辅助电流源仿真
        3.3.5 多变量控制移相全桥的控制系统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车载电源充电机硬件控制系统设计
    4.1 主电路
        4.1.1 电源输入
        4.1.2 APFC电路
        4.1.3 功率电路
    4.2 控制电路
        4.2.1 辅助电源电路
        4.2.2 主控芯片
        4.2.3 PWM驱动电路
        4.2.4 采样电路
        4.2.5 LED与继电器控制电路
        4.2.6 原边电流保护电路
        4.2.7 通信电路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DSP的车载电源充电机软件控制系统设计
    5.1 配置函数
        5.1.1 系统时钟配置
        5.1.2 中断配置
        5.1.3 程序运行方式配置
        5.1.4 片上外设配置
        5.1.5 引脚状态初始化配置
        5.1.6 参数初始化配置
        5.1.7 软件定时器初始化配置
    5.2 功能函数
        5.2.1 调试参数校验
        5.2.2 软件定时器运行
        5.2.3 有限状态机
        5.2.4 参数表更新
        5.2.5 解析串口数据
        5.2.6 系统错误管理
        5.2.7 呼吸灯显示
        5.2.8 系统喂狗
    5.3 PI控制函数
        5.3.1 PI控制的数字化
        5.3.2 相位寄存器转换为占空比计算流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6.1 驱动波形检验
    6.2 主要波形检验
    6.3 软启动功能检验
    6.4 原边过流保护功能检验
    6.5 输出电压低频振荡测试
    6.6 输出电流低频振荡测试
    6.7 输入冲击电流测试
    6.8 效率、PF 与 THD 测试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BIM驱动的建筑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服务创新绩效影响机制 ——商业模式的中介效应与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和技术路线图
        1.4.1 创新点
        1.4.2 技术路线
        1.4.3 实施流程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BIM驱动的建筑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2.1.1 BIM 的概念
        2.1.2 BIM的数字化特征
        2.1.3 数字化转型的概念界定及测量指标
        2.1.4 BIM驱动的建筑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概念界定及相关研究
    2.2 建筑业企业商业模式
        2.2.1 商业模式概念界定及测量
        2.2.2 建筑业企业商业模式的概念及要素组成
    2.3 建筑业企业服务创新绩效
        2.3.1 服务创新绩效的概念及测量
        2.3.2 建筑业企业服务创新绩效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2.3.3 商业模式与服务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2.3.4 BIM驱动的数字化转型与商业模式及服务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2.4 环境动态性
        2.4.1 环境动态性概念界定
        2.4.2 环境动态性测量指标
        2.4.3 环境动态性与商业模式及服务创新绩效研究综述
    2.5 研究述评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论证
    3.1 基础理论模型发展
        3.1.1 集群理论模型
        3.1.2 权变理论模型
        3.1.3 基础理论模型构建
    3.2 研究假设论证
        3.2.1 BIM驱动的建筑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服务创新绩效的关系假设
        3.2.2 BIM驱动的建筑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商业模式之间的关系假设
        3.2.3 建筑业企业商业模式与服务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假设
        3.2.4 商业模式的中介效应关系假设
        3.2.5 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关系假设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研究对象确定及数据收集途径
    4.2 问卷设计原则及质量控制机制
    4.3 变量测度
        4.3.1 BIM驱动的数字化转型评价量表
        4.3.2 商业模式测量量表
        4.3.3 服务创新绩效测量量表
        4.3.4 环境动态性测量量表
    4.4 数据分析方法
        4.4.1 信度效度分析方法
        4.4.2 中介效应分析方法
        4.4.3 调节效应分析方法
        4.4.4 潜调节结构方程模型
        4.4.5 基于潜调节结构方程模型的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程序
    4.5 问卷预调研
        4.5.1 预调研数据收集
        4.5.2 预调研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
        4.5.3 预调研问卷信度效度检验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 问卷发放回收及样本特征分析
        5.1.1 问卷发放与回收
        5.1.2 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分布
        5.1.3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5.1.4 样本正态性检验分析
    5.2 信度与效度分析
        5.2.1 信度分析
        5.2.2 效度分析
        5.2.3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5.3 潜调节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5.3.1 BIM驱动的建筑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服务创新绩效关系检验
        5.3.2 商业模式的中介效应检验
        5.3.3 环境动态性调节作用检验
    5.4 结果讨论
        5.4.1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5.4.2 BIM驱动的建筑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服务创新绩效
        5.4.3 商业模式在BIM驱动的数字化转型与服务创新绩效影响中有中介作用
        5.4.4 环境动态性在BIM驱动的数字化转型与商业模式对服务创新绩效影响过程后半段有调节作用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用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模拟接口电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清单、术语表
1 绪论
    1.1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简介
        1.1.1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定义和特点
        1.1.2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应用
        1.1.3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状态
    1.2 用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中模拟接口电路的研究意义
    1.3 研究用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中模拟接口电路的挑战
    1.4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目标
    1.5 论文的章节安排
2 具有dB线性特征的大带宽可变增益放大器研究与设计
    2.1 可变增益放大器的性能
        2.1.1 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应用
        2.1.2 可变增益放大器的增益控制特性
    2.2 典型dB线性可变增益放大器的拓扑结构
        2.2.1 基于g_(m1)R_2的形式的可变增益放大器
        2.2.2 基于g_(m1)/g_(m2)的形式的可变增益放大器
        2.2.3 基于R_2/R_1的形式的可变增益放大器
        2.2.4 基于再生放大器的可变增益放大器
    2.3 实现大带宽可变增益放大器的技术分析
    2.4 基于电阻负载的可变增益电路设计
        2.4.1 基于电阻负载的可变增益放大器的拓扑分析
        2.4.2 可变增益级电路和尾电流偏置电路
        2.4.3 dB线性控制电路
        2.4.4 DC失配消除电路的设计
        2.4.5 芯片制造和测试
        2.4.6 本设计小结
    2.5 基于有源负载的可变增益电路分析和设计
        2.5.1 可变增益放大器的拓扑分析
        2.5.2 可变增益级电路和电流偏置电路
        2.5.3 dB线性控制电路
        2.5.4 温度补偿电路
        2.5.5 直流失配消除电路的设计
        2.5.6 VGA电路的性能仿真
        2.5.7 芯片制造和测试
        2.5.8 本设计小结
    2.6 基于电流分流的有源负载可变增益放大器
    2.7 性能比较和总结
    2.8 本章小结
3 14位逐次逼近型模数转换电路的分析设计
    3.1 模数转换器介绍
        3.1.1 模数转换器的基本性能指标
        3.1.2 ADC的基本架构
    3.2 逐次逼近型模数转换器介绍
        3.2.1 逐次逼近型模数转换电路工作原理
        3.2.2 采用二进制电容数模转换器的逐次逼近算法
    3.3 高速高精度SAR ADC的关键技术
        3.3.1 采样保持电路
        3.3.2 电容阵列误差分析和校准技术分析
        3.3.3 电容阵列冗余位技术分析
        3.3.4 高速高精度比较器的分析
        3.3.5 高速数字控制电路分析
        3.3.6 参考电压缓冲器
    3.4 14位逐次逼近模数转换器设计
        3.4.1 整体框架
        3.4.2 电容阵列逐次逼近原理与校准原理分析
        3.4.3 比较器的设计
        3.4.4 时钟电路的设计
        3.4.5 14位逐次逼近模数转换器行为级仿真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数字发射机中的关键模块设计
    4.1 发射机电路的拓扑结构
        4.1.1 模拟型发射机结构
        4.1.2 数字发射机结构
    4.2 射频数模转换器
        4.2.1 RFDAC的转换单元设计
        4.2.2 Σ-?调制器的设计
    4.3 数字发射机中的多相位时钟生成器
        4.3.1 传统的注入锁定分频器
        4.3.2 二维振荡器阵列
        4.3.3 所设计的双模预分频器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和展望
    5.1 本文工作的总结
    5.2 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附录A 作者简历

(7)基于PCA-SVM的模拟信号转换板卡故障诊断系统设计及FPGA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历史及现状
        1.2.1 模拟电路故障诊断技术的国内外研究历史及现状
        1.2.2 模拟电路故障诊断系统的硬件实现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基于PCA-SVM的故障诊断方法
    2.1 支持向量机
        2.1.1 支持向量机的基本特性
        2.1.2 支持向量机原理
        2.1.3 多分类支持向量机
        2.1.4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算法分析
    2.2 模拟电路的故障特征
        2.2.1 故障特征的选择
        2.2.2 特征数据的标准化
        2.2.3 故障特征的提取
    2.3 PCA-SVM的故障诊断方法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故障诊断系统总体设计
    3.1 系统需求
        3.1.1 系统设计的内容及步骤
        3.1.2 系统的需求分析
    3.2 技术难点研究
    3.3 系统总体架构
    3.4 系统总体工作流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FPGA的模拟电路故障诊断系统的实现
    4.1 FPGA开发与设计流程
        4.1.1 FPGA技术简介
        4.1.2 FPGA开发流程
    4.2 PCA-SVM算法的FPGA实现
        4.2.1 样本数据的标准化设计
        4.2.2 PCA降维设计
        4.2.3 SVM故障诊断设计
    4.3 模拟电路故障诊断系统的硬件设计
        4.3.1 FPGA电路设计
        4.3.2 数据存储电路设计
        4.3.3 AD采集电路设计
        4.3.4 LCD显示电路设计
        4.3.5 模拟电路激励源设计
        4.3.6 按键控制电路设计
    4.4 模拟电路故障诊断系统的软件设计
        4.4.1 NAND Flash存储控制器的设计
        4.4.2 SDRAM控制器的设计
        4.4.3 AD采集模块软件设计
        4.4.4 LCD显示模块软件设计
        4.4.5 激励源控制模块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故障诊断系统仿真与测试
    5.1 模拟信号转换电路的Pspice仿真分析
        5.1.1 Pspice仿真简介
        5.1.2 两类模拟信号转换板卡电路分析
        5.1.3 两类模拟信号转换电路的仿真
        5.1.4 板卡故障状态仿真
    5.2 Matlab仿真验证及参数提取
    5.3 系统展示与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8)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交直流电压稳定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VSC-HVDC输电技术的发展
        1.2.2 VSC-MTDC协调控制技术的发展
        1.2.3 真双极VSC–MTDC输电技术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交直流电压交互特性及控制框架
    2.1 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控制原理
        2.1.1 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级控制原理
        2.1.2 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站级控制原理
        2.1.3 多端柔性直流输电阀级控制原理
    2.2 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交直流侧电压交互影响
        2.2.1 计及直流电压波动的VSC换流站暂态数学模型
        2.2.2 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交直流电压交互模型
        2.2.3 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交直流电压交互特性
    2.3 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交直流稳定控制策略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交直流场景特化的主动功率平衡控制策略
    3.1 VSC-MTDC系统的控制新需求分析
        3.1.1 新能源经VSC-MTDC接入特性分析
        3.1.2 不同拓扑VSC-MTDC电压特性分析
        3.1.3 VSC-MTDC的直流电压控制新需求
    3.2 现有多端协调控制策略特性分析
        3.2.1 现有多端协调控制策略稳态特性分析
        3.2.2 现有多端协调控制策略动态特性分析
    3.3 交直流场景特化的主动功率平衡控制策略
        3.3.1 交直流场景特化的主动功率平衡控制框架
        3.3.2 VSC-MTDC系统主动功率平衡技术
        3.3.3 主动功率平衡协调控制策略特性分析
    3.4 主动功率平衡协调控制策略仿真分析
        3.4.1 风电场出力波动下系统运行特性
        3.4.2 主站因故障退出后系统运行特性
        3.4.3 负荷端交流短路故障后系统运行特性
        3.4.4 风场大面积切机退出后系统运行特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真双极柔性直流输电系统多目标协同控制方法
    4.1 真双极VSC-HVDC拓扑及运行特性分析
    4.2 真双极VSC-MTDC的多目标控制及其交互影响
        4.2.1 真双极VSC-MTDC的多目标控制策略
        4.2.2 电压控制极控制策略设计及其影响分析
        4.2.3 有功驱动极控制策略设计及其影响分析
    4.3 真双极VSC-MTDC系统的多目标协同控制策略
        4.3.1 多目标协同控制策略总体控制结构
        4.3.2 多目标控制间的协同控制目标分析
        4.3.3 极间协同控制层的具体控制策略设计
    4.4 真双极VSC-MTDC系统多目标协同控制策略仿真分析
        4.4.1 真双极VSC-MTDC仿真系统及算例
        4.4.2 风电场出力波动工况下系统运行特性
        4.4.3 单极换流器退出运行工况下系统运行特性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9)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试验及混合动力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燃料电池的历史与发展
        1.2.1 国外燃料电池发展与现状
        1.2.2 国内燃料电池发展与现状
    1.3 燃料电池的特点及分类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PEMFC基本特性
    2.1 PEMFC的结构特点
        2.1.1 总体结构
        2.1.2 双极板
        2.1.3 流场
        2.1.4 催化层和扩散层
        2.1.5 质子交换膜
    2.2 PEMFC基本原理
    2.3 PEMFC的电压特点
        2.3.1 PEMFC理论电压
        2.3.2 PEMFC活化极化
        2.3.3 PEMFC欧姆极化
        2.3.4 PEMFC浓差极化
        2.3.5 PEMFC极化曲线
    2.4 PEMFC相关数值计算
第3章 PEMFC的测试设备及实验方法
    3.1 实验用PEMFC电堆
    3.2 PEMFC试验台
        3.2.1 空气压缩机
        3.2.2 冷冻式干燥机
        3.2.3 冷水机
        3.2.4 电子负载
        3.2.5 空气加湿器
        3.2.6 流量控制器
        3.2.7 燃料电池测试台
    3.3 燃料电池测试平台监控系统
    3.4 PEMFC测试的方法与流程
    3.5 PEMFC研究方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PEMFC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4.1 温度对性能影响
    4.2 过量氢气系数对性能影响
    4.3 过量空气系数对性能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燃料电池-锂电池混合动力仿真
    5.1 混合动力结构分析
        5.1.1 PEMFC动力系统
        5.1.2 PEMFC与辅助能源动力系统
    5.2 模拟仿真软件介绍
    5.3 仿真模型建立
        5.3.1 驾驶员模块建模
        5.3.2 PEMFC模块建模
        5.3.3 锂电池模块建模
        5.3.4 DC/DC变换器建模
        5.3.5 整车及电机模型建模
    5.4 燃料电池-锂电池混合动力系统能量管理策略
    5.5 模拟计算及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10)低功耗降压型DC-DC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电源管理芯片的分类
        1.3.1 线性稳压器
        1.3.2 开关型转换器
    1.4 论文研究内容
    1.5 章节安排
第二章 DC-DC转换器的原理
    2.1 DC-DC转换器基本的拓扑结构和工作模式
        2.1.1 Buck转换器
        2.1.2 Boost转换器
        2.1.3 Buck-Boost型转换器的工作原理
    2.2 DC-DC转换器的调制方式的分析
        2.2.1 脉冲频率调制(PFM)
        2.2.2 脉冲宽度调制(PWM)
        2.2.3 PWM/PFM混合调制
    2.3 DC-DC转换器控制模式的分析
        2.3.1 电压模式控制方式
        2.3.2 电流模式控制方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功耗Buck型转换器的系统级设计
    3.1 Buck转换器的系统设计
        3.1.1 功能描述
        3.1.2 转换器的封装信息和引脚定义
        3.1.3 转换器的电特性指标
    3.2 Buck转换器整体拓扑结构设计
        3.2.1 转换器的系统结构框图
        3.2.2 转换器内部模块功能的描述
    3.3 Buck转换器功耗的分析与低功耗电路的设计
        3.3.1 转换器功耗的分析
        3.3.2 低功耗转换器的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转换器子模块的设计
    4.1 带隙基准模块
        4.1.1 基本的工作原理
        4.1.2 具体基准电路的实现
        4.1.3 电路的仿真验证
    4.2 欠压锁存模块
        4.2.1 基本的工作原理
        4.2.2 电路的仿真验证
    4.3 软启动模块
        4.3.1 基本的工作原理
        4.3.2 电路的仿真验证
    4.4 误差放大器(EA)模块
        4.4.1 基本的工作原理
        4.4.2 误差放大器的仿真验证
        4.4.3 环路稳定性分析和仿真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转换器的整体仿真与样品测试
    5.1 转换器的整体仿真
        5.1.1 转换器启动及关断的仿真
        5.1.2 负载调整率的仿真
        5.1.3 保护模块的仿真
    5.2 版图设计
        5.2.1 版图的设计流程
        5.2.2 版图设计规则
        5.2.3 版图设计
    5.3 降压转换器的样品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来自朗讯科技DC/DC转换器技术的新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模块化测量系统外系统模拟源的设计与实现[D]. 程心怡. 中北大学, 2021(09)
  • [2]适用于无线宽带接收机的Σ-Δ ADC设计与实现[D]. 周靖松.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宽输入输出高效四开关升降压变换器的研究与设计[D]. 廖浩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4]基于移相全桥变换器的车载电源设计[D]. 崔熠凡. 东南大学, 2020(01)
  • [5]BIM驱动的建筑业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服务创新绩效影响机制 ——商业模式的中介效应与环境动态性的调节效应[D]. 李芮. 长安大学, 2020(06)
  • [6]用于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模拟接口电路设计[D]. 宋雄. 浙江大学, 2020(01)
  • [7]基于PCA-SVM的模拟信号转换板卡故障诊断系统设计及FPGA实现[D]. 安蒙强.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8]多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交直流电压稳定控制策略研究[D]. 李亚州. 东南大学, 2019(06)
  • [9]车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试验及混合动力仿真研究[D]. 李响.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4)
  • [10]低功耗降压型DC-DC技术的研究[D]. 牛海领.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朗讯科技 DC/DC 转换器技术的新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