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血站呼兰分站 150500
【摘要】目的:探讨本地输血前患者乙型肝炎(HBV)、丙型肝炎(HCV)、艾滋病病毒(HIV)、梅毒等疾病的感染状况。方法:选择本院2015年1月至12月共1905例输血前患者,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法对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为阳性144例,阳性率为7.56%;抗-HCV阳性54例,阳性率2.52%;抗-HIV阳性1列,阳性率0.52%;抗-TP阳性48例,阳性率为2.52%。男女两性的感染率是没有明显差异的(p>0.05)。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各年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成年组和老年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高,青少年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明显降低。抗-HCV、抗-TP阳性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抗HIV阳性率略低,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受血者输血前乙肝、丙肝、梅毒的感染率较高,对患者输血前四项传染病检测,可以减少医院感染,有效的加强了输血安全,为血液传播疾病引起的医患纠纷提供证据。
【关键词】输血;乙肝、丙肝;艾滋病和梅毒
【中图分类号】R44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08-105-02
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也越来越强。在临床治疗和急救过程中,输血是常用的医疗措施,但输血治疗可导致丙型肝炎、艾滋病和梅毒等传染病传播。输血前检查患者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是鉴别患者是否因输血传播疾病的有效的临床依据。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1905例患者进行了输血前四项检查,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
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配/发血的输血前患者1905例,男性患者1402例,女性患者503例,年龄在6个月-82岁之间,平均年龄48.38±11.83岁。采集患者静脉血,分别检测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
1.2方法
乙肝表面抗原(HBsAg)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由北京万泰生物有限公司提供;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由上海荣盛生物有限公司提供;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由北京万泰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提供。仪器为美国宝特SM-3酶标仪型号ELX-800;DEM-m型自动洗板机;ALIsEI全自动酶联免疫分析仪。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操作及结果严格按照试剂和仪器说明进行。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l3.o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为阳性144例,阳性率为7.56%;抗-HCV阳性54例,阳性率2.52%;抗-HIV阳性1列,阳性率0.52%;抗-TP阳性48例,阳性率为2.52%。男女两性的感染率是没有明显差异的(p>0.05)。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各年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成年组和老年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高,青少年组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明显降低。抗一HCV、抗一TP阳性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抗HIV阳性率略低,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结论
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AIDS均为经血传播疾病,据WHO统计,世界HIV感染者中有5%一10%为经血液传播感染。我国也是肝炎高发国家之一。因此,为保证患者的安全,医院除了必须供给合格的血液之外,认真做好患者输血前相关的几种可能经血传播疾病的检查至关重要。对受血者输血前的血清学传染指标检测是完全必要的,有助于患者及时了解和进行诊治,同时检测结果能为患者输血前是否感染血液传染性疾病提供客观依据,有利于明确医疗责任,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也有助于提醒医务人员在诊疗和护理活动中,严格消毒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此外,由于常规检测方法的局限性,即使以上检测结果为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感染已存在的可能,因为病原体感染后存在“窗口期”。所以,医生应向患者或家属说明。如果条件允许,最好保存受血者输血前的标本,以备日后患者提起诉讼时取证。总之,在输血治疗过程中,除了严格把好献血者血液质量外,也要对受血者进行输血前相关项目检测,以明确医患责任。医务人员必须增强自我防护意识,防止疾病进一步蔓延,以保证输血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本组调查结果显示,从1905名受血者输血前HbSAg阳性率为7.56%;抗一HCV阳性率2.52%;抗一HIV阳性率0.52%;抗一TP阳性率为2.52%,结果可以看出,部分受血者在输血前就已有感染,特别是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感染率较高。说明,通过输血前HBsAg、抗一Hcv、抗一TP和抗一Hlv检查可发现潜在的传染源,从而提醒医院工作人员加强自我保护,在术前、术中、术后注意操作,避免在医疗操作中被感染疾病或是将病毒传染给其他患者,而造成医源性感染。最终使医院感染控制有的放矢。本组资料HBSAg阳性率为7.56%与有关文献报道一致;本次调查发现男女两性的感染率是没有明显差异的(P>0.05);但在感染的年龄段方面,HBSAg阳性率各年龄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阳性率成年组6.78%>老年组10.72%>青少年组2.14%;成年组和老年组HBSAg阳性率高,可能与该人群分布区域,本地区家庭经济和医疗状况相关。青少年组HBsAg阳性率明显降低,应与我国推行计划免疫有关,我国将乙肝疫苗纳人l类疫苗,在少儿阶段广泛开展乙肝疫苗接种,保护了新一代,同时,随着国家健康教育的深人,人们卫生常识日益提高,少儿乙肝感染率日趋下降,青少年HBSAg阳性率低是情理之中的。抗-HCV阳性率为2.83%,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注意。HCV的感染途径之一是输血传播,分析其原因,可能是静脉注射吸毒增多,也可能由于社会发展、城镇医保、农村合作医疗普及,人们接受输血、器官移植、介人性检查和治疗日益增多,增加HCV传播途径,因此,预防和控制HCV仍任重道远。抗一HCV阳性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这与丙型肝炎的J馒险,长期潜伏的特点有关。TP抗体阳性率为2.52%,男性略高于女性,按年龄分组中,老年组明显高于成人组和青少年组,阳性率有随年龄增高而增高的趋势,这与梅毒感染后产生抗体,治愈后抗体不消除这一特点相吻合。艾滋病是HIV引起的一种免疫缺陷病。其主要传播途径是性传播、血液接触及母婴传播。本次研究与郭勇等报道的数据相比,抗HIV阳性率略低,由于阳性例数少,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大幅发展和社会的日益开放。经性传播的艾滋病感染率呈不断上升趋势。需要公众认真对待,不要掉以轻心。对艾滋病的检查和预防要高度重视。总之,在人们整体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法律上是举证责任倒置的社会环境下,开展患者输血前相关传染病指标检测,可作为医患双方自身保护的一项措施,对减少和杜绝是否医源性经血传播疾病而引起医疗纠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也为医疗纠纷的解决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通过输血前检测,发现潜在的传染源,也有助于医务人员在诊疗和护理时,加强操作隔离防护,避免本身感染,对医疗器械进行严格消毒,避免院内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1]王斌,张录喜,李红等.12870例术前和输血前四项传染病指标检测结果及意义[J].当代医学,2012,18:18-20.
[2]李见红,唐满玲,吴莹.47628例输血前四项检测结果的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4-16.
[3]殷平鳌.输血手术前患者4项感染性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2630-2630.
论文作者:孙丽丽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18
标签:阳性论文; 抗体论文; 患者论文; 乙肝论文; 梅毒论文; 阳性率论文; 感染率论文; 《系统医学》2016年第2卷第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