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民族精神培育问题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精神论文,青少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思想的精华、价值体系的核心、实践的指导原则和民族凝聚力的 源泉。民族精神由民族个体意识来体现,并由民族个体意识整合来发展。中华民族在漫 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可以用《易经》中的“天行键、君子 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概括。民族精神培育是通过社会、学校等多 种途径,对民族个体,特别是青少年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以养成个体在思想、语言、 行为、心理以及外在气质上体现民族精神的特征,使民族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宏扬和发展,为整个民族在国际竞争中奠定精神支柱。
一、民族精神培育的必要性分析
民族精神的培育是每个民族都在持续进行的工作,特别在民族面临内忧外患之时,民 族精神尤其被强调,以整合全民族的力量,共赴国难。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中国正 处于存亡之关头,中华民族的命运问题,沉重的压在每个国人的心头,许多仁人志士希 望通过重塑民族精神来救国。现在,中国经济及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在 此时重提民族精神教育是鉴于新的环境、新的趋势、以及教育领域中出现的新问题,我 们必须居安思危,重新强调培育民族精神的问题。
首先,在全球化时代,国家、民族间的竞争并没有因为科技发展、生产的进步而终止 ,而是更残酷、更激烈,并且以新的表现形式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政治、经济、文化 、科技、教育、宗教、军事各个方面。这种形势下,弱势民族在竞争中发挥民族精神的 凝聚、激励作用,有利于它在全球化过程中与强势民族竞争,以谋求生存、发展的机会 。新加坡的做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独立后的新加坡,人种复杂、宗派林立。为统 一国民思想,大力发展经济,新加坡政府决定以各民族都能接受的方式向国民灌输‘我 是新加坡人’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尤其是注重培养人的社会责任和效忠国家的品格 与态度。从1988年开始,全国每年都要开展一次‘国家意识周’活动,小学生每天都要 参加升国旗和唱国歌的仪式,以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正是由于民族精神的凝聚, 新加坡公民不分种族、语言、宗教,团结一致,建设了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1]中 国虽然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比较起来还相对落后 ,特别是在包括科技、人才等因素在内的综合实力竞争上还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客观上更需要发挥民族精神的凝聚作用,以提高民族整体的竞争力。
其次,在我们的教育中,许多客观原因造成了民族精神教育的弱化。自从近代以来, 西方在经济、政治、军事方面形成的强势,提升了其文化影响力。中国近代在探索救国 图强道路中,不断地学习西方的科技、工业、政治制度、文化,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20 世纪前半叶。中西文化论战之后,中国传统文化事实上受到了忽视,教育理论、体制、 内容、教学方法以及留学教育客观上都以西方为蓝本,从而削弱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 中的地位,导致传统的民族精神也受到削弱。改革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忽视了精神 对实践的推动作用,也是导致民族精神教育在现实教育中弱化的重要因素。在当前建设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虽然党和政府一直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但在教育实 践中往往是实用知识技能教育成为主导,包括民族精神教育在内的与生产实践联系相对 较远的教学内容明显弱化。在文化建设的进程中,还存在着国际上的各种思想交流和西 方敌对势力对我的“西化”、“分化”的图谋,有时还不时出现一些不利于社会主义事 业和祖国统一的论调和声音,这也迫切需要培育民族精神。
第三,在科技、信息时代,还有许多仅依靠科学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人与自然 关系问题,社会和谐发展问题,人的发展和自我实现问题,特别是国家和民族有时会面 对巨大的外在压力与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精神力量。19 98年夏季,中国人民的抗洪斗争形成了伟大的抗洪精神,2003年春夏之交的抗非典斗争 ,形成了伟大的抗非典精神。这些精神都会汇聚成伟大的中华民族的精神,正是千百年 来战胜压力和挑战而形成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凝为一体,敢于面对任何困难和挑战 ,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伟大的民族、生机勃发的民族。
二、关于当前青少年德育中民族精神培育的几点思考
民族精神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国家要发展、要参与国际 竞争、要解决发展中的问题,都不能离开民族精神这个支柱。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宏扬又 有赖于民族精神的培育。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它在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形成;同时 它又有时代内涵,民族精神的培育在这种意义上应该包括民族的传统文化、精神以及时 代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同时,为了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我们应该对世界上其他民族的 优秀精神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这就要求我们在当前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过程中注 意以下几点。
(一)应该使广大青少年对自己的民族历史有明晰的认识。
中华民族虽然在以往的历史发展中有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但她在历史中创造的辉煌是 无可否认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许多伟大 的民族精神,诸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公后私精神、“自强不 息”的创业精神、“厚德载物”的仁爱精神、“苟日新、日日新”的革新精神、“人生 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精神,等等。正是这些民族精神引导着中华民族 的每一个成员立身、立业、为公,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作为中华民族的继 承人,不但要知晓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优良传统,而且要不断将其发扬光大。所以, 民族精神的培育应从传统文化教育、传统优秀精神的继承做起。
(二)应该在青少年民族精神培育中体现时代内涵。
民族精神培育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脱离特定历史环境的民族精神培育是无 意义的,甚至是危险的。当前的民族精神培育、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民族精神培育,应该 把传统文化教育、时代精神培育和国情教育结合起来,使他们了解国家当前的内、外部 环境,了解国家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了解国家当前面临的矛盾和困难,以培养其忧患 意识,树立其爱国情感。应该把民族精神培育与当前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各项事业结合起来,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国防等各项事业的先进人物、事迹 、精神来教育、感化新一代青少年,使他们在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具备时代特有的精 神,诸如:开拓创新、诚信、民主、参与、宽容、平等、求知、探索,等等。值得注意 的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还要对青少年进行社会责任教育。“个人的发展离 不开社会”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可它的确是一个真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完 善、“各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观念盛行的社会条件下,更有必要培养个 人的社会责任。实际上,社会生活中除了赚钱谋生以外,还有许多事情需要每一个社会 成员的责任,也只有每个社会成员都尽到责任,我们的社会才有可能成为和谐社会。还 拿2003年春夏之交的全民抗非典为例,只有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做到科学防治,才能够战 胜非典,只有全社会集体参与,才能够度过难关。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 不能只局限于精英群体,而应成为一种民族整体的精神。这种责任感既可以扩大到对整 个人类、对子孙后代的责任,也可以缩小到对家庭、对个人的责任。
(三)民族精神的培育与人文精神的培育是息息相关的。
在培养青少年民族精神的过程中,一定要在培养青少年人文精神的氛围中展开,否则 ,这种民族精神的培育有可能变成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宣传。民族生存与发展体现在精神 和物质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又统一于特定民族的进步。对于物质方面的进步而言,在 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一现象已被当代科技促进社会生产的高速发展所 证明。所以,当前的民族精神中应该包括对科学技术的追求,对创新的追求。但是,科 学是一种知识的体系,是中性的、工具的东西,单独依靠科学并不能解决人类文明发展 所遇到的所有问题,这样,需要民族精神的另外一方面——人文精神方面的发展,并用 人文精神来弥补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时在某些方面的不足。正如亚伯拉罕·弗来克 斯内所说“人文主义者判断科学知识的重要运用之处,科学家必须找出什么发生了,并 且不懈地追求社会之善的观点来看人们对知识的运用之处是健康的、建设性的与否。” [2]马丁·路德·金也担心偏重科学精神而忽视人文精神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他在《我 们从这里走向哪里?混乱还是共同体》中说:“我们必须满腔热情地不知疲倦地工作, 去弥合科学和技术昌明中,与其形成鲜明的对照的是我们在遭受着精神的贫困,在物质 上,我们变得越来越富有,在精神上与道德上,我们变得越来越贫穷。”用人文精神来 关照物质,用民族精神来关照经济发展,这样,可以减少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冲突,经济 利益与社会公共价值的冲突。不仅如此,在未来的社会中怎样看待民族个体与民族整体 的关系,都需要从人文精神中寻求答案,正如《伟大的对话》中说:“对于未来的任务 是建设共同体这个前提是很少有争议的,共同体看来依赖交流”,“在推动共同体中有 效交流的现代方法,依赖于是否存在智慧的东西,人民可以去交流,这反过来需要一种 共同语言,共同的思想群,共同的人们的标准。”[3]共同体的基础不仅是物质的,而 且需要精神基础,特别是在满足共同体有效交流上,精神基础尤其重要,而民族精神是 特定共同体的共同语言、共同思想群和人们的共同标准,是一个民族交流以达到认同的 精神纽带。“一般来说,人文精神关注的是态度的建设,最终导致负责任的判断以及社 会责任。”[4]另外,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也应当加入具有时代精神的价值判断,以 及符合历史进程的科学的观念、态度。比如,民族个体与自然、社会、国家、家庭的整 体观念,在动态中把握整体的可持续化,一体化。比如,民族的宽容、忠恕的精神不仅 应表现在思想上,还应体现在政治制度、经济模式、文化内涵、生活方式、民族间的关 系等方面。从这种意义上说,只有在培养人文精神的大视野中来看待民族精神的培育问 题,才可能在青少年中培养出健康、向上的民族精神,避免走向狭隘的民族主义,从而 使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综上所述,民族精神的培育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有着不同的特点和要求。当前,我国正 处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们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因此,对青少年民族精神的培育也必 须与时俱进,才能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