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河的卒子能救局——“宝来经典”如何打赢营销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卒子论文,宝来论文,能救论文,经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一汽—大众累积了较高的市场与产品美誉度。在北京市场,北区(五省二市:京、津、冀、蒙、黑、吉、辽)事业部几乎把美誉度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已经拥有超过百万辆市场保有率的捷达车型,不仅年年把持北京市场销量冠军,而且占据了一汽—大众年销量的40%。同时,借助在公司美誉度方面的独特市场优势,一汽—大众在宝来、速腾、迈腾等车型的营销上也取得了不俗的业绩。谁能想到,中国汽车行业的繁荣盛景在2008短短一年间光鲜不在。去年1~10月,国内汽车产销增长仅为11%,降到了1999年以来最低水平。高油价、雪灾、地震、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价格上涨、全球汽车业不景气……接踵而至的系列打击,几乎让中国汽车市场瞬间“凉”了下来。
面对不断下滑的产销量,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新任总经理胡咏上任不到一个月,即决心推出“12条营销措施”。2008年7月,公司还与全体核心经销商座谈,从战略层面达成共识,一汽—大众要打几场营销战役,以点带面盘活公司整体汽车销售工作。
静国松是一汽—大众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大众品牌副总经理及北区事业部总经理。作为公司重点销售区域,北区事业部必须认真思考总部提出的新要求,在弱市中如何打好这场营销战役?一汽—大众的“核心武器”又是什么?而首要解决的,是市场在哪里?
市场在哪里?
胡咏提出,一汽—大众销售公司要强化客户关系经营理念,销售人员要深入市场调研,了解经销商亟待解决的问题;销售公司要提高工作效率以服务于市场,这样才能准确抓住市场的潜在机会。
当月,一汽—大众销售公司与全国核心代理商召开座谈会,针对市场危机进行充分沟通,并在战略层面达成共识:要通过几场战役盘活公司整体汽车销量。要打翻身仗,可面对市场不断萎缩、消费者持币待购的现状,市场在哪里呢?
已经在一汽—大众销售公司北京市场干了9年的静国松清楚地知道,市场存在着,但需要创造。
按照北区事业部的经验,拥有丰富供给资源的汽车公司,需要做市场的工作,这样才能激发持续的消费热点和需求。一些常规性的做法是,根据市场消费趋势的变化,在公司旗下不同系列车型之间创造持续的市场热点。同时,与经销商密切配合,通过灵活的市场营销策略以提高4S店集客量,从而在整体上形成对目标汽车消费细分市场的控制力。
决定出兵救局
为了给奥运“让路”,2008年7~8月的北京车市依然低迷。种种不确定性因素让各大汽车厂商渐渐失去了信心,看来,2008年的汽车销售市场难以迎来“金九银十”,一汽—大众的销量依然在低位徘徊。就在此时,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胡咏总经理出台了“12条营销措施”。
“12条营销措施”的核心思想是视经销商为战略合作伙伴,通过全方位“支持经销商,服务经销商”,帮助经销商提高终端营销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在具体措施方面,一汽—大众通过优化自身的订单管理、物流体系、提高备件服务水平等方面的运营效率,加大对经销商的融资和免息支持,缓解经销商在行业“寒冬”中出现的资金压力,改善经销商盈利状况。
总部对终端销售工作的支持力度让北区事业部信心倍增。现在,就看北区事业部如何打响营销反击战的第一枪了。静国松反复盘念着多年累积的汽车营销理论,最终下定了决心,要打破常规,展开一场“营销反击战”,依靠一汽—大众丰富的资源来重新调节需求,以点带面创造出新市场。
在战机选择上,北区事业部坚定“当机决策,立付实施”,选定在2008年8月北京奥运结束、残奥会尚未开始的过渡时期“开战”。在此期间,北京汽车消费市场下一步如何发展充满了未知数,各大汽车厂商普遍采取了市场观望态度。一汽—大众北区事业部准备以“奇袭”方式,打响这场汽车营销战役。
战机很重要,而选用什么样的“武器”同样重要。北区事业部最初选定用捷达来打市场。无论是在竞争对手眼里,还是在一汽—大众的手中,捷达都是非常重要的车型,这也决定了以它作为营销突破口所带来的市场销量变数不会太大。首先,捷达的绝对销售量已经较高,一汽—大众以它作为“奇袭兵”所耗费的资源太广,相对营销成本则最高。其次,捷达是一汽—大众最低端的产品系列,从目标消费者定位的角度看,捷达销量的大幅提升对其他相对高端品牌的拉动效应或不明显,不能很好提高4S店集客量。第三,捷达的市场辐射效应较高,它的任何营销策略变化都会立刻引发竞争对手反应,这或许会导致一汽—大众的整体营销战役“出师未捷身先死”。
速腾与迈腾是一汽—大众2006-2007年陆续推向市场的两款车型。速腾定位于10万~15万元的A级车市场,上市后凭借亮点突出表现不俗;迈腾是一款价格在20万元左右的B级车,其良好的操控性能深受理性消费者青睐。由于两款新车上市不久,且市场表现良好,竞争对手纷纷给予了高度关注。在北区事业部看来,用速腾与迈腾来“奇袭”市场的效果也不甚突出。
高尔夫由于其目标消费者群体多为知识型男性消费者,市场整体销量表现不温不火,也不太适合作为市场“奇袭”的“武器”。
谁是奇兵?
静国松权衡良久,最终认定,“宝来经典”才是一汽—大众最理想的“奇袭武器”。
首先,“宝来经典”拥有中国A级车市场少有的产品美誉度。2001年,一汽—大众引进宝来,立刻成为中国A级车市场炙手可热的产品。在车迷和众多消费者眼中,宝来以“驾驶者之车”标榜,拥有同级别车中无可比拟的市场美誉,上市7年累计市场保有量近40万辆,年平均产销量超过5万辆。
通常,拥有较高市场美誉度的产品具有相对较强的营销杠杆效应,其绝对营销投入与产出比,要高于美誉度和品牌知名度较低的同类产品。同时,汽车产品美誉度建立在绝对的市场保有率和较好的用户体验基础上,这既是时间的累积,也是产品品质的沉淀。在过去5年,由于汽车市场竞争激烈,产品更新换代速度与市场热度的周期大大缩短,导致多数新上市车型普遍缺乏足够市场保有率和用户体验,因此产品美誉度与“宝来经典”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这样,当以“宝来经典”作为营销战役的“奇袭兵”时,竞争对手所能打出的反击武器只能集中在价格层面,相对竞争成本较高。
其次,在经历7年热销之后,“宝来经典”的市场关注度开始下降。这一方面是由于“宝来经典”作为一款成熟车型,遭遇了越来越多新上市产品的竞争;另一方面,一汽—大众2006年以来将市场重点转移到速腾、迈腾等新产品层面,“宝来经典”的资源投入减少。进入2008年,北京市场月销量最低降至每月600辆左右,许多竞争对手已经将“宝来经典”剔除出竞争车型名单。竞争对手的忽视,反而为这场“奇袭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2008年4月北京车展期间,一汽—大众高调推出全新设计A级车型,并命名为“新宝来”。由于在众多方面进行了产品改进与性能提升,“新宝来”引发高度关注。然而直到8月北京奥运开幕,“新宝来”仍然是藏在深闺人未识,消费者的胃口被吊高,竞争对手也普遍认为一汽—大众可能避开奥运,最早在10月份才会推出“新宝来”。这样,8~9月的市场“真空期”不仅可以成为“宝来经典”最后的销售狂欢期,同时也便于给竞争对手造成市场假象。
第四,自2006年市场关注度下降后,“宝来经典”到2008年8月已拥有近12000辆库存。在北区事业部看来,这是汽车厂商供给能力的基础。他们意识到,既然一汽—大众要打一场营销“突袭战”,手中必须要有足够的供给,“宝来经典”的库存是依靠资源调节需要的重要“武器”。在这一点上,一汽—大众手中的其他车型都不具备这个条件,而主要竞争对手的供给能力也无法与“宝来经典”相比。
“亮剑”行动
“12条营销措施”让经销商重拾信心,这为“宝来经典”的市场“奇袭战”奠定了基础。静国松和他的团队再次细化了战术与战役执行等问题。他们首先选定8家市场资源广、实力强大的核心经销商作为“奇袭战”的主力“部队”,其中亚之杰伯乐和海联力通两家经销商作为“先遣部队”,对消费者态度进行摸底。
亚之杰伯乐在1997年成为一汽—大众捷达特许经销权,经过几年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一汽—大众华北地区捷达、宝来、高尔夫等轿车最具影响力的特许经销商之一,曾在2002年夺得宝来全国销售总冠军。在北京市场,亚之杰伯乐拥有丰富的客户资源,同时还在营销策划方面拥有独到能力。静国松认为在市场营销方面的创新举措能够让“宝来经典”实现老树开花。
在一汽—大众销售公司的支持下,亚之杰伯乐买断200辆“宝来经典”车,并将最低价格定为9.98万元,以强烈刺激消费者。随后,亚之杰伯乐“新瓶装旧酒”,提出“宝来经典安全升级版重新上市”概念,引起了市场的关注。
接下来,北区事业部开始阶段性集中广告投放,配合展厅活动和公关,配以“限量版”概念,制造抢购氛围。同时与亚之杰伯乐通过组织“周末看车团”、“到店赏车有礼”、“老客户介绍新客户”等活动,使4S店集客量大幅提高。在3天内,亚之杰伯乐4S店“宝来经典”的单店日销量迅速增加到70辆,200辆车一销而空。
消费者的热情让北区事业部喜出望外,更重要的是,消费者所认可的最低售价居然高于他们的心理预期,这让他们兴奋无比。静国松知道,是全面打响“奇袭战”的时候了。竞争对手对“宝来经典”在亚之杰伯乐的销量复苏不以为然,一些主要竞争对手认为,这是一汽—大众降价清理库存,为“新宝来”上市让位的无奈之举。
亚之杰伯乐之后,一汽—大众销售公司北区事业部在公司总部的支持下,迅速调集了2000辆“宝来经典”,通过海联力通等多家经销商遍布京城的多家门店全面铺货市场。“奇袭战役”全面打响。一汽—大众总部在订单、物流、资金等各方面给予了充分支持,一方面缩短产品交付期,另一方面通过提供一次性融资额度和专项资金支持,提高经销商提车数量。
2008年9月,战役开始的第一个月,“宝来经典”在北京市场的月销量由600辆增加至1800辆,市场占有率提升了1.7%。竞争对手的反扑同样迅猛,但终因供给能力不足,没能对一汽—大众的“奇袭战役”产生有力的战略性冲击。
随后的10月,一汽—大众销售公司北区事业部团队与8家核心经销商继续推进,将“宝来经典营销战役”全面快速展开。在9-10月间,一汽—大众销售公司合计销售出8363辆“宝来经典”。其中,北区事业部完成销售5035辆,较1~8月平均销量(1500辆)增长了66%,占全部销售量的60%。
随着经销商信心增强及4S店集客量的上升,以“宝来经典”为代表的一汽—大众旗下各主要品牌车型产品销量也随之上升。这种市场增量效应还迅速蔓延到北京以外市场。一汽—大众销售公司北区事业部迅速动员天津、河北、沈阳等地14家核心经销商,组成“宝来经典战役”的第二销售梯队,在京、津、冀、沈等四个销售区域深入攻坚。到2008年11月,一汽—大众延续了10月份的市场强劲增长态势,以42420辆的销量蝉联月度国内汽车销售冠军,也成为唯一一家月度销量连续突破4万辆的汽车厂商。其中,11月上市的“新宝来”当月销量接近3800辆,在北京甚至出现弱市环境中少有的加价提车现象。
至此,以“宝来经典”作为奇兵的这场营销战顺利告捷,成为打破困局并赢得市场的一个可资借鉴的案例。
竞争激烈的汽车行业
在中国,汽车消费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南北大众(一汽—大众与上海大众)与东风汽车集团是中国汽车行业早期的王牌军,“老三样”(一汽—大众的捷达、上海大众的桑塔纳和东风汽车的富康)畅销二十多年,目前依然是年销量最大的汽车品牌,拥有无人可及的市场保有率。进入90年代,中国汽车制造业加快合资步伐,大约有一汽—大众、上海大众、一汽丰田、上海通用、长安汽车和东风汽车6家合资公司,具备了相当的综合竞争力,在产品线、品牌、营销和生产等方面领先于众多中小型汽车制造商。
进入21世纪,日韩汽车厂商加速进入中国市场,包括广州本田、广州丰田、北京现代等合资公司,通过向市场强势推出热销车型而获得间歇性高增长,比如2000年的广州本田雅阁,2004年的北京现代索纳塔和伊兰特,2006年的广州丰田凯美瑞等。
日本厂商重点关注A级车市场,这是深受消费者青睐的细分市场,在2007年约占整个汽车消费市场46%的份额。日本厂商充分利用了中国消费者的“不理性”,它们改变了产品市场运作规律,在一些车型刚刚进入成熟期便更新换代。这样,通过对畅销车型的快速更新获得了持续性市场热点。同时,短周期运作模式可以在产品的早期市场导入阶段,获取更高的相对产品销量与毛利率,这样可以避免通过降价来保持市场关注度和销量。
与日本汽车厂商相比,欧美汽车公司在中国市场的运营策略中规中矩,它们往往会在一个车型经历了成长、发展、成熟与衰退等周期后,才考虑更新换代或退出市场,其市场优势主要体现在丰富的产品线和较高的品质,在中高端细分市场拥有较大影响力,比如一汽—大众奥迪系列产品。
汽车产品消费周期
自2004年以来,针对主流消费的A级车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随着新车型上市速度加快,消费者似乎变得更加“不理性”。他们往往容易受到厂商及经销商的营销利诱,整个汽车消费热点轮换加快,产品市场生命周期缩短,单一品牌车型的市场保有量普遍不高,很难形成较高的产品美誉度。同时,市场竞争模式几乎完全转向热点营销与“价格战”,市场占有率的头把“金交椅”不断易手,甚至,每个季度的销量排名都会发生很大变化。
标签:市场营销论文; 一汽大众论文; 宝来论文; 一汽总经理论文; 捷达论文; 宝来经典论文; 中国一汽论文; 大众汽车论文; 国产车论文; 德国汽车论文; 跑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