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稳定性论文,函数论文,货币论文,需求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对货币政策的实际运用具有重要意义。如果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即货币需求和一些主要变量如收入、利率等之间的关系是稳定的,那么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对产出和物价的影响就比较容易预测,货币政策就能成为调节宏观经济的有效工具,反之,货币政策的效果就难以预测,其作用就难以有效发挥。本文试图通过实证分析对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作出判断。
一、研究货币需求的不同角度
在货币理论中,对货币需求的研究主要从两个角度来进行。马克思和古典货币数量论者费雪将货币看作一种交易媒介,探讨什么因素决定一个经济体进行一定量的交易所需要的货币量,分别提出了货币需要量公式和交易方程式。剑桥学派经济学家马歇尔和凯恩斯以及弗里德曼都是从持币者角度出发,探讨什么因素决定持币者为进行交易或投资(投机)而最终希望保持的货币量。前者从宏观角度研究货币需求,后者从微观角度研究货币需求。我国长期以来是从宏观角度来研究货币需求的:分析整个经济的货币需求量,但是由于对我国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物价上涨幅度存在着不同的判断,更由于对货币需求与收入之间的复杂关系缺乏必要的认识,因而对宏观上的货币需求量一直没能作出正确的预测。为了能对我国货币需求与收入及其他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作出较为深入的分析,本文从微观角度来研究货币需求。
在微观经济中,“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是需求主体“能力”和“意愿”的统一。货币需求就是货币需求主体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其资产的需要,把所有货币需求主体的货币需求加总就会形成全社会的总体货币需求。这里,货币被看作一种资产,对货币的需求是需求主体在其预算限制内,依其意愿对货币资产的一种选择,那么持币者的预算限制和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就成为决定货币需求的两大基本因素。
二、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的设定和检验
我国货币需求主体主要有两大类:个人和企业,两者的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不同,它们的货币需求函数形式也不一样。本文分别对二者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总体货币需求。
1.个人货币需求。
对我国个人货币需求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决定因素:一是收入。个人的收入是其货币需求的预算限制。改革以来,我国居民实际可支配收入与实际货币需求的变化的总趋势是一致的。二是机会成本变量,包括利率和预通货膨胀率。①储蓄存款利率对我国个人货币需求产生正向影响。②改革以来,我国金融市场迅速发展,证券越来越成为我国居民资产结构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证券收益率作为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开始对我国个人货币需求产生影响。证券收益率高于储蓄存款利率,人们就会减少储蓄存款而增加证券持有量。如1992年的“证券热”导致储蓄存款增量下降。但是,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还不稳定、不成熟,再加上证券市场对个人货币需求的影响限于我国城镇居民,对农民基本上没有影响,所以证券收益率对我国个人货币需求是否存在显著影响有待进一步的分析。③预期通胀率对我国个人货币需求产生影响的最显著的例子是1988年全国性的“抢购风潮”,但1994年也是高通货膨胀年,并没有出现昔日的“抢购风”,表明人们对通货膨胀的承受力增强了,这说明预期货膨胀率对我国个人货币需求的影响是不稳定的。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先建立下面的个人货币需求函数:
M[,p]=α+β[,1]Y+β[,2]R+β[,3]S+β[,4]Pe (1)
上式中各变量的含义和量化取值方法如下:
M[,p]是个人货币需求,相当于城乡居民手持现金加上储蓄存款;Y是居民可支配收入,用下面的公式计算:居民可支配收入=当年居民货币收入-外宾购买-社会集团购买-居民向国家缴纳税金-居民其他货币支出-(银行和信用社农贷净增加额-净减少额)。[①]上面两个变量采用总量,表示全社会个人货币总需求和总收入;采用实际值,即用名义值剔除物价变动因素,本文的定量分析采用时间序列数据,只有消除物价变动因素,数据之间才具有可比性,也才能分析出各因素对货币需求的真实影响。R是实际储蓄存款利率,用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名义利率采用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我国的名义储蓄存款利率为官定利率,变化较小,对货币需求的影响难以测出,因此采用实际储蓄存款利率,它因通货膨胀的波动而变化较大,它也可反映储蓄存款的真实收益率。P[e]是预期通货膨胀率。通货膨胀率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表示。这里采用适应性预期理论来确定P[e],根据该理论,P[e,t]=γP[,t]+(1-γ)P[e,t-1](P[e,t]和P[,t]分别为t期的预期值和实际值),该式说明t期的预期值是t期的实际值与它前期预值的加权平均。S是证券交易量。我国证券市场尚未形成统一均衡的利率,这里用证券交易量代替证券市场收益率。以上各变量的数据见表1。用表1的数据,采用DLS法[②]估计(1)式的参数,结果P[e]和S两个变量的系数不能通过统计检验,去年P[e]和S后估计的结果如下:
M[,p]=-4193.62+1.75Y+26.64R
(-2.90) (7.20) (1.46)
R[2]=0.985 D.W.=1.71 F=264.46
R的系数在0.1的水平上通过T值检验。我国个人货币需求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与二者呈正向变化关系。建立(1)式的对数函数形式,可分析我国个人货币需求的收入和利率弹性:
lnM[,p]=c+β[,1]lnY+β[,2]lnR
估计结果为:
lnM[,p]=-10.38+2.18lnY+0.065lnR
(-10.17) (18.43)(2.24)
R[2]=0.995 D.W.=1.41 F=738.26
我国个人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大于1,为2.18,利率弹性为0.065。
为了判断我国个人货币需求函数是否稳定,这里采用邹(chow)氏检验,该检验用于判断在给定时点,经济结构是否发生了变化。在经济结构变化点,将时间序列数据分成两个部分,用F检验判断前后两个部分的参数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公式如下:
整个观测期、前半期和后半期的估计值。M[,p]和y在1988年前后的变化状态有较大改变,所以将时间序列分成1978—1987,1988—1994两个阶段,计算邹氏检验公式:
4.44大于F(2.13)的5%的显著水平值3.8,说明这两个阶段个人货币需求函数的参数是显著不一致的,个人货币需求函数不稳定。
2.企业货币需求。企业货币需求的预算限制是企业的总产值或总收入。1978—1988年企业实际货币需求和实际GPP的变化的总趋势一致,但企业货币需求的波动性较大。在机会成本变量中,我国企业存款利率,水平低,变化小,不足以影响企业货币需求。近年来,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一些企业将其部分资金投资于股票和债券以获取高额收益,但这部分企业毕竟是少数,所以证券市场收益率对企业的影响不大。预期通货膨胀率的变化引起企业货币需求反向变动。当预期通货膨胀率升高,企业会减少货币持有量而囤积商品;企业也会提高自己产品的价格以获得更多的利润或弥补成本上涨的损失,这时企业的名义货币需求增加,而实际货币需求不变。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建立下列企业货币需求函数:
M[,c]=α+β[,1]Y+β[,2]P[e]
(3)
M[,c]为企业货币需求,用企业存款代替。取实际值。用企业存款总量表示全社会企业货币总需求。y是企业收入,用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代替(数据见表1)。用表1中的数据估计(3)式,得到:
M[,c]=-529.52+0.299Y-38.63P[e]
(-5.08)(18.46)(-3.05)
R[2]=0.973 D.W.=1.74 F=249.87
企业货币需求与GDP成正比,与P[e]成反比。企业货币需求的对数函数形式的估计式为:
lnM[,c]=-4.54+1.35lnY+0.098lnP[e]
(-2.30)(6.61)(-1.99)
R[2]=0.973 D.W.=2.38 F=143.39
我国企业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也大于1,GDP每增加1%,引起企业货币需求增加1.35%。根据M[,c]与GDP的变化状态,选择1983年和1987年两个时点将时间序列分别分为1978—1983、1984—1994两部分和1978—1987,1988—1994两部分,计算邹氏检验公式的F值,分别为2.21和3.09,都小于3.8,说明在这两个时点前后,企业货币需求函数的参数都不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以断定企业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
3.总体货币需求。总体货币需求是全社会各经济主体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具资产的需求,主要包括个人货币需求和企业货币需求。总体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应考虑总收入和预期通货膨胀率。从总体来看,利率的变动导致个人货币需求和企业货币需求的变化,但总体货币需求不变。因此我们建立下列总体货币需求函数:
Md=α+β[,1]Y+β[,2]P[e](4)
Md为总体货币需求,用广义货币量剔除物价变动因素来表示;Y为总收入,用实际GDP表示(数据见表1)。(4)式的估计式为:
M[d]=-4312.17+1.32GDP-79.76P[e]
(-3.16)(9.79)(-1.94)
R[2]=0.994 D.W.=2.01 F=315.19
根据总体货币需求和GDP的变化状态,分1978—1987,1988—1994两个阶段对总体货币需求函数进行邹氏检验,得到的F值为5.38,大于3.8,表明我国总体货币需求函数不稳定。
表1
三、我国货币需求函数不稳定的原因
根据对我国个人和企业货币需求函数稳定性的分析,我国货币需求函数不稳定的原因主要来自我国个人货币需求函数的不稳定。表2反映了我国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的变化情况:
表2
年 份 1978—19831984—19871988—1994
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 2.32 1.51 1.84
1978—1983年,我国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很高,这主要是因为改革之初我国经济迅速商品化和货币化使货币需求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经济增长速度。1984—1987年,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下降了,反映经济的货币化进程有所减慢。1988年以后,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又有所上升,这主要是由我国个人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的增大所引起的。导致我国个人货币需求收入弹性增大的原因是个人对未来货币需求的预期增强。进入90年代,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开始变革,消费层次也处于转换阶段。从近几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子女教育经费”、“买房”、“养老”、“购买高档消费品”,以这几项为动机而形成的储蓄存款占整个储蓄存款的比重越来越大,表明对教育、住房、就业和养老等社会福利制度改革的预期和对未来消费的预期促使人们增加了长期货币需求,使个人货币需求的增长速度快于收入增长速度的趋势增强了。另外,从上面的分析也可以看出,预期通货膨胀和证券市场对我国个人货币需求的影响都是不稳定的,这对个人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和利率弹性的稳定性都会产生影响。
注释:
① 厉以宁,1993年。
② 由Micro TSP(6.53)软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