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字网传输损伤讲座 第1讲:传输损伤概述(论文文献综述)
罗军平[1](2016)在《民航中南地区甚高频业务传输保障研究和优化》文中研究表明中南FA16网是中南地区甚高频信号主用传输网络,2016年5月广州区管电信运营商一次光纤线路问题引发民航中南FA16网较大面积的业务故障,影响广州高空区某些扇区的甚高频信号传输,笔者对民航中南FA16网组网和业务保障机制进行介绍,对故障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中南FA16网业务传输保障存在的不足,最后对提高甚高频业务传输保障提供优化建议。
张南[2](2011)在《高速串行系统中的抖动分析及时钟抖动分离的频域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通信系统中数据传输速率的不断提高,高速串行系统中的抖动问题日趋严重,抖动对系统造成的影响随数据传输速率的提高而成倍增长。当数据传输速率达到Gbps以上时,抖动成为决定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可靠的数据传输要求我们必须把抖动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因此,抖动分析已成为高速系统设计工程师们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数据传输系统的发展和抖动对通信系统的影响,进而指出抖动研究的重要性,接着介绍了抖动的定义、量化和测量分析,然后根据抖动的成因和特性对抖动进行了分类和建模分析,并根据抖动的类型用算法实现了时钟抖动的分离和量化,在VC++6.0环境下开发了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抖动分析与分离应用程序。文中详细介绍了抖动分离的时域和频域算法,并进行了算法验证。文中介绍的抖动分析与分离应用程序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运行良好,实现了抖动分离和量化目标。
许肖肖[3](2010)在《高速接入网络性能度量及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VoIP、在线视频等多媒体业务不断推出,这要求网络具有更高的速度和更宽的带宽。接入网作为网络接入的“最后一公里”,成为了制约整个网络系统的瓶颈,因此,发展宽带接入网络成为各运营商的工作重点之一。在当前主要的宽带接入技术中,以太网接入技术具有较高的访问速度,且符合我国用户相对集中的情况,有较好的发展空间,属于接入网的典型代表。课题的网络性能研究主要基于高速光以太网。在宽带网络的诸多网络特性中,表征错误的有误码、误字节、误帧和丢包等概念,在过去的研究当中,人们对于丢包的研究侧重于高层的丢包检测、丢包处理、丢包原因探索等,对于误码的研究侧重误码的监测以及监测方法、误码的定位、误码率的估算等,而对它们之间关系的研究甚少。因此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着重从数据链路层出发,研究误帧、误字节的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分布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课题选取干兆光以太网作为测试环境,测试平台主要由网络测试仪、一个光可调衰耗器和数据处理模块等组成。网络测试仪充当网络中的收发设备,可以自由构造测试数据流,并通过设置过滤器参数使得测试仪只接收错误的数据帧并保存。数据处理模块是为统计网络测试仪接收到的误帧而专门设计的工具,其原理是将误帧和正确帧进行逐字节的对比,若出现错误则将该位置记录,统计项包括误帧数、误字节数、出现位置以及单位时间内的误帧数等。本文使用SPSS和MATLAB来分析数据处理模块给出的中间数据,采用非参数估计等统计方法来分析和探讨网络性能及其关系。论文主要从多个方面研究数据链路层的误帧和误字节,涉及研究项包括:误帧的影响因素、误帧的表现形式、误帧和误字节的分布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在网络衰耗较小的时候,误码是引起误帧的主要表现形式,在网络衰耗较大的情况下,误码和数据帧加长是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2、在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数据帧填充字节值,出错的概率不一致;3、在网络衰耗较小的情况下,误帧和误字节均符合泊松分布,但在衰耗较大的时候,误帧和误字节的分布特性受帧长度的影响。
黄欣[4](2008)在《军用数字话密机中调制解调器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随着信息化逐渐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在享有信息化技术成果的同时,信息的保密与安全也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数字话密机由于能够进行实时性的语音通信加密,已经在军事、银行、外交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然而在军事应用中,军用通信信道环境复杂、对密话建立时间要求短,使得采用通用调制解调器(如V.22、V.22bis、V.32等协议)的数字话密机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军事通信的使用需求,存在密话连接时间长、在复杂信道中的语音质量不高等不足之处。本课题针对军事场合对于数字话密机的实际应用要求,基于对调制解调器协议和语音纠错编码的深入分析,着力解决数字话密机中密话连接时间长、语音质量差等问题,以满足数字话密机的军事应用需求。本文所做的工作如下:(1)介绍调制解调器的工作原理、系统组成、发展历程以及当前的发展现状,并分析了调制解调器关键技术。(2)以调制解调器握手时间为出发点,通过对数字话密机的通信流程进行划分,并结合调制解调技术,采用理论与测试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剖析了数字话密机中常用的调制解调器握手协议:V.22bis、V.34、V.90,不仅弥补了现有调制解调器资料的不足,而且从中提练总结出调制解调器握手时间的组成以及调制解调器握手时间不断增加的原因,从而进一步探讨了压缩调制解调器握手时间的可行性。(3)从军事应用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调制解调器握手协议。对所设计新型调制解调器协议性能进行了分析,认为该协议能够有效降低调制解调器的握手时间。(4)结合新型握手协议,分析比较了现有的差错控制算法,并综合考虑各种要素选择删除型卷积码(RCPC)作为信道编码方案以弥补新型握手协议中存在的不足;同时为使纠错码能够抵抗突发错误,使系统的纠错性能进一步提高,提出了一种在时延、存储空间和抗突发错误方面具有良好性能的改进型的卷积交织器。(5)根据提出的调制解调器握手协议及差错控制方案,设计了适用于军用话密机的调制解调器。(6)利用模拟信道测试仪,测试验证了改进后调制解调器的握手时间和抗误码能力。经测试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新型调制解调器不仅能满足军用数字话密机对密话连接时间要求短的要求,而且能提高较好的音质。
杨黎明[5](2007)在《基于RTP协议的实时语音传输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因特网的应用非常广泛,除了传统的http、ftp和电子邮件(Email)外,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多媒体通信业务,这些业务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实时性要求很高。但是,传统传输层协议设计时的定位决定了它们在传输文字、图形等离散媒体时尚能胜任,而不适合语音、视频等实时业务的传输,为此IESG在1995年通过了RTP作为因特网建议标准。本文首先介绍了实时数据传输的发展及国内外的研究状况,研究了分组网络上音频数据传输的特点。在介绍了实时传输协议RTP的特点、构成后,详细分析了RTP/RTCP协议,具体阐述了各种报文的格式及其字段的意义。之后详细介绍了Windows下采用双向链表和单缓冲技术、基于RTP协议实时语音传输软件的实现,介绍了软件的基本框架及主要数据结构,详细介绍了软件的具体实现流程,主要包括:音频数据的采集和播放;RTP数据包的发送和接收;补偿发送方和接收方时钟速率的偏差和网络抖动现象,计算正确的播放时间。通过在合适的时机调整去抖缓冲延时,自动适应网络状态的变化,有效去除语音分组的抖动问题,在时延与丢包之间达到良好平衡,改善了语音通话质量。为了保证一定的QoS,本文根据报文丢失率评估信道的传输质量和网络的拥塞程度,调整发送方输出的码流,使之自动适应网络状态的变化,降低网络拥塞产生的概率。
刘强[6](2006)在《接入网规划与优化方法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接入网技术经过几年的发展,为了适应发展需求,其技术已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总的来说,DSL技术仍然是全世界各宽带网络运营商的首选应用,FTTH在经历了长达10年的蛰伏后开始起飞,无线接入技术成为构建无处不在的网络的重要技术。随着接入网投资规模比例的加大,其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纷繁复杂和多样化,加上设备更新速度的加快,新形势、新阶段,使运营商在业务和网络方面的转型对接入网络的规划、优化和工程设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论文首先对宽带接入技术进行了全面地综述,简要介绍了接入网规划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研究重点和工作;其次,对接入网通信建设环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对MBA企业战略管理学的深入研究,结合运筹学的有关知识,提出并建立了一个适应于某地区电信运营商通信建设环境的环境分析模型,该分析模型已得到实际运用,该模型对我国不同地区的网络规划环境分析同样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接着,采用价值工程分析的方法,提出并建立了接入网价值工程分析评价体系,较完善地解决了网络规划中一直存在的技术、经济、需求之间的相互矛盾,对今后接入网的新建、扩建、合理升级等,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该评价体系在国内尚很少看到;最后,给出了某市电信网建设的基本情况。结合接入网的建设特点,对接入网的业务预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对某市接入业务进行了预测。根据某市接入网建设状况和业务需求,给出了4个可能性的接入网备用方案,结合给出的接入价值工程评价体系,对4个可能性方案进行了全面的功能性评价。在论文中,还就环境分析、价值工程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提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王洋[7](2006)在《丹东联通本地传输网络优化》文中提出随着电信业的发展,传输网络已经从交换等专业网的配套网络转变为电信网的基础网络,为交换、数据、移动等各项业务提供传输支持。电信业竞争的加剧使得运营商越来越关注投资收益,关注现有资源的优化。通过网络优化,可以解决现有网络存在的问题,提高网络的安全性、生存性和可扩展性,为未来业务发展打好基础。本文涉及内容属现代通信技术范畴,对现代通信技术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对目前广泛使用的光纤传输系统、SDH传输技术以及基于SDH技术的MSTP应用进行了说明。文中针对丹东联通现有的传输网络,从业务容量、自愈保护、组网结构、ECC管理、时钟同步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找出现有网络存在的问题,结合丹东地区市场发展和业务容量的需求分析,提出改造现有网络的优化方案,解决困扰网络发展的容量、安全等问题。丹东联通的传输网络从第一期移动工程开始建设,由于资金投入、建设思想、工期要求等方面的因素影响,传输网络一直处于为移动通信配套服务的地位,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随着业务的高速发展,传输网络不断扩大,一些问题就慢慢显现出来,为了保证网络安全、稳定、高效地运行,充分利用现网资源,传输网络优化势在必行。
张少锋[8](2005)在《基于单片FPGA的数字复接系统设计》文中指出在光纤通信系统中,作为终端设备的光端机由光发射模块、光接收模块、数据接口、用户线接口和数字复接单元等几部分组成。其中数字复接单元用来将若干个低速数字信号合并成一个高速数字信号,以达到扩大传输容量和提高传输速率的目的。目前,数字复接体制主要有准同步数字体系(Para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简称PDH)和同步数字体系(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简称SDH),从长远看,SDH终将取代PDH。但由于PDH复接系统信道利用率高,设备简单,因此,在一些小规模、小容量的通信网中,仍具有广泛的市场和应用价值。design 在数字复接系统中,发送端主要由支路时钟提取、码速调整、复接三部分组成,接收端主要由定时脉冲形成、分接、码速恢复三部分组成。在以往的电路中,PDH复接系统的许多部分是利用模拟电路实现,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1)模拟电路难以集成,不利于设备的小型化; (2)模拟电路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差; (3)模拟电路的性能难以满足需要,例如,在支路时钟恢复电路中,模拟锁相环难以满足噪声抑制要求; (4)模拟电路会增加生产、调试过程中的难度。 本文研究的重点是数字光端机芯片中的数字复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归纳起来本文做了以下具体工作: (1)、设计了一种低成本、具有12路E1接口、采用单片FPGA实现、通过光纤传输的中小容量数字复接系统。 (2)、芯片内置HDB3编解码器和2Mhz数字时钟提取电路。简化了外围电路设计。 (3)、设计实现了2M数据码速调整和恢复电路,并利用数据平滑技术解决了塞入抖动问题。 (4)、系统设计采用Verilog HDL硬件描述语言编程实现,文中给出了部分计算机仿真结果。 本文的设计成果可用于数字光端机芯片以及片上系统设计中,对数字复接/分接系统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孙玉[9](2004)在《数字网传输损伤讲座 第6讲:延时》文中研究表明
孙玉[10](2004)在《数字网传输损伤讲座 第5讲:滑动》文中研究说明
二、数字网传输损伤讲座 第1讲:传输损伤概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网传输损伤讲座 第1讲:传输损伤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民航中南地区甚高频业务传输保障研究和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民航中南FA16网目前的组网和业务保障机制 |
2.1 节点通过不同运营商双干线互连保护机制 |
2.2 V5协议与业务分走不同2M链路干线的机制 |
2.3 业务主备路由分走不同节点机制 |
3 2016年5月一次电信光纤问题导致中南FA16业务故障 |
3.1 故障现象和处理过程 |
3.2 故障原因分析 |
4 目前FA16网业务保障存在的不足 |
5 提高甚高频业务保障的相关建议 |
5.1 定期检测光纤接收衰减 |
5.2 引入倒换机制更优的传输设备和第三种运营商线路 |
6 结语 |
(2)高速串行系统中的抖动分析及时钟抖动分离的频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数据传输系统的发展 |
1.1.1 数据传输系统的分类 |
1.1.2 数据传输系统的对比 |
1.1.3 数据传输系统的发展趋势 |
1.2 抖动产生的背景 |
1.3 抖动对通信系统的影响 |
1.3.1 抖动对误码率的影响 |
1.3.2 抖动研究的重要性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抖动介绍 |
2.1 抖动的定义 |
2.2 时钟抖动与数据抖动 |
2.2.1 时钟抖动 |
2.2.2 数据抖动 |
2.3 抖动的量化 |
2.3.1 峰峰值抖动 |
2.3.2 均方根(RMS) |
2.4 抖动的分析方法 |
2.4.1 统计域分析 |
2.4.2 时频域分析 |
第三章 抖动的分类与建模 |
3.1 抖动分类 |
3.2 随机抖动(RJ:Random Jitter) |
3.3 确定性抖动(DJ:Deterministic Jitter) |
3.3.1 周期性抖动(PJ:Periodic Jitter) |
3.3.2 数据相关性抖动(DDJ:Data-dependent Jitter) |
3.3.3 有界不相关抖动(BUJ:Bounded Uncorrelated Jitter) |
3.4 抖动的分析分离 |
3.4.1 统计域的抖动分析分离 |
3.4.2 时频域的抖动分析分离 |
3.5 分离方法对比 |
第四章 抖动分析与分离算法的实现和程序设计 |
4.1 应用程序开发与模块划分 |
4.1.1 程序开发环境和模块划分 |
4.1.2 统计域分析模块 |
4.1.3 时频域分析模块 |
4.2 时钟分析的低频调制算法实现 |
4.2.1 信号采集 |
4.2.2 频域变换 |
4.2.3 提取周期性抖动(PJ) |
4.2.4 计算随机抖动(RJ) |
4.2.5 仿真结果 |
4.3 时钟分析的高频调制算法实现 |
4.3.1 计算1-sigma 曲线和频谱 |
4.3.2 提取周期性抖动(PJ) |
4.3.3 计算随机抖动(RJ) |
4.4 低频调制算法与高频调制算法的对比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3)高速接入网络性能度量及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接入网发展现状 |
1.2 网络性能度量指标 |
1.3 本论文研究意义和内容 |
1.4 本文文章编排 |
第二章 理论、工具以及研究方法 |
2.1 错误指标及分布模型 |
2.1.1 误码 |
2.1.2 误字节 |
2.1.3 误帧 |
2.1.4 丢包 |
2.2 课题研究工具 |
2.2.1 网络测试仪—IXIA 400T |
2.2.2 数据处理模块 |
2.2.3 其他工具 |
2.3 统计检验方法 |
2.3.1 非参数估计 |
2.3.2 相关分析 |
2.3.3 回归分析 |
2.4 测试平台及方法 |
2.4.1 测试平台介绍 |
2.4.2 课题研究方法 |
第三章 高速接入网络误帧影响因素研究 |
3.1 误帧影响因素探讨 |
3.2 测试平台设置以及数据流的构造 |
3.2.1 测试平台的设置 |
3.2.2 字节值影响因素测试数据流构造 |
3.2.3 帧长度影响因素测试数据流构造 |
3.3 误帧的几种表现形式 |
3.4 帧字节值对于误帧的影响 |
3.4.1 字节值对误帧的总体影响 |
3.4.2 错误字节在数据帧内部位置分布 |
3.5 帧长度对于误帧数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速接入网络误帧和误字节率的分布特性及关系研究 |
4.1 测试环境以及测试数据流配置 |
4.1.1 测试平台环境配置 |
4.1.2 测试数据流构造 |
4.2 误码丢包的分布特性 |
4.3 误码丢包分布特性的讨论与分析 |
4.4 误码丢包关系研究 |
4.4.1 64字节下误码和丢包的关系 |
4.4.2 不同数据帧长度下误码与丢包的关系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课题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军用数字话密机中调制解调器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TT-DIGITALPHONE-A/B数字加密电话 |
1.2.2 STU-Ⅲ密码机 |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组织 |
第二章 调制解调器研究现状 |
2.1 调制解调器工作原理 |
2.1.1 数据传输系统组成 |
2.1.2 调制解调器接口描述 |
2.1.3 调制解调器工作流程 |
2.2 调制技术及相关协议介绍 |
2.3 差错控制协议 |
2.3.1 MNP4 |
2.3.2 V.42 |
2.4 数据压缩协议 |
2.4.1 MNP5 |
2.4.2 V.42bis |
2.4.3 V.44 |
2.5 文件传输协议 |
2.6 Modem中的关键技术 |
2.6.1 载波同步 |
2.6.2 码元同步 |
2.6.3 扰码与解码 |
2.6.4 自动增益控制 |
2.6.5 自适应均衡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调制解调器握手协议的测试与分析 |
3.1 数字话密机通信过程 |
3.2 V.22bis握手协议 |
3.2.1 V.22bis握手协议工作流程 |
3.2.2 V.22bis握手协议的测试与剖析 |
3.2.3 V.22bis握手协议的分析 |
3.3 V.34调制解调器握手协议 |
3.3.1 V.34握手协议工作流程 |
3.3.2 V.34握手协议分析 |
3.4 V.90调制解调器握手协议 |
3.5 几种调制解调器握手协议性能测试与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适用于军用数字话密机的调制解调器握手协议设计 |
4.1 军用调制解调器握手协议设计思路 |
4.2 新型握手协议 |
4.3 新型握手协议中的关键技术 |
4.3.1 快速网络会话阶段 |
4.3.2 快速通信方式训练阶段 |
4.4 新型握手协议性能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适用于军用数字话密机的差错控制方案 |
5.1 军用数字话密机中差错控制需求 |
5.2 几种常见的信道编码简介 |
5.2.1 几种常见的差错控制编码 |
5.2.2 几种常用的交织器简介 |
5.3 军用数字话密机的语音纠错方案设计 |
5.3.1 语音纠错方法的设计思路 |
5.3.2 语音纠错编码的选择 |
5.3.3 卷积交织器的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军用数字话密机中调制解调器的设计与实现 |
6.1 调制解调器的硬件结构 |
6.2 调制解调器软件实现方案 |
6.2.1 专用调制解调器协议的实现 |
6.2.2 新型卷积交织器的实现 |
6.3 改造后调制解调器的验证 |
6.3.1 模拟信道测试仪的介绍 |
6.3.2 测试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束语 |
7.1 总结 |
7.2 本文主要创新之处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致谢 |
(5)基于RTP协议的实时语音传输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背景与发展现状 |
1.2 RTP 介绍 |
1.3 RTP 特性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分组网络上的音频数据通信 |
2.1 音频数据传输方式分类 |
2.2 音频数据流的特点 |
2.3 IP 网络性能及其对音频数据流实时传输的影响 |
2.4 传输协议的选择 |
3 RTP/RTCP 协议 |
3.1 RTP 构成 |
3.2 RTP 会话 |
3.3 RTP 分组格式 |
3.4 RTCP 控制协议 |
4 实时语音传输的软件设计 |
4.1 软件框图 |
4.2 Winsock 编程 |
4.3 语音压缩算法介绍 |
4.4 数据结构 |
4.5 程序流程 |
4.6 音频输入/输出 |
4.7 RTP 分组验证 |
4.8 回放时间计算 |
4.9 自适应过程 |
4.10 结果分析 |
5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6)接入网规划与优化方法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总论 |
1.1 主流宽带接入技术发展及运营商的选择 |
1.2 选题依据 |
1.3 接入网规划研究现状 |
1.4 本文工作 |
第2章 通信建设环境分析方法研究及应用 |
2.1 环境分析的基本理论及一般应用 |
2.2 通信建设环境评价模型 |
2.3 ××运营商环境状况评估 |
第3章 基于价值工程的接入网优化方法研究 |
3.1 价值工程基本理论及其在通信规划中的应用 |
3.2 接入网价值工程评价模型 |
第4章 宽带接入方案价值工程评价 |
4.1 某市网络建设基本现状 |
4.2 接入网业务预测方法研究及应用 |
4.3 某市电信运营商宽带接入方案评价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
(7)丹东联通本地传输网络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通信网络技术概述 |
1.1.1 通信 |
1.1.2 通信系统 |
1.2 光传输技术概述 |
1.2.1 光纤系统的定义 |
1.2.2 光纤通信的特点 |
1.2.3 光纤通信的发展 |
1.3 网络优化技术的研究状态 |
1.3.1 传输网络优化势在必行 |
1.3.2 华为公司优化方法 |
1.3.3 中兴公司优化方法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传输网络优化的基础理论 |
2.1 光传输原理 |
2.1.1 SDH技术概述 |
2.1.2 SDH复用映射结构 |
2.2 基于SDH的MSTP多业务传送平台 |
2.2.1 MSTP的概念 |
2.2.2 MSTP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
2.3 网络优化技术 |
2.3.1 多业务光传输网络特性 |
2.3.2 网络组网的要素分析 |
第3章 丹东联通传输网络的分析与预测 |
3.1 丹东联通传输网络概述 |
3.1.1 丹东联通传输网络组网概述 |
3.1.2 丹东联通传输网络资源概述 |
3.2 丹东联通传输网络分析 |
3.2.1 业务容量分析 |
3.2.2 自愈保护分析 |
3.2.3 组网结构及ECC、同步分析 |
3.2.4 现网存在的问题 |
3.3 传输网络优化的需求预测 |
3.3.1 移动业务需求预测 |
3.3.2 数据业务需求预测 |
3.3.3 市内及各县业务特点 |
第4章 丹东联通传输网络优化方案 |
4.1 优化的总体思路 |
4.1.1 优化的目标 |
4.1.2 优化的思路 |
4.2 丹东联通网络优化方案 |
4.2.1 市内传输网络优化方案 |
4.2.2 东港地区传输网络优化方案 |
4.2.3 凤城、宽甸地区传输网络优化方案 |
4.3 网络优化后的效果分析 |
4.3.1 优化后的效果 |
4.3.2 优化前后数据对比 |
4.4 优化后存在的问题 |
第5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研究生履历 |
(8)基于单片FPGA的数字复接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续论 |
1.1 数字光端机系统特点 |
1.2 复用技术 |
1.2.1 SDM |
1.2.2 FDM |
1.2.3 WDM |
1.2.4 TDM |
1.3 数字光端机芯片的应用 |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FPGA器件原理及开发环境 |
2.1 PLD器件的分类 |
2.2 PLD器件的使用 |
2.3 PLD器件的结构 |
2.3.1 基于乘积项的PLD结构 |
2.3.2 乘积项结构PLD的逻辑实现原理 |
2.3.3 基于查找表的PLD原理与结构 |
2.3.4 Xilinx Spartan-Ⅱ芯片内部结构 |
2.3.5 查找表结构的FPGA逻辑实现原理 |
2.4 FPGAs芯片制造商简介 |
2.4.1 ALTERA公司 |
2.4.2 XILINX公司 |
2.4.3 Lattice公司 |
2.5 SPARTAN IIE芯片介绍 |
2.5.1 Spartan~(TM)-IIE FPGAs特点 |
2.6 开发环境 |
2.6.1 Verilog-HDL硬件描述语言 |
2.6.2 FPGA开发流程 |
2.6.3 发软件ISE简介 |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数字光端机系统原理 |
3.1 发送端系统功能 |
3.2 接收端系统功能 |
3.3 PCM一次群 |
3.3.1 一次群帧结 |
3.3.2 在数字通信中提高线路利用率的方法 |
3.3.3 PCM常用传输码型及特点 |
3.4 2M时钟提取 |
3.4.1 数字锁相环 |
3.5 HDB3编/译码 |
3.5.1 HDB3编码 |
3.5.2 HDB3译码 |
3.6 复用技术 |
3.6.1 复用的分类 |
3.6.1.1 频分复用(FDM) |
3.6.1.2 时分复用(FDM) |
3.6.2 PCM二次群 |
3.6.2.1 E2帧结构 |
3.7 码速调整 |
3.7.1 正码速调整的原理 |
3.8 二次群数字复接 |
3.8.1 复接中的同步技术 |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系统实现 |
4.1 数字光端机系统功能及实现 |
4.2 2M时钟提取电路 |
4.2.1 数字鉴相器 |
4.2.2 数字滤波器 |
4.2.3 数字压控振荡 |
4.2.4 仿真波形 |
4.3 HDB3编译码 |
4.3.1 HDB3编码 |
4.3.2 HDB3译码 |
4.4 码速调整 |
4.4.1 码速调整 |
4.4.2 码速恢复 |
4.5 复接 |
4.5.1 定时电路 |
4.5.2 复接电路 |
4.6 分接 |
4.7 并/串和串/并转换电路 |
4.7.1 并/串转换电路 |
4.7.2 串/并转换电路 |
4.8 电路调试 |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数字网传输损伤讲座 第6讲:延时(论文提纲范文)
1 延时问题 |
2 传输系统产生的延时 |
3 数字设备产生的延时 |
3.1 PCM复用终端设备产生的延时(如图1所示) |
3.2 群复接器产生的延时(如图2所示) |
3.3 帧调整器中的延时 |
3.4 数字交换机中的延时 |
3.4.1 市话交换机(时隙交换) |
3.4.2 市话交换机(TST交换) |
3.4.3 中继交换机(时隙交换) |
3.4.4 中继交换机(TTT交换) |
4 延时影响 |
4.1 延时对电话业务的影响 |
4.2 延时对数据业务的影响 |
4.3 对于信令系统 |
5 延时分类 |
5.1 第一类延时(170ms以下) |
5.2 第二类延时(240~400ms) |
5.3 第三类延时(400~800ms) |
6 回波控制 |
6.1 回波影响 |
6.2 回波/延时限制 |
6.3 回波控制 |
(10)数字网传输损伤讲座 第5讲:滑动(论文提纲范文)
1 滑动概念 |
2 滑动的产生 |
(1) 传输系统漂移引起的滑动 |
(2) 网络节点时钟频差引起的滑动 |
(3) 码速调整准同步复接引入的滑动 |
3 漂移——受控滑动转化 |
(1) 前置缓冲存储器 |
(2) 帧存储器 |
4 滑动的影响 |
5 滑动性能指标 |
(1) 技术上可能达到的滑动性能指标 |
6 滑动测量 |
四、数字网传输损伤讲座 第1讲:传输损伤概述(论文参考文献)
- [1]民航中南地区甚高频业务传输保障研究和优化[J]. 罗军平.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6(15)
- [2]高速串行系统中的抖动分析及时钟抖动分离的频域实现[D]. 张南.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07)
- [3]高速接入网络性能度量及关系研究[D]. 许肖肖.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4]军用数字话密机中调制解调器的研究与设计[D]. 黄欣.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8(07)
- [5]基于RTP协议的实时语音传输研究与实现[D]. 杨黎明.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 [6]接入网规划与优化方法研究及应用[D]. 刘强.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6(05)
- [7]丹东联通本地传输网络优化[D]. 王洋. 大连海事大学, 2006(07)
- [8]基于单片FPGA的数字复接系统设计[D]. 张少锋. 浙江大学, 2005(02)
- [9]数字网传输损伤讲座 第6讲:延时[J]. 孙玉.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4(08)
- [10]数字网传输损伤讲座 第5讲:滑动[J]. 孙玉.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