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化的角度把握中国近代史的主要内容_抗日战争论文

从现代化的角度把握中国近代史的主要内容_抗日战争论文

从现代化的视角把握中国近现代史的主体内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近现代史论文,中国论文,视角论文,主体论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近代史(1840-1949)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从政权更替看,先后经历了清朝后期统治,北洋军阀政府统治,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中国近代史有两条鲜明的主线,其一是帝国主义侵略与人民反抗的主线,其二是中国现代化的主线。始于1949年的中国现代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中国模式,是中国现代史的主线。以下,我们围绕现代化这一主题讲几个问题:

一、中国近代前期80年的早期现代化历程

什么是中国的现代化?简言之是指中国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过程,其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晚清和民国初年的中国在向半殖民地深渊沉沦的同时,也开始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程。

1.序幕的揭开

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惊醒了少数先进的中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萌发了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师夷”即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太平天国运动期间,洪仁玕写了《资政新篇》,被誉为“近代中国第一个现代化方案”,但它只是洪仁玕个人香港经历的产物。“师夷”也好,《资政新篇》也好,只是提出了思想和主张,都还缺乏实践,只能说刚刚揭开早期现代化的序幕。

2.第一阶段: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是在清政府内外交困的背景下兴起的,它以“自强”“求富”为目的。其性质是地主阶级自上而下的改革。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运动的核心是引进和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航运、采矿、冶炼、纺织等)。这是在中国出现的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洋务派还筹建了中国近代海军,兴办了中国最早的近代教育。

作为清政府自上而下的改革,洋务运动虽然没有达到自强御侮的最终目的,但它是中国早期现代化运动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它使中国迈入世界资本主义工业化潮流。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未触动中国的旧制度和旧的生产关系。

3.第二阶段:戊戌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甲午战争后得到初步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这是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民主革命兴起的阶级基础和时代背景。

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政治运动,并由此开始了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治的时代。康梁维新派主张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核心是兴民权、设议院),旨在救亡图存。并使中国逐步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从此,中国的现代历程由经济技术阶段进入政治制度阶段。尽管维新派的思想主张未得到多数人的理解和支持,戊戌变法在顽固派镇压之下也很快失败,但是他们的主张代表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方向,既是挽救民族危机的正确途径,也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一次重要尝试。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革命。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仿照欧美近代的政治体制,在中国创立了一个以“三权分立”为核心的近代民主国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关于国家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规定,确立了“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这体现了政治民主化的正确方向,是中国现代化历程中取得的伟大成果。

4.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反对独裁专制,主张引进西方社会的现代文明,弘扬平等、人权。民主和科学两大口号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历程深入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总之,至1919年以前,中国现代化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步步深入。此后的30年,中国现代化的程度虽然有所深化,但发展缓慢,成效不大,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距真正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仍十分遥远。

二、中国近代后期3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创建新中国而斗争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中共十五大政治报告)这里所说“两大历史任务”的后一任务,其实就是中国要走现代化之路。从中国近代前期80年现代化历程来看,工业化的进程举步维艰,资本主义方案难以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是民族独立地位的丧失和专制主义统治的存在。所以,当历史发展到近代后期,解决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这两大问题,就越来越成为打开中国现代化前进之路的首要问题。

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共合作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1919年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并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随后,在党的二大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这两次大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创建工作的完成,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推动下,工农运动兴起,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并掀起了国民革命的高潮。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动摇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于是帝国主义加紧干涉中国革命,分化瓦解革命阵营。1927年春天当北伐军推进到长江流域的时候,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7月汪精卫在武汉公开同共产党决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国民革命的最大成果是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大革命的失败也表明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时期,还没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

2.国共十年对峙,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蒋介石集团建立了南京国民政府。中国革命开始进入了发动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新时期,国共对峙成为这一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地领导了南昌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1927年9月,湘赣边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后,毛泽东被迫“上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始走上了依托农村广大地区进行武装割据的道路。此后,他又总结根据地斗争的经验教训,从理论上系统分析论证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初步形成了关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理论,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在星火燎原的大好形势下,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实际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大革命失败后,国内的阶级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集中表现为国共的对峙和内战。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中国出现由内战走向抗战的发展趋势。南京国民政府由不抵抗政策到实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中国共产党开始为实现国内和平,抗日救亡而斗争。1935年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出现新高潮,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国民党也在调整政策并与共产党秘密接触。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实现了国内和平,团结抗日局面初步形成。

3.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国近代民族解放战争的首次胜利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成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战,这是中国人民历经八年浴血苦战赢得最后胜利的根本保障。在抗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在如何抗日问题上存在原则的分歧,共产党坚持实行全面抗战路线,而国民党执行的是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这是由于两党所处地位不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决定的。中国的抗战存在着两个战场: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和以共产党军队为主体的敌后战场。这是中国抗日战争重要的特点之一。国民党在正面战场推以持久消耗(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方针,共产党在敌后战场执行持久战、游击战的战略方针。这两个战场共同组成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中国战场。在抗日战争开始阶段,正面战场是主战场;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政府的政策重心由抗日转向反共,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在战争中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到抗战后期,八路军、新四军发展到17万人,民兵260多万人,抗日根据地总面积200多万平方公里,有1亿人口。1945年抗战胜利。

抗日战争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①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民族解放战争的首次胜利;②抗战的胜利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开辟了中国进入世界大国地位的道路;③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巨大贡献;④抗日战争改变了中国政治力量的对比,为即将到来的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人民解放战争,为创建新中国而进行决战

抗日战争胜利后,由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过渡,中国面临两种命运的决战。国民党政府坚持内战独裁的既定方针,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与民主而展开积极斗争。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内战后,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的政治、军事策略和方针,历时一年先后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解放区开展土地改革。1948年9月,战略决战开始,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半壁江山。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推翻国民党在大陆长达22年的反动统治。1949年10月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创造了必要的前提。

总之,从1919年至1949年这30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主要是解决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问题,是为建立新中国而斗争的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斗争实践中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经过28年艰苦奋斗,终于创建了新中国,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三、中国现代50年,中国共产党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走上现代化之路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恢复的艰苦努力,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工农业生产达到或超过解放前的最高水平。从1953年开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线路的核心内容是“一化三改”,其根本特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其实质就是要将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使社会主义经济成为我们国家与社会制度的经济基础。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在三大改造的过程中,完全是和平进行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也运用了和平赎买的方式,极具创造性和中国特色。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全面确立;一五计划即将完成,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值此,中国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之际,中国共产党把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上了议事日程。

2.良好的开端

(1)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他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要正确处理十大关系,这是中国共产党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2)中共八大: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八大”。大会对进一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正确的方针和政策:①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现在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今后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②明确提出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③对国家政治生活中如何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执政党建设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

(3)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4)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共产党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3.探索中的失误

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指出: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探索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一个十分艰难的过程……当时面临的主要是两大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速度问题。在前后约达20年(1957-1976)之久的长时间中,我们党在这两大问题上都一再发生严重的失误。”

(1)从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到“文化大革命”:中共“八大”正确估价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但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改变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矛盾的科学论断,错误地认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仍是国内的主要矛盾,成为后来阶级斗争扩大化的理论根源。1966年毛泽东错误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就是“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恶果,国民经济滑到濒临崩溃的边缘。

(2)从“大跃进”、人民公社、反右倾到三年困难时期:中共“八大”制定的国民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是正确的,但是,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片面追求高速度,违反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这条总路线指引下,1958年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起来。1959年又错误地把党内不同意见当作右倾进行批判,使“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从而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终于导致三年经济困难。

邓小平在总结这一段历史经验教训时指出:“多少年来我们吃了一个大亏: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了,还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发展生产力。”没有认识到“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

4.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

(1)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全会还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强调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这次全会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

(2)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第一次系统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正式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共产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核心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还规划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

(3)19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大会以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精神为指导,确定了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会强调改革开放14年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4)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中共十五大是在世纪之交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大会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号召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总之,20世纪的后50年,是建设新中国的时期。其中前30年,新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出现了严重的曲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后20年,则是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新时期的20年,中国变化的根本特征,是在建国后取得重大成就和深入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大力推行改革开放的新政策,成功地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邓小平模式,并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标签:;  ;  ;  ;  ;  ;  ;  ;  ;  ;  ;  

从现代化的角度把握中国近代史的主要内容_抗日战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