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灵魂--中国教育学会第十三届学术讨论会综述_心理健康论文

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灵魂--中国教育学会第十三届学术讨论会综述_心理健康论文

德育——素质教育的灵魂——中国教育学会第13次学术讨论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中国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灵魂论文,学术讨论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教育学会第13次学术讨论会于2000年12月15日至17日在广东省顺德市举行。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顾问吕型伟,常务副会长谈松华、郭永福,副会长卓晴君,秘书长赵闾先和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名德育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参加了会议。顾明远、吕型伟、谈松华、卓晴君在会上作了讲话,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鲁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林崇德、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扈中平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来自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学校的代表,从不同角度交流了研究成果。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德育——素质教育的灵魂”。与会代表围绕这一主题就如何看待中小学德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小学德育工作;如何提高中小学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一 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更加艰巨的任务。

与会同志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德育工作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情感,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具有良好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公民做了大量的工作,成绩显著。当前中小学生思想道德面貌的主流是好的。另一方面,由于国际上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滋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形形色色的腐败现象。这些,对中小学生都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和腐蚀作用。与此同时,我们的中小学中还比较普遍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思想不端正,德育工作比较薄弱,不能适应新的形势要求的情况,因而目前中小学生中,在基本政治观念、品德行为和纪律法制观念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十分值得注意的问题。实践证明,形势越复杂,社会变革越深刻,越要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警惕各种错误的、落后的思想观念对学生的侵蚀,越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与会同志认为,新的世纪,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在改革日益深入,开放不断扩大,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的背景下,为使我们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胜利实现艰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任务,就必须使青少年一代具有更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此,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明确“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思想,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在德育工作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注意了解新情况,研究新思路,锐意创新,讲求实效,使我们中小学的德育能够适应时代和形势的要求,不断向前发展,为中小学生成长为具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高尚的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打好基础。

有的学者认为,20世纪科学技术获得了高度发达,同时出现了人文精神失落、道德堕落的现象。我国在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出现了道德滑坡的问题。与会同志认为,这些现象的存在,正说明德育工作的任务艰巨重大,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不仅是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迫切要求。

二 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关键

德育的实效性是教育界以至全社会都关注的问题,也是当前中小学德育研究的一个热点。与会同志认为,对这个问题要作具体分析。当前我国中小学生思想道德面貌的主流是好的,这表明我们德育工作是有实效的。但也应当看到,我们的德育工作还不理想,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仍然是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究其原因,从学校德育工作本身来看,主要是由于存在着封闭式、形式主义和成人化的倾向,从而使我们的德育工作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因此,增强德育的针对性是解决德育实效性问题的关键,也是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关键。对此,研讨中提出的意见主要有:

1 德育工作的具体目标要有层次性

目前我国中小学德育总的目标是明确的,但还应当根据总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对各年龄段制定不同层次的具体目标和教育要求,使其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有的同志提出,在中小学应当侧重道德教育,即进行基本道德规范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不能把目标定得太高。也有的同志认为,德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这几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在中小学应当由浅入深地进行,并且处理好广泛性与先进性的关系,不应当只侧重某一方面。

2 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这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这是从实际出发的最基本要求。第二是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不仅要注意了解学生一般的思想状况,还要注意掌握学生特殊的思想情况;不要只是静止地了解,而要作动态的把握,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第三是从社会实际出发。要注意研究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不仅要用社会生活中的新鲜事物、先进事迹给学生以正面的教育,还要适当地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消极、落后的方面,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类现象,从而对社会有较全面的认识。

3 德育内容要具有时代性和开放性,方法和途径多样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注意用社会生活中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新鲜事物和优秀人物事迹教育学生,同时要吸取古今中外有益的东西,特别要注意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精华,赋以时代的意义,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德育的方法和途径要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符合学生的特点。会上有的同志交流了像实践体验、陶冶教育、自我教育、角色教育、选择—养成教育等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模式。在德育途径上坚持以课堂为主渠道,加强学科渗透,建立以班主任为主、全员参与的立体教育网络,通过多样的活动和社会实践来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4 大力加强实践环节

德育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在实践中通过内在的思想矛盾和斗争树立道德信念并形成行为习惯的过程。要使德育取得实效,必须开展多种实践活动,特别是要加强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锻炼,学习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学习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现实的社会交往中,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

5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教师和学生两个积极性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如何把满足社会需要与满足个人需要结合起来。这是增强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有的同志提出,这个问题实质上是如何正确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的问题。不重视发展个性,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我们的德育工作就难以取得真正的效果。但离开社会需要来谈个性和人性,也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人,最终也满足不了个人发展的需要。

6 着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让学生学会选择

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元的价值取向,一个人必须具有良好的道德判断能力,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才能真正成为有道德的人。在社会环境复杂,网络文化迅速发展,信息日益庞杂的情况下,尤其是这样。当前中小学德育基本上还是“教会顺从”,学生很少被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也不能进行自主的判断和选择,这很不利于形成道德判断能力。因此,中小学德育必须由“教会顺从”转向“教会选择”,使学生学会在各种道德冲突面前能够坚持正确的道德选择,而不至于感到迷惘无主,无所适从。要教会学生选择,学校德育必须具有开放的精神、民主的作风和反思的意识,注重道德实践,在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道德判断能力,学会选择。

7 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构建立体德育网络

学校德育是一个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方面构成的社会系统工程。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三者协调同步,形成合力,发挥整体教育影响的结果。学校必须着力推进德育的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结合,构建立体教育网络。在推动学校德育社会化方面,顺德市介绍了他们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社会基层组织管理系统、社会文化管理系统、社团组织和企业单位管理系统、警校共建精神文明管理系统、家庭教育管理系统共同构成的学校德育社会化基本格局,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大家很有启发。

三 科学而积极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必然会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这就迫切需要开展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能健康地成长。通过讨论,与会同志认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如下几点:

1 正确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处理好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由此可见,保持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涵。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要正确处理好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目前在实际工作中有两种片面性:一是把心理问题当成思想道德问题来处理,导致心理问题德育化;另一方面把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只看做心理问题,用心理教育代替思想政治和道德教育。德育包含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四个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预防和矫治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教育也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不能用德育来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用心理健康教育来代替德育。

2 要正确对待中小学生中的心理问题

当前,有一部分中小学生在人际关系、学习、自我等方面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因而嫉妒、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吸烟酗酒、自伤自残乃至犯罪的问题比较突出。与会同志认为,对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重视。要认真预防、解决这些问题,抓好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对中小学生中的心理问题要有切合实际的认识。目前由于使用的某些量表不切合我国学生的实际,加上调查方法不当等原因,影响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信度。学生中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数和程度都被夸大了,导致出现用心理治疗代替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这种做法应当纠正。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当采用教育模式,而不是医学模式。

3 要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与会同志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科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心理健康教育要以心理科学为依据,尊重学生的客观心理现实,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学生。二是尊重与理解学生。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把学生作为一个与自己平等的人来看待,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尊重和理解他们,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们的忧伤和痛苦。三是预防、治疗和发展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预防和纠治各种心理行为问题,高级目标是发展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使其心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心理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要实现基本目标,追求高级目标。四是全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心理潜能得到发展,同时对于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心理行为问题的个别学生要做个别辅导、重点治疗。在个别教育中,要尊重学生的隐私,注意为学生保密。五是“助人自助”,实现学生自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独立地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独立人格和抗挫折能力,不能包办代替。此外,与会同志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和途径以及教材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四 充分发挥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

与会同志认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依靠全体教师的努力,全员全方位育人,把德育贯穿到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此应当强调:

1 强化教师的“灵魂工程师”意识

“灵魂工程师”是社会对教师的责任要求。做好德育工作是教师不容推卸的重要责任,担当起这份责任是对国家、对社会的忠诚报效,是教师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圆满实现。所有教师都应当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从不同的角度努力做好德育工作。

2 加大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力度

教师的道德水平应高于其他社会群体。教师要在政治思想、个人品德、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为人师表,以德育人。

3 要提高教师进行德育的能力

教师不仅要为人师表,还应具备科学育人的能力。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为教师提高德育能力开辟可行的渠道。师范院校的课程设置、教师的继续教育,都应当把德育理论和方法作为重要内容。市、县、区、校都要像抓教学研究活动那样,层层建立德育研究活动制度。

这次学术研讨会由广东顺德市教育局承办,并得到顺德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

标签:;  ;  ;  ;  ;  

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的灵魂--中国教育学会第十三届学术讨论会综述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