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生成视角下的旅游内部就业层次分析&以张家界为例_旅游产业论文

产业生成视角的旅游内部就业层次分析——以张家界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张家界论文,为例论文,视角论文,层次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3-2398(2013)05-0153-07

就业是民生之本①,安国之基。旅游业是战略性产业,具有带动系数大和就业机会多的特点②,已成为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热点。目前,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就业问题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旅游就业乘数、就业效应、就业统计、就业弹性、产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及旅游就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等方面。

在国外,英国的阿切尔(B Archer)和沃恩(R Vaughan)分别对旅游饭店做了细致的调查,对旅游经济乘数做了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的研究,在直接、间接、诱导就业三种就业乘数效应方面验证了乘数理论在旅游就业现象研究中的应用[1]。Alister Mathieson与Geoffrey Wall系统地总结了旅游经济效应对经济发展、国际收支平衡、劳动就业、财政收支、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影响[2]。P E Murphy曾对旅游乘数效应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多尺度归纳[3]。Chris Ryan举例说明了旅馆设施决定游客支付水平,分析同样货币单位在农家旅馆和大饭店住宿消费对当地经济影响的差异[4]。Leiper认为应该把旅游业直接吸纳的就业和旅游业能够带动的就业严格区别开来,故他把旅游就业划分为5种类型,并对这5种类型的关系进行了分析[5]。在国内,左冰应用国民经济统计支出法的原理,从游客的旅游消费着手,采用投入产出法对中国旅游产出乘数和就业乘数进行了初步测算[6];厉新建运用就业弹性对未来旅游就业的总量进行了预测[7];石培华通过界定旅游产业的就业范围及结构分层,计算分析旅游对就业所做的贡献[8];胡小纯等发现了旅游就业统计口径的不一致,并对旅游就业的统计范围进行了重新界定[9];唐代剑等根据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所提供的指标,尝试性地将旅游就业人数从统计年鉴中进行了有效剥离,并测算了浙江省的旅游就业弹性[10]。韩爱桂等利用回归分析法测算了森林公园旅游业发展对就业的贡献[11]。已有成果为本文提供了借鉴,但旅游就业带动效应的增强是随着旅游产业成长壮大并不断演变的,旅游产业成长包含了从出现到衰退的过程,而已有成果多关注过程演变分析,对其出现状态还有待加强,且未能有效地解决旅游就业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即旅游产业的内部就业演变情况。为此,我们引入“旅游产业生成及其周期”概念模型,选取因“旅游立市”的张家界为研究对象,从旅游产业生成的视角,对其旅游产业从出现到生成再到发展的过程做周期性剖析,并借鉴已有成果将旅游业内部就业情况划分为:基本就业、引致就业和派生就业三个层次,运用1989—2011年张家界旅游收入和旅游就业人数这两个指标为考察指标,结合旅游产业生成周期,测度分析这三个层次的就业弹性,以体现不同阶段张家界旅游产业内部就业人员的演变情况及趋势。理论上可丰富旅游就业理论,实践上为张家界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与调控提供一个科学合理的依据,同时也可为以旅游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区域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旅游就业分析思路。

1 旅游产业生成界定与旅游业内部就业层次划分

1.1 旅游产业生成界定及其周期模型

1.1.1 旅游产业生成界定

区域产业生成是指特定产业在某区域从出现、生成到发展的动态过程,不仅具有地理上的空间性,而且还具有时间上的延续性[12]。本文借鉴区域产业生成的概念,将旅游产业生成理解为旅游产业在某区域的出现、生成到发展的动态过程,并具有地理上的空间性和时间上的延续性。从这个界定中,我们可知,旅游产业生成于特定的区域,并不是每个区域都能顺利实现生成旅游产业,必须具备一定的基础要素。同时,一旦在某一区域实现了旅游产业生成,在空间上可以体现为景区(点)在地理范围的存在,游客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实现旅游观光体验活动;其在时间上的延续性,体现在旅游产业的由小变大过程,即可能发展为区域性主导产业的过程。

1.1.2 旅游产业生成周期模型

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一样都要经历一个从出现到衰退的演变过程,即旅游产业生成周期。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概念最早由W Christaller在1963年研究欧洲旅游发展时提出,后来加拿大学者Butler在深入分析产业生命周期的基础上,提出了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13]。得益于Butler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结合旅游产业生成的界定,本文认为:旅游产业生成周期描述的是,旅游产业从出现到生成到发展这一动态过程所经历的时间阶段,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外在影响因素的变化,在不同的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根据旅游产业生成界定并借鉴已有成果,本文将旅游产业生成周期划分为出现、生成、发展、成熟和衰退5个时期,并分析每个时期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基本特征。旅游产业内部直接就业也是随着旅游产业生成周期的阶段性演变而发生变化。具体见表1。

1.2 旅游产业内部的就业层次划分

明确旅游就业的概念和范围是划分旅游业内部就业层次的基础。旅游就业是旅游业及其相关行业所提供的就业机会[14]。这个界定过于宽泛,但凡与旅游相关的就业均被纳入了旅游就业的范畴,并不能更深入地考察旅游产业最核心部分的就业情况。为了更好的界定旅游产业内部的就业层次,本文在借鉴石培华,胡小纯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旅游产业生成的界定将旅游产业内部的就业层次分为三个层次,即基本就业,引致就业和派生就业,并将这三个就业层次定义为旅游直接就业。基本就业是指旅游核心产业就业[15],亦即狭义的旅游就业,是直接面向游客的服务行业,它包括旅行社业,酒店业。旅行社业主要包含了管理人员和导游人员;酒店业包含管理人员与服务人员;派生就业是指旅游产业内部结构为了进一步向更高层次演变,通过投资和市场的自发调节,以满足旅游者多层次需求所延伸的新行业,从而引发形成的相关行业人员的就业。派生就业的就业范围主要是交通运输业、摄影照相,商品服务和其他行业。旅游引致就业在本文我们特指在基础就业和派生就业基础上所演变、引发出来的就业,这部分就业主要是为保障景区(点)基本环境和旅游秩序而提供服务,它包括景区的环卫人员和景区的管理人员。为了更形象直观的表述这三个就业层次,本文构建了一个旅游产业内部就业体系框架图(图1),以期更好的描述旅游产业内部的就业层次。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为了具体刻画旅游产业生成周期中旅游产业内部直接就业演变状况,本文引入“旅游产业就业弹性”作为观测指标,通过计算旅游产业就业弹性,反映旅游产业生成对旅游就业人数的敏感性。借鉴弹性概念[16],将旅游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定义为:旅游就业增长率与旅游收入增长率之间的比率。计算公式为:

TE为旅游就业弹性系数,△TE为旅游就业增长率,△TS为旅游收入增长率,△BE为基本就业增长率,△LE为引致就业增长率,△DE为派生就业增长率。当TE>0时,表示旅游就业人数处于活跃状态,旅游就业层次中所占比重上升;当TE=0时,表示旅游就业人数处于原始状态;旅游就业层次中没有占比重;当TE<0时,表示旅游就业人数处于低迷状态,旅游就业层次中所占比重下降。

2.2 数据来源

为系统地考察旅游产业生成与直接就业演变的关系,本文以张家界为研究对象,考察期为1989—2011年,数据来源于《张家界市统计年鉴》和张家界旅游局提供的内部资料,其中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包括旅行社业、酒店业、交通运输业、摄影照相、商品服务和其他行业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引发就业的景区的环卫人员和景区的管理人员的就业人数。为了更好地分析旅游产业发展直接拉动内部就业演变的状况,在就业人数数据使用过程中,本文剔除了财政供养的旅游就业人数。

图1 旅游内部就业结构示意图

3 张家界旅游产业内部就业的实证分析

张家界位于湖南的西北部,因拥有独具特色的喀斯特地貌、石英砂峰林及森林公园等丰富旅游资源而开发旅游业,并成为国内最早因“旅游立市”的旅游城市之一。就产业结构而言,三次产业的比例从1989年47∶18.7∶34.3调整至2011年的12∶25.6∶61.4;旅游收入从1989年的0.27亿至2011年的155.84亿,增长了577.2倍;旅游业占GDP的比重从1989年的2.3%提高到2011年的56.1%,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张家界的主导产业。从就业结构演变来看,三次产业就业结构1989年时为83.73∶6.04∶10.23,2011年调整为56.12∶13.91∶29.97。其中,旅游产业直接就业人数从1989年的708人增加到2011年的50000人,扩大了70.6倍。

3.1 旅游发展带动产业内部就业效应分析

3.1.1 投资、旅游就业与旅游发展

资本和劳动力是旅游发展的基础性要素。旅游发展离不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时旅游的发展又能有效的拉动旅游就业,提高旅游就业率[17]。投资为旅游产业规模扩大提供了基础,旅游规模的自增强效应既推动了旅游产业向高级化演变又促进了旅游就业的增加。为便于观察资产投资、旅游就业、旅游发展这三者之间的关联性,本文选取全社会固定资产、旅游就业人数、核心景区全票人次作为衡量指标,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旅游就业人数、核心景区全票人次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向右上方攀升的趋势,分别从1989年的816万元、708人次、400000人次增加到2009年的91163万元、42500人次、1530933人次,年增长率分别为39.12%、25.83%和10.28%。这说明:随着全社会固定投资额度的增加,旅游产业规模由小变大,旅游就业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图2 投资、旅游就业与旅游发展(1989—2009)

3.1.2 旅游收入构成与旅游内部就业构成演变

旅游收入是综合性指标[18],其构成能较为清晰地体现旅游产业内部运行的基本情况,通过对其构成及旅游内部就业构成的阶段性分析,可以反映两者的演变关系。旅游收入构成来自不同层次的旅游需求,其结果是带动不同层次的旅游就业需求。根据2012年统计资料可知,在旅游收入构成中,住宿、餐饮、游览、交通四要素在旅游收入占比从1989年的58.5%提升到2011年的74.1%,提升了15.6个百分点,旅游购物从1989年的26.7%下降到2011年的15.1%,下降了11.6个百分点;娱乐从1989年的1.9%提高到2011年的8.3%,提高了6.4个百分点。由此可知,旅游收入构成中,增加最快的是由住宿、餐饮、游览、交通四要素构成的硬性消费,相比较而言,娱乐要素增加较为缓慢,而旅游购物更是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而旅游基本就业从1989年的60.73%增加至2011年的70%,增加了9.2个百分点,派生就业从1989年的39.5%下降到2011年的23.3%,下降了16.2个百分点,引致就业从1989年的9.9%下降至6.8%,下降了3.1个百分点。可见,除旅游基本就业人数增加外,其他的派生就业和引致就业均呈现出减少的趋势。通过对旅游收入的构成演变趋势和旅游内部各层次就业演变趋势分析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张家界旅游内部各就业层次的总体演变与旅游收入构成的变化趋势具有关联性,基本就业总体上呈现出增加的趋势,派生就业和引致就业呈现不断下滑的趋势,这与张家界旅游收入构成中,硬性消费所占比重增大,娱乐、购物及其他所占比重减小的变化趋势相符合,即旅游收入构成的变化与旅游内部就业的变化趋势是具有一定的同步性的。这说明,张家界旅游内部就业随着旅游收入构成的变化而演变。

3.2 旅游产业生成周期与内部就业演变概况

旅游产业成长过程经历着周期性的变化,并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旅游收入是分析旅游产业生成周期的重要指标,它的变动情况与旅游直接就业人数的增减有密切的关联。为更好地观测旅游产业生成周期内所带动的直接就业人数多寡,本文选取旅游收入、旅游就业人数为衡量指标,对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与直接就业演变过程进行分析(见图3)。

图3 张家界旅游产业生成与旅游直接就业演变图(1989—2011)

依据张家界旅游生成过程历史史实,并参考张家界成长周期[19]分析,本文将其生成周期划分为出现期、成长期和发展期三个阶段。

出现期(1989—1998年):1988年因旅游发展大庸市升格为地级市,在此之前,包括国家森林公园、索溪峪、天子山在内的各景区点归属不同的行政区域和利益相关者,在地理空间上的相对统一整体为行政区划所割裂。为便于观测张家界旅游产业的生成过程,本文选取1989年作为旅游产业生成的开端。从图3中可以看到,旅游总收入从1989年的2491万元增加到1998年的65576万元,年增长率为41.9%,旅游就业人数从1989年的708人增加至1998年4480人,年增长率为20.3%。这说明,随着旅游收入的增加,旅游就业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这是随着旅游景区(点)的不断开发,旅游人次不断增加,相关配套服务对旅游直接就业需求不断增加的结果。但受到资本、劳动力等因素的制约,旅游投资流向优先满足为旅客提供基本的食、住便利的宾馆、饭店;同时,旅游发展初期旅行社业由于投资较小,并为旅游市场开发所急需,且容易获得较为丰厚的利润,也吸引了相当就业人群。在这个阶段的直接就业人员中,旅行社业和宾馆饭店业直接就业人数在1989年为60.73%,1998年提高到70.76%,增加了10.03个百分点。这说明在出现期,旅行社业和宾馆酒店业是直接就业的主要渠道,开放初期提供给游客的主要是旅游观光产品,对外推介成为一个重要任务,旅游产业链相对较短,导致就业相对集中。

生成期(1999—2007年):1999年“穿越天门”飞行特技表演,让张家界闻名于国内外;同年,国家进行了假期调整,这从客观上为张家界旅游带来了大量客流,为旅游产业链延伸提供了机遇,导致旅游总收入进一步增加,直接就业领域得到拓展。从图3中可知,旅游收入从1999年的94624万元增长到2007年的912500万元,年增长率为37.19%;旅游就业人数从1999年的5905人上升到2007年的35000人,年增长率为26.73%;在这个阶段中,派生就业人数从1999年的1705人,快速增加到2007年的8800人,年均增长率为41.22%,而引致就业从1999年的150人增加到2008年的1900人,年均增长率为116.67%。这说明在生成期,旅游就业随旅游收入变化而变化,随旅游收入增加呈现同向快速增长态势;派生就业在绝对数量上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在增长势头上却滞缓于引致就业。这是由于在生成期,随着张家界知名度的提高和投资开发进一步深入,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旅游产业链相对延长,旅游就业出现由相对集中到扩散趋势。

发展期(2008年以来):2008年张家界政府出台并实施了“三年上台阶五年大变化”加快旅游发展的政策,在旅游景区(点)深度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政策、旅游产业融合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支持与鼓励,为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尤其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张家界产生了较严重影响,受此影响旅游收入从2007年的912500万元下降到2008年的834907万元;为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张家界政府和旅游行业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如在冬季武陵源区实行免票措施,激发国内旅游需求;举行系列营销活动,提高张家界的知名度,如举行乡村音乐周;同时,利用危机加快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步伐,先后成功开发出“魅力湘西”、“梯玛神歌”和“天门狐仙”等民俗文化演出产品。这些措施为旅游收入增加和直接就业拓宽了渠道。直接就业从2008年的40000人增加到2011年的50000人,年增长率为5.9%,其中基本就业从2008年的28300人增加到2011年的35000人,年均增长率为3.19%,派生就业从2008年的9800人增加到2011年的11650人,年均增长率为4.58%,而引致就业从2008年的1900人增加到2011年的3400人,年增长率达到了17.33%。这说明,通过延伸旅游产业链,对旅游业进行深度开发既能增加旅游收入,提高区域旅游产业竞争力,又带动直接就业的增加,尤其体现在引致就业层面上,尽管基本就业和派生就业在数量增加上优于引致就业,但增长势头却低于引致就业。所以这一阶段的就业特征以引致就业为主。

3.3 张家界旅游产业直接就业弹性分析

3.3.1 总体趋势

旅游收入受制于旅游人次规模,旅游人次规模则决定了直接就业需求的多寡。本文利用旅游就业弹性系数,根据张家界统计年鉴的1989—2011年旅游收入数据,结合张家界旅游局内部提供的直接就业人数进行测算,结果发现,直接就业弹性若非突发事件影响其值呈现出相对平缓的演变态势。根据测算结果直接就业弹性的均值为1.2368,而1997年为-2.5941,2003年为11.5250,2008年为-1.3450。这三年严重偏离的原因在于1997年发生了亚洲金融危机,2003年发生了SARS事件,2008年爆发了金融危机(如图4所示)。为更清晰刻画直接就业弹性的演变,本文结合图3所划分的旅游产业生成周期进行阶段性说明。

图4 张家界旅游直接就业弹性系数(1989—2011)

出现期(1989—1998年):直接就业弹性呈现向右下方倾斜的趋势,从1989年的高点3.8786下降到1997年的-2.5941,两者落差达到6.4727,1997年的突然下降是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旅游业所致。这种格局的形成是由于在旅游产业生成的出现期,旅游就业增长率与旅游收入增长率之间并不协同增长造成的,因为在这个时期旅游收入增长率是相对稳步增长的,而旅游直接就业增长率却是呈现波动性增长。这说明,在出现期,随着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直接就业需求在旅游市场规模演变中也在发生波动。

生成期(1999—2007年):直接就业弹性呈现典型的“凸型”态势,从1999年的0.7861升高到2003年的最大波峰值2.9523,两者相差2.1662,2003年突然上升是由于SARS危机的影响,2004—2007年分别为0.9140和2.952328,呈现出逐步上升的态势。这种“凸型”格局的形成,说明内部就业受制于旅游产业脆弱性特征的影响,亦即危机事件对旅游业发展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如果将异动的2003年去除,在生成期直接就业弹性则呈现出缓慢的逐步上升的态势,这是由于旅游就业增长率与旅游收入增长率之间同向增长形成的。这说明,在生成期,随着旅游资源开发深度加强,旅游产品不断丰富,旅游营销策划不断创新,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直接就业需求也在不断增大。

发展期(2008年以来):旅游直接就业弹性呈现向右上方不断倾斜的态势,且向上倾斜的态势明显,从2008年-1.3450上升到2011年的0.3984,增加了1.7434,2008年的突然跌落是由于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所致。这种变化格局的形成是由于旅游收入增长率与旅游就业增长率之间同步上升的结果,这一时期,旅游收入增长率与旅游就业增长率之间的变化是同涨同升的。这说明,在发展期,随着景区(点)规模的持续壮大,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招商引资政策和地方政府政策等一系列利好措施的影响下,旅游产业融合趋势加快,旅游产业链伸长,旅游市场规模持续扩大,直接就业需求也趋于稳定。

3.3.2 直接就业体系内部分层就业弹性演变分析

为了更具体地反映出内部分层直接就业的弹性,本文对基本就业弹性系数、派生就业弹性系数、引致就业弹性系数进行测算,并将结果绘制如图5所示,结合图2和图3进行说明,以期更好的剖析张家界旅游产业内部分层就业弹性。

图5 张家界旅游业内部直接就业分层弹性演变(1990—2011)

从图5中可见,1997、2003、2007、2008年这四个时间节点波动频率较大,呈现出“二凸二凹”的特点,其他时间点波动较为平稳。出现“二凸二凹”的局面主要是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1997年和2008年这两个凹点的出现是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人们的收入减少,出行的欲望骤减,旅游人次缩减,旅游市场规模减小,旅游收入减少,旅游就业人数减少,就业弹性减弱。两凸点的出现分别是由于SARS危机和张家界自身的“三年改观,五年大变样”政策的影响。这说明,旅游业是受外界影响较大的产业,因为旅游业是游客消费带动形成的产业,直接受到了旅游客流量大小的制约,收入多寡则受制于客流量的大小,这种制约导致了直接就业的减少。具体来讲,直接就业的减少,最为明显是在旅行社业,酒店业,如在1997年酒店业中服务人员与1996年相比减少了1100人;2003时旅行社业导游人员与2002年相比减少了500人,酒店业中服务人员较上年较少了1000人,交通运输业中的索道、轿夫及其他人员与2002年相比减少了450人。

为刻画更清晰,本文结合产业生成周期分析直接就业体系内部分层弹性的演变。

出现期(1989—1998年)。内部直接就业体系中基本就业、引致就业和派生就业的弹性大体向右下方倾斜的趋势,其中趋势最为明显的是基本就业弹性,基本就业弹性从1990年的高点3.7100下滑至1997年的-3.6028,落差高达7.3128,这由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所致。这种局面的形成是由于在出现期,旅游人数相对较少,旅游市场规模较小,对直接就业的需求拉动还没有凸显,所以这期间的旅游就业增长率也是呈现波动增长的。这说明,在出现期,直接就业最初体现在基本就业层面上。

生成期(1999—2007年)。直接就业体系中的三层就业弹性大体呈向右上方移动的态势,这尤为明显的体现在引致就业弹性上,引致就业弹性从1999年的0.2172跃升至2003年的10.9561,提高了10.7389,与2007年的6.6238相比,提高了6.4066,其原因是由于2003年的SARS危机和2007年张家界地方政府利好政策的影响。这一时期旅游产品得到不断丰富,各项旅游营销活动也在深入开展,受此影响,旅游人次也在不断增加,旅游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旅游就业规模也随之扩大,直接就业层次开始向引致就业延伸。这说明,在生成期,内部直接就业已随着旅游需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从原始的基本就业层次为主,向引致就业层次延伸。

发展期(2008年以来)。直接就业体系中的三层就业弹性大体呈向右上方平移的增长态势,其中基本就业弹性和派生就业弹性增长方向一致,且波动幅度较小,相比较而言,引致就业弹性平移增长态势较大。引致就业弹性从2008年的-3.3979增加到0.6446,波动了4.0425,这说明旅游产业对外部事件的灵敏度较强。究其原因在于旅游市场规模的持续扩大,受旅游产业融合以及区域内投资流向等因素的影响,旅游产品的不断丰富,旅游人次也在不断增加。这说明,随着旅游产业链的拉长,内部直接就业层次的变化已趋于稳定,也体现了在发展期直接就业的阶段性演变特征。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界定了旅游产业生成的概念,构建了旅游产业生成周期模型,并分析了旅游产业生成周期各阶段的影响因素与基本特征及就业特征;借鉴已有成果结合旅游产业生成界定,本文划分了旅游直接就业层次体系,分析旅游产业生成周期旅游直接就业人员演变的一般规律;利用旅游收入和旅游就业两个指标,结合旅游产业生成周期具体分析了旅游内部就业弹性演变。结果发现:

(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旅游产业规模和旅游直接就业人数之间具有正向相关性;旅游内部就业各层次与旅游收入内部构成之间也具有相关性。

(2)从旅游产业生成周期与旅游内部直接就业演变的关系来看,在旅游产业出现期,基本就业是旅游直接就业的主要渠道;在成长期,派生就业占主导地位;在发展期,引致就业为主。

(3)从旅游产业内部直接就业弹性来看,总体而言,直接就业弹性若非突发事件影响其值呈现出相对平缓的演变态势;在出现期,旅游就业增长率的变化并不随着旅游收入增长率的变化而变化,而是呈现出一种波动增长的态势,直接就业弹性波动起伏较大;在成长期,旅游就业增长率与旅游收入增长率之间的变化呈现同向增长,直接就业弹性呈现缓慢并逐步上升的趋势:在发展期,旅游就业增长率与旅游收入增长率之间的变化同涨同升,直接就业弹性表现为逐渐稳定的趋势。

(4)从旅游产业内部就业分层弹性来看,总体而言,呈现出“二凸二凹”的特点,其他时间点波动较为平稳;在出现期,就业弹性大体呈现出向右下方倾斜的趋势,其中倾斜幅度最大的是基本就业弹性;在成长期,就业弹性大体呈现出向右上方移动的态势,这个变化主要体现在引致就业弹性上;在发展期,就业弹性表现为向右上方移动态势,其中引致就业弹性增长的态势最为明显。

旅游产业内部直接就业随着旅游产生生成周期而演变,这是本研究的主要发现。本研究为旅游就业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旅游拉动就业的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但本文仅仅局限于旅游产业内部直接就业分析,旅游就业效应分析应包含旅游业拉动就业部分,这也是我们今后继续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同时,本文在进行层次分析时候将旅游产业内部直接就业划分为基本就业、派生就业和引致就业,然后据此进行弹性分析,其科学性有待更多的实证进行检验;另外,旅游产业生成的空间性特征也决定了我国东、中、西部旅游产业就业人员肯定存在空间差异[20],因而该产业就业空间差异及其规律也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予以关注。

注释:

①党的十八大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09第41号][Z].2009.12.01.

标签:;  ;  ;  ;  

产业生成视角下的旅游内部就业层次分析&以张家界为例_旅游产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