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工业发展与科技研究发展浅析_科技论文

海峡两岸产业发展与科技研发初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峡两岸论文,产业发展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海峡两岸产业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有很大的不同。台湾产业结构层次较高,第三产业已居一位,农业产业地位极低;而祖国大陆则仍以工业即第二产业为主体,农业也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在工业产业结构内部,台湾则相对单一,总体水平不如祖国大陆。不过与工业产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科技研发方面,两岸有许多相同之处,可相互借鉴。

1.产业结构

台湾的经济发展程度较祖国大陆为高,集中表现在产业结构上。台湾农业产值比例最低,第三产业最高,工业居次;祖国大陆则是工业产值比重最高,第三产业居次,农业最低。据台“主计处”统计,近10年来,台湾服务业产值年平均增长9.7%,工业为6.3%,农业为1%。到1995年,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率达60%,比1985年提高12.3%;工业产值比重从1985年的46.3%逐渐下降到1995年的36.3%,减少10个百分点;农业产值比重已降至3.5%,10年来下降了23%。

近10年来(“七五”与“八五”时期),祖国大陆第一产业平均增长4%,高于台湾;第二产业平均增长17.3%,也高于台湾;第三产业平均增长9%,低于台湾。

祖国大陆三次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在改革开放以来呈如下趋势:第一产业在波动中趋于下降,1979到1994年15年中约下降了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约上升了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相对稳定地保持在40—50%之间。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28.1%上升到1982年的33.3%,此后又逐渐下降到1993年的19.9%与1994年的21%;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48.2%下降到1990年的41.6%,然后又回升到1994年的47.2%;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由1979年的21.4%逐渐上升到1992年的34.3%,最近两年又有所下降,1994年为31.8%(1)。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公布,1995年,祖国大陆国内生产总额的三次产业比例为,第一产业占19.9%,第二产业为49%,第三产业为31.1%。

根据世界银行标准,现代化社会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应在45%以上。目前高收入国家这一指标平均达61%,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50%,低收入国家平均为35%。按世界银行的计算,祖国大陆第三产业的比重只有28%,居世界123位。据祖国大陆1993年6月开始进行的第三产业普查显示,1992年,祖国大陆第三产业单位数2184万个,就业人员11484万个,第三产业产值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4.3%,1993年占33%,属于世界低水平行列。而台湾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60%,农业所占比重只有3%,均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在工业生产内部,台湾重化与技术密集型工业逐渐成为制造业的主体。1995年,台湾重工业产值占制造业的比重达66.4%,重化及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占69.9%,分别较1974年提高19%与15.6%。同年,祖国大陆重工业产值占54.8%,较上年增长12%,其中石油化工、机械电子、汽车等支柱产业在调整中稳定发展;轻工业占45.2%,较上年增长16.7%。

如果将制造业分为基础工业、技术密集工业与传统工业,则台湾仍以基础工业为主,技术密集工业则增长十分迅速,而传统产业则衰落。以1985年与1991年相比,工业产值从1795亿美元增加为2265亿美元,其中基础工业产值比重从36.2%略增为37.7%;传统工业从34.6%大幅下降为26.8%;技术密集工业则从29.2%上升为35.5%。这种变化表明台湾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发展。

2.基础与支柱产业

台湾与香港、新加坡不同,不是都市经济体系,而是有着较完整的经济体系,有较发达的产业。但台湾与祖国大陆相较,基础与支柱产业单一。在基础产业方面,台湾交通、通信产业较祖国大陆发达,电力工业也有相当的基础,但煤碳工业早已衰落,石油与天然气开采十分有限,无法与祖国大陆相比。就支柱产业而言,台湾与祖国大陆也有很大的不同,祖国大陆工业门类比较齐全,支柱产业广(其中有人将机械电子、石化、汽车与建筑业列为大陆四大支柱产业),台湾则相对集中,在国民经济中较为重要与发达的主要有资讯工业、石化工业、纺织工业、机电工业等。这里仅就对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的电力工业(基础工业)、石化工业(原料工业)、资讯电子产业(高科技产业)与纺织工业(轻工业)进行比较。

2.1 电力工业

两岸都有较为发达的电力工业,但台湾基础较祖国大陆为好,核电工业发展较早,而祖国大陆近年发展迅速。至1995年底,台湾共有发电厂58座,其中水力发电厂37座,火力发电厂18座,核能发电厂3座;发电装机容量为2189.8亿千瓦,年发电量1270亿千瓦时。台湾的发电结构为:水力发电占7%,火力发电占66.3%,核能发电占26.7%。同年底,祖国大陆已建成百万千瓦级大电厂40座,最大的火电机组为60万千瓦,最大的水电机组为32万千瓦,发电装机总容量达2.1亿千瓦(居世界第二位),年发电量突破10000亿千瓦时,均较1978年的5712.2万千瓦与2665.5亿千瓦时翻了两番,但电力供应仍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

就核能发电而言,台湾较祖国大陆早20多年。1977年,台湾建成了第一座核能发电厂,随后相继建了两座核电厂,核能在台湾电力工业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第四座核电厂则因反核运动而至今未能动工兴建。1991年,祖国大陆才建成秦山核电厂一厂,1994年广东大亚湾核电厂投入运转。目前,祖国大陆核能发电量仅2100万千瓦,只占总发电量的1%。估计到2020年,祖国大陆的核能发电量将达到400亿或500亿千瓦,约占总发电量的6%或7%。

2.2 石化工业

石化工业是两岸的重要产业之一。石化工业更是台湾举足轻重的一大产业,关联性甚高,提供下游化纤纺织成衣、食品加工、建材家电塑胶、车辆零件、鞋类、玩具等多方面需要,其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强,较零件、鞋类、玩具等多方面需要,其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强,较资讯电脑产值还大。1995年,台湾石化工业总产值约593亿美元。

就石化工业中最重要的轻油裂解能力而言,台湾原是亚洲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乙烯产能地区,近年已从亚洲的领先地位逐渐落后于祖国大陆与韩国。台湾自1984年第四座轻油裂解厂投产后,10年间再未扩充,反而相继关闭“一轻”、“二轻”与乙烷裂解厂,使得台湾乙烯产能落后于韩国与祖国大陆,近年来乙烯原料自给率一直低于50%。第五轻油裂解厂虽于1994年投产,但际增加产能只有17万吨,目前总计产能102万吨。台塑“六轻”预计1998年第一期工程投产,每年可增加乙烯45万吨。目前台湾仅有3个运转的乙烯生产工厂,在建的1个。

台湾每年需从外国进口大量石化原料,国际市场的变化对台湾石化业的影响巨大。为此,台湾仍积极发展石化工业,提高石化原料自给率,预计到2001年前后,石化业原料自给率达到70%,产值达到845亿美元。

近10年来,祖国大陆大力引进数套庞大的大型乙烯产能装置,现有11个乙烯生产工厂,引进五套年产能30万吨的乙烯生产设备。祖国大陆石化工业已由自力更生阶段发展到引进外国成套设备与技术的阶段,由小规模生产到大规模生产乙烯和三大合成塑料、化纤、橡胶等。祖国大陆石化工业正在迅速发展,预计到2000年前,将原油的年精炼能力扩大到2亿吨,乙烯的年产能量扩大到约500万吨左右。

到1994年,祖国大陆乙烯产能368万吨,全球占有率为4.44%,居世界第5位;台湾乙烯年产能102万吨,全球占有率为1.23%,居世界第17位。

两岸相较,祖国大陆产能扩大,但缺乏自有技术。台湾石化产能已落后于祖国大陆,基本原料供不应求,下游竞争力不强,但有较为完整的上中下游生产体系,具有较佳的生产技术、管理方法和配销网络。

2.3 两岸资讯电子产业

资讯电子工业已成为台湾最为重要的新兴产业,在台湾工业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近年,台湾资讯工业产值增长十分迅速。1992年,台湾资讯工业硬体产值为83亿美元,1994年增至159.8亿美元,居全球第四位(美国为520亿美元、日本480亿美元、德国120亿美元),1995年达到213亿美元(包括岛内与海外生产),较上年增长33.3%,超过德国,跃居全球资讯工业第三大生产地区,预计1996年达271.2亿美元。资讯电子工业已成为带动台湾整体工业生产发展的火车头。

就资讯工业内部结构而言,1995年,台湾硬体、软体产值分别为196.6亿美元与16.4亿美元,分别较上年增长34.9%与17.3%。由此可见,台湾资讯工业中,硬体发达,软体则相当落后。同年,主要资讯产品产值为监视器72.7亿美元,可携式电脑33.4亿美元,桌上型电脑23.1亿美元,主板机20.5亿美元,交换式电源供应器9亿美元。

祖国大陆电子工业发展也十分迅速,在“八五”期间,电子信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457亿元人民币,年平均增长27%,销售收入达1650亿元人民币;电子产品出口约170亿美元,首次超过进口,实现出口顺差。

到1994年,祖国大陆电子企业达3.5万家,电子工业系统电子信息工业总产值就达1895亿元人民币(按全行业统计,远不至此)较1978年增长20倍。

1995年,祖国大陆电子工业总产值约288亿美元,较1994年增长23.5%,计算机与通信产品所占比重由过去过的15%左右上升到26.7%;电子出口额近17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8%,出口产品中技术密集型及整机产品出口比重上升。

两岸电子工业发展前景十分看好。祖国大陆已将电脑工业列为“九五”期间重点发展产业,计划到2000年时,电脑工业产值达到1700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110亿美元,其中个人电脑产量达20万台,终端机40万台,商业收款机150万台,各种网络机50万台。按电子工业部制定的“九五”规划,电子信息产业年增长率平均保持在20%以上,到2000年,总产值达到7000亿元人民币,约占工业总产值8%左右;销售收入6000亿元人民币,进入世界前五名;电子产品出口达到350亿美元;全员工业增加生产率达到6万元/人年(4)。

台湾也预测,到2002年,台湾资讯工业总产值达到330亿美元(其中硬体产值达250亿美元,软体产值为80亿美元);研发经费占营业额的6.6%以上;技术人员将占从业人员的50%以上,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由目前的1.9%提高为3%(5)。

2.4 两岸纺织工业

纺织业是两岸最大的轻工业之一。1993年,台湾纺织工业产值为5064亿台币(约195亿美元),其中再生及合成纤维业占25.5%,人造纤维业占22.6%,梭织与针织成衣业合计占24.7%,棉纺织业占10.8%,毛纺织业占3.1%,其他纺织业占11.4%。去年,台湾纺织业(包括成衣及服饰业)产值达161亿美元,在22个制造业分类中,产值占7.9%,居第四位。1995年,台湾纺织品出口值是155.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1%,占总出口额的14%,贸易顺差120亿美元,是台湾的出口主力。其内部而言,布匹是出口主力,占56.4%;其余是纱、成本、纤维与服饰。台湾是全球第五大纺织品出口地区,也是全球第二大人造纤维生产地区,其中聚脂纤维产量居世界第一。但祖国大陆近年急起直追,已有超越台湾之势。

纺织品也是祖国大陆最大的轻工业部门与出口创汇的支柱产业。1993年,祖国大陆纺织品工厂有245家,居世界第一位。1994年,祖国大陆纺织工业总产值2758亿元人民币,占工业总产值的6.5%,纺织品与服装出口创汇355.5亿美元,占祖国大陆出口总额的29.4%,为祖国大陆第一大宗出口商品。1995年,纺织品出口额达380亿美元,退居祖国大陆第二大出口商品。纺织品出口量(折纱量)占世界的比例,60年代为2.6%,70年代为4.6%,80年代为6.2%,1993年达到245万吨,占10%。预计到2000年,祖国大陆纺织品出口将达到500—550亿美元。

3.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

两岸的研究与发展经费占国民生产总额的比例均为偏低水平。1990—1994年,祖国大陆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GNP的比例分别为0.71%、0.72%、0.70%、0.62%与0.50%,平均为0.65%。台湾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GNP的比例从1980年的0.71%上升为1994年的1.78%。

台湾的研究与发展经费较大陆充足,但均较发达国家或地区相差甚远。1991年,祖国大陆研究与发展经费总额计27亿美元,较1989年台湾研究发展总经费21亿美元略高。1994年,台湾研发经费总额达计43.7亿美元,但远不能同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同年美国的研发经费总额分别达1730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毛额的2.61%,日本与韩国分别占国民生产毛额的2.68%与2.33%。

两岸企业科技投入占科技总投入的比重均偏低。近年来,祖国大陆企业科研经费支出占全部厂家发展经费的比重只有25%左右。80年代中期以前,台湾当局投入的经费一般占60%左右,民间占40%。80年代末期以来,台湾民间企业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比例增加,但不稳定,1988年到1994年间,当局经费所占比例在50%上下波动,1989年首次低于50%,计47.7%,但1991年与1992年又达到52%,1994年降为48.2%。特别是台湾制造业中,投入研发经费占营业额的比例甚低,1993年为1%,不利产品开发与潜在的竞争力。祖国大陆民间研发经费投入低是经济体制所致,台湾则是民间企业规模小,对研发不重视有关。

在科研经费支出领域方面,两岸有所不同。历年来,台湾的应用研究经费最多,其次为研究发展经费,基础研究经费支出最少。1989年,三者占总经费的比例分别为53.3%、36.2%与10.5%;祖国大陆的这一比例为33.9%、58.9%与7.2%,目前祖国大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实验发展(研究开发)经费比例为1∶5∶9。这与发达国家将科研经费大部分投入技术发展项目有所不同,美国的这一比例为1∶2∶5,日本为1∶2∶4。美、日、英等用于研究发展的经费比例在60—70%之间。

两岸发表的科技论文数在世界上均前20名之内。1991年,美国四大检索系统收录的祖国大陆科技论文计11783篇,占收录的论文总数的1.25倍,居世界第15位;1994年,祖国大陆科技人员在国际上发表的期刊论文数计20178篇,从世界排名徘徊多年的第15位升至第12位。台湾的SCI的论文发表篇数与名次,1985年分别为1098篇第37位,1994年则分别为5707篇第20位。

两岸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GNP情况比较

资料来源:祖国大陆统计数字来自《金融时报》,1996年1月28日,A来自台湾《统计月报》,1995年11月;B转引自台湾《经济日报》,1996年2月20日。

标签:;  ;  

海峡两岸工业发展与科技研究发展浅析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