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诗歌谚语,催生地理课堂论文_邱秀玉

巧用诗歌谚语,催生地理课堂论文_邱秀玉

邱秀玉 山东省即墨市普东中学 266234

中国诗词谚语中有许多精妙绝伦的千古佳句,准确地揭示了地理事象及规律。若在教学中巧妙运用,能激发兴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和教学效率,由此催生地理课堂的活力。

一、借用诗歌导入,出奇制胜

出奇的新课导入,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成功的关键。

1.学习天气和气候时导入——古诗词浩如烟海,成为中华的瑰宝。

请赏析一组诗词,说出其所要表达的内涵:

(1)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欲断魂。

学生虽对这些诗词比较熟悉,但不能确切说明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而有些茫然。藉此,我便引导学生——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进入今天的学习。学生愿闻其详的好奇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新课的学习中。

2.学习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时,我用诗词引领学生对号入座。

(1)天上无飞鸟,地上无水草,四处无人烟,风吹沙石跑。

(2)三月东风吹雪消,湖南山色翠如浇。

(3)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4)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在相应的图片展示中让学生感受中国的地域差异,加上这些诗词谚语的亲和力,使学生自然而然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善用诗歌说理,事半功倍

地理源于生活,它反映了大自然的千姿百态。诗歌源于生活,古代文人墨客将生活感受以韵律诗的题材展现给世人,一些经典佳句流传至今,成为汉文化的精髓。仅从起源上追溯,诗歌与地理有着深深的渊源。

教学中,将诗歌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从读书时就学过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现在早已深入人心,此时的融合,调动起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知识迁移便于无形中完成了。

如学习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借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南枝向暖北枝寒,一样春风有两般”“惟恐琼玉宇楼,高处不胜寒”来解读;学习东北平原肥沃的黑土地时用“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就发芽”来说明;学习昆明气候特征时用“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彰显;学习贵州省地形地貌时用“地无三里平”“八山一水一分田”和“开门见山,闭门见山,千重山,万重山,山山相连”形象展示;学习淮河变迁时用“走千串万,不及淮河两岸”说明淮河流域气候宜人、沃野千里、物产丰饶的景象。

学习横断山区自然环境时用“上山到云里,下山到谷底;对山看得见,往返若干天”诠释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峡谷众多、水能丰富的特点;用“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展示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引导学生解释气候垂直变化正是地形地势的起伏才导致山上山下桃花花期的迟早不一,呈现从山脚到山顶纬向地带性的变化。这样,把地理与文学知识融合,使诗词谚语彰显独有的魅力,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巧用诗歌检测,强化能力

学生们在考试过程中会经常碰到有关诗歌的问题,据了解这类题的失分率较高。因此,平时应多让学生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下面摘录了平时训练的相关题目:

1.“芜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中的“春风”指的是?

2.“大江东去浪淘尽”——包含哪几个方面的地理知识?

3.“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4.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从东到西“风吹草低见牛羊——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川碎石大如斗——风沙莽莽黄如天”,那么自然景观的变化从东到西是?它是随着什么变化而变化?

5.“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天上”指的是?“海”又指的是?

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描述四川巴山地区因受( )的影响,常常形成夜雨的天气。

7.“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我国新疆一带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 )的真实写照。

通过反复训练,学生不仅掌握了这类题的方法,同时受到了人文素养的熏陶,可谓一举两得!

另外,要特别强调的是,凡事不能过,且不可喧宾夺主,应注重通俗性、科学性、趣味性、艺术性的有机结合。对诗歌要恰当运用,既能说明问题又富有情趣,切莫牵强附会、乱套乱用。

底蕴深厚的中国诗词谚语,为地理教学提供了大量的辅助教材,让地理教学内容更丰富,形式更新颖、活泼;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赏析诗文,轻松愉快地学会了理论知识,发展了能力。由此,锦上添花,催生了地理课堂。

论文作者:邱秀玉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11月第29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5

标签:;  ;  ;  ;  ;  ;  ;  ;  

巧用诗歌谚语,催生地理课堂论文_邱秀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