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_数学论文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_数学论文

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培养学生论文,创新能力论文,课堂教学中论文,数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动力,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源泉,是人类进步的动力。随着人类社会信息化日益深入,人们的教育观念也正在发生急剧变化:教育不再是单纯知识的灌输,而是致力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开发人的潜能及创新能力。在学校教育中,开展有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掘创新潜能,弘扬主体精神,促进个性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当今教育所面临的重要使命。本文就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数学学科的本质就是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和思维活动的教学,有目的地引导思维的发散、收敛,能有效促进思维的发展和培养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开放性、由点到面,展开多方位的思维,是针对同一问题探求不同的解答过程。这是一种不循常规、力求变异,不受已有知识束缚,并从多方面进行思考,多角度进行探索的思维方式,其结果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比如,因式分解:a3-a2+a-1,一般同学停留在自然分组中。对式子进行移项、整合的同学就有了创新,而用添项和拆项完成因式分解的同学更是有了思维的飞跃。可见,发散思维有利于灵感的产生和思维的升华。

收敛思维是对不同情形、不同问题,探求、归纳出正确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圆中有一条重要的定理——垂径定理,不同条件的组合产生九个不同的推论。教师可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聚焦,寻找构成定理和推论的基本框架——两个条件、三个结论,而且题设和结论有可逆性。这样做,既训练学生的思维,又让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相互交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教学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鼓励学生提问是教会学生学习的实际措施,也是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有效手段。

问题解决是创新的土壤,并不一定所有的问题解决都包含有创新,但创新无疑都包含着问题解决。“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的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集中体现,传统的做法往往是淡化“问题意识”,教育奉献给学生的是一些经过处理的规则问题和现成的漂亮解法,舍去了对问题的加工处理过程,也舍去了制定解决方案的艰苦历程,学生听起来似乎显得轻松,但数学的能力却未能得到应有的提高。所以要强化“问题意识”,充分展现对问题加工处现过程和解决方案的制定过程,既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又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我讲课注意挖掘教材中具有某种创新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维发展。例如,高中数学第二册(上)7.5研究性课题与实习作业:线性规划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到附近工厂、乡镇、企业、商店、学校作调查研究,了解线性规划在实际中的应用,能用线性规划的知识提高生产效率的实际问题作出解答,写成实习报告、研究报告或小论文并互相交流。这样,既巩固运用了所学知识,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教学中应提倡学生问问题,诱导他们问问题,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想别人所不想,做别人所不做。同时,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独立地思考和分析,表现出不依常规、用新颖的求异思想和方法解答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为学生创造良机,鼓励学生对老师、对书本、对课外读物提出质疑,让学生的天赋和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另外,还要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创造问题情境。因为提出问题首先得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就需要学生有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让他有机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

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求新求异

为把素质教育思想真正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已变得迫在眉睫。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化学生的交流意识、合作意识,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吸收新知识,运用新方法,只有这样,创新教育思想才能生根开花,结出硕果。

1.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欲望

教师要有目的地激发、培养、保护学生的欲望,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笔者在讲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时,课上就有同学提出:k=0时函数有没有图像?课本也无专门介绍。但在二次函数y=ax2+bx+c(a≠0)中出现对称轴x=-b/2a,这类无自变量函数的图形问题,学生较难理解,教师在教学中也容易忽视。诸如此类的问题,要善于激发和捕捉学生的创新“火花”,鼓励学生探索,发表独特(哪怕有错误)的见解,不迷信“标准答案”,保护创新欲望,开发创新潜能。

2.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求新、求异

好奇心是创新意识的显态的表现,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造。教师的责任之一就是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践表明,教学中充分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对提高教学效果是十分有益的,而这样的过程又能使学生的好奇心理得到进一步强化。如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新奇感(运用多媒体演示篮球运动轨迹引入“抛物线”)、运用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增加趣味性(用彩票中将预测引入“概率与统计”)

教师要为学生的求新、求异创设良好的氛围,允许学生主动质疑,倡导师生平等对话,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先猜后证,培养思维的直觉性。课堂上设置悬念或难度稍大的题目,引起认知冲突,激发学习热情。

3.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素质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只有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才有前提谈得上培养学生创新。为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进修,提高业务能力和创新素质,充分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教育,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多学习、多实践、多探索,用创新教学手段来影响学生,营造教育创新的良好氛围。

教材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学生理解教材只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而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发展,是创新。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灵活处理、安排,并注意学科间的渗透。笔者曾指导学生设计求解一元一次、一元二次方程的电脑程序,效果很好。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人人是创造之才,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新之地。”教育要创新,其主要场所在课堂。作为数学教师,应充分课堂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迎接知识经济地挑战,迎来民族的振兴和国家的兴旺。

标签:;  ;  ;  

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