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职业继续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_德国教育论文

德国职业继续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_德国教育论文

德国职业继续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国论文,继续教育论文,启示论文,我国论文,职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继续教育是德国教育体系的四大支柱。其中成人继续教育主要由职业继续教育、普通继续教育和政治继续教育三大部分组成。依据德国联邦制的行政管理体制,职业继续教育是联邦政府的职权范围,旨在以职业培训为前提,通过传授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与技能,一则使成年人个性与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保持就业率,满足与适应再次参加工作和更换工作的需要,二则使人们尽可能获得晋升和扩大普通教育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促使形成和发展完满的人性品格。分析德国职业继续教育基本情况和特点,有助于我们立足国情,借鉴发达国家办学成功经验,为我国继续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启迪。

一、德国职业继续教育基本情况和特点

德国继续教育起步较早、历史悠久,一战前,德国就有近8 000所的业余教育机构,经过魏玛共和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0多年的发展,尤其20世纪90年代以来政府大力推进和支持,每年参加继续教育的人约1 000万,使德国继续教育整体规模和水平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成果颇具声誉。就其职业继续教育特点而言主要表现在:

(一)政府重视立法明确

德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州就开始通过颁布法规来管理本州的成人教育,至今德国联邦及各州为成人继续教育颁布相关法令上百部,涵盖所有职业、技能和社会生活领域,尤其各州都有《继续教育法》,政府还不断修订继续教育相关法令,积极推进继续教育发展。

德国在《2001年职业教育报告》中指出: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社会、经济全球化的情况下,职业继续教育是未来社会和经济的钥匙。并提出要加强职业继续教育立法,规定所有职员有权享受每年5天的带薪职业继续教育。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中期,德国全部从业人员中,80%受过较为系统的职业继续教育①。

(二)办学主体机构清晰

德国继续教育办学,主要由企业、继续教育学院和教会组织及私人培训机构等承担,其中职业继续教育则主要以企业和行业协会为办学主体。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各类企业应承担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任务与责任,这样企业就成为继续教育最大供给者和职业继续教育的主力军。目前,德国有近60%企业为职工和社会提供培训教育②。同时,为满足没有条件独立承担培训工作的中小企业对培训的需求,在政府促进和资助下,通过行业协会建立了许多跨企业的培训中心。行业协会已成为职业继续教育的重要力量。

另外,德国的办学机构功能也是多样化的,职业继续教育机构除主要开展培训外,还进行企业咨询、组织企业间交流,如多特蒙德工商会培训中心,建立了各成员企业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企业活动资料库,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③

(三)教育内容学以致用

德国职业继续教育以学以致用为办学原则,除必要的基础理论课有相对稳定的内容外,其他教育和培训内容都具较强针对性和灵活性。继续教育机构根据自身培训能力和企业当前或长远需要确定培训对象、内容和计划。教学安排和课程紧紧围绕企业技术创新和提高员工素质设置,使员工通过培训,不仅掌握新思路、新技术,而且帮助他们开发新课题、新项目,通过学以致用成为开发研究的实践者。

(四)经费来源渠道多样

针对德国职业继续教育办学机构的不同,经费来源也呈现多渠道:有来自联邦政府、州、乡镇、联邦劳动局的公共财政,有社会办学单位和参加继续教育的个人提供,更多的来自企业和各专业行业协会的资助。其中企业为保持竞争力和赢得经济效益,对促使员工参加继续教育拥有极高的积极性,愿意出资支持员工参加继续教育培训,如德国亚琛技术大学每年的继续教育经费多半由参加培训的企业支持。目前,德国企业已成为职业继续教育的最主要“买单者”。

(五)教育质量可测可控

德国对职业继续教育的质量主要通过DIN/ISO9000进行保证,并将培训机构的管理体系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一部分。德国《劳动促进法》框架下运作的继续教育项目,有专门的质量认证体系,明确培训时间、计划、授课方式和教师资格等要求,考核也需通过劳动局。

对受教育者的质量要求,属学历教育的,质量标准由职业教育法和手工业条律等规定,属非学历教育的,则由消费者保护条例、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和劳动局的相关条例规定。

二、我国继续教育的现状分析

我国继续教育起步较晚,但随着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继续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手段。目前与发达国家相比,继续教育的发展深度和广度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教育观念陈旧,管理体制不顺

我国传统教育,存在重学历教育、轻培训教育;重全日制教育,轻业余教育;重一次性教育,轻继续教育的现象。尤其作为发挥继续教育主力军作用的高等院校,常周旋于“办学经费不足——学历教育——创收”的怪圈之中,对开展继续教育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没有将继续教育纳入学校整体事业发展规划,导致资源配置和利用不足,继续教育成效不显著。④

教育体制方面,尚未建立对继续教育宏观指导、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专门管理机构,虽然绝大多数高校设立了继续教育学院,但受经济利益驱使,管理不规范,质量意识不强,或多或少给学校和社会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地方和行业保护思想严重,继续教育条块分割、行业垄断,使高校等有办学实力的机构,无法开展跨行业继续教育,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和闲置,影响了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规模速度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市场意识淡薄,制度保障不力

继续教育发展必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走进市场,有的放矢运用经营产业方式发展,但目前开展继续教育的机构,包括高等院校很少对社会需求市场进行必要的调查研究,及时客观把握企业和社会需求变动,缺乏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导致继续教育运行机制缺乏活力。

我国继续教育法规制度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国家至今没有一部完整的继续教育法,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到企事业单位也没有建立起比较健全的继续教育法规制度和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尽管人事部门曾颁布了《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但执行力度不强,缺乏有效监督,往往使规定流于形式,无法保障继续教育充分发挥其特有优势。

(三)培训市场无序,资金投入不足

尽管继续教育实行开门办学,但近几年,国内各类名目繁多的民办培训机构、学校与机关、企事业单位和高等院校举办的培训机构并存,教学水平良莠不齐,培训市场十分无序。目前我国继续教育在吸引社会力量,尤其是企业广泛积极参与继续教育方面着力不到位,使企业成为继续教育主体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机制,未能实现校企双方深层次合作。

我国是穷国办大教育,面对巨大的继续教育市场,国家在短期内增加教育投资很难实现,高等院校发展继续教育也只是停留在利用学校富余资源层面,没有自己稳固的阵地,办学资金来源渠道不广泛,无法满足大批量高层次继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手段落后,管理队伍不强

当前,我国继续教育主要采用常规面授教学形式,时间固定,培训形式单一,教材和培训内容陈旧,学员工学矛盾突出,所获信息量较少,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现代化教学手段没有有效利用和普及,很大程度造成时间、人力和经费上的浪费。

同时,我国继续教育没有统一管理模式,继续教育管理队伍人员素质也跟不上事业迅速发展需求,一方面由于办学机构为节约成本,时常聘用离退休人员从事继续教育工作,导致管理人员知识和年龄老化现象;另一方面真正懂教育、能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并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必然影响继续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化。

三、德国职业继续教育对发展我国职业继续教育的启示

随着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继续教育将以宽门类、多样化、灵活性的特点业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借鉴德国职业继续教育的有益经验,将有助于我国更好更快地发展继续教育。

(一)增强发展继续教育动力

积极提倡全社会,尤其是教育工作者转变思想观念,从对教育传统的狭隘理解、正规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隔离的观念和对继续教育的种种偏见和误解中解脱出来,把发展继续教育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则把发展继续教育纳入国家的社会发展规划和教育改革计划,建立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衔接的完善的教育体系。

二则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以“市场导向、政府调控、行业指导、单位自主、社会约束和个人自觉”为框架的新机制,将国家、单位和个人三者利益有机统一起来,并通过必要的立法,确保实施继续教育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明确发展继续教育主体

当前我国继续教育正逐步朝着社会化、多元化、开放式格局发展,其中高校依靠雄厚的师资力量和办学实力,在继续教育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但鉴于继续教育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有效手段,是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生产实际结合最为紧密的教育,就建立创新型国家,成为制造业国家的目标而言,充分利用和借助行业(协会)平台,树立服务企业的主导思想,紧密结合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现场实际,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企业将是我国继续教育发展的主体。

一方面围绕企业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市场经营战略和再就业工程,开展继续教育为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服务。另一方面通过企业参与继续教育,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发挥企业资金优势、经营优势和开发优势,拓宽筹资渠道,为发展我国继续教育输入活力,增强发展继续教育的实力。

(三)把握发展继续教育趋势

继续教育对象的不断扩大和受教育人数的日趋增加,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由于时空的限制,将成为继续教育扩大办学规模和深入发展的瓶颈。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和通讯技术为主体的信息技术发展,给继续教育提供了便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发挥其分散性、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能使继续教育扩展到异地教学或移植于办公室或家庭,有效解决受教育者的工学矛盾,大大提高继续教育受益面和社会效益。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教育手段,有利于提高继续教育科学化、现代化和管理效率,成为我国开展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

(四)建立发展继续教育保障

实施继续教育和开展其他教育一样,其生命力和可持续,需要规范、统一的评估标准、体系和办法,以及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予以保障。在推进高素质的继续教育管理和师资队伍职业化的同时,为使继续教育运作体现科学、客观和公正,应积极借鉴和尝试德国质量保障的经验,通过由教育界、社会经济领域和相关行业协会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建立相对统一的继续教育证书与质量标准体系,以此规范和提高办学机构与实施项目的规划、课堂教学、组织管理和教学成果质量。同时要不断加强课程建设,与劳动力市场需求接轨,使继续教育成为受教育者在普通学历教育外,能得到知识能力培养方面的有效补充、更新和拓宽,发挥继续教育在开发人才资源、提高民族素质和建设和谐小康社会中的作用。

注释:

①叶凌雪.发达国家职业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8,(5):41-42.

②徐朔.德国继续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03,(2):61-64.

③庞学铨等.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继续教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69-73.

④赵世平等.我国继续教育现状及对策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2004,(4):82-83.

标签:;  ;  ;  

德国职业继续教育发展对我国的启示_德国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