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研究论文,我国论文,国家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DOI:10.3969/j.issn.1001-7348.2011.01.002
中图分类号:F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1)01-0006-05
1 研究现状与评价
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和创新全球化相结合的必然趋势。国家创新系统是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其国际化受到制度、政策、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有很大区别,这决定了二者创新系统国际化战略和政策也不尽相同。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对策。
1.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创新国际化,从企业层面(主要是跨国公司)进行的研究较多,从国家层面进行的研究较少。Carlsson[1]对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文献进行了归纳,认为已有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发达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程度评价和不同国家在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中的关系。Niosi和Bellon[2]以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技术联盟国际化、技术转移国际化、商品和资本国际贸易额,科学技术人员国际交流等为指标,比较了美国、日本及欧洲发达国家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程度,认为不同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速度、类型以及不同指标上的表现有很大差别。Fransman[3]用与Niosi和Bellon类似的方法,研究了日本国家创新系统在20世纪80—90年代的国际化程度,认为日本政府(尤其是通商产业省)在加强日本科技基础方面有重要作用。Niosi、Bellon、Carlsson和Fransman等认为,国家政策在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Bartholomew[4]研究了美国、英联邦国家、日本和德国在生物技术方面的依赖关系,发现各国生物技术研发模式与国家制度结构特征相联系,形成了一个既可增进又能阻止知识在科学和工业界扩散的系统。Li和Law[5]以国际竞争为背景,分析了国家创新系统结构方面的相似性,认为亚洲相邻近国家创新系统趋向于在结构性上具有相似性,发达国家在技术密集产业上具有竞争力,而发展中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和资源密集产业方面具有优势。此外,Yoshio Iteya和Makoto Endo[6]比较了日本与欧美企业在中国采取的控制技术溢出的措施。
1.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从企业视角进行的创新国际化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企业经营战略[7]、创新国际化策略[8]、模式[9]、战略框架和实施途径[10]、跨国公司R&D国际化理论[11]等。国内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文献可以归为3个方面:①外资研发国际化对我国的影响。主要从FDI对我国创新体系的影响,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的动机、特点以及对我国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12];②科技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的对策,如我国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可行性[13]、我国应对科技全球化[14]或针对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溢出效应”的对策[15]、R&D国际化对策[16]、研发国际化趋势下我国技术创新模式选择[17]等;③国家创新系统有关理论研究,如曾德明等[18]提出国家创新系统具有开放性、远离平衡态、系统内各要素具有非线性作用的特点,满足形成耗散结构的特点,并对国家创新系统如何进行熵管理进行了分析;刘云等[19]提出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主要包括创新制度和组织网络的国际化、创新资源流动和配置的国际化以及创新主体互动和创新活动的国际化3个方面,强调我国应该加强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理论和政策研究。
1.3 研究现状评价
国外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研究基本上都是以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对发展中国家实施创新系统国际化战略的借鉴意义有限。国内大部分有关研究主要是把科技全球化作为外生变量(即国家创新体系的环境因素),而非将创新国际化作为内生变量开展研究,将国家自主创新与创新国际化相联系的研究还较缺乏。当前很有必要构建以国际化作为提升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战略的理论分析框架,为国家创新战略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2 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的内涵
2.1 创新国际化与创新全球化
国际化和全球化这两个用语传播都很广泛。国际化用来表明跨国界的活动,而全球化则是把民族经济联合成一个无边界的世界[20]。国际化和全球化关系很密切,以至于在有些研究中对这二者并不加以严格区分,甚至被用以相互间的界定,如用“全球化”界定技术国际化[21],或者用“国际化”界定技术创新全球化[22]。经济活动一体化不断深入和知识在经济活动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是现代经济的两个基本特征,两者交汇之处就是创新全球化,如同金融全球化、生产全球化、文化和信息全球化,创新全球化已经成为一个广为传播的概念[22]。
国家创新系统(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简称NSI)的理论渊源可以溯及李斯特于1841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The National System of Political Economy)。Freeman[23]认为,尽管出现了“国际化”现象,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仍然是经济分析的一个基础领域。Porter[24]在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国际化发展势头迅猛之际就明确提出,“国家竞争优势取决于其产业创新和升级能力”,“国家在竞争日益全球化中发挥的作用不是减小而是更加重要了”。国内学者也十分重视国家对推动创新活动的重要性。例如,韩振海等[25]认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是用于分析研究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结构的重要理论,在指导国家宏观政策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创新系统不仅仅关系到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也影响价值如何分配。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为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然而,创新系统结构、功能、发展阶段以及与其他国家创新系统间的关系等,影响着创新主体在国际创新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和价值分配结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国家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都是日益增强的。鉴于此,我们认为“创新系统国际化”是比“创新系统全球化”更加适合于从国家视角进行研究的概念。
2.2 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的概念
创新系统极具复杂性,因研究视角不同以及关注具体问题的差异,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国家创新系统定义。尽管存在差异,众多定义中有一点是一致的,即国家的存在是前提,政府有目的地推动创新,创新资源在国家范围内组合配置[26]。国家创新系统是一个开放、动态的网络系统,其目的是要达到对资源的最优配置[27],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的重要特征是在国际范围内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我们认为,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可以定义为:国家跨越国界配置其国内创新资源,有效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构建与其它国家创新系统之间的良好关系,提升国家在创新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位置,促进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过程。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主要包括3个相互关联的重要方面[19]:创新制度和组织网络的国际化、创新资源流动及配置的国际化、创新主体互动及创新活动的国际化。
2.3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比较
国家创新系统概念是分析不同国家技术动力机制的重要而且有效的概念,然而不加以批判地将之用于非OECD国家是很不妥的[28]。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现象和相关理论同样源于西方经济、科技发达国家,将之用于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必须注意国外研究成果的外部有效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有以下区别:①两者在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过程中的依赖关系是不对称的。各国创新系统处于相互依赖状态[18]。然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科技发展水平不同,前者是先进科学技术的发源地和输出方,在技术扩散和传播中掌握着主动,对创新国际化的方向和力度有重要影响力,而后者是先进科学技术的追赶和学习者,是被动的一方。相较而言,发达国家之间在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过程中的依赖关系更加均衡。②两者的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运行机制不同。发达国家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建立在较为完善的市场机制基础之上,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是创新国际化的主导力量,政府掌握的创新资源重点投入到基础研究和公共科技供给等领域,两者分工明确。面临复杂和多变的环境,发展中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则要在面临风险大、矛盾多、任务重的环境下,坚持以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否则,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的道路会越走越窄。开放的国际环境下,创新资源具有向发达国家集聚的趋势,发展中国家需要加强创新投入力度和提高创新效率,以避免国家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进一步被扩大。
3 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面临的问题
3.1 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在创新国际化竞争中处于劣势位置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是制约我国创新系统国际化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微观层面看,我国大部分企业还很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不足,导致我国在全球经济分工体系中处于劣势地位,无法在全球竞争中获得优势和主动权[29];从产业层面看,我国产业竞争能力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等资源比较优势,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不足,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缺乏,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取高附加值的瓶颈。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数据显示[30],截至2008年底,我国有效专利数为1195196件,其中国内924928件,国外270268件。国内有效专利中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数分别为127596件、463342件和332859件,所占比例分别为13.8%、50.2%、36.0%。国外在我国的有效专利数为271399项,其中发明占77.1%。国内有效专利中外观设计专利数占一半以上,专利中所涉及的产品大量是外包装或产品的外观形状为主。从我国有效专利的构成和归属,反映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3.2 技术引进存在障碍,借外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面临瓶颈
技术引进存在障碍,既有我国自身方面的原因,也存在跨国公司策略以及国际政治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大量的各种形式技术引进障碍的存在,使我国技术引进的广度和深度受到很大局限。事实证明,依靠技术引进和扩散效应提升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作用十分有限,甚至会抑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31]。技术引进存在障碍的原因主要有:①防止我国获得高技术是发达国家重要政策之一。发达国家在占领我国市场获取经济利益的同时,采取各种手段竭力阻挠我国从外部获取高技术,攫取经济利益和控制高技术输出是相辅相成的。从1949年秘密成立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到1996年签署的“瓦森纳协议”,再到2000年欧盟通过的“1334号法令”,以及各国自行实施的技术出口管理法规等,发达国家控制高技术出口的政策未曾变过。②抑制FDI在我国的技术溢出,是外资企业的一项竞争战略。外资企业在我国很多行业巩固其市场垄断地位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先进技术的垄断措施,以防止我国利用外资研发活动的技术溢出效应。③国内自身因素形成技术引进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尚未很好地解决。外资研发活动技术溢出效应非常有限,这既有跨国公司战略的原因,也有我国政策、体制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技术溢出渠道不畅,还有本地企业、研发机构接受辐射能力不足的原因[15]。
3.3 从技术引进到创新国际化,创新政策重点面临转移
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在国际范围内配置创新资源,需要我国创新政策进行重大变革。长期以来,我国科技体系运行在计划经济体制内,科技政策主要立足于解决国内范围内的各种矛盾,如政出多门、行政干预过多、教育与科研脱节、军民两大研究体系分离、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社会科技投入机制亟待培育等。目前我国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的出口导向为主的宏观层面经济政策以及科技领域的配套政策,总体上还是以“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为指导思想的,该模式的局限性在于对国家创新体系的国际化重视不够。在此思路下,鼓励产品出口的投资、财政、人才、教育等各项政策在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工作中还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类政策与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在目标上存在一定的矛盾。由于制度刚性作用的影响,实现我国创新政策重点转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3.4 缺乏相关理论研究,创新国际化政策风险较大
国内针对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的研究还很少,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战略选择和实施缺少有力的理论基础。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不仅仅是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还需要深入研究如何选择和实施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战略,以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国家在国际创新活动分工体系中的位置,最终对国家科技独立、经济独立和政治独立提供有力的支持。国外和国内关于跨国公司研发国际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国外研究侧重于其自身的行为特点,国内研究则主要关注跨国公司在我国研发行为对我国产生的影响。从企业视角进行的这些研究,对制定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战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然而,从国家视角和企业视角所理解的创新体系的含义是有很大区别的,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战略选择和政策制定,需要系统的理论研究作为基础。我国急需构建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理论分析框架,为相应政策制定和战略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减少创新政策实施风险。
4 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的对策
4.1 发挥政府的基础作用,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国家创新系统集中体现着国家利益,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政府在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政策制定和实施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对我国是利弊共存的,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进程必然伴随着不同国家利益在国际范围的动态分配。市场机制能较好地解决创新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但是未必能很好地解决创新收益的分配问题。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不仅是为了提高创新效率,更重要的是增强国家获取创新收益的能力。国家、地方和企业3个层面自主创新体系的内涵存在很大区别,这些区别体现了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是有所不同的,实施国家创新国际化战略要考虑我国不同层面创新主体与国外各层面创新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如何协调的问题。事实证明,利益协调过程不能单纯依赖市场机制的作用,否则国家利益容易受到损害,导致我国被长期锁定在国际创新分工体系的低端。以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为根本目标,充分发挥政府在各种复杂的利益协调中的基础作用,是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保障。
4.2 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增强自主创新体系国际化战略的适应性
实施自主创新体系国际化战略面临的国际科技、经济、社会等环境是在快速地变化着的,这对国家自主创新体系国际化战略的适应性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出现,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战略需要适应这些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才能顺利实现战略目标。增强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战略适应性的根本途径,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根据创新主体和创新活动的特点,制定和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自主创新体系国际化战略,提高政府对创新行为进行干预和引导的效率,提升宏观创新管理水平。
4.3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克服制度刚性影响
制度供给状况直接影响到创新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从而对创新绩效具有重要影响。我国科技体系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内运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尚存在若干制度方面的制约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国外跨国公司迅速在我国构建其创新活动网络,有些甚至深深地根植于我国的垄断性经营行业,形成具有共同经济利益的同盟关系,使我国重大装备制造业等行业企业处于非常不利的竞争地位,乃至威胁到我国国家安全。面对创新国际化竞争的紧迫形势,我国自主创新体系国际化战略面临进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克服制约创新的制度刚性,为国内创新主体与外资企业进行公平的竞争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4.4 更新科技管理理念,从研发管理向创新管理转变
更新管理理念,实现我国从研发管理到创新管理转变。完善政府国家创新体系中的职能,是顺利实施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措施。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不能走重技术而忽视实现技术市场价值,重视技术引进忽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老路。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竞争力的动力根本来源是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提高和加速实现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是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国家自主创新体系的经济基础。为此需要更新管理理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明确和加强政府的服务职能,提升政府创新管理能力。
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对发展中国家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它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科技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使发展中国家创新系统演化处于更加复杂和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之下。我国必须把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创新系统国际化的目标,协调好政府和市场机制的关系,以国际化视野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建立起完善的创新管理体系。
标签:国际化战略论文; 全球化论文; 国家创新系统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国际人才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 科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