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金融风暴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改革的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亚论文,经济增长论文,中国论文,前景论文,风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在经济学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是,东亚金融风暴对中国经济产生了消极影响,因此改革开放的步子不能大,否则,我们将承受不了东亚金融风暴以及与此相似的其它危机的冲击。
另一种观点是与此截然不同,认为东亚金融风暴之所以发生,原因在东亚国家本身的经济体制上,在于那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存在很多不正常现象、扭曲现象。特别是,东亚金融风暴归结起来可以用五个字来形容:“泡沫加腐败”。从东亚金融危机得出的一个教训应该是加快国内体制改革的步伐。只有加快国内体制改革的步伐,才能承受这种风暴的冲击;也只有加快改革开放的力度,才能避免发生这样的冲击。同时,反腐败工作不能放慢,应该加紧。
这两种观点哪个对?我认为第二种观点是对的,我将从第二种观点出发来阐述以下六个问题。
一、东亚金融风暴的原因
东亚金融风暴是怎样发生的?应该从导火线与深层次两个方面谈。
东亚金融风暴的导火线是什么?来自金融方面。在金融方面主要有三个表现:
第一,银行的不良债款增加。银行发放的贷款收不回,造成银行本身的危机。
第二,由于前一阶段经济发展过程中,欠外债过多,而外债结构又不合理,短期外债比重大。正因为短期外债占的比重大,所以到一定时间就会发生国际支付危机。
第三,出口竞争能力下降。如果出口竞争力强,外汇收入增多,即使短期外债多一点也没有关系。但出口竞争能力的削弱反映出东亚经济经不起这样的风暴。
由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银行不良债款增加,短期外债过大和出口竞争能力的下降既造成银行本身的信用危机,又造成国际支付方面的问题,从而使东亚在金融方面爆发了危机。
如果从深层次看,就会问:为什么银行不良债款会那么多?为什么短期外债比重会那么大?为什么出口竞争能力会下降?这背后一定有更深刻的原因。
首先看不良债款怎么会增加。这是因为政府干预过多,插手过宽。前一阶段,也就是80年代内,经济增长在东亚国家造成了虚假繁荣,各行各业都很兴旺。于是扩大投资,加强房地产开发,各方面都需要钱,摊子铺得很大。政府在当时的情况下,让银行给企业贷款,政府插手起着推动者的作用。假定银行真正能够作出判断,银行会说:这样的贷款是不是有风险?但有政府做担保,政府让银行这么干,情况就不同了。因此东亚金融风暴的责任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政府方面。
短期外债比重过大,也是这个原因。政府借,政府鼓励企业借,企业在政府担保之下借。总之,政府不该管的管了,政府该管的不管或没有管好。照理说,外债要有个合理的结构,不应只考虑到短期内见效。但虚假繁荣使政府和企业都认识不清,一下子背上了短期外债这个沉重的包袱。
为什么出口竞争力会下降呢?这次东亚国家的金融危机是从汇率变化开始的。东亚很多国家的汇率是80年代定的,80年代东亚国家的出口竞争能力和其货币对美元的汇率大体上是相称的,所以当时的问题不大。然而这些年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变化,美国的高科技迅速发展,带动了美国经济的成长,美元因此逐渐坚挺。但东亚国家的经济繁荣却是靠旅游,靠出口一些原材料或轻工业品,还有当地的房地产业等支撑起来的,没有高科技做基础。由于美国经济的增长情况发生了变化,东亚国家的出口竞争力不行了。
出口竞争能力下降后再要维持以前的汇率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东亚各国一开始还是想维持这种汇率,这就给国际炒家一个可乘之机。他们开始大量抛售某个国家的货币。要保汇率,就要提高利率,股市就下来了,如果这时还抵挡不住,汇率就大幅度贬值,房价也通通大幅度下跌。这样一来,很多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倒闭了。由于企业之间的债务会形成一种债务链的关系,这个链条一断马上就产生连锁反应。所以,东亚危机的深刻原因在于增长没有扎实的基础,被表面虚假繁荣、泡沫现象所迷惑。问题一暴露,就陷入了今天的状态。
那么,东亚金融危机是否已经过去了?很难讲,只能说它是一浪接一浪,现在还在观望之中,因为各国经济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前一段东亚金融危机的中心是泰国,后来移到了印度尼西亚。现在还不能说东亚危机已经过去了,这要看最近几个月内,东亚自己能不能找到可以摆脱危机的措施。这些国家现在也想了一些措施,比如对外结算用美元而东南亚国家内部之间的结算可以用当地货币(用本国货币来计算就能减少美元的使用量)等等。政府也感觉到过去干预过多,所以认为要完善市场机制。
二、东亚金融风暴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东亚金融风暴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会不会受到东亚金融风暴的影响而下降。多年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以比较高的速度增长,9%、10%甚至10%以上。 如今东亚发生金融危机了,我们的增长率会不会下来?增长率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中国经济如果能维持在8%以上的增长率,各种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 假若经济滑坡了,滑到8%以下了,各种问题可能都会暴露出来。比如说, 失业问题会变得更加严重,财政收入会受到影响等等,所以说增长率对我们是关键问题。
国外有些报纸杂志在做中国经济的预测时认为,由于东亚金融风暴的发生,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可能降到6%甚至5%。他们是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的:
第一,东亚国家的货币贬值对中国的出口是一个压力。中国出口压力增大,出口的增长率也就会下来,进而对中国经济的增长会有不利影响。一些商品销不出去了,生产这些商品的企业开工不足,下岗工人进一步增多。
第二,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80年代之后)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东南亚华人经济的发展。东南亚(也包括香港的华人企业界)对福建、广东以及其它一些沿海城市大量投资,对当地的经济增长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华人企业界的作用表明中国经济与东南亚经济的关系是很密切的。现在发生了东亚金融风暴,华人经济受到很大的打击,因此想要华人企业界像前几年一样大量向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投资,是不太可能的。他们会少投资进来,甚至还抽回资金,这对中国的经济增长率肯定是有影响的。
第三,东亚经济危机影响到香港,而中国国有企业改革曾寄希望于一些大企业在香港上市,或还希望东亚各国投资者来买中国发行的股票,H股、红筹股等等。去年中国电信在香港上市后, 曾经一度被认为是B股有利的融资渠道。但东亚金融风暴发生后,香港经济受到影响, 华人经济受到影响,现在要想把企业推到香港去上市,比以前困难得多。这对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对中国国有企业提高效益都是不利的因素。
因此,他们认为,要使经济增长率不下来只有一个办法:人民币贬值。如果人民币贬值,中国的出口压力就减少了,出口就会增加,出口增加以后,就会带动中国经济的增长,那么中国仍然可以维持一个比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他们的分析提出中国经济会受影响的三个理由是对的,但他们得出的结论,即人民币需要贬值是不对的。
人民币不能贬值,也没有必要贬值。人民币贬值对中国经济是有害的。这个害处远远要比中国出口增加的收益大得多。为什么人民币不能贬值呢?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分析:
1.中国希望东亚经济早日恢复稳定。东亚经济继续处在萧条状态,或者还有进一步发生新危机的可能性,对中国讲是没有好处的。而在当前情况下,人民币不贬值,有助于东亚经济恢复稳定。假定人民币也跟着贬值,东亚经济会更乱。东亚经济更乱又会反过来影响中国经济。难道人民币与东亚各国货币就这样相互推动贬值下去吗?如果这样,东亚经济何时才能恢复稳定呢?因此,从东亚经济能够早日稳定,早日恢复正常来讲,人民币不贬值是有好处的。贬值对东亚不利,反过来对中国同样不利。
2.如果人民币贬值了,就给国际上造成一种印象,似乎中国经济也处于很脆弱的状态,中国的投资环境就不好了。而中国现在是希望外国投资逐渐增加的。能有更多的外国投资进来,可以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空谈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是没有用的,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必须同技术改造结合在一起,就是说,一方面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另一方面要技术创新、技术改造,能够推出新产品去占领市场。而今天的技术改造不是小打小闹可以完成的,必须引进资金。有大量资金投入,才能够更换设备,更换流水线,更换工艺,产品才能打出去。钱来自何处?其中一部分钱就来自于外商投资,所以外商投资对国有企业改革、技术改造是有利的。如果人民币贬值了,给国际上造成一种印象,中国经济似乎不稳定,外商投资就会止步。
3.如果人民币贬值,老百姓对人民币的信心就下降了。今天,老百姓对人民币还有信心,这是对稳定中国经济非常重要的一点。人民币不贬值,通货膨胀率又下来了,在这种情况下,居民能投资的就投资,不投资就去银行存款,或购买国库券。假定人民币贬值,人们预期人民币不稳,就有可能从银行里提取存款,想方设法去倒外汇,或是现有手上的钱不往银行存了,留点钱,既可以倒外汇,又可以应付需要。这对中国经济是有害的。现在需要稳定人民对人民币的信心,人民币如果贬值,就动摇了这种信心。
4.人民币贬值固然会有利于增加出口,但中国目前仍然需要进口技术装备,进口某些原材料。如果实行贬值,进口就贵了。也就是说,人民币贬值对出口有好处,但对进口不利。这就会影响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进口一旦减少的话,对中国经济同样有不利影响。
5.很多企业这几年也欠了外债(因为扩大规模,引进设备等),在现有汇率下,企业自己有一个偿还外债的规划,用多少人民币换多少外汇来偿还外债。人民币一贬值,企业的还债压力增大,因为贬值意味着必须用更多的人民币换到同样的外汇来偿还外债。企业还外债的压力增大对中国经济同样有着不利的影响。
总之,人民币贬值固然可以扩大出口,可是害处更大。目前情况下,人民币不能贬值。同时,人民币目前也不需要贬值。因为现在我们的短期外债占的比重并不大,短期外债目前只占外债总额的百分之十几,压力不大。中国的外汇储备充足,能够支付进口。所以没有必要贬值。
在这种情况之下,经济增长率可能会受影响。那么,如何抵消东亚金融风暴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呢?下面准备从三个方面分析:
1.中国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什么?出口带动了中国经济增长,但不是主要的。这么多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是靠国内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增长来带动的,也就是说,内需(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是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抵消由于出口可能受到不利影响而造成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加大国内的需求是必要的。一般来说,应该通过三个途径加大国内的需求:
(1)现在是投资搞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运输设施的最好时机。 大量投资于修铁路、公路、高速公路,从长远来看,可以保证中国今后的经济增长,从近期来看,是加大国内需求的重要方面。修铁路、公路、高速公路,首先需要建筑材料。修路还需要劳动力。修公路解决不了城市下岗工人的就业问题,因为城里人未必乐意去修公路。谁去修路呢?农民去修路。农民有了收入,就要购买东西,房子可能要重修一下了,买电视机或者买衣服。于是,就启动了农村市场。投资一转为消费,生产这些消费品的企业就恢复生产了,城里下岗的工人又恢复就业了。而且,农民去修路以后,流向城市的民工就少一点,这也就让出一部分位置。总之,这是当前能够带动国内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
(2)住房建设。多年以来中国的住房建设政策是有问题的。 一方面,盖的商品房全是福利性住房,按等级分配;另一方面,在商品房建设中,银行主要贷款给房地产公司,房地产公司盖了房子卖不掉,消费者没钱,还是没有房子住。卖不掉房子,房地产公司就不能还银行的贷款,房地产业成不了带动经济的产业。应该改!怎么改?应该学习国外的经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之所以能恢复经济是靠住房建设,靠长期分期付款的方式。银行贷款给消费者,消费者分期付款。消费者买房子,房子就卖掉了。消费者欠帐没还清之前,房产证抵押在银行。什么时候还清了债,房产证才到消费者手上。这样,经济不就活起来了吗?有人有顾虑,说:消费者贷款购房,他不还,不是一样变成呆帐、坏帐了?实际上,贷款给消费者买房子和贷款给工厂是不一样的。在中国有一个观念还没有改变,比如说我这件西服两个口袋,这个口袋是国有企业,那个口袋是国有银行。国有银行把钱借给国有企业,不都在这个衣服里面吗?所以工厂向银行借钱,能借就借,还不还是另外一回事。假定工厂当初借钱的时候就不准备还钱,利息再高也敢借。但是贷款给消费者买房就不一样了,因为自己要先付一部分钱,什么时候不还,房子就归银行了。消费者先付了一部分钱,如果以后不付钱,房子就被收走了,所以借钱也得付款。何况,中国人的习惯就是早日还清欠债为妙,无债一身轻。有些消费者只要有条件,还会加快偿还欠款。如果采取这样的政策,房子就好卖了。但房子还是贵,不过,把房子盖到郊外去,再分期付款20年,居民不就可以买了吗?住房面积一扩大,就会买东西了,买家用电器,买家具,买窗帘,买地毯,带动了许多行业。由于房子盖在郊外,一开始人们可能坐公共汽车上下班,下一步是小汽车进入家庭。小汽车也实行分期付款方式。住房建设和汽车,两个行业一支撑,整个经济不就活了?国内的需求不就起来了?
(3)应加大高科技投资。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提高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提高了,有高科技内容在里面,出口竞争力就加强了,何况中国本来就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所以目前,要抵消由于出口困难而造成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必须加大国内投资,包括高科技投资。
2.出口应该走多元化的道路。东亚国家货币贬值,人民币不贬值,虽然增加了出口的竞争压力,但是在出口方面可以扬长避短。中国有些产品是东南亚无法竞争的。比如机电产品。销路在哪里呢?如果我们去开拓东欧、中亚、非洲、拉丁美洲市场,前景是不错的。出口多元化,调整出口的结构,增加高科技的含量,再加上涉外服务的改善等等,这样即使出口会受点影响,但未必就下降。
3.国有企业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方面仍有很大的潜力可挖。这一靠改革,二靠加强管理。只要在这方面继续下功夫,加快企业改革,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就可以通过国内企业效益的增加来降低成本。
由此可见,东亚金融风暴尽管会对我们今年的经济增长有影响,但只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努力,就有可能在人民币不贬值的情况下保持8%左右的经济增长率。
三、东亚金融风暴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影响
东亚金融风暴发生后,对我们来说,应该放慢改革开放的步伐,还是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应该看到,放慢改革开放不是路子。东亚金融危机之后,我们已不可能回到过去的封闭体制下。加快改革开放才是增大内部抵抗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中国发生金融动荡的原因可能有三个:
1.银行的呆帐、坏帐如果继续增加,金融动荡是避免不了的。为此,必须严格贯彻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商业银行法》。根据《商业银行法》,各级政府及任何政府官员都不能命令商业银行给企业贷款或命令商业银行作担保。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根据效益贷款。企业效益越好,商业银行越愿意贷款;效益不好,怎么恳求,商业银行也不会贷款,这是商业银行的原则。不能把商业银行当成是扶贫的银行,要认识到,商业银行贷出的钱是老百姓存入的钱。防止不良债务的增加还需要银行增强责任制,即对贷款负责。必须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证明贷款效益是好的。而且,除非信誉特别好的单位,一般而言应采用担保、抵押贷款的形式。
2.金融风险可能来自证券市场。上市公司一定要保证质量。实行股份制目的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促使政企分开,自主经营,而不是单纯为了筹钱。现在有些人的理解是不对的,他们把筹资当作唯一目的。社会上流行三句话:国有企业的第一阶段吃财政,吃补贴;第二阶段吃银行,银行呆帐、坏帐增多了;第三阶段就吃社会,吃股民,吃老百姓的。反正造个假帐,糊弄糊弄,就把钱筹到手了,这样下去要出大问题。股份企业必须走规范化的道路。那种不规范的、糊弄老百姓、以假帐骗人的做法是有害的。公司要上市,组装上市或包装上市都可以,但不应该化妆上市,伪装上市。
3.国内金融风险可能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地下金融活动。报纸对此有些揭露。在我国,只有商业银行和信用社才能吸收居民存款,但有些地方打出各种牌子,用很高的利息也去吸收存款。这完全是对金融秩序的破坏。要引导、管理地下游资,而不能让它到处乱冲。
假定上述三方面做好了:保证了银行信贷质量,保证了上市公司上市质量,对地下金融、非法集资严格打击,就可以防止或化解金融风险。
企业改革同样是只能加快,不能放慢。有两句话一直争论不休。一句是“大河有水小河满”,另一句是“小河有水大河满”。两句话争论了几十年。这就好比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很难争论出一个结果。可以换两句话:“上游有水水库满,水库有水水渠满。”财政是一个水库,要让财政这个水库有水,上游必须有水。上游是什么?上游是企业。企业有水,水库才会满。水库有水水渠满,下游就有水了。文教、卫生、科学、公共福利、扶贫才有经费。现在的问题首先是上游没有多少水,很多企业不行了,这样怎么会有水流进水库呢?所以要加快企业改革,让企业真正有效益,财政收入自然而然就增多了。第二个问题何在?在于上游有水能否流入水库,水库有水能否能流入水渠,灌入田地。这就要加强税收征管。两个问题比较而言,让上游有水是最重要的,所以必须加快企业改革。深化企业改革,让企业有效益,财政情况就会好转,这样就可以支撑中国的经济,增加对东亚金融风暴的抗拒能力,减少国内发生金融风暴的危险。
有人说:“下岗工人太多,所以改革不能太快。”这个看法是不对的。下岗工人多已成为事实。怎么才能让下岗工人重新就业呢?必须加快经济发展。在中国,要解决就业问题,特别是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主要不是靠国家增加投资。这是我们与凯恩斯经济学不一样的地方。凯恩斯说,要解决失业,国家必须增加投资。当然,增加投资是起重要作用的,但在中国,这依然不能解决问题。在中国,解决就业问题主要靠制度创新。
什么制度创新?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要解决就业问题,就要让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比如在珠江三角洲,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了,尽管地少人多,但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帮助江西、湖南、四川、贵州解决了好几百万人的就业。今天社会上存在大量下岗人员,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前提下,可以找到就业机会。为什么在南方这个问题比较容易解决,而在北方就较难?有一个问题就是北方人的观念和南方人有所差别。在南方,摆小摊,开小店,到私营企业打工,这都是就业。所谓就业,就是靠自己力量赚钱。而北方人的传统观念则认为,只有到一个国有单位工作才算就业,至少也要到一个大集体单位工作才算是就业。有这个观念就很难自谋职业了。最明显的是在80年代中,我看见过北京有个商店挂着牌子,叫做“待业青年商店”。这怪不怪?已经开店了,都就业了,怎么叫“待业青年商店”?这个名字就不通。不到国营,大集体就不叫就业,这个观念要改。
还有,经济要发展,经济增长速度不能慢,因为只有在发展中才有新的工作岗位出现。我经常用一个比喻:自行车必须骑得快,骑快就稳,骑慢就晃,不骑就倒。所以经济能快就快,快了就会产生较多的工作岗位,才有更多人就业。因此就业问题的解决也是靠改革,靠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有一次我去南方一个县考察,县委书记对我说了四句话,非常深刻。哪四句话呢?“无小不活”,这个县如果没有小企业是不行的,几个国营大厂都不开工,停在那里。今天经济这么活跃,是因为个体、私营、乡镇企业大量存在。第二句是“无小不富”,没有这些小企业,地方财政是没有收入的。国有几个大厂都不生产,靠什么取得财政收入?第三句是“无小不快”,每年经济增长9%,凭什么? 农业连续增长3%、4%都是很难的。只能靠大量个体、私营小企业。第四句是“无小不稳”。下岗工人到哪儿去?中学毕业生,升不了学到哪儿去?从农村进城的找不到工作,到哪儿去?有大量小企业存在,社会就安定了。所以四句连在一起,“无小不活,无小不富,无小不快,无小不稳”,反映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重要性。
今天中国还能挡住东亚金融风暴对经济的冲击,是因为还有一道防火墙,就是人民币资本项目不可自由兑换。但中国迟早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目前也正在争取早日加入,假如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那么这道防火墙也就渐渐没有了。中国经济总要与世界经济接轨,所以一定要增强自己的“内功”,增强“内功”就是靠加快改革。
中国国务院最近提出政府机构改革的方案。这对中国的进一步改革非常重要。行政机构不改革,企业改革很难进行。有这么多庙,就有这么多神,也就有这么多事要管。政府官员太多,吃皇粮的人太多,老百姓负担不起。机构改革是整个改革中很重要的一环。中央先改,地方后改,不能一下子实现。总的来说,整个方向是对的。
总之,不能因为东亚金融风暴来了,中国就放慢改革开放速度。走回头路是不可能的。车轮要么停下,要么向前,车轮不可能倒转。停住,一样不能阻挡东亚经济对中国的不利影响,反而会没有抵抗力。只有往前走,困难才能在前进中解决。也就是说,金融改革、企业改革、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加上政府机构改革,这些都不能放慢。“内功”增强了,不仅国内金融风暴发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而且对外来金融风暴的抵抗力才能增强。
四、东亚金融风暴的教训
在这次东亚金融风暴中,有两点教训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1.从东亚,特别是韩国的金融风暴,可以得出一个很重要的教训,就是不要迷恋所谓的“大企业集团模式”,也就是“韩国发展模式”。“韩国发展模式”是什么呢?前几年经常有人说,韩国经济之所以这么好,是因为国家有意扶持了若干大企业集团,这些大企业集团在韩国经济增长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从这次金融危机我们得到一个重要教训:韩国模式不是一个好模式。因为企业集团应该是在市场经济中通过竞争形成的,不该由政府人为地扶持、拼凑。金融风暴发生之后,在韩国垮掉的正是一些大企业集团。中国经济发展需要资产重组、企业兼并,需要企业集团,但要服从市场经济规律,不要人为拼凑。现在有些用“拉郎配”方式甚至用家长包办的方式组成的大型企业集团,没有生命力也没有牢固的基础。因为用小船焊接成的大船经不住风浪冲打。从韩国的教训可以看出,人为组建大企业集团的方式只能是低效率的拼凑,这样的大企业集团最容易铺摊子,盲目建设,贪图形式上的规模庞大,而且会滋长官僚主义作风。
2.从这次金融风暴得出的第二个教训就是必须加快廉政建设的进度。东亚金融风暴的实质是“泡沫加腐败”。在中国,要防止泡沫经济,必须使经济增长有扎实的基础,同时还要加强廉政建设,惩治腐败,使政府既廉洁,又有高效率。全国人大一直研究如何制定《监督法》。《监督法》将解决怎样监督各级政府官员这个问题。这将有助于加强廉政建设。希望九届人大能及早制定《监督法》。《国有资产法》目前也在反复讨论之中。腐败的表现之一是国有资产流失,国有资产流到了那些不法分子,包括一些官员的腰包里去了。《国有资产法》将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包括制止国有资产流入私人手中的现象。《国有资产法》还将包括对国有资产的运作、管理和监督的一些内容。
另外,国家公务员制度也需要通过全国人大使其在法律上更加完备。很多人都提出公务员应该申报自己的收入和财产,把自己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还有,银行存款应该用真实姓名存款,凭身份证来存款和取款。这对廉政建设也是有好处的。但是目前没有做到,因为有些顾虑。顾虑之一是,长期以来,中国一些民营工商业者、个体户害怕“露富”。如果一定要用真实姓名,凭身份证存取,他们就不存了。不存有什么害处?一是挥霍了,这是一种损失;放在家里,也是损失。但真实姓名存款制度迟早要实行,为了使民营工商业者、个体户放心,要多做宣传工作。说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长期不变的政策,国家对私人投资是保护的,也是鼓励的,应当放心。
五、中国能否抓住机遇?
东亚金融风暴对中国来说既带来了损失,也可能是一种机遇。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摆在各国面前,东亚不例外,中国也不例外。这就是各国都能利用的机遇,就看谁能抓住机遇。中国怎样才能抓住机遇呢?
首先,人民币不贬值,不仅有助于东亚经济早日复苏,而且也会增强人民币的信誉,使人民币的形象更好。现在人民币在国际上已经被很多人承认了,目前在一些周边国家中很受欢迎。人民币越受到国外的重视,越表明中国经济稳定,表明中国的投资环境良好,也就越能吸引外资。
其次,在东亚股市下跌的情况下,当地不少企业处于破产边缘。为什么不抓住这个机会呢?走出去,收购一些有希望的企业股票,既帮助了那里的企业,又能使中国的企业走向世界,这是机会。当然不能乱投资,否则将背上大包袱。要先做可行性研究。
第三,与东亚一些国家相比,中国的科技力量是强的。高科技同经济的结合,将使经济登上新台阶。中国的高科技力量和经济,加上东亚国家的经济,包括华人经济,将形成一个新的高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有巨大发展潜力的地区。21世纪的竞争是高科技的竞争,中国应当凭借自己的高科技力量与东亚的企业密切合作。
所以,对中国来说这是一种机会。中国的受益决不会,也决不应当损害东亚国家的利益。中国与东亚将在经济共同发展过程中同时受益。
六、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重新探讨
前些年,人们经常谈到东亚经济增长模式、亚洲四小龙模式等。现在对这些模式要重新进行理论探讨。东亚的经济增长模式在70年代、80年代确实存在,可以归结为这样两句话: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第三产业支撑国内经济繁荣。这种经济增长模式的历史作用是不可抹杀的,可以称之为第一代东亚模式,但它的基础是脆弱的,泡沫成分越来越多。这次金融风暴的出现导致了第一代东亚模式的终结。
那么,到底会不会出现第二代东亚模式呢?有人说没有,东亚模式已经完了。我认为,东亚国家经过一段时间的痛苦摸索、冷静思考之后,根据它们的国情和对市场前景的展望,将来有可能产生第二代模式。在这种新模式中将有三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1.减少政府干预,完善市场机制。第一代东亚模式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东亚的市场经济没有经过充分发育,正是在市场不完善的情况下,再加上政府的过多干预造成了“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情况。今后的新模式是怎样的?总的说来,应该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减少政府干预。特别是政府不插手企业的生产经营和规模扩展,不为企业向银行的借款提供担保,也不干预银行的信贷业务。
2.调整国内产业结构,促进本国的工业发展,逐步扩大国内需求。各国的经济情况不同,但大体上说来,应该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不要过分依赖出口而要有自己的基础工业,不然始终是在虚无飘渺中。今后,高科技在这个过程中应起重要作用。
3.要建立高效行政体制,并在廉政建设上狠下功夫。只有高效、廉洁的政府才能促成第二代东亚经济增长模式的实现。
现在第一代模式已经结束,第二代模式还未出现。东亚经济如果要起来,就要往第二代模式靠拢,走上一条新路。谁向第二代模式靠得最早、最近,这个国家的经济就能起来。谁如果摆脱不了第一代模式的阴影,这个国家的经济可能就起不来。
对东亚经济的悲观论是没有根据的。东亚金融风暴对东亚各国也是一个机遇。今天的危机蕴藏着新道路的探索和新经济增长模式的尝试。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一旦形成并发挥作用,东亚国家的经济将会呈现新的面貌。
*根据厉以宁教授1998年3月3日在北京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的报告录音整理。
标签:金融风暴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论文; 汇率贬值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企业贷款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东亚研究论文; 经济学论文; 银行论文; 人民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