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体系论文,理论论文,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理论成果的研究。这一工程是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完善的难得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强对三大理论成果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三大理论成果特别是后两大理论成果都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载体目前只有关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科书以及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并没有一部完整而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教科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因此,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就成为理论工作者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光荣任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块理论基石基础之上,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也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这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人为本。

1.实事求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就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之上的。有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才有“中国特色”,丢掉实事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失去任何意义。我们党正是坚持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才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批判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纠正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纠正了社会主义就是高速度、高指标、“大跃进”,以“一大二公三纯”为特征的“左”的认识,纠正了脱离实际的“急于求成”、“急于求纯”、“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空想。我们党坚定不移地坚持实事求是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排除了来自“左”的右的等一系列错误干扰,经受住了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考验、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考验和1997年邓小平逝世后中国举什么旗的考验,从此拨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向。

2.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没有解放思想,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只有把与时俱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不断创新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 世界观方法论,冲破“本本”的束缚,破除迷信,摒弃僵化的思想,研究新情况,解决 新问题,在研究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具有重大创新和突破,主要表现在如 下三个方面。第一,对世界时代主题作了科学判断。20世纪对世界时代主题有过两次重 大判断。一是列宁“战争与革命”时代主题的判断。二是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时代主 题的判断。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为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制定分“三步走”基本实 现现代化战略目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发展奠定了理论根据。第二,破解了经济 文化落后国家怎样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难题。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以来,面临着两大难 题。一是西方发达国家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如何夺取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二是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巩固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为破解这一历史难题,在 近百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有许多次探索,最有影响的是列宁、毛泽东和邓小平。列宁在 探索中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新经济政策”,毛泽东提出了“以苏为戒”,实事求是,走 自己的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探索中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道路。经过20多年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铁的事 实验证了这条道路的无比正确性,破解了这一历史难题,为世界社会主义提供了借鉴和 范例。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中的三次新觉醒。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 的新觉醒。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的新觉醒。三是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多 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觉醒。实现社会主义认识上的三次新觉醒,关键是坚持解放 思想、与时俱进,冲破三种崇拜的结果:第一次新觉醒冲破了对“本本”崇拜;第二次 新觉醒冲破了对计划经济的崇拜;第三次新觉醒冲破了对单一公有制的崇拜。总之是摒 弃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基本上解决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问题。

3.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史观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有着丰富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如果说“两个必然”即资产阶级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必然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主题的话,那么“人的解放”就是主线,贯穿马克思主义始终,其他理论都围绕着主题和主线而展开。马克思说,未来社会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发展和运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396页。)。《共产党宣言》把“消灭私有制”、“争得民主”和“人的解放”作为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实现的时候,“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卷,第760页。)。由此,才能真正实现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实现“人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马克思讲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质时明确指出,共产主义的实质是“每一个人都能自由发展并且不再受别人统治”,“共产主义的实质必须是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长期以来,一些人在对以人为本的认识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甚至从根本上否定以人为本,总 是把以人为本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紧紧联系起来,与西方的“人本主义”混为一谈。相 当多的同志不能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导致实践中发生许多违背以人为本的现 象。

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强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维护和实现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要尊重和保障人权,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的平等发展和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坚持以人为本,是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落实以人为本,就要求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摆正和处理好四个关系、实现四个转变。一是要处理好人与物的关系,由“见物不见人”向“既见物又见人”转变;二是处理好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做到民权要保障,民利要实现,民生要解决,由领导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三是处理好党群关系,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四是处理好“公仆”与“主人”的关系,由“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义务本位”转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及重要条件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的坚实基础,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是其形成发展的重要条件。

1.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第一,毛泽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做了积极的探索。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缺乏经验的条件下,毛泽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中,尽管发生了严重失误,但仍提出了许多创造性思想。提出了“以苏为戒”,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道路的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第二次结合”(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处理好十大关系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思想;提出了中国再搞一段“新经济政策”的思想;提出了“双百方针”、新型民主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等。总之,毛泽东在这个时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孕育做了艰苦的探索。第二,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命题,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总结正反两个方面历史经验,进行了新的探索,取得了理论上新进展。邓小平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理论上有重大突破和发展,形成新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第三,江泽民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进者,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在13年的伟大社会实践中,丰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推进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阶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怎样建设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重大问题,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将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2.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吸收人类社会一切先进的思想成果,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一,认真总结吸取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苏东巨变的沉痛教训给我们敲响警钟,使我们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使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牢记“两个务必”,牢记“两个最大”(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而所有这些都为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增添了新的内容。第二,大胆吸收人类社会一切优秀的思想成果。比如,当代社会主义运动中出现了不少流派和思潮,诸如民主社会主义、市场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等,其中不乏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思想 ,可以吸收借鉴,用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三,正确对待资本主义。当代资 本主义的发展,给社会主义提供了研究的新情况、新问题。科学社会主义一诞生,就把 研究和批判资本主义并从中找到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道路作为己任。只要资本 主义存在一天,社会主义就要研究它一天,并在研究中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 。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要深入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新情况和 新问题。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的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 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 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丰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建立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之上的科学体系,它以什么是 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主题,并围绕着这一主题形成了一整套崭新的相互联系 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态,其主要内容及结构包括15个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理论。20世纪90年代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第一次阐明了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论断,从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生产关系、最终目标三个层面上言简意赅揭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发展创新了科学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矛盾理论。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把《矛盾论》公布于世,1957年春又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对矛盾的地位、性质、矛盾运动规律和正确处理矛盾的方法和途径作了深刻论述,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时期一个总题目的著名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包括两类,一是人民内部矛盾;二是敌我性质的矛盾。矛盾层次和内容包括:一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二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三是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四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马克思曾把社会主义划分为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两大阶段,列宁划分为三大阶段,毛泽东划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发达的社会主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这一论断包括三层含义 :这个初级阶段不是指一切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过的阶段,而是特指经济文化落后 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必须经历的阶段;这个阶段表明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这个社 会主义还不成熟、不合格,处于不发达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一百年, 表明它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长期以来,传统社会主义理论一直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作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根本区别的一个标准,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才使人们从误区中走出来。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有效形式。市场经济是通过市场供求的变化,由价格调节资源分配,引导经济运行的资源配置方式。党的十四大第一次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下来,到2020年才能完成这一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方针。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革命,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的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和共同进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改革的实质是体制创新,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必须进一步对外开放,吸收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封闭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世界各国孜孜追求的目标。中国现代化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衰。因此,周恩来在第三届全国人代会上就提出了“两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是坚持发展这个主题,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用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问题的现代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理论。物质文明是党的十二大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它由生产方式文明和生活方式文明组成。物质文明的科学内涵,包括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经济基础、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改善与提高等方面,是一个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物质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而要搞好物质文明建设,就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就必须实行以按劳分 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就必须实行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经营制度 和科学消费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文明建设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新思想,并与经济政治文化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的新格局。社会文明建设的任务,是推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局面,最广泛最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理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的。政治文明建设,是一个广泛的系统工程,涉及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等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是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区别的本质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精神文明,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可以解决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它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可以解决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目标,是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创造丰富多彩的精神产品,满足人民 不断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生态文明,是当代人类文明新形态。马克 思主义认为,在漫长的人类活动的征途中,从传统工业文明向新的生态文明转变,是一 场人类文明的革命。生态文明的崛起,将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生活方 式、价值观念的变革,是一场人类文明史的伟大创新运动。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的重要目标,是“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内 容和方向是:可持续性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 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毛泽东创立了人民战争和人民军队的理论,提出了建设现代化的强大国防的要求。邓小平科学判断国际形势,提出了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军队建设的总目标,阐明了大力加强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国防建设的理论。江泽民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的军事思想,提出了一整套军队和国防建设的理论。军队建设的总要求是: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 革。以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为指导,全面提 高我军高技术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爱国统一战线与“一国两制”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是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已成为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在内的最广泛的政治联盟。“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祖国,“一国两制”由伟大构想变成现实。要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反对“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行,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关系理论。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维护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成为时代潮流。要坚持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这一外交政策的立足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不称霸。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党际关系的四项原则与一切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改善周边环境,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按照五项原则建立平等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维护世界多样化,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一是思想理论建设。要求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全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党的生机与活力。二是执政能力建设。在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和执政环境等方面进行努力。三是党的组织建设。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德才兼备、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四是作风建设。坚持“治国先治党,治党 必从严”的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始终保持党同人民 群众的血肉联系。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结构,是由哲学基础、实践基础、基本理论与具体理论四部分组成。一是赖以存在的哲学基础,这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以人为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建立在这个理论基础之上的,它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方向。二是赖以形成发展的实践基础,这就是立足中 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吸收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三是基本理论。这是指 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整体发展规律的理论。这些理论是: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 主义矛盾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论等等。这些基本理论是由它的 哲学基础决定的,并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基本支柱。四是具体理论。 是指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某个领域发展规律的理论。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理论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一国两制”的理论等等。这 些具体理论是由基本理论决定的,它是基本理论在某个建设领域的展开发展和具体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实践基础、基本理论和具体理论的结合和统一,就完整 地构成了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与价值的统一;理 想与现实的统一;体系与制度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吸收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而集大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发展的理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创 新和完善,显示着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

标签:;  ;  ;  ;  ;  ;  ;  ;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_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