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时代文学的蜕变之语言图像化论文

读图时代文学的蜕变之语言图像化论文

读图时代文学的蜕变之语言图像化

⊙杜更胜[华图教育, 南宁 530022]

摘 要 :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的横空出世标志着一个全新时代的诞生,即信息化时代。计算机的巨大承载空间及强大的计算能力推动人类社会迈进信息时代,其影响力迅速席卷全球,从此“智能”取代了“挥汗猛干”和“机器轰鸣”。图像作为信息化社会的标志之一,对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而文学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支柱之一,无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冲击。图像媒介的日益发展,对文学造成了由内及外的转变,甚至显露出将文学从语言艺术转变为视觉艺术的趋势,那么,如此背景下的文学究竟该何去何从呢?

关键词 :文学 语言 图像 媒介

图像媒介以始料未及的速度蔓延至文学的每一个角落,致使许多人相信文学最终会发展成为视觉艺术,毕竟人们都更倾向于选择将难以言表的内心情感用视觉图像来表达。有些文学工作者曾断言:“传统意义上”的文学表达方式正在逐渐被人遗忘,语言文字艺术层面的文学即将面临消亡的命运,因为图像媒介正在对文字媒介进行“蚕食”,在未来的文化大舞台上也将不存在“旧”文学的容身之地,属于图像时代的视觉文学时代正在到来。不得不说此种非黑即白的观点过于极端,同时身为文学工作者以此来评判文学也未免太过武断,这明显陷入了“文学消亡论”的悲观主义之中。每个新时代对于旧时代的取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撒手锏”,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取代是不以人类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任何新事物都不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而且,每个历史时期都会沉淀下来一些精华,它们的最大优势就是符合时代发展的规律,并且可以伴随着新事物的产生而发生变化。因此,它不会被其他事物取代,正如当今的文学一样,也在经历着潜移默化的转变,即文学语言图像化的趋势。

首先,图像与文学语言之间的历史平衡被打破了。图像作为信息化社会的标志之一,未来发展不容小觑,但是将这种趋势描述为“图像霸权”则过于“阴谋论”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未来文化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倾向于图像表达,文学当然也不例外,而文学作为以语言为主导的艺术将面临极大的挑战。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文学所面临的转变趋势为图像将成为社会文化的主流,这也就意味着图像与文字地位的转变。法国文学评论家罗兰·巴特称:“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形象不再用来阐述词语,如今是词语成为结构上依附于图像的信息。”罗兰·巴特极其明确地向我们道明了文学由内向外的异变,如今文学的表达不论外在构成还是内部意蕴都明显浮现出图像的“影子”,这种趋势也正是文学语言图像化的倾向。

表面上看,这只是一次很划算的收购而已。但从深层次看,从山东金斯顿、黄金集团到高速集团,背后的资本都是国有资产。足以保证球队衣食无虞,而作为民企的西王集团,会怎样经营球队?很多人都打了一个问号。

当今时代,在我们日常阅读的文本之中处处都有图像,图像在逐渐成为情感、道德与文化的载体。以前的图像与文本各司其职,图像的定位更多的是对于文本意蕴的延伸,而现在的文本则逐渐成为图像的补充。图像显露出来的具象性和感染性在潜移默化中“侵入”文学的语言文本之中,增强了文字符号的形象性;而语言的抽象意味也同样对图像产生了反作用,使其与自身的形象性有机结合,从而与文本的契合达到更好的效果。现在的网络社交平台流行的表情符号,就是图像与语言的结合体,如情绪表达:⊙_⌒γ表示开心,⊙♂⊙表示害怕,≮⊙_⊙≯表示吃惊,等等。许多人把这种现象归结为语言图像化的实例,实际上这只是标点符号功能和用途的变形与拓展,就如我们常用的“!”表感叹、“?”表疑问,其表达并不存在太大的差别。

1.1.2 排除标准 ①合并手术禁忌证的患者;②术前合并感染的患者;③合并较为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④术前血糖状态无法得到合理控制的患者。

1、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农业保险,农民是主体。因此,各级政府要,通过广播、报纸、下发宣传单、典型事例等,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群众真正理解国家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是降低灾害风险,促进增收的一项惠民政策,进一步调动农民参保、投保的积极性。

尽管图像与文学语言的结合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惊喜,但是需要把握好其中的“度”。如果不加斟酌,随意追求语言“平易近人”的话,则会导致读者与现实距离过近,使接受者陷入现实功利之中。这种语言失去了文学应有的韵味与深度, 可能会使文学不再被当作审美对象,同时从根本上抹去了其“文以载道”的使命。

其次,文学语言表现形式越来越倾向于具象化。文学语言的口语化趋势也昭示出文学内在意象性与解读性的削弱,这种现象在当今的网络文学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有赖于其韵味无穷的文本解读性,它给读者带来绵延的回味。但是这种“味道”在网络文学中难觅踪影,网络文学更多是以日常口语来构建文本,于是便出现了以“形象性”为核心的拼贴话语现象,如喜大普奔、男默女泪、累觉不爱……此类拼贴话语不胜枚举,这种词语也有表现形式简洁明了、内在含义生动形象的优点。尽管目前这种语言多运用于网络和日常交流,但是它们的出现意味着文学语言图像化的初步显现。这些日常化的语言也是可以出现在文学叙事中的,而且恰当地运用日常语言还会增进读者与文本的距离,使读者更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产生新奇的体验。语言的“像”性也是当前文学图像化发展的趋势,这在网络语言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网络作为现代社会的主要交流方式,得到了民众的极力推崇。网络语言在文学语言的基础上经过重新提炼和变化而产生,它着重于语言内隐的“像”,它与文学的意蕴性相糅合产生出新的视读体验。语言文字的叙事时间性与视觉图像的空间性的糅合,衍生出新的意义,其蕴含的信息量得到扩充,表达的形象性和简捷性也极大地增强,因而备受人们喜欢。

最后,文学语言内在意蕴由感性向理性转变。就图像与语言的根本属性来看,图像最显著的优点是视觉的真实感,它可以为人们带来与叙述对象几乎无差的体验,即具象性,突出了客观性;语言则更倾向于精神层面的感悟与互通,即抽象性,突出了主观性。图像是叙述对象的投射与镜像反应,文学语言是对叙述对象能指和所指的符号化反应。图像表达是清晰、生动的,趋向于感性;语言表达是本质性、模糊的,趋向于理性。正是由于文学语言与图像之间的这些“天差地别”,许多人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势同水火”,其实这些都仅仅是表象而已,它们之间更多的还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因为文学语言在本质上是属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它并非先验性地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而是在理性基础上产生的,是人类生活经验的一种概括和升华。文学语言是对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进行提炼而产生的,这不仅指具体词语的表达,而且指整个语言体系都是由生活凝结而成。文学语言的形成过程包含了形象性,它内隐着建构客观世界精神的“像”。在文学中经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文本的“像化”,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以此将读者吸引至艺术世界。图文之间一直存在着非人为的天然联系,古时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图文论述就很好地见证了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在图像化时代,文学语言与图像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文学语言在叙述上的形象性正不断地突显出来,图像在无形之中将文学语言中的“像”进行了放大,推动了文学语言内在意蕴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变。

从当前文学的创作实践来看,文学场景和时空转换所占的比例正在逐渐扩大,人物形象的描述更加突出,如体貌特征、性格特点、言行举止等,并且在情节冲突上也更加倾向于画面感的戏剧冲突和视觉体验。以上种种无不显现出图像在文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图像运用自身具象性的特点来建构文学的艺术世界,将读者引入无差别的情境中进行审美感悟,在生动的情境中以现实的情感和感触来体味文学的审美意蕴。语言图像化建构出的审美想象空间充满了联想,它在与文学语言结合的基础上赋予生活新的审美意味。这些都体现出文学语言中“像”的因素越来越显化,也显现出文学语言从内到外、由感性向理性的转向。

总而言之,读者对于图像的接受不同于文本式的仔细咀嚼和悠长的回味,传统的阅读体验正在逐渐发生改变,接受者从以前心领神会地读书变为现在心领意会地看书,图像逐渐将文学语言的表达由心领向意会进行转变。文本的阅读方式正在逐渐成为过去,语言图像化为人们提供了全新的阅读体验,为人们进入文学世界奠定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尽管文学深层次中的审美意义、情感内涵还无法通过图像进行完美演绎,但是语言图像化作为文学的表现形式,可以促进读者对文学意蕴和情感的体会。图像具有极强的情感渲染性,它的这一特性能够推动文学审美空间的扩充,在意蕴上给人以更为直观的感受,既可以实现对文学“有意味形式”的鉴赏,又可以做到对感悟对象真实性的把握。正是文学语言图像化的诞生,推动了新的审美形态的产生。过去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更多以心灵的体悟为主,人们从感知渠道来看属于单边的审美感悟,而文学语言图像化的出现赋予文学形态多样化与具象化,它内在的属性决定了人们可以从多角度、多感官对其进行认知和体味。因为语言的图像化意味着以感官来触摸文学深层次的灵魂,以眼、耳、鼻、口、舌来真切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以有形来觉察无形,这势必会使接受者产生更加深入的感悟。

参考文献 :

[1] Rolangd Barthes.The Photographic Message [A].in Su-san Sontag,ed. A Barthes Reader [C].New York:Hill and Wang,1982:204.

作 者 : 杜更胜,硕士,现就职于华图教育,研究方向:文艺学。

编 辑 :赵斌 E-mail:mzxszb@126.com

标签:;  ;  ;  ;  ;  

读图时代文学的蜕变之语言图像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