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汉藏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卓玛央宗 甘肃省玛曲县广播电视台
摘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但是由于汉藏两族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和思维方式不同的原因,致使汉藏两族语言不通成为两族交流的重要障碍。本文主要阐述了汉藏翻译的重要性,分析了汉藏翻译中的文化差异的成因,探究了如何完善文化差异中汉藏翻译的策略。
关键词: 汉藏翻译;文化差异;替换法
从历史源头来看,从唐朝开始汉藏之间就已经有了文化和经济交流。当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也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经济的扶持力度。汉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汉藏两族之间的语言不通成为两族交流的重要障碍,因此汉藏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汉藏翻译的重要性
藏族历史是中国历史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唐朝时期,汉藏之间就进行文化交流。文成公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孔子说过“言不顺,则事不成”要想把事情办成功,关键就是交流。汉藏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由于文化的不同而造成的理解差异和相互的沟通问题。汉藏民族文化之所以可以传播,是因为有统一的文字意义。因此,翻译作为汉藏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就显得十分重要了。藏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语言,他们还创造了许多灿烂的民族文化。在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方面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汉藏翻译可以促进文化的交流,经济发展,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加强两族人民的联系,有利于促进两族的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有利于加强我国的统一。
二、汉藏翻译中文化差异的成因
由于不同民族的地理位置和民俗民风的方面的差异,彼此间的理解和沟通就形成了一定的障碍。
对于教师来说,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并非工作必须,很多高校对于教师的考核,以科研成果为主,教学成果往往难以体现,教师不太愿意用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4]。对学生来说,如果课外科技活动的形式不多、内容单一、受众不广,很难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也会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及课外科技活动的普适性。
的主特征值,其中由参考文献[1,5,13]可知,问题(4)的特征值λi(q)(i=1,2,3,…)满足
(一)生存环境
水土养一方人生存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时刻影响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入汉藏两族生活在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所以在我国原地区所处的亚洲东部,位于温带和亚热带,其民族为典型的季风民族。这样的地理条件是汉族过着较为稳定的生活,我国藏族主要分布在属于大型性高原气候的青藏高原,降水少,气温低空气稀薄,日照充足,这样推地带气候恶劣,山峦起伏连绵,各方面条件较差,正是这种不同的环境才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地域特征。所以在交流中存在巨大差异。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言是翻译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由于文化的差异给汉臧翻译带来的局限性,为了避免汉藏翻译中由于文字不同带来的理解差异,我们要充分考虑汉藏翻译中可译性和不可译性,考虑汉藏文化间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采用替换法。
(二)民族文化信仰
民族文化信仰意味着人类的文化传统。坚持每一份文化信仰是对灵魂的洗礼,坚持每一份文化信仰是真的可以感动世间万物。藏族人民有着执着的信仰,一直坚信自己的信仰,一直坚信心中有一片净土,而这也造就了自己特殊的民族文化信仰。
(三)生活习俗
因为汉藏民族的生活习惯,生存环境等都有所不同,所以民族之间的思维方式也存在着差异,两个在同一环境生活的人都存在差异,更何况是多个方面都不同的两个民族,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注意两个民族之间不同的思维方式。比如说典故的翻译,由于每个民族的历史不同,因此也会有不同的历史典故中都蕴含很多的深刻的道理和内涵,有些道理也只能用本民族的语言结及思维方式才能理解,所以在翻译这些典故的时候既要关注其字面意思,也要注意理解它所蕴含的内涵与道理,不要忽略因思维方式不同而引起的文化差异。显而易见,除了生活习俗,生存环境的因素之外,思维方式的不同,也是汉藏翻译存在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四)思维方式
不同的生存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活习俗汉族人多数处于平原地区生存环境条件大多比较优越,所以相比于藏族人民来说民风民俗相对于内敛,汉族人说话多数比较温婉,藏族人说话比较直率。因为汉藏民族之间具有差异性。汉藏民族各生活习俗也有一定的不同,尤其是在语言这一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比如藏族中人们常会说一条谚语“sngs-rgys-la-ka-kha”把它用汉族的语言翻译过来就是“给佛陀字母”很显然,这样看来这个翻译就很难让人理解,因为在我们汉族的文化里,“佛陀”与“字母”这两个词是根本联系不到一起的,但是在藏族文化里,“佛陀”的意思就是“智者之王”这是我们把“字母”和“智者之王”放到一起看,便能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了,慢慢理解,就可以找到“教智者之王学习字母”这一内在意思了。就像我们在翻译“鲁班门前弄斧”时可以直接翻译为“班门弄斧”。
三、完善文化差异中汉藏翻译的策略
To reproduce the measured NBTI degradation in practice, both of the above two mechanisms must be involved in the prediction model as independent components:
(一)充分考虑可译性和不可不可译性
汉藏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消除由于文字的不同而造成的理解差异和相互沟通的问题,因此汉藏翻译对于一些事物的翻译就要十分谨慎,翻译工作者要认真考虑是否可以翻译,在翻译过程中会不会改变其原有的意思。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语言不同,语言的内涵也有所不同,汉藏两族人民由于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所以对事物的看待方法也有所不同,就拿汉语中的一句俗语“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来说,在汉语语境中牛粪是丑恶不好的食物,但是在藏语中牛粪不仅不代表丑恶不好的食物,反而还代表着美好的事物。因为藏族游牧民族他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牛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在藏人眼里牛是草原之舟、草原之宝。牛粪作为主要的家庭燃料,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象征家庭的富裕程度,不同的语言有着其自身独特的魅力,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也会有不同的含义,翻译工作者要做的就是正确的解释其中的含义,避免因语言文化差异引起误会。
(二)考虑汉藏文化间的传统文化、生活习俗,采用替换法
为了解决汉藏翻译中因文化差异而遭遇的各种问题,就需要汉藏翻译工作者积极寻求处理汉藏翻译中各种差异的方法,在进行翻译时,需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把具体的翻译方法进行适当的改变优化,让不同语言背景下的人更好地理解,就像一些比较抽象的东西,可以通过汉臧融合让人更加容易理解,就拿农历五月初五来说,在汉地,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是纪念投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但是不论南北,都有的在端午节这一天驱邪沐浴的习俗,而在充满佛法化育的藏地风俗中,五月初五这天拥有相同的风俗,他们称那天为“桑杰曼拉节”,他们在那一天也会沐浴,因为他们认为那是药王佛给他们的恩赐,在那天沐浴可以驱邪赶走疾病。我认为就五月初五来说,翻译工作者完全可以把藏人的桑杰曼拉节翻译为汉人通常说的端午节,把汉人的端午节翻译成臧人的桑杰曼拉节,这样的翻译更加有利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所以说适当的改变传统的翻译采用替换法,这样更加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的人相互了解各自独特的文化,而且还不会改变其原有的含义,让汉藏翻译变得更加完美,更加的准确。
四、结语
我国本身就是一个有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所以各民族之间的交流非常的重要,尤其是藏族,藏族作为我国唯一一个人口仅次于汉族人口的民族,汉藏两族之间的交流就显得更加重要了,汉藏翻译作为两族人民交流的桥梁更是尤为重要,所以我们的翻译工作者要不断地改进翻译的方法,尽量的避汉藏两族人民因为语言文化差异而不同理解不到位而造成的误会。
参考文献:
[1]巴桑多吉.汉藏翻译教程[M].民族出版社,2006.
[2]夏登山.对古代翻译史上“翻”、“译”之别的再思考[J].中国翻译,2017 (06).
[3]邓志辉,汪东萍.中古佛经翻译“文质之争”的哲学源起[J].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2016 (02).
标签:汉藏翻译论文; 文化差异论文; 替换法论文; 甘肃省玛曲县广播电视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