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建设创业,敢奔世界一流——教育部有关方面负责人谈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部论文,有关方面论文,世界一流论文,学科论文,负责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 周年大会讲话中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们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是在世纪之交,党中央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迎接知识经济挑战采取的重大决策,也是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一项紧迫任务。近日国务院批准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学科列为中国教育振兴的重要内容。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意义何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备哪些条件?还有哪些差距?对此,教育部有关方面负责人做了如下阐释。
为什么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是否拥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是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志,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更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需要。一流大学培养的一流专门人才,产生的高水平科技成果,以及在文化、思想等方面对社会的影响和促进,是建设强盛国家所必不可少的基础。同时一流大学还可以带动其他大学的发展,使国家的高等教育整体达到高水平。因而,一流大学的创建和发展,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纵观当今世界强国,无一不拥有世界著名的一流大学:美国的哈佛、斯坦福大学;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俄罗斯的莫斯科大学、日本的东京大学等,这些大学直接影响和推动着本国经济、社会、科技、教育乃至军事等各个领域走在世界的前列。
中国是一个高等教育的大国,现有普通高等学校一千多所,成人高等学校一千多所。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是高等教育强国,无论在接受高等教育人数占国民总人口比例方面,还是在高等教育质量方面,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在总体上还有较大差距。展望二十一世纪,国际交往与合作将更加紧密,综合国力竞争将更趋激烈。在这面临机遇和挑战的重要历史关头,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不仅对我国尽早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更是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它对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都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战略意义。
江泽民同志高瞻远瞩洞察世界,站在民族复兴的高度,在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关键时刻,提出中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也是对高等学校的广大师生的有力鞭策。我们一定要积极落实江泽民同志的指示,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密切配合共同努力,进一步明确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和任务,力争在下一个世纪,有一批大学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作出贡献。
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世界一流大学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江泽民同志在北大百年校庆的讲话中已作了高度概括。即“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具体来说,评价一所大学是否世界一流大学,至少有这样几个标志:(1)有一流的生源, 能够培养出国际公认的优秀人才,特别是杰出的科学家和社会活动家。(2)卓越的师资队伍,强大的教师阵容,有一批世界著名的大师级学者。(3 )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学科,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并根据各自的传统有所侧重,特色和优势显著。(4)高水平的科学研究, 能够取得划时代意义或影响本学科研究方向和研究趋势的科学研究成果。(5)良好的社会服务功能,在推动本国、本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重大作用。(6 )广泛的国际联系,是世界科学文化学术交流的中心,能够吸引大量外国优秀人才去留学。(7)一流的管理水平。
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具备哪些条件,还有哪些差距?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与国家经济实力相适应,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最根本的条件是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我国具备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经济实力: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近8万亿元。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虽然只有百年历史,但她却扎根于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浓郁的人文环境和优良的文化传统熏陶下,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办学特色并具备了一定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所要求的历史文化底蕴。
事实上经过长期的建设和积累,我国若干大学在某些学科和高新技术领域已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我们拥有一批高水平的教授。我们的研究生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本科生培养质量较高。这些都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创造了条件。
回顾建国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重点建设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连续几个五年计划都对部分高等学校进行了重点投入。作为国家“九五”计划中惟一的教育重点建设项目“211工程”,在国家立项建设的“211工程”学校的建设总经费已达130多亿元。成为建国以来投资最大的高等教育建设项目,其对教学科研设备的投入,已接近这些学校建校以来仪器设备值的总和。
同时,高等学校已建设了一大批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特别是有若干所在教学、科研水平、办学效益及综合实力等方面处于明显优势的学校,为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国高等学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存在一段距离,主要表现在: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支撑力较弱,投入相对较低;国际上公认的优势学科还不多;学校办学自主权尚需加强;信息获取手段尽管最近几年有了很大改善,但总的来讲还比较落后;办学国际化方面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有较大差距等等。
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世界一流大学都是经过长期的建设形成的。在建设一流大学过程中要有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等各方面,以改革的思路,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做好与国家其他重点建设计划的衔接工作。
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鼓励有关高等学校积极探索和建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型的办学模式。进一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创造吸引一流师资的条件。提高教学、科研骨干教师的生活待遇,面向国际招聘优秀人才和知名专家学者,建立国际联合实验。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是建设世界一流的学科和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因为大学的人才培养是在各个学科上进行的,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也是通过学科显示出来的,学科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知识创新的起始源头,是孕育经济生长点的沃土。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发现及突破,社会各方面的每一种进步以及任何一项新兴产业的诞生,都是和某一学科的发展与创新密切相关,没有这些单一学科的进步和多个学科的综合,就不可能产生如此巨大的作用。例如,微电子学科的创新,导致了微处理器的更新和新一代计算机的诞生;北大计算机学科的发展,导致计算机激光照排技术的创新,最终带来了报纸印刷业的革命。通过学科的创新,开发产品、启动市场、推动产业、带动经济。因此,建设世界一流的学科是创建一流大学的基础,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学科,也只有具备世界一流学科,才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世界一流大学所以著名,也正是有赖于其拥有一流的学科。纵观世界著名学府,无一例外。如哈佛大学的商学、政治学;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电子工程;麻省理工学院的电机工程、计算机工程;霍普金斯大学的国际问题研究。剑桥大学的物理、牛津大学的古典文学和数学等。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的核心内容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加强学科建设已成为绝大多数大学的办学宗旨。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根本的正像江泽民同志所说的那样,“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长年累月辛勤奋斗的结果。特别是学生毕业以后在国家的各个建设岗位上乃至在国际上体现出了公认的信誉。”因此,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要立足建设和创业。办成一流的大学,需要有一定的历史过程,要经过社会实践的考验。只要坚持努力,脚踏实地,我们相信10—20年后,若干所大学和一批重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水平的目标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