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政治学科试题的几个关注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关注点论文,学科论文,试题论文,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9年高考中含有政治学科内容的考卷约19份之多(包括单科卷、文综卷、文科基础卷、基本能力卷等),比上年有所增加。其中,新课程卷12份,非新课程卷7份。这些考卷中的不少试题在考查内容或形式方面各具特色,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下面我们以全国卷(Ⅰ、Ⅱ)为主,结合其他非新课程卷,择其六个关注点加以简要评介,以便能够从中获取一些有益启示。对于新课程卷的特点,我们将另作探讨。
关注点之一:题材宽泛,贴近时代、贴近社会
在2009年高考政治试题中,作为考查有关知识与能力载体的题材,有的来自时政热点与社会热点,有的来自一般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还有的来自科技、历史及其他方面,具有题材宽泛,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的特点。简要分述如下:
1.热点题材。与前几年一样,热点问题仍然是2009年高考政治试题的重要题材,在各类题材中所占分值比重最大。以全国文综卷为例,近年来政治学科试题中热点题材所占分值比重如下表所示。
2009年各类政治试题中的热点题材除了所占分值比重较大之外,还具有题材重大、涉及面广、时效性强等特点。比如,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是当前的一个重大热点问题,全国文综卷Ⅰ的第28、32题,北京文综卷的第25、26题,上海文综卷的第2题,上海政治卷的第36题等都涉及这一题材;再如,防控甲型H1N1流感也是当前的一个重大热点问题,北京文综卷的第32题,上海政治卷的第22题等都涉及这一问题;又如,关注与改善民生是近年来一直关注的重大热点问题,这一问题在上海政治卷的第33题,重庆文综卷的第39题,四川文综卷的第33~35题等试题中都有所反映。此外,防灾减灾、“三农问题”、科学发展、家电下乡等热点问题,也在全国文综卷Ⅰ、Ⅱ,上海政治卷、四川文综卷等试卷中得到反映。
2.经济题材。经济生活、经济现象以及经济学知识等经济题材,是政治学科试题的重要载体。比如,2009年文综卷Ⅰ除热点题材外,涉及的经济题材还有: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劳动时间的关系(24)、发票与纳税及消费者权益(25)、发展个体经济的意义(26)、供求关系影响价格(27)、小岗村的经济发展道路(30~31)、对外贸易(35)。上述题材以分值计约占全卷的28%,若加上经济题材的热点试题(28、38—①②),则占到全卷分值的44%。再如,2009年文综卷Ⅱ除热点题材外涉及的经济题材还有: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24)、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25)、产业结构(39—⑥),以分值计约占全卷的18%,若加上经济题材的热点试题(26~27、38),则占到全卷分值的58%。
3.政治题材。政治生活、政治现象以及政治学知识等政治题材,也是政治学科试题的重要载体。比如,2009年文综卷Ⅰ除热点题材外,涉及的政治题材还有人民政协中民主党派的职能(34),以分值计约占全卷的4%,若加上政治题材的热点试题(32、33、38—③、39—⑥),则占到全卷分值的30%。再如,2009年文综卷Ⅱ除热点题材外涉及的政治题材还有:人民代表大会的组织活动原则(32)、人民政协的性质职能(33)、民族区域自治(34),以分值计约占全卷的12%,若加上政治题材的热点试题(30、35),则占到全卷分值的20%。
4.文化题材。从2000年实施文综测试以来,文综卷中多次出现以各种文化题材为载体的试题。比如,2009年文综卷Ⅱ涉及这类题材的有中华民族精神(31),以分值计约占全卷的4%。四川文综卷也有这类试题(古代中国政治智慧——30题)。
5.社会题材。社会生活、社会现象,也是政治学科试题的重要载体。比如,2009年文综卷Ⅰ涉及社会题材的有:自然灾害与社会进步(29)、在抗旱问题上的种种表现(38—④),以分值计约占全卷的12%。
6.科技题材。有关科技问题也是政治学科试题特别是哲学题的重要载体。比如,2009年文综卷Ⅱ涉及这类题材的有“青蛙效应”(28~29),以分值计约占全卷的8%。北京文综卷也有这类试题(“蝴蝶效应”——24~26题)。
7.历史题材。在2007年高考中,文综卷Ⅰ中第一次出现了以“史论”为题材的跨学科综合题(40)。2009年文综卷Ⅰ的第39题,一方面提供了历史上“三角贸易”的丰富史料,另一方面又提供了马克思有关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重要论述,然后从经济、政治、哲学等不同角度设置问题,这样,以分值计历史题材占到全卷的14%。文综卷Ⅱ的第39题提供了有关三国时期荆州地区地位的丰富史料及近年来“中部崛起”战略概况,然后从哲学角度设置问题,这样,以分值计历史题材占到全卷的10%。
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中政治学科试题中各类题材的分值比重如表2所示。
上述简要分析表明,2009年高考政治试题的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既有大量贴近时代的热点题材,也有大量贴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其他题材,以这些题材为载体命制试题,真正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关注点之二:循序渐进,注重能力素质考查
注重能力素质考查,是近年来高考的突出特点之一。从2004年起,文综《考试大纲》规定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随后,政治学科《考试大纲》也作了类似规定,并在近年的考试中加以实施。
2009年高考政治学科试题十分重视能力素质考查,《考试大纲》规定的“四项”“三级”能力考核目标与要求都在有关题目中得到体现。现以文综卷Ⅰ为例,列表如下:
上述能力考查的分析表明,2009年高考政治学科试题对能力的考查是全面的、多层次的、循序渐进的,但是基本能力(一、二两项及每项的Ⅰ—Ⅱ两级)是基础和重点;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及其评价理念的深入,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考查在逐步加强。为此,要在不断提高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注重考生较高层次能力的提高。
关注点之三:不断调整,逐步增大知识容量
对基础知识特别是其中主干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是高考的一个重要内容。
文综卷中政治学科试题因题量所限故其知识容量也十分有限,这对考查考生的真实能力是不利的。为此,近年来文综卷命制中采取了增加组合式选择题等种种措施,在题量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对政治学科试题的知识容量不断进行调整。以文综卷Ⅰ为例,2004~2009年政治学科试题知识容量的变化如下表所示。
表中数据表明,近年来文综卷Ⅰ政治学科试题在知识容量的调整中,总的趋势是知识容量在逐渐增加。2009年文综卷Ⅰ政治学科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及总的容量如下表所示。
试题知识容量的增加有利于更好地考查考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真实能力,从而也有利于提高考查的有效性与可信度。
关注点之四:考查模式,基本稳定但有变化
实施文综测试以来,政治学科试题一直采用专题模块模式,分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种题型,但近年来不断有所变化。以全国文综卷为例,2009年在考查模式方面的变化主要有:
1.专题模块选择题数量减少。文综卷中专题模块模式的选择题主要是采用“一材多用”形式命制的。这种模式近年来不断有所变化。
采用“一材多用”形式命制的选择题,具有以一则专题材料多角度考查有关知识与能力的优势,但缺点是考查的题材与知识面较窄,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近年来,随着考查模式的调整,考卷中“一材多用”选择题逐步减少,2009年全国文综卷Ⅰ政治学科试题中只保留了一组“一材多用”选择题,其余都是“一材一用”选择题。这种调整使选择题考查的题材与知识范围不断扩大,有利于提高考查结果的可信度与真实性,同时也给我们在扩大理论联系实际的视野和全面掌握知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专题模块跨学科综合题各学科间彼此结合更紧密。过去的跨学科综合题往往是以某一共同专题为背景,然后分历史、地理、政治三科从各自的角度提供不同材料,同时采用“一材一问”形式设置相关问题,除了大的专题背景相同外,学科之间的联系很少,因而考查的综合性也不强。
2009年文综卷Ⅰ的第39题提供了历史上“三角贸易”的丰富史料和地理位置,同时还提供了马克思有关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重要论述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论述,以这些材料为载体,然后采用“一材多问”的形式,分别从历史、地理、政治等不同角度设置问题。从政治学科角度看,对经济知识与能力的考查,是从“三角贸易”与现代贸易对比的角度设置的;对哲学知识与能力的考查,是以马克思有关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重要论述为载体的;对政治知识与能力的考查,是以马克思与胡锦涛的上述论述为背景的。这样的设置使得政治与历史、地理的考查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增强了专题模块内部的联系和考查的综合性。
2009年文综卷Ⅱ的第39题提供了历史上三国时期鲁肃、诸葛亮有关争霸荆州的论述和近年来国家推进包括荆州地区在内的“中部崛起”战略的大量材料,以这些材料为载体,然后采用“一材多问”形式分别从历史、地理、政治等不同角度进行考查。从政治学科角度看,第(5)问以“位于该地区的甲地”的产业结构变化为背景设置问题,第(6)问以三国时期和现在荆州地区所处地位的不同设置问题,这样,通过将同一地区从历史到现实的延伸,实现了政、史、地考查的紧密结合,从而增强了考查的综合性。
关注点之五:考查形式,在稳定中推陈出新
2009年高考政治学科试题的考查形式,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又有一些新变化。表现在:
1.文综卷大量采用组合式选择题。与一般选择题相比,组合式选择题虽然也属于答案唯一的选择题,但它是由不定项选择题经过组合演变而形成的。它与一般选择题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备选项不是以往的单列选项,而是由几个单列选项组合而成的组合项。这样,它比一般单选题考查的内容多、角度广、范围大,加之其组合形式灵活,带有不定项选择题的某些特点,故其难度也比一般选择题要大。
组合式选择题在全国文综卷中一直存在,但数量在不断变化(见下表)。
2009年全国文综卷Ⅰ政治学科试题中组合式选择题增加到10个,占到选择题总数的83%,文综卷Ⅱ增加到11个,占到选择题总数的92%,这是前所未有的。这不仅加大了考查的广度和难度,也相应增加了试题的知识容量,这种趋势值得我们注意。
2.图表式试题又有新的变化。以图表文注等部分或全部要素构成的图表式试题,2004年首次出现在全国文综卷政治学科试题中,近年来又有了很大发展。2009年高考卷中有不少图表式试题,其中除了近年来常见的大量图表式综合题(论述题)外,有的还采用了填写式图表题、图形式选择题、图表式简答题、图表式探究题等多种形式。
(1)填写式图表题。2009年高考政治学科试题中采用的填写式图表题是由表格内外分别提供有关的文字信息,要求将答案文字填写在表格内的相关空白处(如北京文综卷第39题的第④问)。这类填写式图表题的特点是使表格除了具有提供信息的功能外,同时还兼备有填写答案的功能,显得简洁而明了。
(2)图形式选择题。在以往的图表式选择题中,含有一定数据信息的图形只是用来作为提供信息的题干材料使用,而2008年高考政治试题中却首次出现了单纯以图形来设置选项的选择题(如上海文综卷的第4题,山东文综卷的第15题)。2009年北京文综卷的第29题也是如此。考生回答这类题必须读懂作为选项的四幅图,同时要通过比较进行取舍,因而加大了对考生认真读图获取和解读有关信息能力考查的力度,同时也加大了对考生分析比较能力考查的力度。
(3)图表式简答题。以往的图表题信息量大,常常用来设置论述题(或分析说明题)。2008年高考政治试题中出现了以表格提供简明信息,要求考生简要回答相关问题的简答题(如上海政治卷的第33题)。2009年上海文综卷的第27题也是如此。与单纯文字形式的简答题相比,这类题信息量大,形式简洁,有利于考查考生的真实能力。
(4)图表式探究题。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之一。实施新课改以来,上海、江苏等地在政治学科高考中率先推出了以探究性学习为内容的试题。上述探究式试题一般是以文字形式提供材料,考生的阅读量很大,往往会影响对所探究问题的深入思考。2009年高考北京文综卷的第38题则以一幅反映我国2000~2006年国家财政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支出变化的柱状图为材料,据此设置相关问题,既减少了考生的阅读量,增加了考生的思考时间,又加大了对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的考查,显得别致而新颖。
3.计算型选择题频频亮相。近年来,政治学科试题中频频出现将经济学知识与数学计算能力结合在一起的计算型选择题。2009年高考全国文综卷Ⅰ(24题)、文综卷Ⅱ(24题)、四川文综卷(26题)、上海政治卷(9题)等试卷中都有这类试题。与一般选择题相比,前者的解答只需要进行定性分析,而计算型选择题的解答除了需要进行定性分析外,还需要进行定量计算,才能确定应选项,因而具有较大难度,应引起考生的广泛关注。
关注点之六:试题命制,一些问题值得商榷
上述简要分析表明,2009年高考非新课程卷中的不少试题在考查内容或形式方面各具特色,值得教师们认真研究与学习。另外,在笔者看来,上述考卷在一些方面还有值得教师们关注并进行商榷之处。简要陈述如下:
1.关于贯彻“三贴近”原则。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是试题命制的重要原则之一。如上所述,这些试卷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方面,显得十分突出;但是,在贴近考生实际方面,却显得十分薄弱。以文综卷Ⅰ为例,全卷12个选择题中,除了第25题与考生实际有些联系外,其余都与考生实际有较大距离。另外两个非选择题也是如此。而文综卷Ⅱ全卷也找不到一个与考生实际有联系的试题。在笔者看来,这不能不说是两卷的最大缺憾。
2.关于试题的立意问题。政治学科试题除了考查本学科的有关知识与能力外,还承担着思想教育功能。为此,考题编制的立意必须兼顾上述三者。比如,2009年文综卷Ⅰ的第25题,试题编制者将“小明和爸爸”面对餐馆通过不开发票偷逃税款并以小利引诱消费者行为的表现,定位为“表示接受”;在要求考生对餐馆的上述行为进行分析时,所设定的选项是①“使餐馆少缴纳6元税款”(而不是“偷逃6元税款”),②“使餐馆多获得6元收益”(而不是“非法所得”或“不义之财”之类),虽然③指出不开发票“不利于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但题干和①②两项的立意无疑都弱化了试题对考生正确认识通过不开发票偷逃税款这一违法行为的思想教育功能,因而也无助于本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实现。
3.关于计算题的计算难度。如上所述,近年来,政治学科试题中出现了不少计算型选择题。这类题形式上并不太复杂,但其对能力的要求却较高:它的解答除了需要具有“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外,还需要具有运用数学手段通过计算进而“探讨和论证问题”的能力。从教材要求看,除了货币流通、存款利息等少数内容提供公式、要求计算外,其余绝大部分知识都只要求定性分析而不要求定量计算(比如劳动价值理论)。从考试要求看,政治学科试题应该是考查本学科的相关知识与能力。为此,如果考卷中的计算题在教材要求范围之内,且对考生计算能力的要求不太高(如2009年四川文综卷的第26题),则较为适当;如果考卷中的计算题在教材要求范围之外,或对考生计算能力的要求过高(如2007年文综卷Ⅰ的第24题与2008年的第25题),则会喧宾夺主,影响对考生学科能力的考查。
4.关于一些试题的答案。答案是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科学、规范与否,不仅影响试题的质量与信誉,也直接影响试题选拔功能的发挥,以至影响考生的切身利益。纵观上述考卷,绝大部分试题的答案是科学的、规范的,但也有一些试题的答案值得商榷。
全国文综卷Ⅰ第29题试题编制者提供的答案是B,即认定“灾难”和“进步”是一对矛盾的双方,具有同一性。按照教材的表述,同一性是指对立着的矛盾双方,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离开其中的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但“灾难”和“进步”之间并不完全是这种关系:“进步”并非一定和“灾难”“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也并非一定以“灾难”为前提,即离开“灾难”,“进步”就不存在。可见,本题答案值得商榷。
全国文综卷Ⅰ第34题试题编制者提供的答案是B,即认定民主党派成员担任政府领导职务“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政治协商的重要形式”。按照教材的表述,政治协商是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就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其主要形式是会议。我国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其参政的基本点包括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等。据此,民主党派成员担任政府领导职务应属“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可见,本题的答案并不确切。
全国文综卷Ⅰ的第38题,第(1)问是“结合材料分析应如何运用经济手段推动抗旱工作”,试题编制者给出答案的第二个要点是“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改革灌溉方式”,这明显超出了自己规定的“经济手段”的范围;第(3)问是“政府为什么必须承担抗旱救灾的职责”,试题编制者为此提供的答案是: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对人民负责……国家组织抗旱救灾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这里的“宗旨”“基本原则”“建设服务型政府”采用的是新课程《政治生活》的表述,特别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提法,作为使用旧教材的考生是无法答出的。
总之,作为高考这样事关千百万考生利益的国家级重大考试,其试题和答案应该更加严密细致,科学规范,以免在考生心中留下难以弥补的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