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效情境中走进数学深处论文_郑海霞

从有效情境中走进数学深处论文_郑海霞

郑海霞(湖北省宜城市实验小学 湖北 宜城 441400)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8)02-0206-01

“数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有目的创设的教学时空和教学环境。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是将枯燥的课程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生命形态的重要载体。

新课程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已成为构建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数学课堂的重头戏,但事实上有的情境枝叶横生,干扰了数学学习的主体,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思维过多纠缠于无意义的人为设定;有的情境成为游离于数学教学内容之外的“包装”,缺乏针对性和挑战性,给人以为情境而情境的嫌疑;有的情境是与生活常识相悖的“杜撰”,失去情境创设的应用价值,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还有的情境运用多媒体取代了学生的亲身体验,对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有百害而无一利。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没完全发展起来,如何使学生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创设有效的情境?笔者以三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搭配中的学问》一课为例,创设生动有趣的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验证、归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和思考问题,伴随着一种种解决问题方法的出现,学生思维始终处于愤悱状态,一步步走进数学深处。

一、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置于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

数学对于儿童是抽象的、陌生的,但生活对于儿童而言是形象的、熟悉的。把生活情境移到课堂中来,并且赋予这些情境以数学的意义,就会一下子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新课伊始创设了欢欢参加生日PT挑选衣服的生活情境,再谈话引入:“怎样搭配,欢欢穿起来更漂亮呢?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一下子,孩子们放松了,都争先恐后地说自己的搭配方法,生活中的穿衣搭配情景再现,学生感觉亲切自然。接下来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搭配建议给予肯定和鼓励,学生有一种成功的,被尊重的体验,顺理成章产生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情绪。最后在学生意犹未尽时,让学生猜一猜:“2件上装3件下装到底可以搭配出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大家猜猜看?”把学生的思维从生活的层面上上升到数学的思考。多数学生都猜有6种搭配方法,这种猜测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带有理性的思考。这样的情境创设,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另一方面突出了新课引入环节的接力功能和导向功能,为学生在新课学习中主动探索搭配方法做好铺垫。

二、操作验证的探究情境,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

从建构主义观点看,儿童是主动建构知识和对事物作出解释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数学课上的数学活动应该为学生学习服务,应该为数学知识的建构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为学生经历体验知识形成过程提供时间。

“搭配中的学问”重难点是让学生在操作中体会有序搭配的重要性,初步建立搭配的数学模型,渗透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教学中,以“搭配”为载体,创设一个小组合作、操作验证的探究情境:是不是6种?小组合作,用手中的图片摆一摆、搭一搭、说一说,验证自己的猜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操作,从中悟出“有序可以使搭配不遗漏、不重复的道理”,从而建立正确的操作方法“分步搭配”。学生有了亲身经历的体验,不仅学会了搭配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获取一种终身受益的数学思想,包括学会观察与思考,思考别人“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学会对比与反思,通过对比明白解决问题最优化策略。这些方法策略,不是老师教给学生的,而是学生在操作中、交流中实现知识的建构。

三、认知冲突的思辨情境,让学生思维从直观上升到理性思考。

一个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思维从一定的生活、操作经验上升到抽象的数学符号。在“一浪接一浪”的数学化进程中,学生经历了由现实的情景问题到理性的数学思考,从中感受到数学发现的乐趣,形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在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搭配方法之后,精心设置认知冲突“如果没有这样的卡片,怎样把这些方法记录下来?”一语激起千层浪,一个学生想出了字母+数字的表示方法,另一学生提问质疑:1、2、3表示什么?A、B表示什么?你这样表示有什么好处?还有一个学生说:“我想给他提个建议,在每种记录方法下面标上序号就更清楚了。”多好的“解读”啊!最后又出现了算式2×3=6(种)的表示方法,无疑又是一次思维质的飞跃!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通过交流、讨论、辨析,问题解决了,大家有了共识。接下来教师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比较“这些方法与刚才摆图片比起来觉得怎么样?”学生各抒己见,体会数学方法的“简单”美。学生的思维逐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同时帮助学生架起了数学与生活的桥梁,很自然地发现并体会“搭配的学问”。这个情境的创设,既反映了学生思维在数学活动中由具体到抽象的渐进过程,又体现了教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这样的情境创设是非常有效的。

四、民主和谐的评价情境,让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发展。

雅斯贝尔斯提出“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这就要求课堂不仅关注知识的形成,还要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民主和谐的评价情境可以造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催人上进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主动探索知识。

在学生汇报交流时,一个小姑娘上台展示的搭配方法是无序的、混乱的。我并没有一口否定,把正确答案教给她,而是让同学来评价提出建议。一个学生说:“你这种搭配没有规律,让我们看不清楚,而且容易重复遗漏。”多么善意的批评,多么无忌的话语!老师顺水推舟:请你给大家演示演示?于是就有了他有序的思维,有序的搭配,同学们给出了赞赏的评价:“很有规律,让我们看得很清楚,不容易重复,不容易漏掉。”老师也随声附和:“这么多优点啊!瞧,伙伴们多欣赏你呀!”为了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我对无序搭配的学生善意地询问:“你觉得你的方法好,还是他的方法好?”小姑娘不好意思地说:“他的好。”我又给她一次表现的机会,才有了她有序的搭配,接下来我顺势也表扬了她:“这位小朋友虽然开始搭配的有点乱,在大伙都帮助下,她已学会了有序搭配。而且很善于学习,老师佩服你!把掌声也送给她!”批评不是目的,学会才是真理。老师以热情的鼓励、殷切的期待,巧妙地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效的教学情景可使教学内容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手段。努力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使“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富有真情和活力,学生作为鲜活的生命个体,带着知识、经验和灵感,兴致勃勃地参与教学活动,伴随着一种种解决问题方法的出现,学生思维一步步深化,一步步走进数学深处。

论文作者:郑海霞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8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14

标签:;  ;  ;  ;  ;  ;  ;  ;  

从有效情境中走进数学深处论文_郑海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