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操纵价格型通货膨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膨胀论文,价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和结构性通货膨胀,经济理论界已进行了较多探讨,但对于操纵价格型通货膨胀尚未探讨过,这不能不说是理论上的缺憾,本文拟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以弥补这一缺憾,并希冀对实际经济工作有大的助益。
一、操纵价格:通货膨胀的一个不容忽略的原因
操纵价格型通货膨胀,其重要性决不亚于其他类型的通货膨胀。在改革前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面,价格由国家统一制定,这种操纵价格型通货膨胀不可能发生。经济体制改革以来,随着微观经济主体自主权的扩大,随着价格的逐步放开,这种操纵价格型通货膨胀就随之产生,并且在通货膨胀形势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这种操纵价格型通货膨胀,无论需求是否过多,都可能发生。当需求过大时,除了会发生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以外,还可能发生操纵价格型通货膨胀,出现价格超涨现象。即使在需求不旺的情况下,操纵价格型通货膨胀也可能发生。这时,由于操纵价格的存在,就会出现价格虚涨现象。所谓价格虚涨,是指没有足够的销售量配合的卖方单方面抬价。无论是价格超涨还是价格虚涨,都会引起产品滞销、库存积压等现象的发生。如何判断是否发生操纵价格型通货膨胀?一般说来,如果是由于商品好销而导致价格上升,价格上升以后又没有发生滞销现象,可以认为只发生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未发生操纵价格型通货膨胀。如果是价格上升以后导致产品滞销,则可以断定发生了操纵价格型通货膨胀。
在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中,隐蔽着操纵价格型通货膨胀。对于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一般论者只是指出工资成本或投入品价格上升导致产出品价格上升,但对于导致投入品价格上升的复杂原因缺乏正确的分类和细致的分析,以致遗漏了重要内容。在我看来,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可以分为以下三种:一种是实物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如随着矿产资源的开采,矿藏的品位下降,增加了开采的难度,开采一吨矿藏的实物投入量增加,假定投入要素单位价格不变,由于开采单位矿产品的实物要素投入量增加,也将导致单位矿产品的成本提高,结果导致矿产品价格提高,并引起后续产品价格提高。在这里,无论是矿产品价格的提高还是后续产品价格的提高,都是由于矿产品的实物成本提高所致。第二种是由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转化而成的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这是由于需求过大拉起投入品的价格,引起产出品的成本提高,从而导致产出品的价格提高。这种成本推进的始发因素是需求拉上,当然,它一旦发生,对于后续的产品系列而言,又会导致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对于以上两种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我在《华东经济管理》1990年第3 期曾著文指出过。第三种是由于操纵价格导致的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它是由于投入品的价格被卖方人为地抬高,这种抬高既不反映供求关系也不反映卖方的成本,而只反映卖方的单方面意志,但这种投入品价格的提高却会引起产出品成本的提高并进而引起产出品价格的提高,从而表现为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上述三种原因引起的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前两种不属于操纵价格型通货膨胀,第三种则属于操纵价格型通货膨胀。换言之,操纵价格型通货膨胀与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交叉的关系,在外延上二者有重合的部分。
不仅在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中隐蔽着操纵价格型通货膨胀,而且在结构性通货膨胀中也同样隐蔽着操纵价格型通货膨胀。例如,某些商品短缺引起价格上涨,又由于操纵价格的作用,某些供过于求的商品其价格又难以下降,结果导致物价总水平的上升,这既属于结构性通货膨胀,同时又属于操纵价格型通货膨胀。
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的所谓价格刚性,反映了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特征。虽然需求拉上和其他原因引起的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也可能形成一定程度的价格刚性,但价格刚性的主要原因则在于卖方的价格操纵或价格垄断。由于价格操纵的作用,即使在不存在需求拉上和成本推进时,甚至在成本已下降时,产品价格也并不下降。这种价格垄断与习惯上所说的大企业垄断价格不属于一个范畴,它不是相对于小企业而言的大企业垄断,而是相对于消费者而言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垄断。这就是说,对于消费者而言,无论是大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还是小的生产者和经营者都把价格操纵到大大高于合理价格的价位。这种操纵价格的一个普遍结果就是引起商品滞销,而商品滞销又发出一种信号。似乎需求不足,于是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迫使商业银行增加贷款,最终迫使中央银行增加货币投放。结果是物价水平不断向上攀升,但由于微观经济主体操纵价格的行为使商品滞销依然如故,国有企业亏损和三角债有增无减。
前面我们把商品滞销作为存在价格操纵的一个判断指标,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但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并未出现商品滞销,仍然可能出现操纵价格的行为。假定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某种商品的需求和供给都没有任何弹性,即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都等于零,又假定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卖方掌握着定价权,就可能将价格向上操纵。如下图所示:
上图中,S代表供给,D代表需求,纵轴表示价格,横轴表示数量,图中需求量和供给量都是Q[,1],价格无论是高是低, 供求都是平衡的,但由于卖方操纵价格,实际价格不是P[,1]而是P[,4]甚至更高。
还有一种情况,需求量和供给量都没有弹性,供给量小于需求量。如下图所示:
在这种情况下,需求量为Q[,2],供给量为Q[,1],需求量大于供给量,同时由于需求完全无弹性,卖方可以把价格抬高。
其实,在供求均无弹性的情况下,即使供给大于需求,卖方仍可将价格大大提高,如下图所示: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价格是高是低,供给都过剩,并且过剩量是固定的,因此卖方肯定会把价格抬高。
这种需求完全无弹性的情况很少,它只存在于特定品种的特定时点上,比如春节时市民对猪肉的需求接近于这种状况。因此,市政府对春节猪肉市场价格的调控就是完全必要的。如1994年春节前最后几天南京市场的猪肉价格以一天涨1元或涨2元的价格向上攀升。1995年春节由于政府调控得力,南京市场猪肉价格平稳。1996年春节前一两天,南京市场猪肉价格更是疯涨,有的农贸市场农历二十九那天猪肉价格由前一天的8元1市斤一下子涨到15元1市斤,卖方的抬价行为达到疯狂的程度。这说明价格操纵行为的严重性。
对于短期内需求完全无弹性的商品,如春节前的猪肉价格,虽然经营者可以从价格操纵中大捞一把,但政府应采取临时性的限价措施,严格控制其价格,不允许经营者操纵价格。
在更多的情况下,经营者操纵价格,则是由于陷入“经营者误区”,不但不能获得超额利润,反而招致损失。经营者不懂经营,是当前相当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许多经营者由于经营思想不端正,对所经营的产品缺乏正确的市场定位和价格定位,结果陷入了这样一种恶性循环:由于产品价格过高引起滞销,导致收益减少甚至亏损;而越是收益减少和亏损,就越想从抬高价格中捞回来,结果就越是亏损。
当经营者陷入“经营者误区”难以自拔的时候,政府应当加以正确引导,使之走出“经营者误区”。南京市在调低出租车起步价之前,出租车空跑现象普遍存在。但由于陷入“经营者误区”,经营者普遍反对调低起步价,但市政府还是坚持调低起步价的方案,结果调低出租车起步价之后出租车生意红火,经营者收入大增,经营者和消费者皆大欢喜。
价格刚性也与理论上的迷误和舆论上的误导有关。比如有些人用西方经济学中所讲的需求价格弹性来说明,只有当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才可以降价销售,否则总收益就会减少。其实, 西方经济学的这一观点只有对全行业来说才适用,对个别企业则是不适用的。对于个别企业来说,由于相同产品之间具有几乎完全的替代性,如果不是由于信息、交通费用、购买需要花费时间等方面的限制,需求弹性几乎是无穷大的。即使考虑到上述限制,其需求弹性也是远远大于1的。 特别是大件高值商品以及人们经常需要重复购买的商品,其需求弹性就更大。对于个别厂家和商家而言,降低售价可以发生替代效应。消费者将用该厂家和商家的商品替代其他厂家和商家的同类商品,从而使其所售商品的需求弹性增大。这种替代不仅发生在同类商品上和通常所说的替代商品(如猪肉和牛肉即互为替代品)上,而且也发生在通常所说的非替代品上,如衣服和食物之间。如果高档服装的价格下降,或从一开始其价格定位就比较合理,可能使消费者愿意节省一些食物方面的支出,移用于对高档服装的消费方面,从而发生高档服装对食物的一定替代效应。降低价格,主动减少单位产品的利润厚度,不但不会减少总利润厚度,相反会加大总利润厚度。这里的原因不仅是可以通过产品之间的替代关系扩大某一企业销售额,而且会通过消费对储蓄的替代而增加总的需求。在这方面,不仅厂家和商家要转变观念,而且政府部门和传媒也要转变观念。今年春节后南京某大商店降价销售。其他大商场也跟着降价,很多媒体加以反对,有的政府部门也反对,说是减少了国家税收。这完全是算死帐。产品销不出去,有何税收可言?于国家、于企业、于消费者何益之有?事后证明,那次降价的效果是好的,各方均从中受益。
二、价格刚性的危害性
现实生活中价格操纵不仅表现在价格的向上操纵上,而且表现为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价格并不下降。这就使得价格反映供求关系的状况趋于单面性,即只反映供不应求的状况,不反映或较少反映供大于求的状况。在供不应求时价格迅速作出反映立即上涨,在供大于求时价格却僵在那里迟迟不下降,价格机制在相当大程度上失灵了。当价格过高影响销售时,企业可有两种选择,一是进行价格调整,降价促销,薄利多销;二是进行数量调整,限制产量或进货量,限产保价。现实中,企业往往过多地采用了数量调整的方式,而较少采用价格调整的方式,结果价格难以下落,形成所谓价格刚性。
价格刚性有诸多危害:
1.价格刚性使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本来价格信号是生产者和经营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指示器。一种产品价格上升,说明它供不应求应该增加生产;一种产品价格下降,说明它供过于求应该减少生产。由于价格刚性,价格信号失灵了,结果必然导致生产、经营的盲目性,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
2.价格刚性妨碍了规模经济的实现。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就必须改变原有的“小而散”的经济组织结构,走规模经济之路。象我国这样一个大国,存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这是规模经济产生的重要条件,然而在我国这一有利条件并未使规模经济成为现实。现在,地方保护主义盛行,使规模经济难以实现。地方保护主义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企图熄灭价格竞争,使落后企业得以生存。价格刚性使价格竞争难以出现,使市场机制所固有的优胜劣汰的作用难以发挥。只有打破价格刚性,开展价格竞争,具有规模优势的大企业才能将那些效益差的小企业淘汰出局,实现资本集中和产业集中。相反,价格过高保护了一大批落后企业,使之混迹于产业之中。同时也使得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地区经济结构调整、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资产存量调整的摩擦系数增大,延滞了结构调整的进程。
3.价格刚性导致产品积压滞销,形成债务链。现在许多商品大量积压,导致企业所欠债务无法清偿,形成大量三角债。现在各地商品房大量积压,价格过高是主要原因。其他商品积压价格过高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4.价格刚性导致失业率上升。价格刚性使产品滞销,面对产品滞销,企业又以降产保价作为对策,结果必然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从而导致失业人数的增加。所以,降低价格是降低失业率的一个重要途径。
5.价格刚性使有效供给变成无效供给。有些产品无论内在质量还是外在质量都相当好,应该说是有效供给,然而由于操纵价格使价格远远高于合理价格,无有效需求与之相对应,因此无法销售出去,由有效供给变成无效供给,造成供给上的浪费闲置,解决此问题的唯一途径,是使价格降到合理价位。
6.价格刚性给宏观调整带来了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在宏观上采取紧缩性政策,企业采取限产保价的调整方式加以应对,紧缩首先伤的是生产,对价格上涨的抑制作用不大。政府在宏观上采取扩张性政策,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是,首先把价格涨上去,然后才是扩大产量。这就大大削弱了宏观调控的效果,使得宏观调控经常处在“松”、“紧”两难的境地,进退失据。
三、对价格刚性的治理
治理操纵价格型通货膨胀和变价格刚性为价格弹性,需要采取下列措施:
1.转变观念。政府、企业、传媒都有一个转变观念的问题。现在,中央已经明确,不用通货膨胀去刺激经济发展,因此,地方政府、企业和各种传媒都应转变观念,变“高价少销”观念为“薄利多销”观念,只有上上下下都转变了观念,才真正能够为治理通货膨胀作出各自的贡献,并能在相当大程度上解决经济中长期存在的产品滞销积压问题。
2.制裁暴利行为。所谓暴利行为是指单位商品的价格或单位服务收费远远高出合理标准,严重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有些企业搞所谓高价战略,导致其市场形象不佳,结果不但无法多获利,反而获利极少甚至招致亏损,这些企业的产品定位和市场定位不合理,导致经营失败。政府必须严厉制裁暴利行为,对暴利行为进行查处,包括没收非法所得和实行重罚,这是校正企业行为的重要一环,客观上也有利于其产品有一个合理的市场定位和价格定位,引导经营者走出“经营者误区”。
3.提倡正当的价格竞争。现在价格竞争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引入竞争机制、提倡价格竞争是十分必要的。其实,所谓价格刚性,就是由于缺乏价格竞争导致的结果。在单位商品利润厚度过大时,在某些企业以数量调整方式对需求量变化作出反应时,如果别的企业采取降价的方式去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后者就会迅速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并可开足马力进行生产。可以想见,真正的赢家不是限产保价者,而是降价促销者。与此同时,价格刚性也将被打破。
4.培育竞争主体。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在城市中则是市政府)应规范微观经济主体的市场行为和价格行为,培育竞争主体,引入竞争机制。有了竞争主体,才能打破价格刚性。调控物价水平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宏观调控不能只在总量上做文章。如果政府不能在调控微观经济主体行为方面有所建树,只是在总量调控上做文章,宏观调控的效果将受到严重影响,只能在“放松”和“紧缩”中兜圈子。政府通过对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调节,可以大大增强整个经济的弹性和适应能力。
5.政府劝说。当物价过高导致销售疲软时,市长可以向某家大型综合商业企业打一个招呼,让其降降价。当然,这不是命令而是劝说。一家大型综合商业企业降价,就会通过价格竞争,引起其他大型商业企业降价并扩及到中小型商业企业,也会反转来促进工业企业降价。只要大型综合商业企业中有一家降价,价格竞争就会展开,这就是培育市场竞争主体的意义所在。
6.政府对主要生活必需品的价格进行严格监控。操纵价格的大量存在决定了价格管理的必要性。政府还将在一定范围内扮演供给者的角色。政府对主要生活必需品如大米、面粉、食用油和大路菜的主要品种,一方面保证其供应,另一方面制定监审价格,并根据其成本和供需状况的变化调整监审价格,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多种手段保证其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