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分娩技术在产科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李庆芬

湛江市妇幼保健院 广东湛江 524038

摘要:目的:探讨无痛分娩对产妇分娩的疼痛程度、镇痛效果、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传统方式分娩,研究组采用硬膜外阻滞的方式实施分娩镇痛,比较两组患者分娩过程中的疼痛程度、镇痛效果、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情况。结果:疼痛评分(VAS)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镇痛总有效率方面研究组(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74.00%),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一、二产程时间研究组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产后平均出血量研究组为(110.5±42.3),对照组为(115.3±38.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剖宫产率(4.0%)明显低于对照组剖宫产率(16.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分娩的新生儿呼吸情况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无痛分娩技术能改善生产过程中的疼痛程度,促进分娩进程顺利进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无痛分娩;硬膜外阻滞;产程;疼痛

分娩是女性的重要生理过程,对于缺乏经验的初产妇,分娩带来的疼痛将会给她们带来痛苦、及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1]。无痛分娩指在产妇分娩过程中采用各种方法降低乃至消除产妇的疼痛感。连续性硬膜外阻滞由于镇痛效果确切、作用持续、可控性好、能减少无全身麻醉所致的副作用及并发症,在分娩镇痛中应用较为广泛[2]。本文探索应用无痛分娩对分娩过程的疼痛程度、镇痛效果、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情况等指标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1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为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其中研究组:年龄22~41岁,平均(28.23±3.87)岁,孕期39~41周,平均(39.32±0.56)周;对照组:年龄21~40岁,平均(29.21±3.76)岁,孕期38~41周,平均(39.56±0.45)周。纳入标准:孕龄37-41周,胎儿监护正常且符合阴道分娩指征的孕妇。不纳入标准:合并严重妊娠期疾病,不符合硬膜外麻醉指征,近两周内有镇痛药物服用史。所有患者的年龄、孕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该方案通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分娩过程采取传统分娩方式进行自然分娩,只进行适度给氧,无任何镇痛作用。研究组采取连续硬膜外阻滞方式实施分娩镇痛,方法如下:对宫缩规律患者进行硬膜外穿刺,检查宫颈开3cm,选取L3-4椎间隙,头向置管深度为3-5cm。导管回抽无血然后向硬膜外管推入10ml小剂量1.5g/L罗哌卡因,产妇的麻醉平面要严格控制为T10以下,固定导管20min后泵入药物混合液(50ml生理盐水+100mg罗哌卡因+0.1mg芬太尼),泵速5-7mL/h维持量2-4mL/h,如产妇疼痛不减轻,则增加药物剂量,每次增加2ml,每20min酌情调整剂量,第三产程停止用药[3]。分娩全程由专职护士对产妇进行血压、心电图、胎儿心跳的相关监护,以防意外的发生。

1.3观察指标

包括分娩的疼痛程度、镇痛效果、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情况等。

1.4效果评定

(1)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疼痛评估,0分代表无疼痛,10分代表剧烈疼痛(2)产程时间:分为第一、二、三产程时间,根据产程的时间选择分娩方式。(3)新生儿评估:按照Apgar评分标准对新生儿的呼吸情况进行相应评估,≥8分为呼吸功能正常,4~7分说明新生儿功能呼吸轻度障碍,≤3分重度呼吸功能障碍(3)产后通过洁净的纱布收集血液,计算净血重,按照血重/容积=1计算出血量。(4)采用WHO对产妇疼痛相关分级进行镇痛效果评价,分为三级。1级:顺利分娩,分娩时疼痛不明显。2级:分娩平稳,分娩时轻微疼痛,疼痛尚可耐受。3级:分娩过程中剧烈疼痛,产妇烦躁明显,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率、出汗等表现,甚至转为剖宫产。总镇痛效率为=(1级+2级)/总例数×100%。

1.5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分娩疼痛对较

疼痛评分(VAS)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讨论

分娩疼痛是分娩过程中的常见现象,由于分娩的过程是相当复杂的,在胎头下降,子宫收缩等影响因素下,产妇会出现剧烈的疼痛,疼痛会引起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同时剧烈的疼痛反应会使得产妇体内分泌大量儿茶酚胺,若不进行有效的干预处理,可能会延长整个生产过程所需时间,甚至出现生产停滞的现象,也会出现产后出血、难产等一系列问题,会对孕妇和胎儿的不良影响。应用无痛分娩来缓解产程疼痛,能增加产程安全性,促进顺利生产。[4]

本研究表明,疼痛评分(VAS)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镇痛总有效率方面研究组(92.00%)明显高于对照组(74.00%),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使用无痛分娩能减轻整个分娩过程中患者的疼痛感,镇痛效果较好。第一、二产程时间研究组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剖宫产率(6.0%)明显低于对照组剖宫产率(16.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无痛分娩能有效减少分娩时间,降低剖宫产率,提高分娩过程的安全性。产后平均出血量研究组为(110.5±42.3),对照组为(115.3±38.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分娩的新生儿呼吸情况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观察到无痛分娩技术对于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呼吸情况改善效果不明显。有研究[5]表明无痛分娩技术的应用,能通过药物的镇痛作用减轻产妇疼痛,减少分娩体力消耗,以及产程时间。也通过阻断感觉神经来调控交感神经兴奋度,从而抑制儿茶酚胺的释放入血过程,保持产妇血压平稳,以及子宫平滑肌的正常收缩运动,有利于分娩过程的顺利进行,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同时麻醉作用对于子宫血管的剧烈收缩也有很好的调控作用,能使胎盘易于脱出[6]。无痛分娩产妇保持着相对清醒的状态,便于接受医师护士的分娩指导及自身异常情况沟通,自觉分娩过程能减少痛苦与不适感。

综上所述,无痛分娩技术能改善生产过程中的疼痛程度,促进分娩进程顺利进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龙成英.无痛分娩对产程、新生儿及产后出血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2015,23(9):51,53.

[2]樊飞霞.无痛分娩技术应用在产科临床的效果分析[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2016,28(17):79-80.

[3]梁富华. 盐酸罗哌卡因加舒芬太尼用于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的临床研究[J]. 中外医疗, 2014, 33(22): 136-137.

[4]周艳鹏. 浅析无痛分娩技术在产科临床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 (电子版), 2016, 3(15): 2987-2987.

[5]付英勇, 徐学芹, 杨微, 等. 硬膜外分娩镇痛转行硬膜外剖宫产麻醉失败的相关因素分析[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 14(8): 1539-1541.

[6]常永健, 熊敏. 硬膜外阻滞麻醉技术应用于无痛分娩安全有效[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7, 36(4): 1418-1421.

论文作者:李庆芬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1月上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7

标签:;  ;  ;  ;  ;  ;  ;  ;  

无痛分娩技术在产科临床效果分析论文_李庆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