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下的新人才培养论文_崔启超

信息时代下的新人才培养论文_崔启超

崔启超 黑龙江东方学院

摘要:如今,第三科技蓬勃发展,信息技术在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习方法选择、学习习惯养成等问题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应用性技术大学作为中国经济建设现代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下催生的产物,有着特定的社会要求与培养目标。因此,将应用性技术大学的学生信息素养作为研究对象,学校通过改革研教学方式方法,结合实践进行深化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使学生们拥有更高的信息技术核心素质,从而更好地走向社会,为社会提供实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关键词:核心素养、应用性技术大学、信息素养

我国的教育从以书本为核心到以教材为核心,再到以个人辅导和案例解说教学,如今我们开始进入了以学生为核心的阶段。然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强烈冲击着教育教学,并直接影响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因此,在当今的大学校园,我们更需要全面了解社会现状与需求,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有效的教学新途径,重塑一个开放创新的教育环境,以此促进教育教学的更新与变革,满足学生在新的形势下掌握知识、锻炼能力、进而实现长效学习发展的需求。

一、传统化教育下的现状与深化学生意识素养的必要性

首先,传统的课堂以书本教案为基础,以教师为课堂中心,这种较单一呆板的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丰富多变的信息社会与信息时代的发展。多年的传统教学习惯,已经使教师和学生养成了以教为中心的习惯,而缺少了彼此思想交流与碰撞的机会。同时,若缺少了教师的具体讲解与详细分析,学生很难去主动思考与理解课上的内容,或提出新的、有创造性的问题。而这种依赖性学习会很容易导致学生轻视“学”的重要性,把学习当作教师或家长布置的任务,而逐步遗忘或丢弃学习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这种传统的学习方式束缚了学生思维的跳跃与延伸,将严重制约他们信息素养与核心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其次,目前不少高校的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建设仍存在很大的不足与弊端。《数学化生存》一书的作者尼葛庞洛帝曾风趣地说“假如有一位19世纪的教师搭乘一部时光机器来到现代的教室,那么,除了课程内容有一些细枝末节的变动外,他可以立刻从20世纪同行的那里接手教起。与150年前相比,我们的教学方法几乎没有根本性的变化。技术手段的使用几乎保持在同一水平。”虽然他的话有些夸张,但是不难看出,现在的教师教学,与信息技术联系还是不够紧密。

最后,学生在使用信息和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指引与点拨,导致各学生整体的信息素养质量参差不齐。如今,计算机网络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上正显示着不凡的作用。实际上,由于学生在对信息的认知、判断与选择上各有千秋,加上其自身的个性差异,造成了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能力上呈现出极大的差距。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的信息素养均不强,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时,很难保持清醒的头脑去对比与选择,而往往会陷入游戏或各种娱乐信息的漩涡中。另外,大部分学生对图书馆都比较陌生,即使图书馆存在丰富巨大的信息能量,但未经系统教育的学生仍很难从其中获取或截取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面对此种情状,学生急需得到帮助和指引。

二、根据现实情状与自身实际采取有效途径

1、创新教学方式,引进信息化思想

时代在不断革新,如何对自身内部的硬性条件与功能进行筛选洗淘,是能否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是否会遭遇社会淘汰的关键性因素。面对信息化时代的不断深入渗透,高校必须对传统教学习惯与方式进行“扬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一方面,物尽其用,继承与吸收传统教学方式的精华,最大限度地利用其内在原有的优越性与合理性。例如,课堂上继续延用以往师生面对面教学的方式,在双方直面授课的条件形式下,充分利用好老师这一资源,鼓励学生及时、高效地对当堂内容进行提问与反馈,以保障学生学稳、学精。

另一方面,革故鼎新,革除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旧”习惯,创建新颖、有效的“新”措施。第一,改变过往以课本知识为本位的教学习惯。课堂教育以启发性教育代替纯知识灌输,摆脱“填鸭式”教学,在讲授知识的同时,重在以局部启发整体,给予学生二次思考与领悟的空间。第二,将课堂中心从老师转换为学生。老师仍扮演传道受业解惑的角色,但是在课堂中应适当增加学生表演展示的机会。因此,为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各高校,特别是应用性技术大学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其更好地走向未来,走向社会。

2.专业教师将信息素养贯穿自身授课与教研中

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无疑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因此,必须全方位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并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精神向学生传递与渗透信息素养。

首先,教师应转变自我观念。全面了解当前社会发展现状,根据社会发展轨迹不断调整自身教育观、知识观与人才观,同时不断更新对教育模式、教育思维、教育方法的认识,紧跟社会形势。

其次,学校应给教师配备完善的多媒体平台与相关辅助性教学软件,为教师转换自身角色与观念提供物质支持。比如,“蓝墨云班课”软件,使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增加了信息化互动,软件上设置的“抢答、举手、课后线上答疑”等环节更是有效缓解了学生以往羞于直接举手提问的情况,学校的鼓励、教师的引导使学生转换了思考方式,开始学会用网络学习与查阅,并调和了学生过往特殊的心理压力,课堂表现更加踊跃、专注。

最后,学校可建立激励信息技术深入与发展的教学新机制。实施奖励方案,为教学新模式、新手段提供坚实的物质支持,不断提高教师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3.合理引导,帮助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

图书馆是一个大学里信息最密集的地方,丰富的馆藏文献、现代的电子阅览室都对学生养成系统的信息化思维有着指导性作用,因此学校应不断完善图书馆查阅与检索资源,使学生在拥有大量信息资源的同时,学会自主查找与使用资源。

信息素养教育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需要长期、合理、有效的政策与措施去实践、深入与巩固。同时,信息素养不是学生通过自我领会就能真正理解与有效运用的,而往往需要教师与学校的引导、暗示与启发。因此,要想使大学生拥有更好、更全面的理解与运用信息素养的能力,专业教师与在校学生应共同努力,在不断学习与实践中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使大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李立安.美国大学生校园文化德育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2]于晗.高校网络的德育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3]伊莉.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初探[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论文作者:崔启超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3

标签:;  ;  ;  ;  ;  ;  ;  ;  

信息时代下的新人才培养论文_崔启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