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1]2004年在《《全后周文》编年考》文中指出《全后周文》是清人严可均所辑《全上古叁代秦汉叁国六朝文》之一集,收入文章叁百四十八篇,是迄今为止最为完整的一部北周文章总集。其对于研究北周一代的历史、文化、文学的重要价值,已为学界广泛肯定。对《全后周文》的一些篇目及重要作家作品的考证虽已有不少成果,但对其进行全面系统地整理,尚有待深入。本文即以《全后周文》所注文章出处为线索,检索其所征引的文献,查明出处,核对文字,并依据相关史料,对文章的写作背景进行考察,根据文献记载和文章本身提供的信息,广泛求证,相互参照,从而考订作年。对于《全后周文》中存在的文章误收、录文不全以及作者归属等问题,也依据资料,加以纠正。文章作年已有成说的,一般列举各种说法,并说明理由,加以取舍,或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期有利于对《全后周文》的进一步研究和利用。
陈莹[2]2009年在《唐前《史记》接受史论》文中认为本论文借用西方接受美学和接受理论,从文学接受的角度切入,以读者为中心,考察唐前《史记》在传播与接受过程中,不同群体的接受行为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及其在各个历史阶段的特点,由于接受主体身份地位、文化修养、审美趣味、世界观、人生观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作品在特定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下所呈现的价值意义及其所凝结的时代精神的不同,在此基础上探索《史记》被接受的目的、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追踪《史记》在各个时代存在的历史原貌。全文由八章构成:第一章唐前《史记》传播述略,主要介绍唐前《史记》的传播历程与方式、受众的构成特点与接受方式及《史记》书名演变的意义,总结唐前《史记》的传播特点,展示《史记》由谤书到封建正史的意义转变历程,其中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增殖是《史记》经典的价值所在,也是全文立论的基础。第二章唐前史书对《史记》的接受,主要探讨《史记》在编撰体例、着述思想、写作方式及内容题材方面对史书的影响。后世史学家基本上以《史记》为蓝本,在继承的同时又有发展变化,体例上,创造了纪传体断代史,发展了“太史公曰”的史评理论形式,内容上,虽然以“实录”为着史宗旨,但“实录”呈弱化趋势,《史记》之后的二十四史皆以纪传体编撰而成,史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了纪传体体例。第叁章唐前诗歌对《史记》的接受,主要通过考察唐前诗歌对《史记》所载人物的选择和吟咏情况,探索唐前诗歌对《史记》的接受特点、接受方式及诗歌对《史记》题材内容的突破与拓展,展现审美客体的时代气息和个体特色,进而揭示时代的审美趣味和读者的期待视野。与《史记》相比,诗歌侧重于从精神和心理层面反映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趋势,进而观照社会现实。第四章唐前小说对《史记》的接受,主要探索《史记》在观念、体例写法和内容题材方面对唐前小说的影响。小说基本上以史为基质,又有所突破,体例写法上多模拟《史记》,内容上依然遵循“实录”精神,但虚构的成分明显增加,与《史记》相比,小说所记逐步转向寻常百姓日常生活琐事,更广阔、更真实、更丰富多彩地反映社会现实。第五章唐前文学理论对“发愤着书”说的接受,“发愤着书”说是司马迁对文学理论的杰出贡献,它以人为中心,揭示了儒家“入世有为”的精神和“有为而作”的艺术原则,后世文人和文学理论家在实践的过程中加以创造性地发挥阐释,使发愤着书的内容由抒写国家之愤而转向抒写自我真情,从而完成了“发愤着书”说艺术本质的转变和美学意义的升华,使之成为文学创作的一条基本规律。第六章唐前学者对《史记》的研究,本章以扬雄的《法言》、王充的《论衡》、裴骃的《史记集解》和刘勰的《文心雕龙·史传篇》为例,通过他们对《史记》的研究与评价,展示学者对《史记》的接受风貌。学者对《史记》的研究是接受行为的深化,对人们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史记》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促进了“史记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七章唐前班马优劣论的演变轨迹,主要通过梳理唐前班马优劣的文献资料,展示从东汉扬班抑马到魏晋扬马抑班倾向的出现、再到南北朝及隋班马并言、《史》《汉》同列这一动态的发展历程,以此探索班马优劣论演变的时代因素和接受者的个体因素。第八章唐前《史记》传播与接受中的儒化现象,主要通过对《史记》传播与接受过程中具体篇目的缺失、亡佚、流传和史书新增篇目的原因对比分析,及对《史记》思想内容的重新定位,再现《史记》经世致用的社会功能和褒贬善恶的着史目的,以此揭示《史记》由谤书一跃而为封建正史典范的深层原因。综上,全文通过对唐前《史记》传播史、影响史、阐释史和效果史的考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史记》封建正史地位的确立是由其本文所蕴含的意义价值和受众的积极接受共同创造的,而《史记》经典地位的确立为唐代及其后代《史记》的传播与接受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何李[3]2010年在《唐代记体文研究》文中提出本篇论文主要致力于对唐代记体文的研究。除了绪论和结语,共分为叁章。绪论首先对记体文的文体概念进行探讨,主要根据郭英德对文体基本结构的定义,从体制、语体、体式和体性由外到内四个层次来界定记体文。然后介绍记体文的研究现状,主要针对散文文体专论、分体散文史和专以记体文为研究对象的论着叁方面的学术成果,分析叁类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优缺点,同时对国外汉学界的研究情况也略有涉及。最后阐述本文的研究意义、基本思路和行文宗旨。第一章为“‘记’体溯源及先唐‘记’的流变历程”,分为叁节。第一节进行文体溯源,探讨“记”的含义及演变轨迹,指出“记”字作为动词可表示记忆活动、记录活动、记录并阐释活动叁种情况,而后两种行为完成以后产生的文本就是记类文章,可分为记录类“记”和阐释类“记”两种,这也就是记体文产生的源头。第二节陈述记体文在六朝、唐代、宋代叁个时间段的接受情况:六朝时期有作品而缺乏创作自觉,唐朝出现创作自觉但未上升到理论层面,宋代既有创作实践又有文体理论作为支撑。第叁节介绍先唐记体文的基本情况,先按载体划分为刻石与非刻石两类,再按表达方式划分为记叙型和论说型,通过对不同类型作品的比较分析展现记体文在唐前的存在面貌。第二章为“唐代记体文的总体概况”,分为叁节。第一节利用具体数据对唐代记体文作直观介绍。第二节为本章重点,先按照载体的不同,将唐代记体文划分为刻石类和非刻石类,然后于每一大类下根据文章内容再作细分。刻石类记分为营建类记、壁记、功德记、墓记、题记、造像和造经幢记六类,非刻石类分为山水类记、器物类记、人事杂记叁类。对于每一子类的作品,主要通过对代表作的解读来揭橥其特征。第叁节以时间为序,将记体文在唐代的发展划分为起步期、发展期、全盛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归纳各阶段的创作特点,藉此勾勒记体文的流变轨迹。第叁章为“唐代记体文重要作家研究”,分为十二节,选择作品数在八篇以上且个性比较鲜明的作家进行个例分析,作为考察唐代记体文的另一个角度。共计十叁人:李华、颜真卿、元结、独孤及、梁肃、权德舆、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李德裕、沈亚之、徐铉。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并对宋初记体文略作涉及。附录有两则:一是据《全上古叁代秦汉叁国六朝文》整理的唐代之前以“记”名篇的作品列表,一是据《全唐文》《唐文拾遗》《唐文续拾》整理而成的唐代以“记”名篇作品的分布表。
于欧洋[4]2013年在《南朝皇族文学研究》文中提出重视文学是中古皇室家族的共同特征,尤其是在南朝,“善属文”、“美文辞”已然成为当时评判士人才能的重要标准。自公元420年刘裕废黜司马德文建立刘宋政权,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统一南北,前后仅170年的时间里,中国南方大陆的版图上共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先后有24位帝王登基。在这个乱中有治,杂而求同,旧里追新的时代中,皇室贵族对于文学艺术的喜恶爱尚与自觉追求,都对当时,甚至是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探讨南朝皇族文学,对于理解南朝乃至隋唐文学的审美风貌和发展走向,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意义。鉴于以上认识,本文将南朝皇族文学置于历史与文化的大背景之下,在充分占有原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文学、史学、文献学及文艺学等研究方法,对南朝皇族文学进行整体观照,从时代背景、思想文化、审美风格、文学成就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一是绪论,二是总论,叁是专论,四是附录。论文主体共六章,具体情况如下:绪论:对以往南朝皇族文学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阐述该领域的研究意义。总论:第一章《南朝皇族文学文献考察》:从宏观角度对南朝皇族文学进行整体观照,全面考察南朝皇族文学的文献存佚情况。第二章《南朝皇族文学的思想文化土壤》:论述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玄学与儒学的消长融合,佛教与道教的繁荣兴盛,对南朝皇族文人活动及文学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第叁章《南朝皇族文学的创作风格演进》:阐释在文学革新求变的大环境下,南朝皇族文学也随着当时“形式美学”范式的日渐成熟,由俚俗走向典雅,并最终确立了雅俗共赏的整体审美风格。第四章《南朝皇族与文坛的文学互动》,讨论了南朝皇族与当时文坛的文学交流活动,以及他们对南朝文学发展的重要影响。专论:第五章和第六章:以家族为单位,分别选取了刘宋皇族代表作家——孝武帝刘骏、临川王刘义庆、江夏王刘义恭、南平王刘铄;齐梁萧氏代表作家——齐竟陵王萧子良、齐宁都侯萧子显、梁武帝萧衍、梁简文帝萧纲;陈氏皇族代表作家——后主陈叔宝等人为重点研究对象,以诗文创作为主要研究内容,总结诸人的文学成就和影响。附录:一《南朝皇族文学要事年表》;二《南朝皇族世系表》。
高思莉[5]2015年在《《全上古叁代秦汉叁国六朝文》研究综述》文中认为《全上古叁代秦汉叁国六朝文》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备的先唐文献渊薮,是清代总集编纂的一座高峰,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现有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其作者、概况、体例、辑佚等所作的基础性介绍,以及围绕该书展开的补编和新编工作等。综览而言,现有的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待提高,这与其重要的文献价值极不相称,相关研究亟待深入和拓展。
参考文献:
[1]. 《全后周文》编年考[D]. 张鹏. 西北大学. 2004
[2]. 唐前《史记》接受史论[D]. 陈莹. 陕西师范大学. 2009
[3]. 唐代记体文研究[D]. 何李. 华东师范大学. 2010
[4]. 南朝皇族文学研究[D]. 于欧洋. 东北师范大学. 2013
[5]. 《全上古叁代秦汉叁国六朝文》研究综述[J]. 高思莉.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