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丽莉
重庆三峡学院 重庆万州 404000
【摘要】中国哲学思想历史源远流长,对世界影响极为宽广,对日本文化文化尤为显著,本文从人性论、天人合一、辩证观、和谐观等哲学思想来讨论其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哲学 日本文化 影响
一、人性论对日本文化文化的影响
1、儒家人性论与日本文化
人性论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个十分重要的命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问题,日本文化亦日此。我们知道,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中抽象出来的“人性”,它阐释的是人的自我价值和本质的范畴,是以命(道)、性(德)、心、情、才等名词所代表的观念、思想为其内容的。中国哲学史上,最早论述人性问题的人笔者认为应该追溯到孔子,孔子所强调的人性即社会属性,只有那些经过后天不断学习,积累的东西才是人的根本属性。经过不断变化发展,形成了后来孟子的性善和荀子的性恶两种不同的人性论,孟子讲的人性不是自然属性,而是社会属性,并以此把人与动物区分开来。在日本文化中,人性也被看着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思想派别中有着不同的涵义,也承认中国哲学思想中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观点。
2、儒家性情论与日本文化
儒家在对待情欲的问题上,显然是受到孟子情欲说的影响,日本文化也承认人性情欲的存在,日本文化认为人心生来本来是本静的,但由于受到外物的影响而心动,心动自然产生欲求,欲望得到控制便形成人性善,欲望得不到调节便形成人性恶,日本文化也同孟子一样认为人应该节制人的欲望,但日本文化又不同于孟子的是主张用仁义节制,更强调用礼节来节制人的欲求。
3、儒家性善论与日本文化
“善”是人生大美之中的最高境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认为人性之善犹如流水往低处一样再自然不过,仁义礼智这些善端是人性自然包含的东西,人本身所固有的,正是因为人性当中包含这些,所以才为人心向善提供了可能,因此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日本文化关于人性的问题论述受到中国儒家性善论的影响,认为德是人性的表现,有德之人自然性善,德是性的表现,德是善的,因此可以推论性是善的,这又与孟子的看法相近,也可以看出日本文化受到孟子性善论的影响。
二、“天人合一”思想对日本文化文化的影响
1、儒家“天人合一”观与日本文化
通过对儒家天人关系的观照,笔者认为儒家的天人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承认天命的思想,把天看成世界一切事物的主宰者,认为天命不可违。另一方面又把关注点集中到人身上,认为人是天人关系中的核心,天通过人的意向表达自己的意愿,人的日常生产生活又总是在体现天的意愿,从而显示了儒家的“天人合一”的天人观。日本文化中把天看成最高的体现,同时把天皇看成最高的主宰者,显然日本文化受到中国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影响。
2、道家“天人合一”观与日本文化
道家的天命观一方面认为“道生万物。”既然万物根源于道,那么天人之根源亦出于道,那么道家从根源论就把人与天地万物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另一方面道家又主张“无为”,何为天人关系中的“无为”?道家把人与自然的和谐,以“无为”的态度对万物的繁衍生长,只有这种“无为”的状态实现,那么真正的“天人合一”才能得到实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日本文化强化日本的国家政治制度和天皇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学说,激发日本文化的现世主义人生态度,主张在拥护皇权的“无为”而治。
3、《易传》“天人合一”观与日本文化
笔者认为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儒家经典《易传》。为什么笔者认为《易传》对日本文化影响最大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简要的阐释,从形式上,日本文化中很多直接承袭《易传》的内容,作为现代日本文化,不可能只是简单拙劣的抄袭《易传》,而主要原因是两者都直接把天人关系直接放在一个整体中去把握,形成了和谐的天人关系,正说明《易传》“天人合一”思想对日本文化思想的深远影响。从内容上,《易传》善于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日本文化也把人与自然都看着是一个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天人合一也和谐的处在这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中,显然也受到《易传》这种哲学思想的影响。从本质上,《易传》认为“天人合一”思想的实质是天人之间的规律问题,在《易传》看来即人的规律可以在天的规律中找到根据,天的规律也必然能在人的规律中得到反映,而日本文化同样承袭了《易传》这种“天人合一”观,只是日本文化进一步用礼乐把自然和社会的规律联系起来。
三、辩证观对日本文化文化的影响
1、联系的观点与日本文化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认为联系是指事物内容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时客观的、普遍的、有条件的。日本文化中也有很多地方都体现了联系的观点。日本文化也情调中国哲学思想联系的观点,两者的思维方式的某些特征存在着明显的相似之处,在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方面也存在着诸多联系。
2、发展的观点与日本文化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认为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日本儒学家是根据自己现实所需来筛选和汲取中国儒学思想中适合的思想的,变形了的日本儒学必然不同于中国儒学日本人摄取了中国思想的许多最优秀的文化与智力方面的成果,但是似乎他们并不常常觉得必须严格遵从中国人的思维方法,
3、对立统一与日本文化
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即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或矛盾规律,它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日本文化中对立统一主要体现在抵制中国儒学的禁欲主义倾向,反感对人的 自然性欲的压抑把中国儒家的现世精神转化为日本独特的享乐主义,把中国哲学对立统一思想联系在一起。
四、和谐观对日本文化文化的影响
和谐“和”者,和睦也。“谐”者,相合也,有顺和、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和谐是中国传文化的精髓,和谐本来就是一个美学概念,中国人谈“和”注重由表及里、由外在联系到内在联系,因此,人们把审美的概念提升到了道德伦理的层级,提升到政治观念的层面,认为“和”是社会人及关系最高的境界,把“和”提升到了一个理想的、政治的境界,一个完美的社会结构。日本学者在引进儒家辩证法时,也受中国和谐思想的影响,主张自然之道。日本原始神道就含有“顺乎自然”的精神,素来尊崇自然人性、情欲,也不压抑情感欲望的表现,在顺从自然的同时,使得人欲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各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人性史论》,上海三联出版社,2001年版第96页。
[2]宋洁译注:《论语》,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第141页。
[3]李哲厚:《美的历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9页。
【作者简介】梁丽莉(1982—),女,硕士,重庆酉阳人,重庆三峡学院日语系讲师,研究方向为日语语言教学与中日社会文化对比研究
论文作者:梁丽莉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7年9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3
标签:日本文化论文; 天人论文; 儒家论文; 中国论文; 孟子论文; 人性论文; 自然论文; 《知识-力量》2017年9月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