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曙:高山综合服务让高山村变成幸福村
文|海曙区委改革办
海曙辖区面积约596平方公里,至2018年底户籍人口约63万人。其中横街、章水、龙观等三个山区半山区乡镇面积约341平方公里,占比达57.2%,户籍人口7.5万人,占比约11.9%。针对三乡镇偏远山区居民多为中老年留守人员、“跑腿”距离远、交通不便等客观实际,海曙区探索实施“高山巡回”卫生健康服务,极大缓解了山区群众“就医难”问题。该创新做法于2019年3月获评第一届健康长三角医疗卫生治理最佳实践案例“卓越奖”。在此基础上,海曙区总结经验,提质拓面,主动将“最多跑一次”改革延伸到最基层,试点推进“高山代办”“高山下访”“高山党建”“高山公益”等高山综合服务,使居住在偏远山区的群众“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
就近跑破解偏远山村“孤岛”难题
送访上山,开启矛盾调处新模式。为畅通信访渠道、优化信访生态,海曙区在章水镇试点送访上山工作。由乡镇干部、法律顾问等35人组成“高山送访服务队”,每月分时、分片区深入基层接访、寻访、回访各类矛盾,了解村民对矛盾处置的满意程度;并组建217人的信访代办员队伍,为全镇群众提供“全程代办、全域代跑、全事代处”的信访代理服务,变“群众上访”为“干部送访”。同时,在镇、村建立远程视频,必要时可直接连线区信访局,由“接待调处中心”内各进驻单位远程提供政策支持和面对面接访,努力将社会矛盾调处化解在萌芽状态。自相关机制建立以来,群众到镇实地上访量较去年同期下降约40%。
代表进村,架起高山选民连心桥。为进一步方便高山村民反映情况,海曙区在章水等山区乡镇设立了人大代表流动联络站,每季度流动进村,主动深入基层一线听民意、民声,解民情、民困。进村接待的区、乡镇人大代表通过设摊式服务,对群众的意见建议一一做好登记,现场商讨解决办法。乡镇人大主席团将收集到的意见建议归纳整理后,交乡镇人民政府办理,或以议案建议的形式由区人大代表向区人大常委会提交或直接通过代表直通车提交。同时,积极落实接待代表跟踪督办制度,使群众反映的意见建议件件有回声、落实处。
夏天木讷地点了点头,得到允许的叶晓晓立马行动起来,她迅速到厨房搜罗,找到了一个番茄,两只鸡蛋,她撕了两包方便面,将面在滚水中捞了捞,做了一道番茄鸡蛋炒面。
零次跑定制高山群众“专属”服务
包片负责,组建“全科”山区便民服务队。针对山区村民办事往返路程远、公交车班次少的实际困难,龙观乡由108名网格员兼任“首席代办员”,采取包片负责的方式,试点组建一支上下联动、全乡“一张网”的山区便民服务队。除了容易引发纠纷的现金业务,代办员原则上为村民提供“大事小事全覆盖”的管家式服务。同时,面向每位代办员统一分发“工作包”,标配工作手册、笔、充电宝、常用药、雨伞等用具,做到无事定期巡查、有事及时办理,至少每两天一次开展代办服务或民生政策宣讲,让高山村民享受到与城区同样的公共服务。
但我也相信教化的力量,我们从小接受道德礼仪的教化,教我们要善良,要友爱,要用所谓的善,来压制我们本性中的恶,我一直以为我们都被驯化得很好,每个人都彬彬有礼,和蔼可亲,但是,这场荒谬又邪恶的演出,将我们道德的外衣狠狠地撕破,将我们的本性赤裸在人前。
监管的作用之一就是提高财务报告的可比性。由于公司管理层存在操纵财务报告的动机,所以外部财务报告的监管是必要的,而被严格监管下的财务报告的可比性是一个十分普遍且持续的问题。
平台联动,推行“零跑”高山代办服务。依托“四个平台”功能,以“马上能办、马上就办、马上办成”为目标,充分发挥网格员的“巡查员”“代办员”作用。如遇到代办员当场无法办理的,立即借助“E宁波”手机终端上报给乡镇综合信息指挥室,经“四个平台”分流给属地村(社区)处置,并由乡镇综合信息指挥室加强动态督查,确保“四个平台”有效联动。该制度实行一年多来,三个乡镇已累计代办完成民生事项4000余件,涉及社保登记、计生资料收集、退休认证、民政救助、残联帮扶、医疗下村等方面,群众满意率达100%。
公益关怀,填补高山爱心帮扶“空白”。针对偏远山区高山空巢老人养老问题较为突出的客观情况,海曙区整合各类爱心资源,会同区爱心人士共同组建注册常青爱心公益组织,以横街镇为试点,根据山区老人实际需求,细分为生活护理、医疗、娱乐、精神关怀等若干个服务小组,定期上门服务,提供洗护、理发、医疗、戏曲表演等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并向高山空巢和失独老人发放印有志愿者信息及联系方式的服务卡,动态关注老人们的生活、健康、精神等情况。目前,已有近千位老人享受到高山上的公益服务。
结对跑助推薄弱村“摘帽”腾飞
城乡共建,巩固夯实基层堡垒。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是海曙区区划调整以来的重大命题之一。海曙区组织机关部门、街道社区、非公企业、社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对,推进“山下”与“山上”结对,并选派优秀区管后备干部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用城区的资源助力山村建强党员队伍,通过民生微项目、公益惠民、区域融合等方面联动,加速城乡融合,巩固基层堡垒。如白云街道牡丹社区与横街镇半山村结对,定期“送学上门”,开展各类公益服务活动,为原本基础薄弱的半山村党支部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村企结对,造血“消薄”促振兴。海曙区通过召开座谈会、组织实地考察等方式努力做好相关企业与山区薄弱村之间的精准配对,集中安排自身发展良好、社会责任感强的26家区内企业,以产业带动、资金支持、项目帮扶等多种形式开展“村企结对”,推动合作共赢。在章水镇梅龙村,由“村企结对”催生的600平方米居家养老院已顺利落地,住宿房间、阅览室、食堂、医务室和老年活动室等设施一应俱全,实现了产业资本与农业现代化的有效对接。目前,海曙区内年经营性收入低于5万元的村已全面消除,预计今年将全面消除年经营性收入低于10万元的村。
镇村联营,激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2018年,按照“抱团取暖、投资项目、保底收益、利益共享”的原则,由章水镇政府牵头,采取镇村参股方式,组建了乡村振兴投资公司。公司按照现有市场价集中收购闲置或低效利用的土地、山林等资源,通过“市场化运营、项目化运作”模式,把点状闲散资源串联成线,打造成优质资源包,统一对外招商。目前,已引进工商资本近2000万元,启动运营高山果蔬农业园等3个项目,按照“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的收益分配机制,预计各村每年至少分红10万元。
责任编辑:刘怡然
标签:章水镇论文; 海曙区论文; 代办服务论文; 网格员论文; 户籍人口论文; 山区乡镇论文; 就医难论文; 海曙区委改革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