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幕上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分型治疗效果观察论文_季东凯1,2

外伤性幕上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分型治疗效果观察论文_季东凯1,2

(1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江苏 张家港 215600)

(2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 江苏 张家港 215600)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幕上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分型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患有外伤性幕上急性硬膜下血肿的3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型治疗,治疗时间为4个月,评价患者的预后情况。结果:35例患者的治疗结局为23例恢复良好(65.7%)、5例中度残疾(14.2%)、3例重度残疾(8.6%)、1例植物生存模式(2.9%)、3例死亡(8.6%)。3例患者死亡原因分别为消化道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以及广泛性脑挫裂伤。结论:外伤性幕上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采用分型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预后效果。

【关键词】外伤性幕上急性硬膜下血肿;分型;治疗效果;预后

【中图分类号】R65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1-0206-02

随着社会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数量逐渐增多,该病指的是硬脑膜和蛛网膜之间血液积聚,这是因为脑挫裂伤和桥静脉破裂出血引起的,常发生在严重头部外伤。外伤性幕上急性硬膜下血肿的病情变化较快,治疗较为困难[1],效果和预后不理想,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本文中对35例外伤性幕上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进行分型治疗,具体情况如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患有外伤性幕上急性硬膜下血肿的3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进行分型治疗,重型有急性进展型和脑疝型(11例),分别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或骨瓣开颅,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轻型有自然消散型(10例)和血肿稳定型(14例),前者采用腰大池置管持续脑脊液引流或腰椎穿刺脑脊液排放治疗,后者按照血肿大小和症状给予颅内血肿清除术和微创置管治疗。其中男31例,女4例,年龄17~92岁,平均年龄(41.3±5.8)岁,受伤到入院抢救时间为0.5h~2d,平均时间为(3.9±1.2)h,经检查患者均有外伤史,CT检查后确诊。

1.2 方法

入院后所有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利尿、脱水等。重型患者标准大骨瓣开颅或骨瓣开颅,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颧弓上耳屏前1cm进行切口,旁开正中线2~3cm使顶部骨瓣成形,骨窗大小为(14~15)cm×(11~12)cm,完整保留额部骨膜,将硬膜剪开对血肿和失活脑组织进行清除,采用双极电凝止血,并冲洗蛛网膜下腔。若患者清除血肿后颅内压改变不明显、脑搏动恢复较慢的患者去除大骨瓣,将引流管放置在硬膜下,将硬膜腔扩大,尽量对额顶瓣复位。术后给予抗生素药物预防感染以及降颅压处理。

自然消散型采用腰大池置管持续脑脊液引流或腰椎穿刺脑脊液排放治疗,目的是缓解患者的头疼症状,防止交通性脑积水现象。血肿稳定型按照血肿大小和症状给予颅内血肿清除术和微创置管治疗,对患者的生命特征进行密切监测,对患者神志改善良好的进行头颅CT检查,若患者头痛明显,血肿量较多,可给予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1.3 评价指标

治疗4个月后,对患者的治疗效果采用GCS预后评分标准进行分级:恢复良好(再次融入社会生活,正常生活和工作,可能出现性后遗症)、中度残疾(神经功能存在缺陷,生活可自理)、重度残疾(生活不能自理)、植物生存模式(没有意识)、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以上记录的全部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采用(%)表示计数资料,若P<0.05说明存在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35例患者的治疗结局如下表1.3例患者死亡原因分别为消化道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以及广泛性脑挫裂伤。

表1 患者治疗结局[n(%)]

例数 恢复良好 中度残疾 重度残疾 植物生存模式 死亡

35 23(65.7) 5(14.2)3(8.6) 1(2.9) 3(8.6)

3.讨论

急性硬膜下血肿属于神经科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患者受伤严重、部位损伤较多,如不及时进行治疗将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外伤性幕上急性硬膜下血肿是急性硬膜下血肿常见的一种继发性损伤,患者的临床症状有单侧或双侧瞳孔散大,血压升高、脉搏缓慢、呼吸障碍等,临床表明其治疗的关键在于颅内压的降低。因为患者的损伤部位、损伤程度以及血肿大小等存在差异[2],患者住院后对患者进行分型,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针对性的进行治疗,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给患者进行血肿清除术,有效降低患者的颅内压,使患者的意识逐渐清醒,术后给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防止切口的再次感染对疗效产生影响。本文中对我院外伤性幕上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进行分型治疗,研究结果显示,35例患者的治疗结局为23例恢复良好(65.7%)、5例中度残疾(14.2%)、3例重度残疾(8.6%)、1例植物生存模式(2.9%)、3例死亡(8.6%)。3例患者死亡原因分别为消化道出血、多脏器功能衰竭以及广泛性脑挫裂伤。因此,建议在临床上对外伤性幕上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患者采用分型治疗,促进患者身体的恢复,降低死亡例数。

综上所述,外伤性幕上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采用分型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不同的病情采取不同的手术治疗方式,缓解患者的疼痛,提高预后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宽,谢才兰,罗玲等.外伤性幕上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分型治疗效果观察[J].山东医药,2015,9(44):69-71.

[2]罗玲,张宏,梁翠云等.外伤性幕上急性硬膜下血肿的新分型与治疗对策下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6,3(16):1470-1471.

论文作者:季东凯1,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1月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5

标签:;  ;  ;  ;  ;  ;  ;  ;  

外伤性幕上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分型治疗效果观察论文_季东凯1,2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