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首先引用叶圣陶先生的话点明生活原本就是作文之本,接着从“善于观察,积累习作素材;享受生活,丰富习作素材;走出课堂,捕捉习作素材;学会倾吐,精选习作素材”这几方面去阐述作文教学应如何让学生的作文贴近自身生活的,阐明这种教学方法也是新课改形式下作文教学的正确道路。
关键词:贴近生活 善于观察 享受 捕捉 倾吐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可见生活原本就是作文之本,任何作文都来自生活,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缤纷绚丽的。因此,让小学生的作文贴近生活,不但能够使生活多姿多彩、充实美满,而且能使生活处处都有文章。的确,在生活中学习写作,这是新课改形式下作文教学的正确道路,是完全符合学生习作心理的,也是符合当今社会教育教学发展趋势的。那么,如何能让小学生的作文贴近生活呢?我将谈谈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几点肤浅的尝试:
一、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积累习作素材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的,引导学生真实地写作,要先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再教会他们善于观察生活。现阶段的小学生,他们的生活空间相对比较狭窄,写作时,时常都会遇到“无米下锅”的现象。因此,我们要引导孩子们如何用慧眼去观察平常的生活;如何用敏锐的心去感悟平常的生活;如何在生活中挖掘出能扣人心弦的东西,去发现生活的美,从而积累更多的习作素材,巧妙运用到我们的写作中来。
那么,学生怎样才能逮住这些宝贵的生活画面呢?我认为主要是要多引导并反复提醒。在反复的提醒中,学生进行观察的目的就更加明确了,无疑为积累素材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同时要求学生坚持写日记,引导他们写自己在生活中观察到的新发现、新事物,捕捉住新的灵感,使他们的眼睛和大脑迅速敏锐起来,积累更多的习作素材。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学会处处观察生活、发现生活、记录生活的习惯,而且逐步进入“生活——写作——生活”的学习氛围中。
二、让学生享受校园生活,丰富写作素材
由于我们的学生都是住校的,为了让他们能写出“言之有物”的习作,我抓住孩子们在校的时间,安排了读、讲、说的锻炼机会。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主动交流和认真记录,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让体验到生活处处都能用笔去描绘,处处都充满着诗情画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丁有宽老师说的:“读写结合,相得益彰,读写分离,两败俱伤。”是的,作文教学就是要与阅读教学同步,就是要让学生在提高阅读能力的同时提高写作水平,从而达到“水到聚成”的目的。下课后带着学生观察校园的树木、花草,要求学生认真观察这些花木的与众不同之处,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仿写,同时用上一些生动、形象的词语来描绘。写好后,读给小组成员听,互相纠正个别错字病句,再抄正刊登在本班的小报上,最后给小报取个好听的名字。这样,学生不但能在校园内发现生活的美,而且随时随地都能用笔去编织心中的愉悦。平时利用晨读,每天安排3分钟讲故事活动,这活动很受学生欢迎,个个都积极准备,踊跃参与,大多数家长也为孩子出谋划策,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讲得更动听。经过不断地自主练习,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普遍提高了,尤为欣慰的是差生也敢登台展示,尽管有时也不够理想,连一向内向的学生也努力争取机会,慢慢就容纳到集体中来了。为学生创设练习平台,使他们的校园生活变得如此多姿多彩,这样,写文章时就能妙笔生花了。
三、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捕捉习作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源在于生活,脱离生活,写作就无法谈起。”多彩的课外生活是写作题材的源泉。因此,要让我们的教学扩展到无限的生活中去,让我们的课堂吸收更多的清新空气。我引领学生摆脱课堂的束缚,去亲身接触生活中的各种人和事,孩子们有了真切的体验后,选择的题材就别具一格了。这样捕捉生活中的素材,既拓宽了学生写作的空间,又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搭建了更完美的人生和价值平台,使习作课堂更高效。
四、鼓励学生学会倾吐,精选习作素材
学生有了丰厚的习作素材时,很自然就会想要倾诉、想要表达。为此,我们就要抓住学生的灵感,因势利导,让他们真实、自然地倾吐,使之一吐为快。 孩子们有许多奇思妙想,甚至是异想天开的,我都鼓励他们趁此宣泄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心声,最后让他们把自己感受最深、体会最真的话写下来。这样有目的精选出来的素材,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写出来的文章就有骨有肉,感情真挚而丰富。学生情溢心间,滔滔不绝,都说出了自己的看法,分析得很到位,组织语言有序,表达也很清楚。正当孩子们情绪高涨时,我要求他们把刚才的所见、所感选择一个角度写下来。这样,孩子们都能把自己观察到的亮点准确地进行描绘,作文既真情,又形象生动。
的确,现阶段的作文教学,必须要贴近生活,让学生把生活的乐趣融入课堂;把生活的激情洋溢于表;把写作的灵感回到生活。这样,孩子们的童真就会得到情感的升华,就会在作文中芬芳吐蕊,作文教学就会生趣盎然,就会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一道亮丽的生命线,必将会硕果累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曾葆春《学“陶行知”思想,写“生活化”》.作文,2009,(5)。
论文作者:林金兰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2
标签:习作论文; 学生论文; 素材论文; 孩子们论文; 自己的论文; 贴近生活论文; 就会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