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放弃:新世纪不可或缺的教育_生活教育论文

学会放弃:新世纪不可或缺的教育_生活教育论文

学会放弃:新世纪不可或缺的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不可或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在打破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在资源有限、温饱尚有问题的条件下,学会竞争、学会生存肯定是教育的主要目标和内容。在一段时间里,原被压抑或被禁锢的个人主体性一旦解放出来,除了形成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外,还带来不小的破坏性(如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引发的内耗和伤害,甚至包括盲目地陷入忙碌紧张而不能自拔等等)。这种由竞争导致的破坏性并不是不可控制的必然“代价”,并不能因为矫枉必须过正的理由而任其发展下去。所以,有理性的人们逐步发现,盲目的竞争反而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地球的保护,各种因素迫使人们感到要彼此相安无事,就必须学会共同生活。简言之,学会生存需要学会共处,学会竞争也不能少了学会放弃。这两个相辅相成的对子,就构成了新世纪教育的特殊内容。或许,人们对前三个“学会”不会有太多异议,而对“学会放弃”也混迹于其中可能难以接受;因为无论从感情上还是理智上,后者给人的感觉都是灰色的、消极的。于是,我们有必要来讨论一下“学会放弃”。

“学会放弃”之中,“放弃”之义简单明了(置之不理,弃之不求),而加上“学会”二字,其意义就复杂多了。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多种理解。一般说来,至少也有消极和积极两个方面的理解。

从消极的方面看,倡导人们学会放弃的祖师当推老庄。其放弃之极便是遁世无为,放弃一切竞争乃至无所作为。当然,其根本目的是保全人的自然生活不受“有为”之争带来的伤害,这种思想除了在某些哲学、宗教观中有所反映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因时尚而不同程度地存在。

从积极的方面看,学会放弃是为了和平共处的适度选择。在这一点上,孔孟的礼教具有代表性。众所周知,儒教是主张入世和自强不息的,同时也强调在“礼制”,亦即人伦秩序中和平共处,“孔融让梨”的故事便是一个生动的写照(实质上是放弃竞争而维护人伦关系及其精神)。交通中的安全礼让、过独木桥等例也是如此。再者,在欲望无限与资源、力量有限的矛盾中,适度选择也是学会放弃的积极方法。

还有一类放弃,表面上是放弃,实质上是为了更利于竞争。如孙武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地有所不争”等兵法,“三十六计”中的“走为上”计,列宁的“退一步,进两步”,以及日常的俗话“退一步海阔天空”等等。学会这种放弃主要是学会竞争策略,掌握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以暂时的放弃争取长久或最终的胜利。

面对如此多种的放弃,怎样才算正确地认识、正确地“学会”呢?这就需要研究什么不应当放弃,什么应当放弃。

首先,什么不应当放弃?在生存条件并不宽裕的竞争氛围中谈此问题似乎有些奢侈或多余,但静下心来思忖一下,并不是所有有用的东西和欲望都不应放弃,而什么不该放弃的问题也没有真正说清楚。问题便在于,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就有不同的说法和选择,上面几种放弃便暗含着几种不放弃的内容。作为兼容人类文明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和人生观,应当整合已有不可放弃的对象及观念,以全面、和谐、自由的社会个人及其生活为终极价值,构建基本的不可放弃的层次系统。这种不放弃至少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或前提,可以汲取精华作为结构的底层。再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首先必须吃、穿、住,然后才能够从事精神活动。这即是说,维持人的生活及再生产的最基本的物质生产条件及生活资料不能放弃,在此基础上,人的自觉自由的意识(包括智慧、科学)及精神生活(包括理想、伦理)也不能放弃。还不能忽视的是,社会主义强调人的社会性,即注重人与人结成的社会关系所体现的共同需求及其价值;人最需要的是人类彼此的关怀。因而人的社会关系及其社会性不能放弃,不能自我封闭、彼此孤立甚至自绝于人类社会。进一步看,即便以人为本,不放弃人作为人的价值,还必须注重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不能放弃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自然规律,不能放弃“天人合一”的朴素观念。

其次,什么应当放弃?抽象地说,假的、丑的、恶的东西应当放弃。但是,同样因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不同,你所认为的假、丑、恶,他可能看成真、善、美。尽管如此,在人类或一定社会关系范围内,共性的价值依然存在,其对立面否定性的共同价值也应该存在。我们仍然可以理出基本的层次结构。第一,有害于或不利于个体生命存在的因素应当放弃,这一点本应无可争议,因为个体生命的存在是人类生产生活及其延续的前提。所以,否定个体生命的欲念及行为都是违反人道的。故意伤害他人,无力承受困难或挫折而自残或自杀等都属应放弃之列。然而,某些特殊情况容易引起异议,如战争中的牺牲、宗教中的献身等等。这里面是否放弃的缘由很复杂,非三言两语能讲清。第二,片面、过度的欲望和行为应当放弃。应该说,人有一种趋利避害的本能;所以,无论在物质生活或者精神生活中,人们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追求名利,放弃“吃亏”。然而,当本能抑制了理性时,人就会听任欲望的摆布,难免会犯下片面追求、纵欲无度的错误。所谓片面,并非指专长或分工的职能,而是指从意识到行为都偏执一隅,看似不肯放弃,获取很多,实则放弃的更多,只获取了一点。第三,自卑或自大的心理及行为应当放弃。不要小看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自卑和自大,它们实质上反映出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处的不和谐关系及其心态。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自卑所表现的低人一等和自大所表现的高人一等,都破坏着人们平等交往、和谐相处的关系,也压抑和消耗了人的创造性和潜能。同类生嫉妒、文人相轻的现象便是如此。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卑和自大带来的损失同样不可低估。当人类还处于蒙昧阶段时,人们虔诚地匍匐于自然面前,崇拜神灵,将人的本质异化为宗教的本质;当人类掌握了科学技术,对自然有些认识的时候,一些人又沉不住气,狂妄自大起来——对人自身及其本质又忘记了认识,忘记了“人定胜天”只能在符合自然法则的前提下才有意义。实际上,人类已在被迫地部分吞食凌辱自然而结出的恶果。“学会放弃”与其说是一种理论,莫如说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是一个教育者怎样教、受教育者怎样学的问题。因此,怎样学会放弃是需要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对此,笔者暂且提出两点设想。

其一,在教育者中树立一种观念,即“学会放弃”是新世纪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要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一是因为长期以来人们都将“放弃”当作消极、怯懦、无能的代名词。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学会竞争还来不及,怎么能够唱反调又去学会放弃呢。二是因为现实生活和教育实践中已经有了多种“学会”。现实中有什么需要,教育中就要求学会,即便是“放弃”,老师、家长不都是教学生学好不学坏吗(“不学坏”就是学会放弃),何须画蛇添足,再提出“学会放弃”呢。对此两点看似合理的错觉,除了本文第一部分所述的大背景外,还可以作几点补充说明。第一,尽管朴素的辩证法在我国古来有之,然而,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仍然根深蒂固,看问题习惯于各执一端。学会竞争确实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必要的教育内容,但它不但不排斥学会放弃,而且也只有学会了放弃,才能真正地学会竞争(有所不为才有所为)。如果说竞争与放弃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那么加上了“学会”二字,其关系就变得愈发统一了,因为有了学会就不是盲目的或本能的竞争或放弃了。如果单方面注重学会竞争而疏于学会放弃,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偏向一端,就会轻视继而鄙视学会放弃,反之亦然。所以,我们不能厚此薄彼,或认为二者是唱反调。第二,现实世界确实是浑沌、复杂而无序的统一体,但又相对地呈现出明晰、简单和有序。而且,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在于认识和把握这后一面。尽管顺应环境的无为而治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但使环境顺应自然与人的规律更能体现人的主体性,更适合于人与自然共存共荣。因此,与其让“学会放弃”浑沌、散乱、自在地潜藏于现实中,还不如加以清晰、系统、自觉地认识和掌握。正如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等一样,它们原本蕴涵在生活和教育之中,但仍有必要提炼出来,加以倡导。只有将其化为教育者的自觉意识,才有可能转化为教育行为。

其二,摆正学会放弃在教育大系统中的位置,探索并整理出能够操作的子系统内容。摆正位置,除了将其从浑沌、散乱和自在中找出来,给予不可或缺的地位外,更要强调的是不能矫枉过正,将学会放弃提高到一个不恰当的位置,而要冷静地、实事求是地加以衡量,放到诸多“学会”之网中的一个网结上,这样更容易落实而不致于落空或拔苗助长。探索和整理可供实施的子系统内容,就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像任何一种专题教育一样,也要研究找到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载体)和方法。否则,只能作为一种教育精神宣传一下而已。当然,这项研究需要一个过程,也需要先寻找一下切入点。依笔者管见,这个切入点便是学会放弃的基本目标和内容。概括地说,基本目标就是教育学生逐步学会用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主客观统一)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其他价值客体之间的伦理关系,去适当地对待和处理这些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竞争中)产生的矛盾,不同程度地提高协调生活的能力,从而能有意识地构建和实现和谐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具体而言,便是在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指导下,人对主体及主体与客体之间存在的物质与精神对象的取舍态度、策略及行为方式。关于内容方面,我们在讨论什么应当放弃,什么不应当放弃时已有初步探讨,这里就不展开叙述。至于途径和方法,可以这样设想一下:学会放弃是一种生活观和教育思想,就像学会生存、学会竞争一样,它可以渗透在教育的各个环节和过程中,却不能作为专门的课程。尽管如此,它并不是捉摸不定,不可把握的,可以将其灌注于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中,并通过教学大纲、教材、教育教学活动反映出来。例如,课程教学大纲及教材可以将原来已有的这方面内容加以明确、调整,从生活事实到哲学原理,整合成一条教师心里有数、学生学得有效的序列。其实,人文社会学科教程大多可以渗透,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孔融让梨”便是已有的素材之例;初中的《社会发展史》和《历史》,高中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常识》,大学的《人生哲学》和《哲学原理》等课程也可以有意识地沟通与衔接。自然科学教程同样可以相辅相成,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客观的现象及其科学认识,如“物极必反”、“过犹不及”等等更能够证实学会放弃中的某些本质规律,更能令学生心悦诚服。再如,可以将课堂教学和课外各种活动(包括在家里和社会上)结合起来,有意构造相应的氛围,让学生在可感的境遇中加深理解,学会应用等等。

笔者在此提出并探讨学会放弃并非心血来潮,也不是想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而是在历史经验、现实生活和教育实践中有所体会,感到有必要注意易被忽略并对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带来影响的因素。当然,要想在一篇短文里将学会放弃这样一种貌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题目讲清楚,非识见所能及。若能引起一点关注,便是笔者的奢望了。

标签:;  

学会放弃:新世纪不可或缺的教育_生活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