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中学文学教育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跨世纪论文,中学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我国的中学文学教育经过艰苦的努力,在这世纪交替之际,终于有了一席之地。1986年的语文教学大纲,在近30年不谈文学教育之后,终于提出了文学教学的要求。1992年和1996年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提得更为明确。现在供实验用的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文学作品课文约占课文总数的60%,其中高二全为文学作品,高三文学作品课文占三分之二。这给我们的信息是:中学文学教育已经有了它应有的地位,中学文学教育将从此走上正确健康的轨道,发挥其语文教学中应当起到的重要作用。
(二)
中学文学教育从80年代起就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是因为其自身功能和社会的发展。
从其自身功能来看,可以归为如下三个方面:
第一,它比其他文体的教学更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语言艺术水平。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而听说读写能力层次的评判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学生语言艺术的层次。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见“文”的份量。文学作品“第一要素是语言”,它是语言的艺术,让学生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他们就会欣赏到语言艺术的精华,在含英咀华中获得丰厚的语言底蕴,从而使一般文章的写作生动活泼,口头的表达富有吸引力,文学的创作流光溢彩。
第二,它在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特别是激发和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方面,作用非同小可。文学是一门艺术,它塑造形象,创造意境,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感染力,它最能揪住学生的心。阅读好的文学作品,不但可以获得相关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提高感悟生活的能力,而且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鼓舞学生的志气,在美的享受中获得持久的学习磁力。
第三,它在完善大脑功能,提高学生思维质量上得天独厚。文学教育不但能提高语言的质量,而且还能提高思维的品位。文学,主要是诉诸形象,诉诸情感,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加强文学教学,可以大大改善中学语文教学中以理性思维为主而导致学生思维畸型发展的状况,有力地推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同时文学的欣赏和写作,也是一种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概括的过程,也就是说,它也是进行抽象思维的过程。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共同发展,使人的左右脑互相配合、协调,在语文教学中,当首推文学教学。
文学教育自身功能决定了它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又使它的地位更加显耀。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育是服务于生存需要的教育,它以知识,技能教学为主,以实用文章教学为主要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需要丰富的精神生活,用较丰富的文学情感来调节在激烈的经济生活中快节奏的自我,用较高的文学修养来抵御不健康文化的侵袭,用较犀利的文学艺术眼光观察世界,用较锋利的文学艺术手法改造社会。因而,21世纪中学文学教育地位举足轻重,任务十分艰巨,中学文学教育紧锣密鼓的工作,现在就应当开始了。
(三)
在过去,中学文学教育一直靠边站,现阶段,虽得到了重视,但还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文学教育的功能基本上没有得到较好地实现,这恐怕是我们语文教学效果差和效率低的一条主要原因。
我们对语文教育效果历来不敢高赞,20多年来一直滞于“少、慢、差、费”,现在仍是效果欠佳。最近,《中国教育报》记者李建平同志对中学语文教育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在《中国教育报》上连续发文,引起人们良多感慨。这里有两段摘录:
——据北京教研部门反映,近几年高考,语文成绩总是几门学科中最低的。1997年高考,北京市西城区56所中学语文平均及格的只有两所学校,其余学校全部在及格线以下,全市语文平均只有77.8 分(满分150分)。(注:分别见《中国教育报》1998年3月11日、3月12日第2 版李建平文。)
——北京某重点中学一位语文教师曾对高一新生班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发现对语文学科感兴趣的不足10%。据上海市两次抽样调查显示,中学生对数理化课程注意力集中的占91%,而语文只占15%。(注:分别见《中国教育报》1998年3月11日、3月12日第2版李建平文。)
学生的语文成绩如此不理想,不能不证明我们现阶段语文教育的失败。为什么会失败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二则材料恰恰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表征,那么多学生不喜欢语文,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学生的语文成绩普遍上不来,那是不言自明了。
一位学者曾说,语文学习的真谛只有四个字,那就是“兴趣”和“积累”。我十分赞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丧失,与语文教学中缺少文学性有着天然的联系。从教学内容来看,文学教学过分地少。这倒不是说文学作品在教材中选得少,其实,文学作品课文相对其他文体来说是够多的了,这里是说,教学中少有文学作品的教学,表现在:一是相当一部分文学作品安排在记叙文单元里,当作记叙文来教;二是大多数文学作品单元的教学,教师们没有教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教学;三是作文训练中文学作品的写作是禁区。这样,语文教学中学生最喜欢的内容或者为某个知识点在进行着机械的操练,或者是美美的课文被支离破碎了,或者是捆住了学生的翅膀,学生难以飞上高空自由翱翔。从语文教师来看,多数教师的文学素质有待提高。盛海耕先生在《应当重视诗歌教学》一文中谈到,他用1983年4 月《诗刊》上韦其麟的《欢乐》诗,在近10年的时间里曾向500 名左右的中学一级语文教师进行简单测试,即要教师从三道评价题中去选择,结果回答正确的只有20来人,约占4%。(注:见《语文学习》1997年第6期第2—3页。)教师不会赏析诗歌,怎能教好诗歌呢?不会欣赏文学作品,就很难教出文学的韵味;韵味不出,兴趣也就全无,这是其一。其二语文教师教学的主要工具是语言,他应当是语言艺术家,而很多教师的课堂语言缺少艺术性,甚至平淡乏味,毫无个性和情感色彩,生动活泼的内容不能展现,作者的情感不能传达,在这样的课堂氛围里,学生昏昏沉沉,迷迷糊糊,也就毫无兴趣可言了。其三,语文教师的教学手段不富文学性。一位学生说,数理化虽然难学,但有实验,有推理,破题之后给人以无限的欢乐,而语文每堂课不就是字呀、词呀、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之类的,枯燥得要命。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占绝对统治地位,加上嘴不利,当然枯燥,令人生厌,语文教学手段要文学化,也就是说运用文学艺术的原理进行语文教学,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发展学生的语文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
根据中学文学教育的现状和新世纪对国民素质的要求,加强中学文学教育刻不容缓。这里第一要着就是师资的培养和培训工作。
加快高师文学教学改革步伐,力图改革知识型结构体系,建立知识,技能、能力于一体的教学结构系统,对学生进行立体的文学教育,是新世纪中学文学教育师资泉源。据我所知,高师文学课程一般开设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三门课程,它们在编排上和教学上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严重倾向。从编排来看,以“史”为线索,作家作品是例子,是为“史”服务的。从教学上来看,教给的基本上是“文学史”的知识,学生掌握的是“文学史”的大致轮廓。致于作品的赏析能力,教师们重视不够。在文学教学中,虽有重点作品的讲析,但教师们往往不注意将自己的赏析方法归纳给学生,更不注意练习,作业做得少,致使学生听了老师多篇文章的赏析之后仍不能独立操作。考试时,如是教师讲过的,则依样画葫芦,照猫画虎,就那么几句;如是分析未讲作品,则怨恨顿生,为不丢分,一句掰成三句讲。这直接影响学生的文学教学素质,不会赏析就不会教学。一位实习生面对“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优美诗句,竟然说:“这有什么好教的。”面对文学教学这种状况,我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我们将文学课程分为知性课程、情性课程和行性课程。知性课程包括文学史知识,文艺理论知识等;情性课程包括文学的阅读和赏析;行性课程包括文学写作和文学教学。我们认为这三位一体互相贯通相互促进的文学教改活动,能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又培养能力,使他们一走上教学岗位,就能初露锋芒,一改中学语文教学那种沉闷气氛,使中学生受到具有文学气质的新型教师的感染熏陶,从而爱上语文,学好语文。
加强师训工作,提高在职教师文学教学能力,是进行中学语文教育,发挥其应有教育功能,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长期以来,语文教师们头上有一个“不要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的紧箍咒套着,再加上语文教学中“语言学派”的统治,致使文学教育得不到落实,教师们也自然上不好文学课。各地师训部门现在中学教师学历教育告一阶段的时期,应着重考虑这方面的工作了。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教科书在各地实验,不久将向全国推广铺开,如果教师的文学教学能力跟不上来,是难以教好这套教材的。教师们也应积极努力,通过自修,通过实践,不断总结文学教学经验,用文学的情感,文学的语言,文学的形象,闯出一条属于自己又属于21世纪的中学文学教育之路。
(五)
加强中学文学教育,当然还有一个教材的问题。要使文学教材更好地为文学教育服务,有着许多问题需要思考和处理。
笔者认为,初中阶段和高中一年级是向学生进行文学教育的黄金时期。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这一年龄段是他们语言、思维、心理大变化的时期。从语言来看,一个人一生中有两个加速发展的时期。章熊先生认为,第一个是世界公认的4—8岁(一说3—6岁),他称之为“学话时期”;第二个则发生在青春发动期(中学时期),他称之为“语言变化时期”(注:分别见《中国语文教育史纲》,张隆华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版,第466页,第354页。)。 章熊先生大致确定了学生语言第二次加速发展的时期,其实更准确一点应是在12—16岁左右。这一阶段是学生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学生想说,爱说。从思维来看,学生此阶段也是形象思维飞速发展的时期。以前我们总以为,初中阶段是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其实不然,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这时期学生的形象思维仍在飞速向前发展,同时抽象思维也在急速向前推进。此时加强文学教育,正好带动这两种思维同时发展。从学生心理来看,此时他们思想活跃,心是敞开的,无忧无虑。正是生动活泼的文学教育的好时机,此时如果他们受到良好的文学教育,那种美好的形象,将伴随他们度过一生的时光。一位50年代受过汉语文学分科教育的老师曾对我谈起那时的文学课本,津津乐道,并当场背诵了《陌上桑》、《木兰辞》等名篇,看着他那美滋滋的样子,我感受到了文学教育的魅力。因为如上的理由,我认为初中和高一的语文教材应以文学作品为主,此时主要应向学生进行文学教育,不宜在此段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大练三大实用文体。我们现有这种训练结果,学生初中毕业了,甚至高中毕业,还是大部分语文能力不过关。我们也深刻感到,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是随年级上升而递减。小学有兴趣,到了初中,一年比一年差。文学的学习,也不能说不实用,很多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里有了文学的因素,便易于让读者接收。文章家都是文学功底深厚者,毛泽东、周恩来、郭沫若等文章不是更富吸引力吗?当然学生要训练一般文章的写作能力,以适应社会生活,但学生有了一定的文学功底,他们一般文章的学习会容易得多。故可将三大文体训练,应用文章训练安排在高二、高三,初中阶段在进行文学教育的同时进行一些基本的语言知识和应用文的训练较为合理。
为加强文学教育,教材宜分科编写。50年代的汉语文学分科教学,是在对历来语文教学分析上进行的大的改革。1953年12月,中央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给党中央的《关于改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报告》中说:“我国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历来是把语言和文学混在一起教。这样教的结果,不论从语言方面看,还是从文学方面看,都遭到了很大的失败”。(注:分别见《中国语文教育史纲》,张隆华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版,第466页,第354页。 )《报告》还对失败的原因进行了具体分析。这种判断和分析是正确的。后来的教材多为混合型,从教学结果来看,各方面都未达到预期目的,其中,文学作品的教学成了语文教学的一种点缀,它的价值远远没有发挥。文学教材单独编写,或分编,单独设科教学,有利于将其落到实处。张志公先生主张在中学单开一门文学课,(注:见张志公《教材改革要面向现代化建设》,《中学语文教学》1995年第1期。)我十分赞同。
及时提供当代最优秀的文学作品,供教师教学和学生阅读,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措施。魏书生的报告文学日,让他的所有学生牵肠挂肚。在这一日的语文课上,他给学生讲优秀的报告文学,讲当代优秀的人物和振撼人心的事件,学生被深深地感动着。其他课可以不上,但星期五的“文学欣赏课”落下来,学生一定要魏老师补上。这表明,当代学生关心社会,追求真善美,对课本以外的接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更加关注,学起来更加有兴趣。教师有责任也应当搜索一些资料,剪辑一些作品,给学生读。如写“春”的散文,一到春季,各种报刊均有刊载,可以拿来与朱自清的《春》比照着读。一辈子学生心目中只有朱自清的《春》,这是学生的悲哀,也是教师的无能,可能也是教学失败的原因,因为始终出不了有限的教材,也就无所谓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有关部门在组织人力搜集当世适应中学生学习的文学精品,或编集子、或做活页,及时给学生品尝,是文学教育的一件幸事。叶至善先生谈到他读书的时候,就有活页文选,每期他的教师下发一堆让学生来读,现在我们又何不借鉴借鉴呢?
(六)
我国有着对学生进行文学熏陶的优良传统。封建时代“五经”中的《诗经》就可以说是一本文学课本。萧统的《昭明文选》是一部诗赋文章总集,全书分辞赋、诗歌、杂文三大类,选文重辞藻声律,讲究文学性。《文选》一问世,便成了学生必修的课本,以后历代仿其体制编有选本,供学生学习。还有唐诗、宋词,明清小说选集,也为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这些语文课本,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才子,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稚童儒生。历代的伟人也无不受益于它的帮助,获得过它的恩泽。鲁迅、郭沫若的成就自然是归功于他们的文学气质;毛泽东、周恩来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他们的文学素养功不可没;当代著名教坛人物魏书生才华横溢;教坛老前辈于漪老师语言是“蜜”……有人说,21世纪的语文教育是文章教育和文学教育并重的时代,这是高明的预见。现在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对传统的文学教育进行批判和继承,对现在的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和调整,对未来的文学教育进行展望和规划,脚踏实地努力奋斗,以期21世纪有着真正意义上的文学教育。
收稿日期:1998—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