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嵩山医院 150036
摘要:目的:探析中医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6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中医治疗措施,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CO、CI、EF以及SF-36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毒副作用。结论:使用中医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疗效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心律失常;安全性
冠心病属于临床常见的病症之一,冠心病心律失常是冠心病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1]。一般较为轻的冠心病心律失常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随着病情的逐渐发展,会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如胸闷、心悸、低血压、头晕等,严重的还会出现晕厥、休克,甚至猝死情况。目前,临床多采用西药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虽然治疗效果较为明显,但具有较大的毒副作用,加上介入治疗的费用比较昂贵,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临床使用的范围。在我国很多医院开始使用中医治疗该类病症,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所在医院采用中医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取得令人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3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96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对内科疾病中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标准,同时得到冠脉造影的证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42~65岁,平均(52.6±5.1)岁;病程0.8~3年,平均(2.0±0.4)年;其中单纯心律失常11例,合并心力衰竭14例,伴有心脏扩大23例,房室传导阻滞11例,早搏25例,心房纤颤4例,束支传导阻滞8例。对照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41~67岁,平均(51.9±4.8)岁;病程0.7~2.9年,平均(2.1±0.2)年;其中单纯心律失常10例,合并心衰12例,伴有心脏扩大26例,房室传导阻滞9例,早搏27例,心房纤颤5例,束支传导阻滞7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该组患者常规的治疗办法,即包括抗凝、降脂治疗等,同时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如盐酸普罗帕酮,450 mg/d,分3次服用;或口服胺碘酮片,0.6 g/d,分3次服用。另外配合静脉滴注辅酶A、三磷酸腺苷、肌苷等治疗[2]。
1.2.2 观察组 给予该组患者对照组基础治疗方法上,给予中药治疗。组方:五味子5 g,麦冬15 g,人参10 g(另煎),白芍10 g,赤芍10 g,甘草5 g,丹参30 g,琥珀5 g(研冲),生杜仲20 g,龙骨、牡蛎各20 g,桂枝6 g。随证加减:若阳虚者则加远志10 g,附子10 g;若阳气偏虚者则加桂枝至12 g;若阴虚者则去桂枝加百合20 g,生地20 g,龟板15 g,阿胶10 g;若血虚不寐者则加入柏子仁10 g,炒枣仁15 g,夜交藤25 g;若便秘者则加黄芩10 g,大黄10 g;若心火上炎者则加川连5 g,生地25 g;若血脂高者则加生首乌15 g,山楂15 g;若瘀象明显者则加桃仁10 g;若肥人夹痰而晕者则去五味子、白芍,加白术15 g,天麻10 g,半夏10 g。以上方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服用。治疗一个月后对疗效进行评估。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尿常规、血常规、血脂、血糖、肝肾功能、血压、心率状况。观察记录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与此同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仪监测患者治疗前后的CI(心脏指数)、CO(心排出量)、EF(射血分数)。并用SF-36生活质量调查表对患者的社会功能、生命活力、整体健康状况、机体疼痛、躯体角色、躯体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角色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由患者自行填写完成,再由医护人员收集整理)。
1.4 效果评价标准
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并自觉无心悸现象,行心电图检测显示窦性心律,心率显示正常,且心肌缺血症状消失;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一定改善,偶有心悸现象,行心电图检测显示为窦性心律,心率基本正常,或个别ST段压低;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有些甚至加重,行心电图检测,显示无好转迹象[3]。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7%,优于对照组的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现有任何毒副作用,整体安全性较高。
2.2 心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的CO、CI、EF、SF-36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治疗后CO、CI、FVEF、SF-36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冠心病在发达国家的发病率较高,因此被称为“头号杀手”[4]。该病在中老年中较为常见,且发病率有逐步上升趋势。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心血管疾病将成为世界第一大致死疾病[5]。可见,冠心病已成为影响中老年人生命健康以及生活质量的主要病症之一。冠心病心律失常属于冠心病最为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研究表明,患有心律失常会损坏患者的心脏泵血功能,严重时还可能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冠心病心律失常也属于高危病症之一。目前临床常使用西药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如肠溶阿司匹林、美托洛尔等。这类抗心律失常西药多属于化学合成药物,患者服药后见效快,治疗效果明显,但通常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如心悸、头晕、失眠等。加上介入治疗的费用较高,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另外其他的治疗方法,诸如起搏器、射频消融、除颤器等有创方法虽然也有一定效果,但治疗费用也较为昂贵,很多患者也难以承受,也因此难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随着我国中医事业的弘扬和发展,在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医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医认为,心律失常常见有心动过缓或过速、心房纤颤、房室传导阻滞、过早搏动等,属于“怔忡”“惊悸”范畴。多因饮食不当、年老体虚、外协内侵、情志失调等导致,继而致使患者心神不宁、心脉气血运行不畅而引发悸动不安、心神动摇等症状。分析其病机主要以本虚为主、因虚而致病,病位在心,常常累及脾、肾、肺,使脏腑功能失调,以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起心律失常。因此治疗以补气调血、调和阴阳为主,以活血通络为辅。在进行辨证施治过程中,配合专方专药治疗能有效提升治疗效果,另外,注重善后服药,对预防和减少复发有重要作用。
配合专方专药治疗应遵循灵活运用的原则。虽然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可能存在差异,但势必在某些环节上存在共同的病理变化。如缓慢型的心律失常多为自律性降低或传导阻滞,而快速型的心律失常的共性为折返运动引发或自律性增高。因此在治疗该病症时应有针对共同病理的基本治疗办法。如中药方剂中的桂枝、人参等属于益气温阳类药物,具有增强窦房结的兴奋度、加快心率和房室传导等作用。本研究中,采用基础药方治疗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型的患者采取加减法治疗,这在一定意义上符合辨证施治的原则。但由于中药的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且有些药物性质过于苦寒或过热。因此在煎服时宜采取逐渐递增的方式,以提高患者服药的适应性。
本研究中,观察组使用中药治疗,在药方中含有五味子、麦冬,有益于养阴;甘草、人参益气;桂甘有益于通阳、芍甘益于养阴、龙牡潜阳、白芍和丹参有益于补血等。通过多方的协调有助于起到调和阴阳的功效,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类型的患者加减治疗,充分发挥辨证施治的优势,从而有效提高了治疗的效果。经中药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1.7%,与使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64.6%)相比,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心功能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包括CO、CI、EF、SF-36评分,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以上指标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张辰浩的研究成果相一致。另外两组均未出现明显的毒副作用,可见使用该药物的安全性较大。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效果显著,且治疗的费用相对较低,且安全性较高,毒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肖艳梅,刘金龙.中西药结合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90例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3):136.
[2]刘成.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40例[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1):187-188.
[3]边永红.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40例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4):371.
[4]李阳,庞敏.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纂要[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5):32-33.
[5]吴秀锋,曾庆德,张新彦.中医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探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3,13(5):26-27.
论文作者:毕明昌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30
标签:心律失常论文; 冠心病论文; 患者论文; 统计学论文; 对照组论文; 差异论文; 中医治疗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