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代偿规律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工作论文,规律论文,利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人们进行利益导向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了。传统的利益导向往往存在两个主要的缺欠:一是偏重于外引导而忽视内引导,即不注重把党和国家的集体需要与对象自身的内在的需求相结合,这样无形中就往往把“牺牲奉献”变成了外部强加给主体的东西;二是只注重“以魂导利”而忽视了“以利导利”,不懂得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政治需要,归根到底也不过是利益的一种具体表现而已。由于以上的两条原因,在有些地方,利益导向就显得苍白无力。而造成这两个缺欠的一个重要的认识根源,就是不懂得人们的利益需求系统是一个代偿结构,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利用这一结构的代偿规律,才能因势利导,并且把“对利益进行导向”和“用利益进行导向”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一、人们的利益需求是一个代偿结构
所谓代偿,就是系统或事物在某一阶段或某一成分的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用该系统或事物在其它阶段或其它成分的功能代替和补偿。这是宇宙万物间的一种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中所潜含的规律,我们即称之为代偿规律。
利益代偿的理论依据,大体上可以概括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人们利益需求发展的绝对不平衡性和利益需求结构对平衡的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利益代偿的必要性。事物发展的绝对不平衡性是一个客观实在,宇宙间没有也不可能有绝对平衡的东西,因此,差别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人们的利益需求也是这样。由于种种内外因素、时空条件、主客体状况的不同,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利益需求发展的不平衡性。以人们最经常碰到的“得失”为例,在一个社会里,不可能所有的地区和单位得失相当,发展齐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鼓励公平竞争,优胜劣败,从而各得其所。承认差别,鼓励先进,利用发展的不平衡性,是市场经济的根基。同样,在一个单位内部,不平衡性也是绝对的,一部分人发了,富了,升了;而另一部分人则相对穷了,败了,降了,失了。这都是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即使是在一个人自身内部不同的利益需求成分之间,发展也是不平衡的,此得彼失,此伏彼起,“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苦闷和喜悦也是经常发生的。总之,人们的利益需求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绝对的。
但是,人们的利益需求结构又要求具有一定条件下的相对平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有公平的竞争,有宏观调控机制的保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不能靠坑蒙拐骗,也不能允许新的两极分化发展到极端。如果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单位、一个人没有某种相对的平衡机制,那么,国家和社会就会动乱,集体和单位就会垮台,个人就要精神崩溃,一切生存发展的问题都无从谈起。可以说,于绝对不平衡中建构某种相对的平衡,是自然界的天性,社会的永恒追求,政治的题中大义,人类心灵的一种本能。这种建构平衡的基本手法就是替代和补偿。阿Q挨了赵太爷和假洋鬼子的打,又挨了王胡子的打,想来想去,只好用“儿子打老子”来弥补自身的失落。它证明了追求平衡是人类的一种天性本能,如果不能用正常的方法替代和补偿的话,有时甚至不惜采取自我欺骗、自我麻痹的手法来扭曲自己,建构一种虚幻的平衡,否则就活不下去。欺骗和隐瞒是道德上的堕落,但在病理学和心理学上则具有科学的价值。这些都是利益代偿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明证。
其次,人类的利益需求诸要素之间相互转化的趋势提供了利益代偿的现实可能性。任何事物都在一定的条件下发生矛盾转化,人们的利益结构内部也是这样。构成人们利益需求的经济、政治、精神三大基本成分之间也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经济需求可以转化成政治需求和精神需求,精神利益也可以转化成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这种转化的趋势是必然的。这就为利益代偿提供了客观的可能性。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节衣缩食买彩电”、“省吃俭用购住房”,以“为人民服务来获得巨大的幸福感”等等,都是利益代偿的生动体现。因此,利益代偿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能的。
二、利益代偿的基本特征
利益代偿的具体形式具有多层次、多方面、跨时空和多样化的特征。
首先,利益代偿在纵向结构上是多层次的。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物质的、经济的利益是其它一切利益的基础。人们只有首先解决了吃穿住用行等基本的生活需要问题,才能从事政治、艺术、科学、文化的活动,才会追求政治地位和精神需要的满足,政治权力不过是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而已。但是,人作为社会的存在物,又有对于政治利益和社会地位的强烈追求,不会停留在物质经济利益上裹足不前。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也是获取、保护、实现经济利益的强有力手段,在整个利益需求体系中处于主导的地位,起着杠杆的作用。特别是在商品经济关系不甚发达,市场机制尚未完善的传统型社会条件下,尤其如此。在贫困的土地上,权力之花总是开得格外鲜艳、滋润,所谓“有了权就有了一切,没有权就丧失一切”,就是农业社会中高度集权体制下某些人的典型信条。然而,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绝非利益系统的全部。人作为精神的存在物,精神利益是最高层次的利益需求。精神利益作为物质利益和政治利益的反映和升华,在整个利益关系中起导向提升的作用。所谓“人活一口气”,“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我自横刀向天笑”,“留取丹心照汗青”,“要为真理而斗争”,“不自由,勿宁死”等等名言,就是这种精神追求的精辟凝炼,是永远照耀人们前进的灯塔。这三种基本的利益需求,即是人类利益结构的三个层次。在这三个层级之间,存在着顺向和逆向的转化代偿关系。物质利益可以转化成政治利益和精神利益,政治利益也可以转化成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精神利益也可以转化成物质的和政治的利益。无论是历史和现实生活,都莫不如此。随着商品经济和市场机制的发展,这种转化的速度加快了。物质利益虽然是各种利益的基础,但是政治和精神的价值升值了而绝不是贬值了。在所有这种利益关系的层次性转化代偿中,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化我们称之为跃升式转化。在跃升式转化中,从物质追求直接上升到精神价值的追求则称之为利益升华,这就是顺向式或良性转化;与此相反的逆向式或恶性转化即是从高层次追求下降为低层次追求,一般则称之为追求退化。而在退化式转化中,一下子下降到声色犬马一类生物性享受之中而不能自拔者,我们则称之为返祖式转化。思想政治工作中利益导向的使命在于,要采取利益代偿的手法,千方百计地弘扬跃升式特别是升华式转化,而避免退化特别是返祖式转化,支持顺向式转化,避免逆向式转化,鼓励良性转化,抑制恶性转化。这是由思想政治工作的使命所决定的。
其次,利益代偿在横向构成上是多方面的。在利益层次的每一个层级的构成上,其内容构成都是多方面的。从物质利益这个层面上看,其基本的构成是衣、食、住、行、用等几个方面,在这几个方面的横向关系中,是可以相互代偿的。前文所说“省吃俭用购住房”、“节衣缩食购汽车”即是这种司空见惯的横向代偿的例证。在政治利益和精神利益的构成要素之间,也存在着这种横向代偿关系。主体在一定条件下所形成的这种横向转化现象,我们称之为需要转移或利益转换。在这种转换中,有些转换是与党的政策和社会的发展要求相一致的,如“节衣缩食购住房”在改革住宅制度中即为社会所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即应予以引导;有的转移方向即与社会发展实际不相符合,如在吃穿住用上盲目追求所谓“一步到位”,则是不符合国情民情的,即应该加以科学引导。因此,在利益多方面的代偿结构中,也有一个引导良性转移,避免不良转换的问题。
再次,利益代偿在表现形式上是可以跨时空的。由于利益发展的不平衡性,人们的利益需求在时空状态上并不总是齐头并进的,因而便产生了跨时间代偿和跨空间代偿的状况。所谓跨时间代偿,就是以彼时之得弥补此时之失。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政治工作者以“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将来过好日子!”的口号来激励军心,克服眼前的艰难困苦。我军建设在新时期提出“军队要忍耐”的口号,就是这种跨时间性代偿规律的具体运用。所谓跨空间代偿,即是以彼处的收获补偿此处的损失,所谓“堤内损失堤外补”,“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等等,即是这种跨空间代偿的具体表现。思想政治工作运用人们对利益代偿的时间期待和空间期待,因势利导,可以将人们的眼光从眼前引向长远,由局部引向全局,由一时一事上升到永恒和全体,从而为利益导向提供更加广阔的可能性和更加通情达理之路。
最后,利益代偿在实现形态上是多样性的。其最基本的实现形态有五种:正向态、反向态、侧向态、变相态和扭曲态。所谓正向态代偿即是从正面对牺牲奉献行为进行利益代偿的一种方式,例如表扬、鼓励、立功、嘉奖、慰问、犒劳、晋职、晋衔等等,正向态代偿的基本思路是运用正面价值系统论功行赏,表现为激励和肯定,这是运用利益代偿规律的一种最基本常用的作法。所谓反向态代偿是以反面形式来进行利益导向的一种方式。例如,对坏人坏事进行斗争,批评,惩处,直至依法制裁等等。反向态代偿的基本做法是运用负面价值系统(如纪律、规范、法律等)来对不良行为进行约束、纠正、惩治。打击了坏人坏事,实际上对好人好事进行了鼓励和支持。反向态代偿对催人向善爱美是不可或缺的,在一时拿不出更多的钱物奖赏先进的情况下,尤其如此。当前全党反腐败,即是对党性正气的一种反向代偿。所谓侧向态代偿即是从侧面对某人某事进行评价导向的一种方式。如某人作了某项好事或坏事,由于种种原因不宜进行正向代偿或反向代偿,只能采取侧面鼓励或敲打的方法进行导向性评价。侧向代偿的基本作法是间接表扬或旁敲侧击,这也是生活中利益代偿的一种重要形态。所谓变相态代偿是通过变通、变形的形式来对主体的行为进行评估和导向。例如,某人作了好事,直接鼓励不行,于是采用变通的手法,实际上给予其补偿。某人作了坏事,一时又无法可治,于是采取变相的手段,实际上起到了惩治的作用,这些都属于变相态代偿。变相代偿与侧向代偿在某些方面有相同之处,但侧向代偿的含义更广,适用性更大。它不仅可以从对象角度,还可以从环境、过程等多视角上来加以实施,从而为思想政治工作运用利益代偿原则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所谓扭曲态代偿即是以扭曲的方式来进行利益评价导向的一种方式。例如前面提到了阿Q“精神胜利法”,对病人采取哄、瞒、骗等非常态等手法进行冶疗,保持心理平衡等,这是一种特殊情况下特定的代偿方法,一般情况下不宜采用,但作为一种实现形态,还是存在的。
三、把握利益代偿规律的意义
思想政治工作者把握利益代偿规律的意义何在呢?
第一,有利于克服利益导向中的“空对空”倾向,提高从对象的实际利益需要出发,增强坚持以利导利原则的自觉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奋斗所为的一切,都与他们利益有关,利益决定动因,动因产生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导向目标。思想政治工作要进行利益导向,不能采取外部强加,空喊口号,指令要求的办法,而要采取从对象的实际利益需要出发,顺乎人性,合乎人情,启发诱导的办法,在对象利益结构内部的升华转变上下功夫。经验证明,对人们实行利益导向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过去的教训不在于应不应该实行利益导向的问题,而在于外部指令的空喊口号的导向方法行不通,在于单纯的观念导向而忽视了运用利益代偿的原则进行利益结构的重建或调整。从指导思想上实现从单纯的“以魂导利”向“以利导利”的转变,从而实现“对利益进行导向”和“以利益进行导向”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利益导向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第二,有利于克服在利益导向问题上存在的若干庸俗化的观念和作法,切实在促使对象利益需求的良性转化和跃迁升华上下功夫。过去一些人对利益导向存在着若干庸俗化的理解,把利益仅仅归结为物质利益,根本忽视人们对政治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强烈要求;而在贯彻物质利益原则时,又仅仅看成是“给钱给物”,认为有了钱就有了一切,“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旦没钱没物,少钱少物,就束手无策,一筹莫展。这种把人看成单纯的经济动物,把思想政治工作混同于经济工作的想法和作法,实际上是一条思想政治工作自我取消的道路。科学的利益导向不是一味地强调要人们失去,而是以利益代偿的形式,用某种获得满足来代偿其某种形式的付出。例如,用利益揭示的方法进行导向,用利益比较的形式进行导向,用利益期待的心理进行导向,等等。利益代偿导向的基本途径是利益转移,利益跃迁和利益升华,其基本精神是调整和改变对象的利益追求结构,从而符合党和社会的要求。我们应在这方面狠下功夫。
第三,有利于克服利益导向上存在的简单化理解,全方位多样化地采取导向的具体做法。在利益导向问题上,传统思路的缺欠在于简单化,单向度,缺乏全方位和多样性。前文已经揭示,利益代偿是多层次、多方面,跨时空和多样化的,导向的天地是广阔的,而不是狭窄的。例如,利用代偿的多层次性,可以进行利益的异层次代偿,如利益跃迁和利益升华等等;利用代偿的多方面性可以进行同层次代偿,如利益转移、利益比较等等;利用代偿的跨时空性,可以进行跨时空性代偿,如利益期待、利益展望等等;利用代偿的多样性可以从正面、反面、侧面等,用多种形式实施利益导向。总之,关于利益代偿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课题和心理课题,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予以突出的重视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