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 404000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以情感为纽带,增强教学的民主性;以活动为载体,增强教学的体验性;以自主为支撑,增强教学的探究性;以发展为核心,增强教学的互动性;以开放为手段,增强教学的实践性。
关键词:提高 语文教学 探索
一、以情感为纽带,增强教学的民主性
1.创设自由的环境。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学生自由活动、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空间和条件,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空白时间带”,赋予学生在课堂自由表达意见并与教师平等对话、沟通的权利,使学生有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机会,同时要选择弹性化的课程内容,以便学生自主选择。
2.创设民主的环境。传统教学模式中,通常是以教师为课堂活动的主角,教师往往会在无形中把自己摆在高高在上的权威、尊者的地位,这样严重窒息了语文课教学的活力,对学生的自信心、个性品质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新的课程改革迫切要求解放课堂、解放学生,让课堂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对抗走向对话。
3.创设情感的环境。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要改变学生对语文课的畏学、厌学、不学的状态和情绪,我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应努力营造浓郁的情感氛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新课程标准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
二、以活动为载体,增强教学的体验性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遇,搭建成功的平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树立学习的信心,使学生在成功的体验中获得经验,通过经验再升华为新的知识、情感和能力。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活动:
1.即兴演讲。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采用即兴演讲,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课堂教学的高潮。
2.课堂辩论。对教材中学生不易把握,似是而非的问题,通过课堂辩论,能够使学生认清本质,明辨是非。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校园AB剧。在教学中,适时把教育内容戏剧化,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主角,实现主体参与过程与教学活动过程同步,促进每个学生在教学中的最优发展。
4.调查采访。我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组织学生采访身边的人们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如何战胜困难,然后以报告会、录音、摄影、展板等形式介绍给大家。学生在采访调查活动中,被身边感人的事迹所打动,从而加深对如何战胜困难的认识。
三、以自主为支撑,增强教学的探究性
新课标倡导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过去的“被动式”、“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式”、“探究式”学习。为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以自主为核心,以问题为纽带,以体验为本位,以探究为过程,引领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探究与发现。教学中特别注意两点:
1.把握探究的步骤和过程。探究性学习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分四个步骤进行:
(1)寻找问题。通过观察、实践来收集事实。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行师生互动。(2)寻觅答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获取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分析,形成对问题的解释。(3)寻访途径。学生通过对问题进行推理、分析、判断,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4)寻求拓展。通过组织讨论和交流,进一步澄清事实,发现新问题对新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2.教师引领是关键。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不是一名旁观者,不是撒手放任学生,而是一名导航者、监控者、服务者。以发展为核心,增强教学的互动性。课堂教学如何体现合作互动呢?我在实践中探索出“四法”:
(1)质疑问难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艺术性地运用有声语言和体态语言营造积极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问,假设和陈述;用课堂点拨和课堂评价机制,激励学生以独特的角度,建设性的态度对教师提出质疑、争辩,乃至批评,形成师生之间双边心智对流,共享求知的快乐。(2)及时讨论法。讨论最大的优势是在教学中实现学生作为主体的共同参与,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3)课堂辩论法。即课堂上先由教师或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或观点,再由师生当场对此提出质疑或反驳。(4)角色转换法。我在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机会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做学生。这样能让学生体悟做教师的艰辛,从而激发学生的尊师之情,也使教师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学生的需求。
四、以开放为手段,增强教学的实践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把有关教学内容实践化,让学生亲历亲为,实际操作,有利于学生提高自我教育和行为实践。据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坚持“知行统一”的教学原则,大胆开放思想,开放时空,开放课堂,积极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学习无字之书,将自己看到的,听到的,观察分析到的社会现象和教材上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讨论,形成自己的认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论文作者:汪建德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8年5月总第27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17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论文; 情感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我在论文; 民主论文; 《素质教育》2018年5月总第27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