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组织文化的内容与形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形式论文,组织论文,内容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考察组织文化的基本构成,主要有三个角度:一是从内容与形式的角度考察组织文化;二是从功能与作用的角度考察组织文化;三是从价值观的角度考察组织文化。不同的考察角度,其分析的重点不同,但不同的考察角度又并非是孤立的。笔者主要从内容与形式的角度,对“党的组织文化”试作分析。
从内容与形式的角度考察党的组织文化,可以发现:组织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组织目标与宗旨(文化主题)、组织原则与章程(文化范式)、组织成员的心理结构(价值取向与道德规范)等。当然,细分还有组织理论、组织传统、组织思想工作等等。组织文化的形式主要包括:组织名称、组织结构(体制与机制)、组织文化的物质载体(组织运行的物质基础与条件、环境)等。
第一,在内容方面,党的组织文化的“主题”是建立(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由于这一“主题”同资产阶级政党组织文化主题存在着本质区别——它揭示并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体现了我们党构建其组织文化的历史必然性,因而,“党的组织文化”代表着人类社会组织文明的最高成就,其“主题”是人类组织文明的精华。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有三层含义:理论、运动和制度。作为实际运动的共产主义,是党的组织文化主题不断体现的过程。为了使党的组织文化主题(“制度”的实现)在现实实践中得以逐步体现,就必须把“主题”通过党的组织文化原则与章程进行具体地分解和延伸;通过组织成员价值取向与道德规范来展示和实践。因此,不能把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主题)与共产主义的实际运动割裂开来,对共产主义远大目标采取务虚的态度。每个党员都应当明白:党的组织文化是围绕其“主题”构建的,因此,党的组织文化主题与整个党的组织文化体系共存亡。
党的组织文化的主题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内容(阶段性目标),但任何“阶段性目标”都必须同“主题”有机统一,紧密联系。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首先建立新民主主义新中国,从而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条件的主题思想,是同中国共产党构建其组织文化的“主题”——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紧密联系的;又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题思想,也同样是与中国共产党的组织文化主题——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相联系的。
党的组织文化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的结果,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在社会结构中,它高于“一般”组织的组织文化。因而,执政党的组织文化的“主题”,将决定和影响社会“一般”组织的组织文化主题的性质与发展方向。如果说世界各国执政党在其“组织文化”上有相似之处,那么,正是在这一点上表现出共性的特征;这也由此说明,为什么我们强调:社会主义中国必须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在我们各行各业的实际工作中必须始终体现党的领导。
在深化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企业党组织正是通过贯彻和体现党的组织文化的“主题”,发挥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思想领导的“核心”作用,通过党的组织文化体系中的每个党员贯彻和体现的。在企业重大经营活动中,企业的党组织要参与决策,但不等于亲自代替决策。党组织参与决策的含义是:通过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保证和监督每一个参与决策的党员,在决策过程中,自觉贯彻和体现党的组织文化的“主题”。那种认为,企业党委会或党委书记,如果不在企业重大生产经营活动中亲自“拍板”,就难以保证党的组织文化主题的体现的观点,如果这种情况又确实在某些企业的具体实践中出现,那么,它只是表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这种情况的企业,其党的组织文化体系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还没有成为一种“习惯”——列宁说,“只有那些已经深入文化、深入日常生活习惯的东西,才能算作已达到的成就”;表明:某些参与决策的党员淡忘了党的组织文化的“主题”;表明:“核心”和“中心”难以协调的矛盾和问题,恰恰是出在党的组织文化体系“内部”;表明:改善和加强党的组织文化自身建设已经刻不容缓。
党的组织文化原则与章程,是党的组织文化主题的具体分解和延伸,而在党的组织文化体系中的组织成员的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反映了组织成员对党的组织文化主题的信任度和忠诚度。在企业党组织的“组织文化”建设过程中,要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性目标”,同党的组织文化主题统一起来,即企业党组织应当把工作重心放在:(1)考察党委会成员和每一个党员是否把党的组织文化主题, 具体分解和延伸到党的组织文化原则(具体运用)与章程(具体落实)上;(2 )考察每个党员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规范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是否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3 )考察发挥“核心”作用是否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为党的组织成员(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自觉地接受与运用;(4)考察党员心理特征与价值取向, 是否因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或因某些非无产阶级思想的侵袭而受到削弱和破坏。可以说,企业党组织的“组织文化”建设的内容,是非常实际和有血有肉的,而不是如有的同志所想或所说——企业党组织不能直接在企业重大生产经营活动中“拍板”,企业党组织就没有实际工作可做,或企业党组织的工作(核心作用)就体现(发挥)不出来。
第二,在形式方面,“党的组织文化”主要包括:组织名称、组织结构(体制)、组织的物质载体(组织运行的物质条件与环境)等。组织名称是党的组织文化基本形式的理论概括,或称着“文化载体”。在人类社会组织文明产生、发展过程中,从一般意义上讲,“组织名称”只是组织文化的基本形式。但是,“共产党”这一组织名称却有所不同。从1848年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党的组织文化的基本形式(名称)——共产党,到1903年列宁将俄国社会民主党更名为俄国共产党(布)都表明,“共产党”这一组织名称,是把党的组织文化的最基本形式(名称)同其性质——“消灭私有制”统一起来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组织文明史,我们可以发现:“组织名称”与“组织文化主题”能够实现有机统一的,即形式与内容能直白地统一起来的,只有“共产党”这一组织名称。任何资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名称与其政党的性质、内容都存在着非统一性。因此,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任何改革或取消“共产党”这一组织名称的言行,都将损害党的组织文化的基本形式与性质和内容的统一,都将导致党的组织文化主题发生性质上的变化。不仅列宁1903年的“更名”,划清同“第二国际”各种机会主义、修正主义政党界线的作法,可以证明以上判断;而且前社会主义东欧各国在今天的所作所为,也能证明以上判断。
党的组织文化的“组织结构”(体制与机制),是党的组织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中央委员会、各级党委、基层党支部)。这样的组织结构(形式)是依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的。它一方面体现了领导核心与基础和纽带的关系、特征;另一方面,保证了对党的组织文化主题从上到下、从下至上的体现和维护,是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我们知道,资产阶级政党只为少数人工作,代表少数人的利益。其本性决定它不可能有联系广泛和联系紧密的基层组织。资产阶级政党组织结构(形式)呈松散状的特征,与我们党组织结构表现出高度统一的特征形成鲜明对比。正是由于党的组织文化组织结构具有高度统一的特征,因此,各级党委和基层党支部要自觉维护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与权威,树立大局观,同党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高度一致。二十世纪中国共产党革命和建设实践证明:党的组织文化组织结构(形式)的高度统一(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使党的组织文化建设获得了取之不尽的组织资源,发挥出资产阶级政党组织不可能有的、组织结构的巨大优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加强和改善企业党的组织文化组织结构(微观形式),是企业党组织和每一个党员责无旁贷的历史任务。为此,企业党组织和每一个党员应当清醒地认识到:(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发挥企业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之间, 没有内在矛盾;“现代企业制度”本身,并不能削弱和限制企业党组织核心作用的发挥,而恰恰创造了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党要管党,党要管好党”的条件和环境;(2)企业党组织“核心”作用的落脚点, 是把企业党组织建设成为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成为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决议、措施的战斗堡垒。
“组织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党的组织文化”发展的基础,是贯彻和体现党的组织文化主题的物质条件。需要说明的是:不能把这种“物质基础”简单地理解为“党产”。共产党为人民谋利益,没有自己的或集团的利益。它不同于资产阶级政党只为少数人谋利益,聚敛私产——党产。为此,企业(公有制企业)在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厂长、经理应当在物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力支持党组织的工作和改善党组织的工作条件(包括外部环境),绝不能以任何方式或借口去削弱。每一个厂长、经理和党员都应当充分地认识到:(1 )加强和改善党的组织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硬件),是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基础;(2 )创造和改善党的组织文化建设的外部环境和条件(软件),是党组织发挥核心作用的条件;(3 )加强和改善“硬件”与“软件”,是每一个党员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是人民的愿望和要求,也是党的组织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组织文化”是人类社会组织文明的重要内容,而“党的组织文化”高于“一般”组织的组织文化;在世界各国政党的组织文化中,只有共产党的组织文化,其内容与形式有机统一,并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共产党的组织文化,代表着人类社会组织文明的最高成就;加强和完善“党的组织文化”建设,是每个党员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