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学生对语文学科充满着极大的兴趣。
二是学生对教师课堂所讲内容大多能听懂。
三是学生能将课堂所学知识基本能运用于课外。
在整个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扮演一个主体角色,众所周知,“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体中,“教”是主要矛盾。然而在新课改年代,这一观念似乎有些颠覆。变是要变的,但变的也仅仅是课堂的教学模式,其根本的东西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宗旨始终根植于教育教学中,这一点毋容置疑。正因为如此,能够将这三大实效有机地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也的解有着深远的意义了。
有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如此,关键是学生对教师扮演的角色和所教语文学科要有极大的兴趣,这才是学生学习语文,学好语文的原动力所在。倘若没有兴趣使然,其教学效果肯定是不会好的。这就尤如演员唱戏一样机械的木偶行为总会引起观众的索然无味。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学生对三种类型的老师特别感兴趣:一是潇洒漂亮的教师上课,比如某些地方的小学或中学规定统一着装,女子化淡妆上课,即使不能口若悬河地大讲特讲,学生往往也会凝神屏气地听讲。二是教师本身才气十足,加之精彩的课堂表演,即使不具备所谓的潇洒漂亮的特质,学生定会像欣赏绝妙的一流歌星演唱会那样,深深地被课堂吸引陶醉。三是教师心存善良,视生如子,采用和风细雨般的教学语言,让学生有如坐春风般的感觉,这样,学生也会对教师以及所教语文倍加关注。
兴趣并非只是与生俱来,也并非仅仅取决于学生的个人爱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然,对于那些想学且想学好的学生来说,无论在哪种情形之下,他总会发扬主人翁精神,这自然是另当别论了,因此,教师在组织语文课堂教学时,不妨穿插一些与课内知识联系紧密的经典或精彩的内容,增加学生求知的新鲜感,同时辅之以幽默讥趣的语言和一些令人捧腹的表演,还有多媒体的音像效果配合。这样的课堂决然是魅力十足的课堂,学生置身于这样的语文课堂,没有兴趣听讲,没有兴趣去学,这种现象恐怕存在的可能性几乎太小了。由此看来,要想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教师首先要有兴趣,并将这种陶醉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兴趣感自始至终展现在课堂,展现在语文教学中,比起说教式的严谨课堂教学而言,比起严格要求学生背诵或作业而言,其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应该说要丰厚得多。
关于第二个方面的实效性问题,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大约还存在四点不足:一是教师在课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把握上,即一篇文章的教学哪些该详讲,哪些该略讲,哪些该不讲。二是多媒体运用的节奏安排问题,多媒体信息容量大,速度过快导致学生走马观花,来不及消化理解就一闪而过。三是语文教师本身的问题,有的教师不作深入研究教材,一味地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致使学生机械代地生吞活剥,甚至不知所云。四是教师有时不注意学生接受能力的分析,而片面地拓宽知识的广度或提升知识的难度,导致学生如坠云里雾里。当然,影响学生对知识弄不懂的因素不仅是这些,但这里强调的是教师的因素。目前,教师在课堂的角色定位成“导演”或“教练”,可能比较恰当。在课改中流行的“教师只讲十分钟”或“教师不讲让学生自学”的说法还有点不敢苟同。试想,学生求知的主要源头是在教师那里,截断了这个源头,学生还能怎样,尽管有人说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但完全舍去教师的口口相传功能,这样的做法值得商榷。因此,传统本色应保持,只是在此基础上适当注入断鲜血液也未尝不可。
其实,课堂教学关键在于“量”上安排,“量”的适度一是维系教师教学的进度,二是减轻学生理解消化的压力。另外,学生情况也不容忽视,一个班的学生一般存在着两级分化,教师在备课和传授知识时,必须考虑到学生接爱知识的能力水平差异问题。
至于第三大实效性问题。现在争论的焦点不外乎是破解方法需不需要向学生阐明。众所周知,现在的语文高考题知识考点及题型基本呈固定模式,加之阅卷方式是通过网阅方式进行。据参加阅卷的老师反馈经验获悉,试题给分基本按答题模式来采分,学生自由试的想当然答题得分不高。基于这点,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务必将破解方法及答题模式一并向学生灌输,让学生在考试时有的放矢,尤其是高三年级学生更应这样。这种说法看起来有些令人发笑,但就现在的考核机制来讲,教师教学势必会打上功利目标的印记,比如考核教师的教学业绩,其中主要的一项就是按学生成绩排出名次,只要学生分数考高了,其他什么都不重要,校与校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总之,语文教师讲堂教学的价值核心就是注重实效;不管是近的目标即学生成绩能考好,还是远的目标即学生的终生发展的实现,这都是很好的一面。
论文作者:崔吉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6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语文论文; 兴趣论文; 实效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知识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