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检查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论文_余小玲

影像学检查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论文_余小玲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 永州 425000

摘要:目的分析影像学检查在类风湿关节炎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20例,健康志愿者20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2组患者双侧踝关节情况,重点观察踝关节的关节积液、滑膜厚度、肌腱及腱鞘病变、骨质破坏及滑膜血流情况。结果类风湿关节炎的20例患者40个踝关节检查,超声发现踝关节积液21个(52.5%);滑膜增厚25个(62.5%);肌腱炎或腱鞘炎19个(47.5%),骨质破坏4个(10.0%),滑膜血流信号明显较健康组增多。类风湿关节炎组与健康组超声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清晰显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踝关节的关节积液、滑膜病变、肌腱及腱鞘病变、骨质破坏及滑膜血流情况等细微病理改变,为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诊断及疗效观察提供影像学客观依据。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引言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多系统性自身免疫疾病,临床表现有关节僵硬、肿胀、关节局部疼痛以及体温升高等,早期表现主要为小关节滑膜炎,如不及时给予实施治疗,进一步发展可成为关节变形、功能丧失等。所以对于该疾病进行早期诊断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临床研究注重对类风湿关节炎症、活动性及预后的评估,其中影像学在评估中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较好显示病变的踝关节,评价关节积液、滑膜增生、肌腱、骨质破坏及滑膜血流情况,可为早期诊断踝关节类风湿病变提供影像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院收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20例作为研究组对象。纳入标准: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标准;病程>1年;意识清楚能正确表达自己意愿;无严重器官功能障碍;无肿瘤疾病者;知情并自愿接受治疗。排除标准:精神障碍;智力障碍;近期服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有其他关节炎等患者。20例患者中男8例,女12例;年龄31~58岁,平均年龄(40.5±5.8)岁;病程2~14年,平均病程(6.5±7.8)年。同期选取20例健康志愿者作对照,健康志愿者组男6例,女14例;年龄为18~58(30.1±11.3)岁。2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2组患者双侧踝关节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得超声数值。仪器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GE-LOGIC-E9,浅表探头频率9~15MHz,变频线阵探头)。患者仰卧位,膝关节屈曲30°~40°,足底平放于床上。对踝关节分4区检查:前区,内侧区,外侧区和后区。分别检查各区关节腔是否积液、滑膜厚度、肌腱其周围腱鞘是否增厚有无积液、骨质连续性、是否有骨质破坏及滑膜血流情况。将踝关节滑膜血流情况进行分级(将速度标尺降到5cm/s时),分级标准为:0级,未见明显血流信号;1级,看见星点状血流信号;2级,看见1~2条状血流信号;3级,看见条带状血流信号≥3条。

1.3观察指标

对比2组关节积液、滑膜增厚、肌腱或腱鞘炎、骨质破坏及增厚滑膜内血流信号。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健康志愿者组踝关节超声表现

踝关节腔未见明显积液,各区内未见明显增厚的滑膜组织,各肌腱未见明显增厚,其旁腱鞘未见明显增厚,未见明显血流信号;骨质表面光滑平整。滑膜内血流分级为0级。

2.2类风湿关节炎组踝关节超声表现

(1)关节积液:40个踝关节中发现关节积液共21个(52.5%);踝关节腔积液深度范围为0.1~0.7(0.3±0.16)cm,以胫距关节积液最多。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类风湿关节炎组与健康志愿组踝关节积液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滑膜增厚:40个踝关节中发现滑膜增厚共25个(62.5%);踝关节腔滑膜厚度范围为0.1~0.5(0.18±0.09)cm。类风湿关节炎组与健康志愿组踝关节滑膜增厚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肌腱或腱鞘炎:40个踝关节中发现肌腱或腱鞘炎共19个(47.5%);以腓骨长短肌腱明显。类风湿关节炎组与健康志愿组踝关节肌腱或腱鞘炎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骨质破坏:40个踝关节中发现骨质破坏共4个(10.0%);以距骨最多。类风湿关节炎组与健康志愿组踝关节骨质破坏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滑膜血流分级:40个踝关节中发现滑膜血流分级,0级共8个(20.0%);1级共13个(32.5%);2级共12个(30.0%);3级共7个(17.5%)。类风湿关节炎组与健康志愿组踝关节滑膜血流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综合征,其特征是小关节的多关节、对称性、侵袭性关节炎症。目前类风湿关节炎发病原因尚未清楚,该疾病主要以慢性、对称性侵蚀性关节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早期诊断再配合相关治疗可延缓关节畸形以及功能丧失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以滑膜炎为主要病理特征,关节旁滑膜的慢性炎症、反复增生,形成滑膜炎和关节腔积液及血管翳,最终侵犯关节软骨、骨,造成关节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致残率高。近年来,临床研究注重对类风湿关节炎关节炎症、活动性及预后的评估,其中影像学在评价关节积液、滑膜增生、肌腱及骨质破坏、滑膜血流情况的作用越来越受重视。随着高频超声仪器的迅速发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关节系统疾病,能清晰显示关节周围滑膜厚度、肌腱及周围腱鞘厚度、关节囊积液深度、骨质破坏程度及滑膜血流等情况,对关节病变尤其是早期滑膜炎引起的病变的显示达到毫米级,可与MRI相媲美。

本研究类风湿患者20例22侧踝关节中发现关节积液共21个,踝关节腔积液深度范围为0.1~0.7cm,平均(0.3±0.16)cm。踝关节滑膜组织增生超声可显示滑膜组织不同程度增厚,回声以不均质中低回声为主,明显增生的滑膜可有绒毛状结构凸向滑膜腔,以踝前区滑膜增厚最多。滑膜增厚共25个,踝关节腔滑膜厚度范围为0.1~0.5cm,平均(0.18±0.09)cm。类风湿关节炎踝关节滑膜血流分级以1级,2级最常见,共25个,滑膜内血流成点状或少量细条状血流信号。踝关节肌腱或腱鞘炎超声可显示病变肌腱增粗,回声减低不均;腱鞘可局限性或环形增厚,回声减低,部分腱鞘旁看见少量积液,病变肌腱及腱鞘血流较丰富。本研究类风湿患者20例双侧踝关节中发现肌腱或腱鞘炎共19个,以腓骨长短肌腱明显。踝关节骨质破坏超声显示为骨皮质不平整不连续,呈虫蚀样改变。骨质破坏共4个,以距骨最多。

本研究以健康志愿者20例作为对照,比较2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超声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积液、滑膜厚度、肌腱病变、骨质破坏及滑膜血流情况均明显多于对照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影像学检查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踝关节检查中,能从关节囊积液深度、关节周围滑膜厚度、肌腱及周围腱鞘炎症、骨质破坏程度、滑膜血流等方面评估踝关节病变情况,可有效提高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诊断准确率,并为预后评估提供客观影像学指标,为循证医学提供科学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薛太平.影像学诊断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J].中国CT和 MRI杂志,2015(08)

[2] 吴新如 黄训波 陈少瑜.超声与磁共振成像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效果 比较[J].中国医学工程,2017(02)

[3] 张恒.影像学检查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分期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 2018(14)

[4] 宋绍艳.超声成像在类风湿关节炎早期诊断及活动性评估中的价值[J].河北医 药,2018(07)

论文作者:余小玲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第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6

标签:;  ;  ;  ;  ;  ;  ;  ;  

影像学检查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论文_余小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