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形式的比较--联盟与集群管理_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形式的比较--联盟与集群管理_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形态之比较——联盟与集群管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群论文,信息资源论文,形态论文,图书馆论文,联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信息资源共享一直以来是图书馆界共同追求的一个目标。作为一种共享的基本形态和图书馆合作形式之一的图书馆联盟已被越来越多的图书馆学专家所重视,在实践中各图书馆也纷纷致力于加入一个或者多个图书馆联盟网络。而对另一种共享形态——图书馆集群管理的研究虽然在国内刚刚兴起,却有不断加速的趋势。通过“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检索,我们发现,目前几乎没有学者对两者的共性和差异性进行过对比分析。然而,图书馆集群管理与图书馆联盟在诸多方面容易混淆,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因此,本文通过对图书馆集群管理与图书馆联盟的共性和差异性的对比分析,可以使我们对两者的概念、特点等各方面的理解更加明晰,为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图书馆选择正确的合作共享方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1 图书馆联盟与图书馆集群管理概念的界定

简明牛津英语字典对联盟的定义释为:“联盟,通常是几个同伴联合在一起”。但何谓图书馆联盟?至今尚无统一的定义。李朋琴认为,图书馆联盟是指若干图书馆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共享文献信息资源,促进文献信息的流动和知识创新,通过各种契约关系而形成的联合体[1]。戴龙基认为,所谓图书馆联盟,是指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的目的而组织起来的、受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的图书馆联合体[2]。高凡、徐引篪认为,图书馆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图书馆之间建立的具有正式合作协议的一种网络化组织[3]。

尽管对图书馆联盟的概念目前还众说纷纭,但从本质上说,图书馆联盟是指图书馆之间的一种联合方式。一般认为图书馆联盟必须具备的三个必要条件是:第一,两个或多个图书馆联合致力于一系列目标,但保持各自的独立性;第二,联盟图书馆分享联盟收益;第三,联盟图书馆在一个或多个关键领域(如采购或编目等方面)做出持续贡献。

集群,《辞海》解释为“群聚”,是指旷地上星散分布的由单种或者少数种组成的植丛,是群落形成的早期阶段;《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解释为个体可能因为环境因素或行为的相互作用所引起集聚而形成的群落。“集群”概念首先出现在生物学中,计算机学科中也有集群的概念。但从经济学角度对集群的认识,却源自100多年前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对产业区的论述。而哈佛大学迈克·E·波特教授首次使用“集群”一词,并得到广泛认同。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内互相联系的、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4]。 根据波特教授的产业集群概念,集群必须具备四个特征:一是地理上临近性和集聚性;二是同质性和关联性;三是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四是网络化的组织机构。

图书馆集群是从产业集群概念中引申而来的。目前得到大多数学者认可的定义是,图书馆集群就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不同隶属关系的图书馆(包括公共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等)和与其发展相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集聚体。其本质属性应是内部行为主体的结网和互动[5]。据此,我们认为,图书馆集群管理是指通过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设备,将一定区域内各系统、各种类型的图书馆组织起来,在一定管理职能机构的统一领导、统一规划下统一行动,形成一个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图书馆联合体。在这一管理模式中,无形的虚拟网络和有形的实体网络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无形网络是通过图书馆业务管理系统与城域网、广域网的联合,构架一个以丰富的传统文献资源和现代化数字资源为保障、信息资源高度共享、读者服务高度协作、对外全面开放、对内高度集成的区域电子化、网络化、数字化的虚拟信息空间,通过统一的门户对读者提供服务[6]。有形网络是建设覆盖全区域范围内的图书馆阵地服务网点。

2 图书馆联盟与图书馆集群管理的比较

图书馆集群管理与图书馆联盟在很多方面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从两者的概念界定上就可见一斑。但具体来说,两者的共性和差异性远不止于此。

2.1 共性分析

根据以上对图书馆集群管理与图书馆联盟的定义、内涵的系统论述可知,图书馆集群管理与图书馆联盟都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的组织形式,能够弥补单个图书馆力量的不足,实现互通有无、互利互惠,加快发展步伐,产生图书馆综合群体效应。其共同点主要表现为:

(1)目的都在于实现资源共享。图书馆集群管理与图书馆联盟的重要目的都在于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对集群或联盟内不同成员馆的资源进行整合,达到1+1>2的效果,使整体大于局部之和,从而能以最小的成本来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对信息资源的多元化需求。

(2)涉及业务内容大致相同。图书馆集群管理与图书馆联盟一般都涉及到文献信息资源的联合采购、协作参考咨询服务、联合学术交流和人员培训以及联合进行科学研究、项目开发等方面内容。

(3)都有发挥联合体优势的功能。与单一的图书馆相比,图书馆集群管理与图书馆联盟都可以通过联合体的名义,寻求更多外部资金的支持。在文献信息资源特别是电子文献资源的采购方面,图书馆集群管理和图书馆联盟也可发挥联合体优势,取得更多优惠,通过开展联合议价、联合谈判,促使供应商降低价格、提高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

2.2 差异性分析

虽然图书馆集群管理与图书馆联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两者的差异性也是很明显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形成方式不同。图书馆联盟的形成主要不是靠外力的强制,而是靠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是图书馆根据发展的需要自愿地与某一个或几个图书馆结成联盟,因而图书馆联盟主要通过自下而上方式形成。而图书馆集群管理主要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形成的,即图书馆集群管理形成模式一般是在政府的推动下形成。政府出于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通过行政手段实现区域性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2)管理运作机制不同。图书馆集群管理是一种垂直管理模式,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平台、统一运作;是以总分馆制为表现形式,总馆和分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共同构建一个区域性图书馆服务网群。业务管理集中于总馆,由总馆牵头制定一系列工作程序、规范标准和规章制度,以指导分馆建设和业务运作。而各分馆通过专业化分工和相互协作的方式,提供更深入、更全面、更有效的服务。而图书馆联盟则是通过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就某一方面进行合作。联盟内各图书馆除了联合采购和联合编目外,仍然保留着相对独立的管理运作系统,文献资源的典藏、流通等基本业务均以各馆为单位自行进行。

(3)图书馆进入壁垒不同。在图书馆集群管理中,图书馆进入壁垒较低。集群管理对成员馆的规模和资源要求不高,即规模可大可小、资源可多可少,可以是区域内的大图书馆,也可以是中小型图书馆。而在图书馆联盟中,图书馆进入壁垒相对较高:在资源上,往往强调成员馆之间资源必须具有互补性;或者在规模实力上,一般要求成员馆之间规模有一定的匹配性,这点在图书馆战略联盟中表现的尤为突出[7],而大型图书馆与小型图书馆之间的共享合作关系就颇为尴尬,甚至难以维系[8]。

(4)资源整合的层次不同。图书馆集群管理是资源的全面型整合,即集群管理下的图书馆所有的资源均融合到一个集群系统中,事实上成为一个网群共同体图书馆。在图书馆集群管理网络中,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种全面型的资源整合能有效地实现资源建设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以及基本业务数据的整合(即除原有的馆藏联合目录外,有集中统一的业务数据库,将各馆原有书目数据、馆藏数据、读者数据等分散的业务数据在同一平台上进行规范化整合、共享),从而充分实现资源共享。而图书馆联盟是单一型的资源整合,即在图书馆联盟中,各图书馆为了某一个共同的目标仅就某一方面开展合作,各主体间完全独立,只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相互间的关系则是依靠协议来维持。

(5)各自的局限性不同。图书馆联盟主要的局限就是联盟内的成员馆将部分失去自身的独立自主权,甚至有时会因为本身是图书馆联盟的成员而无法做某些过去他们能做的事,因为他们现在需要考虑到其他的图书馆。比如当某个图书馆要增加一些新的服务或是要上一个新项目时,往往还需要考虑到这些对其他图书馆的影响,甚至有时还必须拿到联盟的会议上去讨论。如果联盟的答复是“不行”,那么这个图书馆就必须重新考虑或修改它的计划。又如,在图书馆联盟中,由于图书馆之间的情况和条件不可能完全相同(有的图书馆基础条件较好,有的相对差一些;有的经费情况较好,有的差一些;有的图书馆前几年经费情况一直都很好,可近年来有些紧张);使得当联盟一旦决定上一个新项目或是向供应商购买一个新的数据库时,不管这是不是每个图书馆都迫切需要的,也不管是不是每个图书馆都有这个经济承受能力,大家都必须按比例分担费用,这使得一些图书馆的购买自主权受到了侵害。图书馆集群管理的主要局限在于对网络的依赖性太强。由于图书馆集群管理充分利用互联网络和统一数据平台的便利实现区域图书馆群在业务上的高度整合,因此,网络的畅通是图书馆集群管理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而各成员馆的业务工作对互联网络及集群管理中心服务器的过度依赖不可避免的存在着隐患。比如,一旦集群管理系统出现故障,或者网络通信中断,所有成员馆的业务工作将会陷入瘫痪状态;即使有备用的脱机工作模块,脱机工作也不能即时调用读者数据和流通数据,而脱机工作数据在事后写入数据库时,可能出现超越权限的借阅数据无法成功写入等错误。而且,在脱机状态下,中心服务器的数据也不能及时更新,由此可能产生业务数据混乱或其他问题。

3 结论与启示

通过上述比较分析可知,图书馆联盟和图书馆集群管理虽然都属于图书馆合作的一种方式,但由于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异,其适用范围是不一样的。因此,一个图书馆或一个区域的图书馆在制定合作战略时,要根据图书馆联盟和图书馆集群管理之间的异同以及自身的条件来选择这两种不同的合作方式。具体如下:

(1)当某个区域具备了较好的经济基础时,为了使该区域的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共享和利用,可以在这一区域实行图书馆集群管理。图书馆集群管理是先进的管理模式,也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目标,但它必须以现代化的设备、技术以及掌握先进技术的人才为基础;它必须借助于图书流动车等文献物流传递手段,才能实现区域内各馆资源的高度共享;此外,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也要源源不断地投入,才能满足读者不断增长的需求。而所有这些都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做后盾。因此,经济是制约图书馆集群管理的主要条件,只有具备了较好的经济基础的区域才有可能实行图书馆集群管理。

(2)图书馆集群管理一般适应于同一区域范围内,而图书馆联盟可以跨区域进行。图书馆集群管理是通过互联网实现业务的集中管理,理论上没有距离的限制,只要能上网的地方都可以纳入集群管理和服务范围,但实际上任何业务系统软件的使用都有一个用户极限饱和度的问题。如果集群管理的规模过大、地域范围太广、成员馆过多,就可能超过系统用户极限,导致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响应速度下降,甚至出现问题,并且难以实现有效的文献物流传送。因此,图书馆集群管理一般适应于同一区域范围内。而图书馆联盟对成员馆的数量一般没有限制,对图书馆所处的空间位置要求也不高,图书馆之间的距离可近可远,甚至可以跨区域。

(3)在存在众多中小型图书馆的区域,可以先选择联盟形式,通过联盟内图书馆间的合作来克服中小型图书馆在规模效应方面的缺乏,以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待到联盟内的一些图书馆逐渐强大起来,即在该区域已经具有一个或几个实力强大的图书馆时,政府可在区域内通过实施一种具有较高资源、网络、信息、人员、组织等集成程度的模式,通过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分工协作的办法,走集群管理发展道路,有效地实现区域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有效的信息资源保障。

收稿日期:2009-04-27

标签:;  ;  ;  ;  ;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形式的比较--联盟与集群管理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