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思维生长的小学数学教学分析论文

基于创新思维生长的小学数学教学分析

王德顺

摘 要: 创新思维是一项重要的能力,它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对小学数学学习而言,创新体现在学生能大胆地提出问题,能自主地建构方法解决问题,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新的思维增长。但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引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使他们的创新思维悄然生长。创新思维的生长也需要一定的条件,需要一定的教学机制。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建构生活情景、创设题组模块、组织小组合作等,以让创新思维多一份生长的可能。

关键词: 创新思维;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就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而言,学生在创新思维上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学生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思维的视域狭小;他们缺乏主动探究的意识,只习惯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等。解决这些问题,创新思维就会在课堂自然地流淌。

一、 在开放的提问中,给创新思维打开一扇窗

创新思维几乎成了日常生活的一个口号,几乎在所有方面都需要创新。对数学课堂而言,创新要从细节做起,要让学生自然地进入创新的环节中去。提问是数学教学的一个手段,对小学课堂还是非常奏效的,因为他们会站起来抢着去回答。小学生好动、好表现的特点,都可以转化为数学学习中不可多得的资源。教师不但不要去批评他们这种抢着回答的行为,还要激励他们要继续深入地思考。学生能抢着回答,说明课堂的气氛活跃,有利于能力的生长。但抢着回答问题的是大部分学生,还是少数几个活跃的优生,教师先要弄清楚这一基本的学情。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教师就要改变提问的方式。那种固定答案的问题要减少,要增加一些任由学生自由发挥的问题。一方面,大都学生都能说上一两点;另外一方面,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在提问中得到拓展。当教师将答案固定之后,学生思考的方向就剩了一个通道,所运用的认知也就集中在那个区域。当教师将问题设为开放性时,学生就能从中找到一个点,进而参与进来。学生进来后,就会按照自己的思维去将问题往深处推进,这个过程就是创新思维生长的过程。以《生活中的负数》这一章节为例,教师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家乡的初春的天气情况,最高温度是多少,最低温度是多少。这样的题目可让学生随意地回答,给他们创新的机会。说到最低气温时,有说,零下3度的,也有说负3摄氏度。自然地,教师就将相关的认知引出来,即负3摄氏度也可表示为零下3摄氏度。

教师在设置开放性题型时,要注意趣味性,即,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比如说教师让学生自己设置一道题来说明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这道题几乎给了学生无限的创新空间,他们很快就在生活中找到负数的影子。一学生是这样设置的,从学校开出的公交车途中经过8个停靠站,最后到达汽车站。将进来的设为“+”,下来的就设为“—”每一次停靠做一次记录,一目了然地就能看出这辆公共汽车全程载客数量的变化情况。这个记录的形式,对学生来说就是一次全新的创造。他们需要找寻生活的例子,需要观察数据,还需要将学来的认知具体地运用。总之,开放性提问让学生的创新思维注入了活力。

二、 在生活的情境中,给创新思维构建一支架

心理学家认为,人在熟悉的环境里思维会更活跃。因此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创设熟悉的情境,以点燃他们的创新思维。当生活情境出现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就有了依附,就能在自己熟知的环境里探索新的问题,找寻新的路径。教师在构建生活情境时,首先要与学生的认知相当。超越学生当前的学情,他们就难对情境产生共鸣。比如在学习《生活中的负数》时,如果将负数的相关运算在一开始就导出来,学生就会觉得不知所云,进而失去继续探究的愿望。其次,建构的情境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即能引发他们去创新。还以《生活中的负数》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入这样一段生活情境,一家人在看刘翔当年在世界田径锦标赛半决赛中的情形。不能让学生仅仅看画面,教师要设置问题,让他们将问题与具体的情境对接起来。教师的问题为,110米栏的成绩是13.42秒,当时赛场风速为每秒-0.4米,风速怎么会是负数。如果没有情境,学生直接回答这样的问题是有困难的。如果直接看画面,学生也是很难想到这样的问题。教师的设问,自然地将本课的焦点与情境对接起来。但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又具有一定的创新性。首先,这样的问题学生是第一次遇到,以往讲到负数的应用,教师举得最多的例子就是温度的变化,学生听得最多的也是这个。但对于学生而言,教师要培养学生将认知运用到新的情境中的能力,换言之,要有创新能力,能创造新的思维点,去解决新问题。学生将原先的情境与现在的情境进行比较,他们发现温度的正负是以零度为基准的;海拔的正负是以海平面为基准的。于是他们对着情境开始讨论,这个讨论就是创新,就是补充教师的课堂讲解,甚至质疑教师的讲解,进而从课堂内跳出去生成新的素养。他们发现风行走的方向为“—”,在某种意义上也说明了刘翔奔跑的方向是“+”的。创新能力在讨论中不断地得到锻炼,他们进而发现,刘翔在比赛中跟风的方向是相反的,即刘翔是迎着风跑的,所以就出现风速为负数的情景。

可见生活情境的创建,能让学生转化思维方式,能让他们去创新。在一成不变的环境里,学生的视域容易受到限制,但有了新的情境,他们的思维方式会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在改变的过程中,他们会去创新,以适应新的情境。

三、 在题组的改写中,给创新思维探索一新路

道家的美学思想之所以能在汉晋之际被广泛地接受和发展,并由此而塑造出一个个美的典范,关键就在于此时的士人接受了道家的人生哲学,能以一种淡泊虚静的心态面对生活,面对社会,面对人生。也就是说,汉晋之际的士人在接受道家美学的同时,准确地把握住了道家的审美心理,即只有保持一种平淡宁静、虚空寂寥、无碍无挂的自然心境的人,才能够发现美的真谛,欣赏美的神韵,享受美的欢乐的思想。

四、 在小组的合作中,给创新思维绘就一盘棋

对学生而言,创新对他们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一方面他们已经习惯了按照教师的布置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不愿意去创新。另外一方面他们偶尔的创新又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会使他们中途打起退堂鼓。难以解决的问题集中体现在,在创新中得不到别人的帮助,遇到的阻碍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因此在创新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就能将每个人的创新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根据加纳的多元理论,每个人在思维上都会有他们自己的优势。在创新上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不一样,生活经历不一样,在课堂上的情感流露方式也不一样。这些“不一样”反映在创新思维上展露出来的形式也不一样。因此每个学生都贡献一点“不一样”就会让创新多一份精彩。对创新而言,没有极限,其他人的发言也会让创新多往前推进一步。以下面这题为例,把下列分数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学生拿到这道题后就觉得懵掉了,因为如果按照常规的先通分再去比较大小,显然是非常麻烦的,甚至是难以完成的。这就需要创新思维,需要学生彼此合作,找寻最便捷的方式。首先学生按照教师分成的组,坐在一起,每个人都对这道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见解主要从这道题的特点是什么,考查学生的又是哪个能力点开始。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都有给这个创新的任务提供思路的权力与义务。有说,这题主要考查分数的意义;有说,题目中的分数每一个分子都比分母小1,也就是说这些分数都小于1,有说,既然都小于1,那么最靠近1的那个分数最大;有说,既然每个分子都比分母少一“份”,那么分得最多的就越靠近1。学生在小组中得发言,都是在之前发言基础上的一次思维突破,都是不同于别人的一次创新,学生甄别这些发言就会为自己最终的创新提供智慧。

创新思维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必须常抓不懈的一个关键点。但对于创新的能力的培养,最关键的要让学生自己去揣摩,让他们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成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多给学生进行创新的机会,让他们的能力得到瓷实的生长。给学生创新的机会,就得给他们实践的机会。思维的生长不是教师教出来的,是在学生的操作中、自我训练中逐渐拔节而成的。让学生进行题组改写能培植他们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设置激励机制,鼓励创新。教师给出一道题,让学生自己去创设同一类型的题目。以前都是学生自己做题目,做教师出好的题目。这次让学生自己动手,一方面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看他们能编成怎样的题目,因为教师给出的要求是原创;另外一方面,教师也要从出题中了解他们思维的优势,以让他们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教师鼓励学生凡是出得好的题目,可以作为下次的单元检测题来使用。在检测题上就会出现出题学生的名字,这是对学生的一次肯定,对他们创新能力的一次肯定。比如说,在学习三角形周长这一章节时,教师给学生的题目是,一个三角形的周长是23厘米,另外两个边分别是8厘米与7厘米,求另外一个边的长。学生很快就知道这道题考查的是有关三角形周长的相关知识,由于原题没有多少需要转化思维的地方,他们很快就给出了答案。教师问能不能想一个新的题目来,难度能不能再稍微提高点。小学生都有好胜的心理,他们都想出一道题让其他同学做不出来。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激发了他们创新思维的发展。一个学生想出这样的题目:一个等腰三角形,其中两条边的长度分别为8厘米和16厘米,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明显地,这是在原题基础上的一次创新,是学生思维往深处的一次发展。题目显得灵活又有深度,很适宜作为检测题。其次对创新出题而言,还要设置评价机制。对学生而言,让他们对出的题做一次评价,也是一次创新。之前学生评价的只是别人的分数,答案等。对刚才的那道题,学生是这样评价的:因为题目中两条边的长度分别为8厘米和16厘米,所以腰的长度可能是8厘米,也可能是16厘米。这就要分两种情况讨论,如果腰是8厘米,两条腰的和就是16厘米,两条边的和的长度不大于第三条边的长度,所以这三条边不可能围成三角形。那么腰只能是16厘米。可见对题组的改写,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才情。

1.3 麻醉方法 腰硬联合麻醉8例,其中3例第1次腰穿失败后立即改全身麻醉,其余121例患者均为全身麻醉。

五、 结束语

对于小学数学而言,内容深入的过程也是他们能力发展的过程,随之而来的,也是他们创新能力不断地提升的过程。在提升的过程,教师要成为创新思维生长的见证者与激励者,使数学课堂充满创新的气息。

黄淮海地区为我国优势小麦产区,本文结合多年实地深入的调研和一线的工作经验,遵循小麦的生长发育规律,并在关键物候期给予科学化的管理,以期实现小麦的增产提质的目标,帮助广大种植户节本增效。

参考文献:

[1]李敏.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16).

[2]于晓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甘肃教育,2017(23).

作者简介: 王德顺,吉林省德惠市,吉林省德惠市朱城子镇中心小学。

标签:;  ;  ;  ;  

基于创新思维生长的小学数学教学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